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宋代以后,为何出现“富不过三代”
...世家大族,一般总是集中在某一朝代的某一时期,短则二三代,长则五六代。每个成功的家族都想要维持权势,他们精心挑选结婚的对象,他们设立教育基金,他们建立学校……他们深深懂得,只有累世的科举,才有累世的显达...……更多
王氏三株树:王勃、王勮、王勔,柳氏三绝:柳三变、三复、三接
...也是德才兼备,文笔精湛。而王家真正达到巅峰的还在第三代。王通的孙子,王福畤的三个儿子:王勔、王勮、王勃。在当时,三兄弟都写得一手好文章,但王勃更胜两位哥哥一筹。王福畤有了三个这样出类拔萃的儿子,自然自...……更多
五姓七望的衰落,标志着古代门阀朝廷走向的结局
...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首先就是贵族政治,主要是三代时期,夏商周三代依托的是贵族对平民和奴隶的统治,乃是世卿世禄制,平民永远无法成为贵族。而奴隶则如同工具一般,生杀大权掌握着奴隶主手中。其后是则是以...……更多
唐朝时期的关东士族敢和皇权叫板,他们究竟有多强?
...寒门往上抬。寒门出身的宰相—狄仁杰 2、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之前,隋朝对士族的力量也是忌惮不已,为此推出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建立之后,对这两个制度进行了补充和优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三省六部制和科...……更多
2022-12-22 21:46:00关东,士族,皇权,时期
唐代士族中‘五姓七家’是指哪几大家族?五姓七家有何狂傲的资本
...运的升迁之路被门第彻底堵死。虽说,在隋唐时期出现了科举制,科举制选拔人才不看门第,而是凭借才学入仕,对门阀政治有一定打击,但是其打击效果并不是特别大,只是缓解了世家大族对社会政治资源的垄断。为什么这么...……更多
《四库全书》编修官王汝嘉 安居古城走出的“王太史”
...竹自照,或学古人囊萤映雪,自觉攻读四书五经等,经过三代人的辛勤耕读,渐入佳境。王氏家族先辈认为,子孙要读书立德、立人、立业,才能振兴家国。他们言行一致,恪守祖训,才有了王氏家道的昌盛延绵。从明宣德九年...……更多
张居正的得力助手王国光,诗词才华不应被埋没
...来首开风气的一位。上庄王氏辈出人才,以读书为重,以科举立家,王国光是上庄村王氏家族第一个官至吏部尚书的一品大臣,自此之后,王氏家族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共出五个进士,五个举人和五十多个秀才,创造了阳城文官...……更多
市民阶层逐渐壮大,是科举世家逐渐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士家族时段分布情况,不仅可以反映明清福州府各时段的科举水平,还能反映福州府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明清福州府进士家族的时段分布特点一时段分布考试明后期、清后期福州府培养出新的进士家族的难度加大。...……更多
东山书院:儒学传播高地
...、澹台灭明等人均来自于此。这些圣学遗迹,成为元明清三代士人创建东山书院、复兴儒学的宝贵遗产和精神源泉。(一)金朝统治下的山东地区,“宇宙破裂南北不通,中原学者不知有所谓四书”。待到元朝统一南北后,儒学...……更多
...万历《广德州志》记载,张礼闻为洪武八年(1375)乙卯科举人[5],显然有误。建文二年(1400)二月,张礼闻参加会试,以《春秋》名列第三十名[6]。三月殿试,张礼闻位列二甲第十二名,赐进士出身,授户科给事中,从七品,...……更多
他九次科举60岁才考中进士,66岁抱憾病卒
...性格。虽然不像唐代那样有“行卷”的不良风气,但明代科举考场上的舞弊之风十分厉害。归有光肯定知道这方面的内幕,但他绝不从旁门左道跻身仕途。当年乡试中举时的宗师张文毅对他十分欣赏,多次表示在科考上要助他一...……更多
平民是如何当上宰相的
...也没有哪位大臣敢拍着胸脯打包票,自家能依靠门荫富过三代。一些出身门阀的官员不得不改变自己对科举士子的态度。出身京兆韦氏的宰相韦陟,“自以才地人物,坐取三公,颇以简贵自处,善诱纳后进,其同列朝要,视之蔑...……更多
王伦:一个落第秀才的造反之路
...已经摆脱了白丁的范畴。《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他是位科举猛人,牛气冲天。(19岁时中秀才,28岁时中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只是时逢乱世,没有做官)。不第秀才,在施耐庵眼中,那就是差生,是被鄙视的存在。...……更多
介绍大历十才子之一:李端
...第归扬州宁亲》、《赠郭驸马》等。李端前后参加了两次科举考试,但是大历元年至三年两次应试都不利。大历三年失利之后,便走起了干谒之路。如诗歌《下第上薛侍郎》。接下来,李端于大历五年(770)\"李搏榜进士及第,授...……更多
聊聊秦将王翦与其后人
...,仅仅对其后代子孙王离等一笔带过而已。贲、离继出,三代无名。秦二世胡亥继位之后,实施残暴的统治导致各地起义不断,西楚霸王项羽成为了反秦大军中最有实力的队伍。项羽与王翦家族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当时的王翦...……更多
状元与进士:科举制度下的人生分水岭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它不仅是一种考试,更是一种社会阶层的划分。在这条漫长的仕途之路上,考中状元与仅仅中个进士之间的差距,可谓天壤之别。这两者间的分野,不仅仅体现在荣誉和地位上,...……更多
假装穿越大唐 走进科举考场
本文转自:齐鲁晚报假装穿越大唐走进科举考场经历过高考的你,看到这些卷子有信心考中吗?科举考试模拟画面。央视纪录片《科举》截图 高考已经结束,但是关于高考的话题却越来越热。不久前网上有个讨论,话题是现在考北大...……更多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状元驸马:郑颢与万寿公主的婚姻奇缘
...五义》中的负心汉陈世美,但在中国历史上,从隋朝开设科举到清末废除科举的一千多年间,有据可查的状元有700多人,其中成为驸马的仅有一人,他就是唐朝的郑颢。郑颢,字奉正(一说养正),祖籍河南荥阳,后迁居河清,出...……更多
盘一盘扬州古代『高考』那些事
...。它们背后有什么故事?记者昨天进行了探访。清代扬州科举上榜多少人?361名进士和1469名举人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实行长达1300多年之久。距离我们最近的,是清朝科举。清朝初期的江南省经济上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一到二...……更多
明朝孤女本以乞讨为生,连嫁两夫各生一子全都高中状元
...是光宗耀祖的事,至于状元那就更是“大魁天下”了。在科举历史上,总计考取进士功名的有十万余人,而作为进士之首的状元就更是凤毛麟角了。据不完全统计(未包含一些割据政权),自推行科举制以来到废除科举的1200余...……更多
滨城区授田英才学园2022级2班开展校外主题实践活动
...居,杜氏家族在明清400多年间长盛不衰,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常俗,国内罕见。以杜受田为代表的杜氏家族在明清时期科甲鼎盛、人才辈出,其中中科举347人,中进士12人,入翰林6人,还有举人8人,七品以上的官员有91名,...……更多
此人武功不敌林冲,为何在水浒中排行第一?
...仔细想来,王伦也是个可怜的人。王伦上梁山之前,多次科举考试不中,作为一个读书人,金榜题名就是最高荣誉。王伦也是在逼不得的情况之下,才聚啸山林,落草为寇,建立了梁山泊。 高中科举不得,只能落草为寇,这应...……更多
...桐城派的庐江代表作家。字伊平,号嵩南。他是康熙戊午科举人(解元,即江南乡试第一),乙丑科(1685年)会魁、二甲第十七名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侍读学士,主试云南,督学四川。累官至太子少保,例封...……更多
王翦:秦朝统一的背后功臣与家族的传奇
...在隋唐之后,王氏家族彻底没落了。到了唐末五代,由于科举制代替了世袭制,琅琊王氏走向衰败,王氏家族里边的人逐渐走散,后来变成了老百姓。太原王氏的兴衰说完了琅琊王氏,再来看看王威这一脉,王威在太原有两个分...……更多
他曾是梁山第一绰号儒雅,最后死在林冲手中
...雅,是白衣秀士。曾经王伦寒窗苦读十年,他就想着参加科举,希望能够中举,这样就可以出人头地,也是很多读书人都期望的,可是王伦科举无望,他没有办法,只能选择落草为寇,古代的时候,当时这些百姓的地位是按照士...……更多
宋太宗这两项科举改革措施,为后世开了一个好头
...类似我们现在的密封试卷,即把考生的姓名、籍贯、父祖三代姓名等信息密封起来,让阅卷的考官无法看到,以避免考官根据考生信息打人情分。五代后周时曾在礼部常科考试中采用糊名办法,但仅试行一次,并没有形成制度。...……更多
王翦后代子孙建立了2个千年豪门士族
...在东晋之后,琅琊王氏也逐渐走向没落,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的施行使得寒门子弟也有了入朝做官的机会,这些门阀大族丧失了垄断知识的特权,虽然王氏家族出过几位宰相,也出了一位皇后,但也难掩家族衰落的事实。而王...……更多
唐朝朝廷斗争的牺牲品李商隐,被指责背叛恩师,五十岁就去世了!
...整,文词秀丽。像天下学子一样,李商隐也渴望能够通过科举博得一个好功名,在当时能够中举是光宗耀祖的好事。唐朝的科举道路不是完全公平的,像李商隐的好朋友令狐绹才思远不及自己,却早早地一跃龙门,考中进士。因...……更多
卷王之王,为什么是江苏省
中国科举史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康熙年间,翰林院的文士聚在一起闲谈,聊到了家乡特产。说起这个,来自天南海北的文人纷纷活跃起来,广东人说有象牙犀角,陕西人说有狐裘毛毡,山东人说有蚕丝和海产品,湖北人...……更多
科举制度:一场跨越千年的智力角逐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历经千年风雨,其影响力和权威性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颂。不少人将现代考取清华、北大等顶尖学府的难度与古代科举相提并论,甚至认为科举的难度远超考入清华、北大。而那...……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简介明朝官员杨鹤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2024-06-26 10:50:00
建文帝坐拥天下,兵强马壮,为何还会被朱棣轻易打败
提起靖难之役,还得从朱允炆组建“参谋团”开始说起。明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危,考虑到大孙子没什么处事经验和能力,朱元璋便让兵部左侍郎齐泰担任顾命大臣
2024-06-26 10:50:00
简介明末政治家丁此吕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2024-06-26 10:51:00
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之后建文帝为了解除诸侯藩王尾大不掉的隐患,于是就施行削藩。但没想到的是,建文帝削藩不成
2024-06-26 10:52:00
有了汉晋的教训和唐宋的经验,明代的朱元璋为啥还要捡起分封制
朱元璋和刘邦有一个不好的名声,那就是滥杀开国功臣。在大部分人眼中,开国功臣对一个王朝的建立有着巨大贡献,他们理所当然应该得到优待
2024-06-26 10:52:00
明朝朱元璋和朱棣的亲子关系有多差
朱棣年号“永乐”,在位23年(纪年,1402~1424),被后世称“永乐大帝”,是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屈指可数被称“大帝”的皇帝之一(秦始皇
2024-06-26 10:53:00
张居正终生不重用海瑞,是什么原因
只要了解了张居正和海瑞是什么样的人,就明白为什么张居正“不敢”重用海瑞的原因了在明朝的历史上,张居正和海瑞作为政治家,绝对值得大书特书
2024-06-26 10:53:00
明朝时期的那场大鼠疫发生于何时
我国先民们在秦汉以前,对于疫的记载是不多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资料小编带来的文章。对于大明王朝的覆灭原因的探讨,历来众说纷纭
2024-06-26 10:54:00
明穆宗在位期间,有哪些为政举措与成就
朱载坖,即明穆宗,明朝第十二位皇帝,在位共6年,年号隆庆,他是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生母是杜康妃,朱载坖早年受封裕王,因母亲杜康妃失宠
2024-06-26 10:55:00
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为何无法严厉
可能是被无道的王朝迫害怕了吧,他对一直跟着自己的大臣也不是很信任,他十分多疑,害怕有人会骗了自己。想到自己也有驾崩的一天
2024-06-26 10:58:00
朱元璋经历了哪些?为何变得越发狠毒
明太祖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少年时期众所周知
2024-06-26 10:59:00
历史上曹端妃为何会死于壬寅宫变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明朝皇宫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一年,嘉靖皇帝朱厚熜差一点被几个宫女杀死,如此行为,朝野震动
2024-06-26 10:59:00
揭秘这位沈康王朱佶焞的一生
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十一月,封国山西潞州(今长治市)的沈王朱佶焞向当朝皇帝朱祁钰上奏,称自己已经是亲王,但王妃韩氏只有郡王妃的冠服
2024-06-26 11:00:00
戚继光的结局为什么如此凄凉
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实行改革,得罪了万历皇帝。戚继光原来给张居正当过秘书。张居正死后7个月,戚继光由蓟镇总兵调任广东总兵
2024-06-26 11:01:00
为何关于明武宗朱厚照的评价都是负面的
说起明代的皇帝,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便是很多人都认为明代十六帝,无一是英主。其中又以明武宗朱厚照被黑得最惨,昏庸
2024-06-26 11: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