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朱棣能够迅速攻破南京城的原因是什么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3-23 16:00: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率军南下与建文帝争夺皇位。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靖难之役”中,由于朱棣是以“一隅敌天下”,因此燕王朱棣虽屡战屡胜、朝廷大军虽屡战屡败,但战场始终集中于河北山东地区,始终无法打开局面。但在建文四年(1402年)春夏之际,朱棣大军突然渡过长江,一路势如破竹攻破南京城。要知道,明初驻守京师的京营多达48卫27万人,为何燕军南下后能够迅速攻破南京城呢?

朱棣能够迅速攻破南京城的原因是什么

“靖难之役”经过:燕军长期在河北山东作战,突然南下攻破南京城

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四,燕王朱棣以八百亲兵在北平起兵起,整个“靖难之役”历时四年,燕王朱棣虽然凭借聪明才智和勇武过人而屡战屡胜,但形势对燕军其实极为不利,因而始终被压制在河北、山东一带,直到建文四年(1402年)形势才突然发生改变。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这场影响天下走势的战争。

燕王朱棣以八百亲兵起兵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四,燕王朱棣凭借八百亲兵夺取北平控制权后,迅速四面出击,七月初六通州归附;七月初八攻破蓟州,遵化、密云归附;七月十一,攻破居庸关;七月十六,攻破怀来;七月十八永平归附;七月二十七以反间计使松亭关守将卜万下狱。北平周边迅速被扫清,燕军兵力增至数万。

其实根据朱元璋的布置,使得各地藩王之间相互牵制,例如燕王东北有辽王、北面则有宁王、西边是谷王、代王、晋王,而其南下途中则有齐王、鲁王、周王,这些王爷多有带兵经历,若是不出意外,燕王朱棣根本难以动态。然而由于鲁王朱檀、晋王朱棡等先后去世,而建文帝又连削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朱棣起兵后谷王朱橞又逃回南京,再加上建文帝后将辽王、宁王召还京师,彻底使得燕王朱棣失去了牵制。

朱棣能够迅速攻破南京城的原因是什么

建文帝先以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13万讨伐燕军,结果在河北“滹沱河之战”中遭遇战败。之后,根据黄子澄的推荐,建文帝又任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率领耿炳文残部以及抽调的各路军马,共计50万兵马再度北伐,李景隆率军

直扑北平。结果,朱棣偷袭大宁收编大宁军队,之后在“郑坝村之战”击败李景隆,南军损兵折将十余万,李景隆撤回德州。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朝廷再度筹措大军,由李景隆统率六十万大军再度北伐,双方在白沟河交战,由于决战时李景隆帅旗突然断裂,导致南军陷入混乱,结果再度遭遇大败,损兵折将十余万,李景隆再度撤回德州。之后,朝廷又以盛庸为将,屯兵德州遏制燕军南下。此后,燕军与朝廷大军在河北、山东地区长期交战,燕军虽然多次取胜,但始终无法打通南下的途径。

建文三年(1401年)冬,朱棣决定直接率兵南下,先在“灵璧之战”击溃南军主力,后又击败盛庸。次年五月,扬州、高邮先后不战而降,再加上驻守长江的水军投降,燕军逐成功渡过长江、直取南京城,后因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和李景隆开门迎降,燕王逐进入南京城,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至此结束,燕王朱棣夺取皇位,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

朱棣孤军南下,为何最终能够夺取南京?

明朝实行卫所制,其中一卫辖五个千户所,共5600人。洪武年间,为拱卫京师安危,于南京周围设48卫,共计约28万精锐军队。燕军孤军南下,为何却能直接夺取南京城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用人不当,失去夹击机会。“靖难之役”持续数年,建文帝朱允炆在用人方面完全就是个迷,最初任用长兴侯耿炳文倒也说得过去,之后任用李景隆也可说一时用人不当,然而因济南一战而启用盛庸明显是昏招,盛庸此前不过一参将,能力本就有限,守一隅或许尚可,统筹全局显然不行,结果被朱棣搞的焦头烂额。之后,又起用驸马梅殷驻守淮安,结果这位仁兄真就扎在淮安不走了,当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朱棣绕过他南下他也不管,盛庸好歹还知道不断纠缠朱棣呢,结果直到朱棣攻破南京,这位仁兄仍然“不知道”,朱棣登基后也懒得理他,只让宁国公主写了一封家书将其召回。事实上,朱允炆也并非无人可用,平安、徐辉祖均可堪一用,奈何建文帝对武将并不信任,这些人始终未受重用。

朱棣能够迅速攻破南京城的原因是什么

2、抽调京营,京城兵力空虚。正如前面所说,朱元璋为保证南京安全,于周边驻扎了多达28万精锐部队,然而整个靖难之役,由于前线接连战败,不断损兵折将,建文帝虽然坐拥天下,竟然开始出现了兵力空虚,不得不抽调京营补充前线,导致京师城防空虚,朱允炆甚至已经到了不得不派人四处募兵的境地。而从靖难过程可见,朱棣南下一路频繁遭遇抵抗,但到了南京外围时却一路势如破竹,可见京师周围已经是严重兵力不足。

3、不够决绝,导致军心不稳。建文帝继位之初,在皇位未稳的情况下便开始削藩,这本就犯了大忌,再加上重新“方、黄、齐”等文官集团,而明初藩王又大多有带兵经历,导致武将集团打心底对其较为疏远。此外,建文帝缺乏壮士断腕的决心,汉景帝面对“七国之乱”尚且知道杀晁错坐实“七王”谋逆,即使燕军已经杀到南京城下,建文帝仍然不肯诛杀“方、黄、齐”,使朱棣始终占据着“清君侧”的舆论上风,导致朝廷军队始终军心不稳。朱棣南下途中,扬州、高邮等重地先后归降,就连长江天堑也因水师的归降而形同虚设,而南京外围镇江等地再度不战而降,朱棣一路势如破竹,除了盛庸等人之外,根本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

4、迷之用人,错失最后机会。当燕军杀到南京城下时,朱允炆先后三次派遣使者前往谈判,无果之后只得派在京诸王和武臣们率军守卫各门,等待外出募兵的大臣或在外的兵马前来勤王。按理来说,南京作为京师重地,即使兵马不足,凭借高耸的城墙和完善的城防,以及足够的粮食储备,坚守待援根本不成问题。可建文帝偏偏在用人上出了纰漏,不仅接连战败的李景隆再度被启用,竟然还将在南京的各位王爷派了出去,他难道忘了自己的削藩之策了吗?结果,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打开金川门,燕军大摇大摆的便进了南京城,朱允炆下落不明。这种情形下,就算各地兵马想要勤王,朱允炆也根本没有给他们赶到南京的时间。

历史上,藩王造反基本均以失败告终,朱棣乃是唯一成功的一位,原因便在于以一隅敌天下难度系数太高。然而,坐拥天下的朱允炆偏偏就败给了朱棣,虽说有朱元璋屠戮功臣的影响存在,但朱允炆所犯的一系列错误,才是最为主要的原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3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历史之谜,建文帝出逃后的行踪,流落云贵川
...点应该是普遍认可的。1402年6月30日,朱棣的军队攻入了南京城,建文帝见到大势已去,于是跑回宫中,点起了一场大火,然后就不知所踪了。大火燃尽后,朱棣只从灰烬中找到一具类似建
2024-11-24 21:27:00
建文帝到底是削发为僧?还是逃亡出国
...允炆的下落之谜。靖难之役,四年苦战,朱棣终于冲入了南京城,夺取了原本属于侄儿的皇位。当时南京城一片混乱,火光冲天,喊杀声不断,当一切平息下来的时候,朱棣却发现自己最关心的一个
2023-06-08 10:15:00
如果朱棣攻破南京时,朱允文为何直接杀了方孝孺
...来继承帝位。通过以上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事实,朱棣攻破南京城无论如何是不会让朱允炆站在世人面前的,同样朱允炆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朱允炆并没有做任何动作只是焚宫而去。朱棣不会像曹操
2024-06-15 15:48:00
“金川门之变”南京城为何不战而破
...军驻扎在南京附近的龙潭。朱棣并没有立即攻城,这因为南京城高池深,易守难攻,而且城中尚有二十万守军!就在几年前,朱棣在攻城战斗中吃过大亏。那是在济南之战中,当时铁铉率领残兵败将
2023-10-24 17:28:00
靖难之役时,朱棣攻进南京为何没有乘胜攻进皇宫,反而退出城外?
...朱棣打到南京金川门下,谷王朱橞、李景隆等开门投降,南京城被攻破,朱棣于是派诸将守城,但自己则是回到了应该是距离金川门十五里的龙江驿,下令安抚军队和百姓,并没有趁势攻进皇城。关
2023-01-18 09:29:00
朱元璋临终前,为何朱棣在南京城外不进城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公元1398年6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今南京故宫),享年71岁。据悉,朱元璋弥留之际,曾连续问了三次:“燕王来否?”但是,始终无人回答。
2024-05-22 09:34:00
朱棣登基之后选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南京城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长期以来也是我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每当中原屡屡被异族占领时,汉民族都会选择在南京这块地区进行休养生息,然后立志北伐,三国的东
2024-06-24 20:28:00
朱棣只是打下南京,凭什么能当皇帝
...能只从“大逆不道”出发,在“大逆不道”之前,首先是建文帝削藩太过急迫,导致几位叔叔下场凄凉,还有叔叔以“自焚”来抗议,要知道,玩出了人命,那就不是什么“削藩”了,而是杀人了。
2024-06-25 15:15:00
朱棣尊称张信为“恩人”,他是如何赌赢家族10代富贵
1399年7月,这是明朝建文帝登基的第1年,一辆“妇女乘坐”的专车停在燕王府门口,车上下来一位年近40岁的男子,他的名字叫张信,就是他将建文帝“秘密逮捕”的消息透露给朱棣,朱棣率
2024-04-25 22:3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