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山有灵蛇
文/龚农
给云雾腾出一块天,由它聚散。
为灵蛇让出一条路,任其走远。
—— 选自《大巴山民谣》
今年春晚上,一条小肥蛇成了欢庆的焦点,迅速捕获了观众的心,特别是小朋友的喜爱。尤其对那些在本命年的小女生来说,这绝对是一场狂喜的盛宴。说到底,这不过是一场文化符号的集体狂欢。
现实中,在广袤的大巴山麓,每逢房屋内出现乌梢蛇,也就是俗称的“乌梢棒”,山民们也会喜不自禁,亲切感十足。因为,这兆示着远去的祖宗的灵魂回来了,回来为子孙们值岗放哨、护院守舍。倘若那青蛇趴在屋梁,一动不动地盘在檩子上,子孙们更是万分崇敬,纷纷烧香化帛,站成一排叩头行礼,并口中念念有词,“您老人家累了,请回吧。”
可是,那歇在屋梁上的“老人”却纹丝不动,似有“安营扎寨”之意。屋主人只好动“武”,用一根马桑树枝条温柔驱赶,或小心轻微挟持。那蛇仿佛明白了主人的“敬意”,欣然从命,归隐屋后林丛,去履行护佑之责。
因为山民笃信,蛇在屋外面才是蛇本身,而进得屋内便成了一尊“家神”,即带有神性的“老祖宗”。此处的“老祖宗”,指非血缘性的祖辈。
巴,从历史文献中我们至少能了解到:“巴”既是部落族名,又是古国名,也是大巴山原住居民的自称。
那到底何为“巴”?
且看目前已有的几种论证:一是认为大巴山地区众多弯弯曲曲的水流形状如巴字,因此得名;二是因大巴山里盛产芭茅草而得名;三是巴为坝的谐音,巴字本意为坝,巴人把地势高而平的地方称为坝,所以就把巴人称为居住在山中坝子的人;四是认为巴人的一支部落其图腾是白虎,白虎就是古人称呼的“老巴子”,甲骨文上的“巴方”就是“虎方”,巴人很有可能因白虎图腾而得名。
还有一种解释,出自许慎《说文解字》:巴字象形似蛇,“巴”字本义包括虎、鱼、石等。而恰巧巴人另一支部落的图腾就是蛇,巴人因蛇图腾而得名的说法就不足为怪了。
这与更早的《山海经》里记载的“西南有巴国,有黑蛇,青首,食象”没有两样。
甲骨文里确实有“巴”字,其字形象地描绘了一条口部巨大的蛇,其上部是一个张着大口的蛇头,下边是蜿蜒的蛇身。
蛇图腾产生以后,蛇就被巴人视为神圣之物,崇敬有加。三星堆出土的青铜蛇,表明蛇在宗教仪式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宣汉罗家坝遗址,巴人墓葬中曾发现蛇形陪葬品,如蜷曲的玉蛇,象征死者灵魂通过蛇的引导进入轮回。
至于民间,蛇通常被视为“小龙”,而“龙行雨降”,巴人自然会将蛇与雨水、土地和物产丰饶联系起来,笃信蛇具有沟通天地的能力,因而对蛇心存敬畏。
到了夏季,在大巴山的乡间小道,林中草丛,到了蛇交配繁殖的季节,不时有两蛇交尾缠绵的“秘戏”上演。如果有劳作的山民不期而遇,瞬间就想起祖训,立马便垂下眼帘。片刻,转身扭头,解下裤腰带,系在身旁的竹木上,默默祈祷,念念有词,诸如“我什么也没有看见”之类。试想,“老祖宗”在干“好事”,身为后代,怎能细看呢?所以,山民们认为,只要看到蛇生乌,即蛇交尾,预示会有大灾大难降临,“不死也要脱一层皮”。所以,万一见着了,就将自己的裤腰带栓在竹木上,那样霉运就让竹木去承担了。
同样,谁不幸看到了蛇“蜕皮”,也会懊恨沮丧不已。质朴的山民认为,看到“蛇蜕皮”和看到“蛇生乌”一样,也是大不敬行为,犹如围观“祖宗”的赤身裸体,成何体统?
人与蛇“狭路相逢”的事时有发生。无论面对无毒的“乌梢棒”,还是带有剧毒的“青竹扁”,有经验的山民都懂得:不要驱赶,不要对视,不要尖叫,安静地站立路边,等待蛇选择路线,离开或通过,给它让出一条路来,让它去该去的地方。
然而,平时严禁随意伤害、杀食蛇的巴人,为何要在端午吃蛇,而且吃蛇是巴族最隆重的仪式呢?
弗洛伊德说,图腾圣宴是“人类最早的庆典仪式”。
在蛇图腾圣宴上,每个巴族成员都必须吃蛇。他们悟出,人和蛇之间具有超自然的联系,蛇图腾不仅能够保护人,而且还把自己的力量和神奇能量传给人。人们想要获得蛇图腾超人的本领,就必须吃蛇才有可能。毕竟,在几千年前,肉类仍是奢侈的食物,每年举行的蛇图腾圣宴,更多的是注重其神圣性和仪式感。
在大巴山,民间保留着端午吃蛇的习俗。现在,除了一种仪式感,人们在端午吃蛇,还认为此举可以扫除体内百病,清净身体。但忌讳在屋内煮食,据说屋梁上的扬尘掉进锅里,汤肉会毒死人。因此,人们只能在露天架锅设火,享受美味。
巴人对蛇的敬畏,摒弃了它凶猛的一面,赋予蛇的守护、再生等超自然意义,通过信仰化解对猛兽恐惧的智慧,是自然环境、原始崇拜、价值信仰和族群历史共同作用的结果,也为生态文明之花注入了养分。
大巴山,人蛇和谐相处之山。让我们为这座山脉祝福。
作者简介:龚农,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协会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朱阳夏责编:李奇,陈泰湧 审核:阮鹏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3-31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