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朱棣只是打下南京,凭什么能当皇帝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25 15:15: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靖难之役,其实就是一场“博弈”。

建文削藩,本质就是皇权和地方权力的矛盾,由朱棣来牵头完成对皇权的冲击,但是朱棣最终也成为了皇权,但按理来说,靖难之役朱棣本来就是极其弱势的一方,当他当上皇帝后,别的王爷们怎么可能忍得住他呢?

朱棣只是打下南京,凭什么能当皇帝

说忍得住,还真的是忍得住!

在自然界的定律中,外在的压力,是保证内部维持稳定的重要元素,这便是“熵增”的意义,而现实人类世界里,这个道理一样是存在的,若是大明的中央弱,那么藩王们便强势游离,说不定会互相对抗,效仿春秋战国。

但若是大明的中央强,对于“藩王”这一个社会心态而言,便是“压力”,压力越大,藩王们反而会越团结,藩王的本质结构就会越稳定,但是朱元璋建立的天下诸藩,在原理上就是一个“矛盾”,地方和中央的矛盾。

只要藩王制度再持续五代,大明中央绝对会被颠覆,这个道理自古以来早就被演变过了,所以主脉想稳坐钓鱼台,那必须就得“削藩”,可以说,藩王制度是朱元璋留给后世子孙的一个“考验”,或许朱元璋本来想着留给朱标的,奈何却让朱允炆来承受了。

回到靖难之役本身,朱棣所在的处境。

看朱棣“造反”,我们不能只从“大逆不道”出发,在“大逆不道”之前,首先是建文帝削藩太过急迫,导致几位叔叔下场凄凉,还有叔叔以“自焚”来抗议,要知道,玩出了人命,那就不是什么“削藩”了,而是杀人了。

朱棣只是打下南京,凭什么能当皇帝

藩王们大部分,首先是朱允炆的叔叔,镇守藩地,没功劳有苦劳,朱允炆上位没多久,就首先忘了家庭内部的“尊老爱幼”,这就让藩王们在心理上抵触朱允炆了。

但另一方面,他们其实还是认可以朱家人为核心,其他朱家人为“拱卫”的:中央—藩王制度的。

因此,藩王们觉得,有问题的不是制度,没必要说互相造反,把自己家的江山给扔了,有问题的就是朱允炆这个侄子而已,如果解决了朱允炆,那就好办了。

回过头来看看,当时的朱棣算是辈份最高的人了,老大朱标,老二朱樉、老三朱棡都在洪武年间分别去世,朱棣排第四,镇守的还是元朝的“大都”(北京),刚刚好的,建文削藩最对不起的,也是这个“四叔”:燕王朱棣。

朱棣装疯卖傻,又把儿子送入南京当人质,还被建文天天监视,生活过得很惨,兄弟们看了都不顺眼,这朱棣可是上过战场打过北元的,再怎么样,也轮不到这个侄子如此虐待吧,所以朱棣靖难起兵的时候,大家都没有帮助朱允炆。

朱棣只是打下南京,凭什么能当皇帝

不帮助朱允炆,就等于是帮助朱棣了,藩王们几乎没有响应朱允炆平叛的,仅仅是一两个酱油党,毕竟朱棣真的被逼得很惨,若不是最后带着八百号人反抗,那么朱棣的命运也就是终生囚禁和“被杀”两个结果而已了。

于是靖难之役期间,朱允炆很反常地下令,不允许下面的将士抓住了朱棣之后就立马处死,这样做的原因就是为了避免其他藩王“兔死狐悲”。

但建文帝显然低估了这些叔叔们的城府。

朱棣一路打向南京,挂的旗号很正经,朱元璋曾经说过,如果皇帝身边有人在乱出主意,那么藩王们就可以“清君侧”,其实朱元璋留下的这个祖训很有意思,就是为了“牵制”皇权,他自己提高皇权,却又限制后代。

为的,就是以后接手的皇帝们,都做点正常的事情。

在法理上,在道理上,朱棣都没有什么大问题,甚至建文帝都不能说朱棣属于造反,他还得假惺惺地说请叔叔到南京来喝茶,心里或许骂了千八百遍,但表面绝对不敢乱说,另一方面,朱棣“收编”了朱权之后,实力也已经很强大了。

朱棣只是打下南京,凭什么能当皇帝

建文帝其实当年未必会输,可惜有了李景隆这号人物,带着数十万大军围攻北京城都拿不下,朱棣的大本营被保住了,那么建文帝想短时间内赢就做不到了,可就算赢不了,也不至于输得那么快吧。

一切都让人意料不到,当朱棣打到南京的时候,李景隆都帮着朱棣把城门打开了,建文帝百般信任的“兄弟”李景隆就这样把他给卖了,建文帝悲痛欲绝,有人说被烧死了,有人逃跑了,众说纷纭,朱棣也表示没找到。

建文帝的下落成谜,对外说,就是失踪了,要是说到“失踪”的说法,那就意味着建文帝随时都有可能卷土重来,建文帝还在世,对于藩王们而言,就是“如鲠在喉”,这种不是一般的“君臣矛盾”,严格来说,属于藩王们集体“造反”。

只要是在宗法制、中原礼法之下,任何人都不可能忽视这种“君君臣臣”的原则,但要追究起来,“责任”最大的,就是朱棣,因为是朱棣带头靖的难,是朱棣带人杀入了南京,即便是“靖难”,朱棣就要承受这种道德谴责。

但是这并非是没有好事,因为朱棣承受了这种煎熬,同样的也获得了这种煎熬背后带来的好处,那就是可以做皇帝,只要他漠视这种原则,那么就没有人能在精神层面攻击他,所以在他取代建文之后,众多兄弟们暂时没有意见。

朱棣只是打下南京,凭什么能当皇帝

而朱棣也十分聪明,当他登基之后,首先迁都北京,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天时地利人和”的最极致状态,说不定这些兄弟们何时反应过来,如果他还在南京的话,那么也只会是另一个建文帝。

其次,朱棣迁都北京后,没有把手伸得很长,他首先把那几个被夺去王爷身份的兄弟恢复了,表示自己和兄弟们始终是一条心,事实上,终一个大明,“藩王”制度都是没有废除,改变的,只是各个王爷手上的兵权。

朱棣其实也“削藩”的,但他辈份最大,而且还是众王爷的哥哥,说的话有资格、有份量,在道理和法理的两个角度,朱棣自然是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于是他削藩主要是“削”权力,他知道守边也必须要有人,和建文帝一样做事,那是不行的。

而且最主要的是,朱棣削藩,不算是自己亲自出手,是让他的太子朱高炽来“监国”实行,朱棣北上攻打草原,这里面的大量的将士也是从各地藩王的部队里面抽过来的,所以外部和内部的压力下,藩王们没有空造反。

按道理讲,若是朱棣也学建文帝极端削藩,那么朱棣登基后被造反,都不是什么情况的事,但是永乐削藩却是一个小小的阶段,终大明一朝,王爷没有消失,他们的权力是慢慢消失的,这就是朱棣父子的聪明了。

朱棣只是打下南京,凭什么能当皇帝

严格来讲,明宣宗朱瞻基时候才基本完成了削藩的主体部分,最起码藩王们想要拥兵自重甚至造反是难上加难,后世的宁王朱宸濠只能说是一个无奈的意外,大部分王爷,平时是连首都北京都不允许去的。

总的来讲,朱棣就是当时最适合当皇帝那个,因为不管朱棣在他们眼中是“靖难”还是“造反”,这个皇帝都要有人当,于情于理也就只能是朱棣了。

而建文帝只能说给朱棣做了嫁衣,因为建文的行为让藩王们意识到,自己的权力太重也不是好事,如果不造反的话,后世子孙说不定会倒霉,因此可以说,建文帝“教育”了叔叔们,朱棣享受王爷们的“懂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5 17: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以皇长孙的身份登基为帝的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势力越大,对君权的威胁也越大。朱元璋驾崩后,皇长孙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此时藩王的势力越发强大。建文帝感受到这些来自藩王的威胁,便与近臣黄子澄、齐泰商量削藩事宜。齐泰建议从燕王朱
2023-05-20 16:25:00
“靖难之役”究竟是什么?
...,公元一三九八年六月三十日,朱允炆在南京即位,史称建文帝,那年他二十一岁,非常遗憾的是,关于建文帝时期明朝的发展情况啊,风土人情啊,当时的一些历史啊,已经没有什么可信的史书和
2023-10-20 16:55:00
...非以太子之位继位。反而是以造反的形式推翻了自己侄子建文帝,把他赶下了台。那么既然如此,他完全有理由改国号,比如燕,毕竟他本身就是燕王。在历史上,很多王朝都是以此为国号的,比如
2024-06-02 16:21:00
朱棣打进南京就当皇帝,剩下的几十个藩王都在干什么
...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后来,朱元璋去世后,朱棣不满侄儿建文帝朱允炆削藩,举起“靖难”大旗,最终打败了朱允炆,自己当了皇帝。在这里,有人不禁要问,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六个儿子,朱棣不过
2023-05-17 15:44:00
朱允炆登基第一年就削掉五位藩王,有杀鸡骇猴的意思
...一边装病示弱,一边又在暗暗策划保全自己的办法。此时建文帝朱允炆也准备对朱棣动手了。他先是派去了两个心腹充当北平\"卫戌司令″——张昺和谢贵控制北平的城防,又寻机抽空了朱棣手下
2023-05-11 17:30:00
...藩王分布图朱元璋去世之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这就是建文帝,也称明惠帝,朱允炆一即位,就把朱元璋生前分封的藩王视作威胁,就开始朝廷削藩,朱允炆削藩是从弱到强的一个过程,他首先对
2024-06-05 06:08:00
如果朱棣攻破南京时,朱允文为何直接杀了方孝孺
...,朱允文当着天下人的面杀了方孝孺,朱棣肯定不敢处置建文帝的。建文帝是朱元璋钦定的后世之君,朱棣虽然是燕王也是朱允炆的叔叔,君是君臣是臣,朱棣攻破南京虽然势大也不敢贸然处置建文
2024-06-15 15:48:00
身为太监的郑和,为什么能够7次下西洋?还能够有很多后人
...了皇帝,在很多事情方面都做得特别好。但是他仍然觉得建文帝才是正统,在没有找到的情况下,他始终都觉得对于自己会造成一定的威胁。所以就派郑和下西洋,而郑和下西洋看似是想要恢复南北
2024-11-01 18:06:00
靖乱之变:历史上少数臣属成功夺权的例子
...中的典型。1399年到1402年,明朝的藩王朱棣不满当朝皇帝建文帝朱允炆,起兵造反。最终朱棣将建文帝取而代之,成为明朝的新皇帝,史称“靖乱之变”。许多人都听说过这起大名鼎鼎的
2023-10-03 15:3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