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建文帝坐拥天下,兵强马壮,为何还会被朱棣轻易打败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26 10:50: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提起靖难之役,还得从朱允炆组建“参谋团”开始说起。

建文帝坐拥天下,兵强马壮,为何还会被朱棣轻易打败

明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危,考虑到大孙子没什么处事经验和能力,朱元璋便让兵部左侍郎齐泰担任顾命大臣,辅佐之。

可是,只有一个齐泰也不够啊,朝廷有那么多事要处理。

于是,朱允炆登基后,就光速提拔了自己的老师黄子澄,封为翰林学士,令其与齐泰同参国政。

可是,只有齐泰和黄子澄两个人也不够啊,朝廷有那么多事情要处理。

于是,身为帝师的黄子澄就找来了名扬天下的方孝儒,让他也加入了辅臣圈子。

至此,1个熊孩子和2.5个傻子的团队就算是组建成功,开启了他们的犯二历程。

这里你可能会很好奇,为什么是2.5个,不是2个或3个傻子呢?

因为齐、黄、方三人中,黄子澄和方孝儒是真傻,属于无可救药的那种傻。而齐泰相对没那么傻,他只能算半个。所以就是2.5个傻子了。

这个“极二”团队组建成功后,商量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削藩。而削藩项目的第一个议题就是先削谁,讨论先拿谁开刀。

拿谁开刀呢?

智商稍微在线的齐泰认为,先帝爷的太子、秦王、晋王都已经过世了,现在燕王朱棣是事实上的最年长者。既然建文帝一意要削藩,且朱棣年纪又最大,那么这个逻辑就很清楚了。

先削朱棣,敲山震虎。只要他被整服,其它的藩王自然老实。这就叫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至于怎么削,这也简单,朱棣当时还没有反意,一抓一个准。

只要朱允炆不要脸,可以找出一百种弄死朱棣的办法。

然而,对于齐泰的意见,黄子澄和方孝孺却有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皇帝要脸,怎么能不要脸呢?

于是,他们就建议,先从弱再到强,先削实力弱的藩王,最后再削朱棣。这样既可以避免打草惊蛇,麻痹朱棣。同时还不使朱允炆丢人,显得吃相太难看。

据说齐泰当时听了黄、方二人的话,简直要晕了。这俩怕不是读圣贤书读傻了吧?

削了一个又一个,朱棣就算是个瞎子也能猜出来建文帝是什么意思啊!

于是,齐泰就坚决不同意,但黄子澄和方孝孺的脾气也都很倔,他们觉得自己是对的,也是坚决不让步。

最后,可能是考虑到齐泰只是爷爷临死前安排的人,与自己的关系相对疏远。而黄子澄毕竟是朝夕相伴的老师,关系相对较好。

所以朱允炆便采纳了黄子澄和方孝儒的意见,先从实力稍弱的周王朱橚下手,放过了朱棣。

之后的事情就简单了。眼看着兄弟们一个一个被干掉,尤其是自己亲兄弟周王朱橚被莫名其妙坑掉后(朱橚本无劣迹,是黄子澄和方孝孺为了收拾他,想了一个馊主意,让朱橚的次子检举揭发他爹谋反,说事成之后让他袭爵。结果朱橚就这么被坑了),朱棣明白自己铁定是一死。在心里已对大侄子不抱有任何幻想。

不过,他当时也没有造反。

因为一方面,他手上没兵,造反成功率不大。

另一方面,他的三个儿子还在南京做人质,他造反了,儿子们的脑袋也该被砍了。

然而,朱棣是想瞌睡了,偏偏就有人给他送枕头。

建文元年五月(当时已废四王),齐泰对朱允炆说:事情都到这个地步了,再掩饰已经没有意义,不如逮捕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正式向朱棣摊牌。

结果黄子澄又出昏招,他对朱允炆说:万万不可,抓了燕王三子,燕王就了解我们要对付他了。不如放燕王三子回去吧,可以麻痹朱棣。

齐泰一听当场又要吐血,反对!你当朱棣是傻子啊?不能放!这是放虎归山。结果朱允炆再次站在了老师一边,放走了朱高炽兄弟三人。

等到儿子们回到北京后,朱棣再无牵挂,遂即就以奉天靖难,讨伐建文帝身边的奸佞小人为名义,扯旗造反,掀起了“靖难之役”。

起兵后,朱棣身边开始一共只有几千人,但通过对北京周边的“搜刮”,凑出了几万人。

朱允炆一看自己老叔这么有本事,然后他就慌了,他在没有做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令老将耿炳文率十三万大军征讨朱棣。

大军临行前,朱允炆对耿炳文说:勿使朕有杀叔之名。

这话的言下之意是:不要弄伤,尽量直接在战场上弄死就完了。基本就是既要当啥,又要立那啥。

耿炳文这个人,善守,不善攻,让他固守一座城,他能圆满完成任务。但让他攻,他就不擅长了。

再加上,建文帝的厚黑言论,耿炳文不想当枪使,所以讨逆第一战,耿炳文大军输得很惨。明军锐气尽丧,被迫以优势兵力防御,不敢再出击。

朱允炆听说耿炳文惨败,他又慌了,慌不择路之下,他又听了老师黄子澄的馊主意,临阵换掉了耿炳文。

为啥说黄子澄这次又出了馊主意呢?

因为换掉耿炳文没问题,可是新换上的大将要比他强才可以啊!

然而,黄子澄居然让不知兵事,且纨绔至极的李景隆为将,这可不就是妥妥的出馊主意了。

朱棣听说耿炳文被换下,起初很高兴。李景隆是个什么货色,他很清楚。不过他又听说李景隆这次是带着五十万大军来的,他也急了。

于是,他在部署完前线的防御工作后,亲自偷袭大宁卫,活捉宁王朱权以及他的八万铁骑。(即朵颜三卫,均为蒙古骑兵,相当于雇佣兵,战斗力极强)。

兵力骤增后,朱棣亦不再惧怕李景隆。

李景隆听说朱棣跑去大宁了,就集中几十万大军围攻北京。

当时,北京只有一万人,由后来的明仁宗皇帝朱高炽统领。然而就是区区一万来人,最后硬是扛住了李景隆的围攻。

朱棣摆平宁王的兵马后,火速回师。

李景隆当时围攻北京失利,正打算撤。朱棣此时突然杀出,杀得李景隆丢盔弃甲,连退了几百里,一溜烟逃到了山东德州,准备等到来年开春再北上攻打北京。

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率六十万大军再次誓师北上,与朱棣在白沟河开战。结果明军不仅再次大败亏输,而且输得极其诡异。

为什么说诡异呢?因为正当明代政府军打得朱棣半死不活时,突然莫名其妙不了解从哪里刮了一阵妖风。而且这阵妖风不偏不倚的正好刮向了明军。

朱棣当时本来都快打得没命了,结果就因为这一下,捡回一条命。

事后,李景隆被朱允炆召回南京。黄子澄为了甩锅,就请求杀李景隆。朱允炆当时不了解是怎么想的,没杀李景隆。而这次手软导致的影响很不好。

因为大家认为李景隆输得那么惨,都可以不受惩罚,自然也就不愿意玩命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随后就又看到了另外两次一样诡异的战争。

第一次是夹河战役,盛庸大军打得朱棣呈现败象时,突然妖风四起,救了朱棣一命。

第二次是滹沱河之战,又是一样的经历,一样的妖风,莫名其妙的又救了朱棣一命。

说实话,北方多风沙,不算稀奇,吹吹几次妖风也正常。

但不正常的是,为什么每次妖风早不刮,晚不刮,偏偏要在战场局势不利于朱棣的时候刮?

并且,还都是朝着有利于朱棣的方向刮。

难道朱棣是玉皇大帝附体了?

迷信之事肯定是很扯的。所以这种连续诡异的现象,唯一能解释的就是,平叛大军根本就没有认真在打。

反正不管是朱允炆赢,还是朱棣赢,最终赢家都是老朱家的人,作为外姓臣子,真没必要那么认真的打。

这里肯定有朋友会说。朱棣毕竟是王,朱允炆毕竟是皇帝。跟着朱允炆混有前途,何必要在两人中间骑墙呢?

是的,理论上说跟着朱允炆确实有前途。但实际不是这样。

因为前线明军在于朱棣叛军交战时,朱允炆的参谋团又开始作妖了。

当时方孝儒主持了一场改革,而这次改革的核心宗旨就一条:削弱武将,抬高文官地位。

想想看,武将在前线厮杀,文官在后面策划削权。这在武将看来,就是上房抽梯。

常言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现在飞鸟和狡兔死还没尽呢,主人就想着要烹走狗了,武将怎么可能还卖命呢?

当时盛庸,平安等将领,水平其实不弱,没理由拥有几十倍的兵力优势都打不过朱棣。

所以,朱允炆派几十万的大军去讨伐,讨伐军数量从十几万涨到三十万、五十万,甚至到七十万,但是每次都打不赢的原因,其实就是大家都在磨洋工,故意放水。今天你用某个理由糊弄朱允炆,大家装作看不见;明天我也用这个理由糊弄的时候,大家也都不戳穿。

集体欺上瞒下,无非就是如此了。

建文四年,朱棣玩不下去了,便瞅准机会从北京一路南下,直抄南京。

当时,朱棣打到了长江边,本来他是过不了江的,因为他没有渡江的船。而朝廷却有水师,随时可以堵截他。这时候,只要朱允炆不自乱阵脚,朱棣肯定只能是退走。从哪来,回哪去。

然而,黄子澄和方孝孺又出了馊主意。他们认为水师提督不靠谱,就把人临阵撤了,换成了撤职在家闲住多时的驸马梅殷。

朱棣一听是妹夫来了,就派人去劝降。使者对梅殷说,不投降也可以,只要借道即可。

梅殷当时和大部分明代官员一样,拒绝了朱棣的请求,并割掉了使者的耳朵,鼻子,让使者回去告诉朱棣,自己决不投降。

但是梅殷却不阻止朱棣南下。当朱棣绕道时,梅殷并没有从中作梗。

从他的行为就可以明显看出——朱允炆很不得人心,虽然大家不会真心为朱棣卖命,但只要朱棣不打他们,他们也就装作什么都没看见了。

绕开了梅殷驻守的淮安后,朱棣横渡长江,打到了南京城下。

当朱棣兵临城下时,方孝孺这时候给朱允炆又又又出了一个馊主意:派人去找朱棣,宣布可以与他划江而治,平分天下。

方孝孺此举,本是想让朱棣尴尬:如果朱棣同意,就说明他是小人,所谓的“靖难”纯粹是骗人的;如果他不同意,皇上跟他商量平分天下他都不答应,他这是瞧不起皇上。不管朱棣怎么选择,起码朱允炆都占理!

然而,长脑子的人都明白,占不占理,都离死不远了。因为朱棣此时就在南京城下了,怎么可能因为方孝儒一句蠢话就半途而废呢?

所以,朱棣根本就不入套,他派人直接跟朱允炆说:我是来奉天靖难的,怎么会贪图大明江山呢?只要陛下您把奸佞们都杀了,我立即就投降。

谁是奸佞小人?不就是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儒吗?朱棣让朱允炆把这些心腹都杀了,那朱允炆身边还有谁可以依靠?武将们早就跟他翻脸了,文官们也是墙头草,看势头不妙都在给自己找退路。

所以,朱允炆就坚决不同意朱棣的谈和条件,双方继续打。

然而此时的南京城,哪里还有人愿意为朱允炆卖命?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李景隆偷偷打开城门,放朱棣进城,果断把朱允炆卖了。

当朱棣进入南京的时候,为了获得文武官员的拥戴,他强调道:除齐泰、黄子澄、方孝儒等人罪无可赦外,其它人只要投诚,就都既往不咎。

于是,文武百官立刻向朱棣投降,朱允炆就此也就彻底完蛋了。之后,皇宫里面被人点了一把火,朱允炆在战场大火中失踪。找不到了。

回顾整个靖难之役,其实不难看出,建文帝输就输在了没有真正意义的参谋团。他本身没什么本事,也缺乏经验。所以,他对参谋团的依赖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他的参谋团却都是不中用的货色。尤其是黄子澄,脑残到了极点,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错的,要不是因为他最后不投降,守住了气节,简直都要怀疑他是不是朱棣派到朱允炆身边的高级资深卧底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6 14: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他是朱元璋留给孙子的护身符,被建文帝一次用废
...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朱允炆遵遗诏继位为帝,是为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面对以燕王朱棣为首的众藩王势力尾大不掉的局面忧心忡忡。在齐泰、黄子澄等文臣的建议下,朱允炆着手削藩。黄
2023-01-17 22:51:00
齐泰、黄子澄都支持建文帝削藩,为何一个有功一个误国?
...起另一人。因为他们是朱元璋钦定的辅政大臣,共同协助建文帝治理天下。可在笔者眼中,这二人是大有区别的。其实他们虽共同辅佐建文帝,但在很多事情上,二人都持有不同意见。笔者认为,齐
2023-04-17 09:43:00
建文帝:朱棣敬上,败者没有话语权,胜者为皇帝
...件,这是叔叔和侄儿之间围绕皇权的一场斗争,有人说,建文帝不削藩的话,朱棣也不会起兵造反,但是还有人说,早在削藩之前,朱棣就有了谋逆之心,说朱元璋打江山的时候,作为儿子的朱棣是
2023-11-07 18:04:00
朱元璋的守城名将耿炳文,遇到朱棣后结局很不幸
...新手破局 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的第二年,燕王朱棣就发动“靖难之役”,起兵南下攻打南京。此时建文帝跟前除了耿炳文之外再没有其他大将
2023-10-19 23:43:00
朱元璋留下四张底牌,为何建文帝却给全给废掉了
...象。更离谱的是,由于武将勋贵对建文皇帝不信任,所以建文帝居然只能让草包将军李景隆出战。结果更是直接导致了建文皇帝的灰飞烟灭。若是当初能够善待武将集团,犹如唐高宗释放徐茂功一样
2024-04-26 17:35:00
耿炳文:明朝开国元勋的最后一人,为何能逃过朱元璋屠刀?
...破局 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孙即位,是为建文皇帝。建文帝即位第二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出兵南下攻打南京。此时,建文帝除了耿炳文之外,没有其他可用的将军,于是建
2023-10-10 15:41:00
耿炳文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朱元璋大肆屠杀文臣武将的时候,耿炳文难过一劫,成为建文帝时少有的活下来的开国名将。那为何耿炳文最后还是不得善终呢一,固守长兴耿炳文为朱元璋大将耿君用之子,早年随父东征西讨。至
2023-06-07 21:23:00
以皇长孙的身份登基为帝的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势力越大,对君权的威胁也越大。朱元璋驾崩后,皇长孙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此时藩王的势力越发强大。建文帝感受到这些来自藩王的威胁,便与近臣黄子澄、齐泰商量削藩事宜。齐泰建议从燕王朱
2023-05-20 16:25:00
朱棣能够迅速攻破南京城的原因是什么
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率军南下与建文帝争夺皇位。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靖难之役”中,由于朱棣是以“一隅敌天下”,因此燕
2024-03-23 16:0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近日,《考古与文物》发表的《陕西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发掘简报》揭示: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墓主,很可能是芮国国君的夫人
2025-09-03 08:13: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老兵郭木桑:放下书本去打鬼子
郭木桑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 图/通讯员 夏海滨)8月22日下午,同安区莲花镇云洋村,99岁的郭木桑特意身着熨得整整齐齐的衬衫西裤
2025-09-03 08:23: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百岁党员孙继舜:三块弹片仍存体内
孙继舜孙继舜家中珍藏的纪念章等物品。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 图/通讯员 夏海滨)8月22日,在同安区陆丰里,百岁老人孙继舜从床上缓缓起身
2025-09-03 08:54:00
山河铭记| 微笑赴死的“最美抗日女战士”
大皖新闻讯 在刚刚公布的第四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中,唯一一名皖籍抗日英烈便是成本华。1938年春天,安徽和县,24岁的成本华在被日军残忍杀害前
2025-09-03 09:04:00
山河铭记 地名诉说抗战故事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马道军实习生曾丹仲铭桥、家齐路、耀华社区……为铭记抗战英雄事迹,南京一些桥梁、道路、社区以英雄的名字命名
2025-09-03 09:17:00
行程逾万里 寻找和传承父亲的“抗战足迹”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钱建芬张露李子俊在南京雨花台长眠的十万英烈中,已知姓名者仅有1519位,陶家齐是其中之一:南京江宁人
2025-09-03 09:17: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四岳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数以万计的抗联将士慷慨赴死
2025-09-03 09:22:00
潍坊:抗战精神烛照当代奋斗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王玉龙)每年清明时节,潍坊滨海区大家洼街道南陈村的乡亲们都会聚集到烈士陵园,将亲手扎制的花圈敬献于墓碑前
2025-09-03 11:49:00
烽火硝烟中,他们在贵州寄存一个文脉图书馆|一见·抗战贵州⑥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贵州作为战略大后方——内迁学校、图书馆在此续燃文脉
2025-09-03 12:36:00
80年前的这一天,胜利的欢呼穿透硝烟,苦难的土地迎来黎明。那些在山河破碎时发出的呐喊,在枪林弹雨中前仆后继的身影,在绝境中凝聚起的不屈力量
2025-09-03 09:48:00
江苏南京:跨越80年,看四位抗战老兵的过去与现在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安琪抗战老兵是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是国家的财富、民族的英雄。近日,记者循着时光足迹,走近这些扎根南京的老兵与老党员
2025-09-03 09:49:00
致敬胶东兵工厂|周恩来称赞:“胶东兵工了不起!”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连宁燕 王震 实习生 沈语侬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威海,这座屹立于黄海之滨的“山海雄关”
2025-09-03 09:54:00
纸上烽烟|贺敬之忆家乡抗战烈士贺明谟:忠魂赴国难,浩气应长存
编者按:八十年后,抗战的炮声犹有余响。回望那段生灵荼毒、国运飘摇的岁月,英雄的先辈们奋起抗暴,以血肉之躯抵御虎狼之师,守住了民族的尊严和生机
2025-09-03 09:55:00
126件(套)文物史料入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126件(套)文物史料入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揭露日军侵华罪行 见证抗战胜利荣光9月2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文物史料捐赠仪式
2025-09-03 07:39:00
西安90后男子在自家建“博物馆” 曾3次捐赠藏品给陕历博
因为喜欢收藏,西安市蓝田县90后男子张仪楠在自家建了一个“博物馆”,展示着各类证件、信件、委任书、旧照片等,记录蓝田县的历史
2025-09-03 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