•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科举考试中的奇闻轶事
...到90岁才去世,否则这功名算白考了。科举考试,讲的是八股取士,在撰写八股文的过程中也不乏胡诌之辈。明朝的一次考试,以《杀鸡》为题,有个考生提笔写道:“为雄鸡,为雌鸡,不雄不雌为阉鸡,姑勿论也,杀之而已矣...……更多
袁炜:明朝拍马屁大师的升迁之路
...还是想长生不老。袁炜从小就被誉为神童,十岁开始专习八股文,读书过目则成诵。他的书法以楷书为主,被誉为“吴中第一楷”,并且擅长绘画,尤其善于画花鸟和山水,作品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袁炜参加科举也是顺风顺水...……更多
科举制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意义
...、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明清科举改为考八股文。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更多
刘凤诰:以才华和勇气征服乾隆帝
...法太过于偏激,可是在历史上确实有规定,五官不全者在科举考试中是不能够及第入仕的。今天这篇文章就和1789年乾隆皇帝选拔人才时的一件事情有关。在当时,乾隆皇帝看到了一个相貌极丑的人,一开始,他对这个人不喜爱...……更多
从世卿世禄制到九品中正制: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演变
...。我们只所以说明清时代的科举毒害比较大是因为他们的八股取士,说是生搬硬套。其实换个角度想象,我们现在的高考也是如此。考几科,每科考什么,每题几分,也都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八股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一无是处...……更多
关西师表与文人心志——说巩建丰(上)
...根有一定长度和宽度的大木。真正的独木桥还要算古代的科举考试,每三年一考的科举考试,一次录取的进士大多数年份不到300人,平均一年就几十个人,相对于全国的考生,实在少得可怜。但要上进,绝大多数人还得从这个窄...……更多
...背后的“学”体认尚浅,“虽尝习程、朱之说,然仅以备科举之用耳,其中实无所得也”(《钝翁前后类稿》卷四十八)。顺治十五年,汪琬入京补户部福建司主事。在初至京师与周容的书信中,汪琬谈到,自中第以来,他便一...……更多
探讨大唐多少年来的传承与创新
...多勤政爱民,励精图治,使得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举制度:唐朝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社会上的人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朝的科举制度,不仅选拔了大量的...……更多
运河重镇聊城孕育三大文化家族
...贡献。朱氏家族:书画润无声聊城高唐朱氏家族是著名的科举与文化望族之一,其成就出众。朱氏家族后世传承家学与家风,在科举、文学、艺术等领域颇有建树。朱氏家族以诗书传家,特别以诗歌创作闻名,世称“满门皆为诗人”。...……更多
宋朝重文轻武到什么程度?婚姻不讲究门当户对,只看学问成就
...人的才华要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呢。在当时莫过于是去参加科举考试,很多寒门弟子为了改变自己的出身寒窗苦读十几年就为了榜上有名。那时候虽然不再看出身家境而选择看才华,说白了也都万变不离其宗。因为当时的宋朝重文...……更多
八股取士:被误解的人才选拔之道
...我们常常听到这么一种似乎很“主流”的说法,那就是“八股取士”这种人才选拔模式反而是埋没了人才,对那个年代的读书人来说,无疑是创造力的一次不可挽回的创伤。为什么这么说呢?表面上看似乎答案显而易见——八股...……更多
佛学盛行与“影”风气:南朝诗歌意象化的转变
...作产生了转变,从景物写实逐渐向意象化发展。一、南朝文人的“影”审美不断觉醒南朝永明诗人成为绘影的旗手。在南朝之前,诗歌的创作几乎看不到对“影”的痕迹。人们的目光主要被大自然的实体景物吸引,而“影”作为...……更多
才女李季兰:大唐盛世中的诗歌传奇
...向往外面的世界,因为道观文化浓厚,又是国教,时常有文人才子前来游览,遇上一个貌若天仙,既懂音律,又能赋诗的女子,实在难得,常常会一起吟诗作对,弹琴逗笑。文人中也难免有多情之人,李季兰豆蔻年华,亭亭玉立...……更多
清朝大兴“文字狱”对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多文人便接受了现实,加入了与清政权合作的队伍,通过科举入仕,成为文化界的中坚力量。这些文人生活在清朝最为鼎盛的时期,所以作品也充满了对满清政权的歌颂,很少有描写社会黑暗现实的诗,大部分都是点缀太平盛世...……更多
从《断句》看苏麟:北宋文人的才情与仕途追求
... 纵观我们现在所学的苏轼、王安石等大有成就的诗人、文人,他们诗歌的形式就带有唐诗的感觉,在技巧上也脱离不开。如此,在这一时期,有一种“善学唐”的说法,甚至后来成为了一种艺术成就。如此,北宋诗人在创作时...……更多
又归何处去,尘路月苍苍
...随着众多书院的建设,再加上唐朝实行从隋朝沿袭下来的科举制度,身处岭南的桂林本地人,也因此第一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上升通道。其间,号称“桂州三才子”的三个人,就是其中的典范,曹唐、曹邺和赵观文。身为桂...……更多
白居易如何在官场沉浮仍坚守本心的
...身学问。 因生性正直,仕途不顺成年之后,白居易参加科举考试被朝廷录用,多次遭到皇帝的提拔。在担任左拾遗的时候,白居易知道自己之所以能被屡次提职,都是来源于皇帝喜爱文学,因此他想要成为一名言官来报导皇帝...……更多
他的相貌让人嫉妒到发狂,还是一位才子,却一心向佛
...ab5be57f4df1c6bedf3ae2da053ee58b7336.jpeg\"/>同时,王维没有文人的恃才傲物,而是性格温柔,待人如沐春风,使得许多人都愿意和他交往。王维在15岁时,就到长安去闯天下,因为名气大,所以就成为长安权贵之家的座上客,...……更多
2022-12-15 20:03才子,相貌,一心,还是
四大发明的传播:宋朝科技领先全球的影响力
...物,必将对他的皇位构成巨大威胁。因此,他大幅改革了科举制度,使得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这条途径进入仕途。赵匡胤的这一舍车保帅之计,使得北宋时期文人辈出,成为朝野上下的主导力量。这些文人大多出身贫寒,但凭借着...……更多
韦应物与《滁州西涧》:一首诗的传奇与解读
...宋徽宗考试的题目。宋徽宗以绘画为爱好,甚至将其纳入科举考试科目。有一次,他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题,要求考生画出诗句的意境。大多数考生在江河湖泊之上画出了孤舟,但徽宗却对一幅作品产生浓厚兴趣。在那扁舟...……更多
苏轼鼓励晚辈考试,告诉他中举之后有什么好事
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后,这种选拔人才的举措越来越得到重视。科举制从唐朝开始发展,宋朝得到规范,明清时期达到极盛顶峰。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将它当作步入仕途的不二法门。科考对于每个学子都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赴...……更多
身为翰林待诏的李白有没有可能入将为相呢
...位虽然地位较低,但能够直接接触到皇帝,对于有抱负的文人来说,是一个提升自己政治地位的绝佳机会。李白在唐玄宗时期被任命为翰林待诏,这无疑是对他文学才华的肯定,也为他进一步实现政治抱负提供了平台。然而,要...……更多
他九次科举60岁才考中进士,66岁抱憾病卒
...性格。虽然不像唐代那样有“行卷”的不良风气,但明代科举考场上的舞弊之风十分厉害。归有光肯定知道这方面的内幕,但他绝不从旁门左道跻身仕途。当年乡试中举时的宗师张文毅对他十分欣赏,多次表示在科考上要助他一...……更多
帝王和诗人两个身份有冲突吗
...》、《观沧海》、《短歌行》等。曹操的文学成就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的全盛时期。他的诗歌豪迈奔放,梗概多气,既古直苍凉,又具有厚重的历史感。曹操一生征战,志在统一神州,他的文学才华和军事才能形成了有机...……更多
蒲松龄的科举之路:屡败屡战却终不悔
...风格考官不喜欢。咱们假设一下考官一直喜欢规规矩矩的八股文,满篇都是对太平盛世的歌颂,突然一天看到一篇满是描写社会黑暗的文章,这考官绝对接受不了。蒲松龄终其一生,可以说是四处碰壁,穷困潦倒,但始终难坠青...……更多
李白墓前被人信手涂鸦,明朝文人说了一句什么话成为永恒经典
...管是在龙山之时,还是在青山之后,李白墓都成为了古代文人的圣地,前往拜祭李白的人络绎不绝,都希望能够祭奠这位伟大的诗人。因为李白的特殊身份,拜祭的方式除了民间的普通方式之外,更增加了一种独特的活动。那就...……更多
韩愈为维护李白写下流传千古的骂诗
...穷困潦倒中度过。然而,就在李杜相继陨落后不久,中唐文人们开始了全新的认识。白居易和元稹推动了“新乐府运动”,认为杜甫的诗歌主张才是正途。因此,杜诗的地位直线上升,一时风头无二。这也奠定了杜甫作为诗圣的...……更多
杜诏与《中晚唐诗叩弹集》:清代文学的璀璨明珠
...,直接证据显示,有一次碧山吟社的聚会中,杜诏与其他文人欢聚一堂,人数多达21人,场面热烈。这次聚会体现了碧山吟社的盛况,也证明了杜诏在无锡文学界的地位和影响。总体而言,杜诏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丰富的人际...……更多
诗路萧山:渔浦扬帆
...难以与鲜活而富足的当下对比。延祐以后,元朝正式恢复科举制度,经济欣欣向荣,文学作品竟又隐隐显出“盛唐之风”来。时人所称“沈八句”的沈梦麟便是个中翘楚,他的《早发钱塘抵渔浦》中写:“户外有霜鸡既鸣,官船...……更多
古诗中的增城千年史
...,他早年受业崔与之门下,主修《春秋》。他不仅是广东科举考试的第一位探花,也是宋代广东唯一的探花,官至龙图阁侍制,吏部侍郎。在任时不畏强势,曾弹劾权臣史嵩之等,性高洁,不随俗,宋理宗曾谓“南人无党”。 ...……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他仍在旷野里行进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他仍在旷野里行进——柳青佚作《在旷野里》读后有感石 英《在旷野里》:柳青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读作家柳青的佚作《在旷野里》
2025-02-21 06:09:00
漫步克里特岛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西  川希腊克里特岛哈尼亚港口。罗伯托·莫伊拉摄(影像中国)西川在海边阅读。 图为张弋提供中外作家在克里特岛橄榄庄园畅谈
2025-02-21 06:09:00
在成都,遇见杜甫(书里书外)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阿 来《阿来讲杜甫成都诗》:阿来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图为邱佳铭《草堂胜概图》(局部),选自《阿来讲杜甫成都诗》一书插图
2025-02-21 06:10:00
杭州日报讯 《绍兴米帖》,又名《宋高宗刻米元章帖》《御府米帖》。绍兴十一年(1141),高宗赵构命用内府所藏米芾墨迹摹勒上石
2025-02-21 06:55:00
杭州日报讯 越窑青瓷的美为世人所瞩目,这件唐越窑青釉横把壶更是其中的珍品,也是反映当时茶文化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壶高10
2025-02-21 06:55:00
读书丨白娅玲:《红楼梦》人物探析之李纨
《红楼梦》人物探析之李纨(文学评论)文/白娅玲李纨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人物之一,身份显赫尊贵,系贾府荣国府嫡长子贾珠之妻
2025-02-21 07:02:00
才女在门上贴绝对征婚,王安石过门两次才对上,还诞生个可爱的字
与其它传统文化形式相比,对联的生命力是极强的,直到现在我们仍有贴各种对联的习惯。春节我们要贴春联,办喜事我们要贴喜联,办丧事要贴挽联
2025-02-20 22:34:00
原来这才是十常侍之乱的真相
公元189年,洛阳城中,一场声势浩大的劫难正在拉开序幕,全副武装的士兵高呼着诛灭宦官的口号,在袁绍的带领下冲进皇宫,杀掉了宫中所有的宦官
2025-02-20 23:21:00
出土文物证实:“牧野之战”并不正义,周灭商用了“下三滥”手段
“炎帝无道,黄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文明的大国,在中国古代也发生了无数奇人异事,而在一场场颠覆战争中也曾创下过无数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2025-02-20 23:38:00
北京已经守不住,崇祯如果南迁能实现东山再起吗?结果只会是一个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朱由检带着无尽的遗憾,自缢于北京煤山老歪脖子树,真正上演了“君王死社稷”的悲壮一幕
2025-02-20 23:41:00
台儿庄战役中,无名女护士为救连长牺牲,埋乱葬岗66年才魂归故里
台儿庄战役,在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历史上,是无法磨灭的一笔。1938年3月16日,日军轰炸了几天的战机还没有撤走,炮火也已经准备好了
2025-02-20 23:43:00
原创《三国演义》刘表麾下武力最强八人,其中四人都是当世名将
三国时期荆州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它北控宛洛,西连巴蜀,向东虎视江东(扬州),南接交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在当时北方诸侯纷争还无力顾及南方的时候
2025-02-20 23:45:00
【天眼聚焦·长三角】屯堡寻根⑤:寻找跨越600年的戏剧符号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北有万里长城,南有千里屯堡”。600年前,明朝廷于贵州广置卫所、开展军屯,彼时的贵州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屯堡”
2025-02-20 21:21:00
【天眼聚焦·长三角】屯堡寻根⑥:屯堡民俗里的江南密码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北有万里长城,南有千里屯堡”。600年前,明朝廷于贵州广置卫所、开展军屯,彼时的贵州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屯堡”
2025-02-20 21:22:00
张金星:为寻野人深入深山27年,三次离婚坚称不后悔,后来怎样了
“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yòu)夜鸣”。早在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就已经写下也野人的踪迹,风雨交加的夜里,传来野人阵阵幽鸣
2025-02-20 15: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