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巴山文明的门户与表情 ——阳云及其《巴中传》(三部)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2-24 14:29:00 来源:北青网

《巴中传》三部近两百万字,撰述着巴中的前世、今生和未来;传承着巴中的文化,也呈现出巴中的地域文明。

收到阳云先生寄来的《巴中人文志》,终于把他的《巴中传》三部收齐集全。前两部《巴中风尚志》和《巴中山水志》于2020年出版,收到书稿后我十分震惊,这是一项繁杂且浩大的工程,但阳云却凭一己之力,独自完成。如果说《巴中山水志》铺展的是巴中的风貌物长,是巴中的生存空间,《巴中风尚志》呈现的是巴中的民俗风尚,是巴中的生活规矩,那么,这部2024年新鲜出版的《巴中人文志》则算得上是巴中的文脉赓续,是巴中的生命灵魂——生存空间、生活规矩、生命灵魂,组合成巴中这片山水的丰富多彩和深厚宽广。阳云,一个巴中文人,用文化使命,为故乡立碑,为巴中写传。

《巴中传》三部近两百万字,摆在案头,捧在手中,看在眼里,让人真切地感觉到拥有的不仅是三部大书,还拥有着巴中的前世、今生和未来;拥抱的不仅是巴中的文化,还拥抱着巴山深处的地域文明——这么想着,突然觉得案头墙上挂的横匾“爱这世间,草木皆书”完全就是为阳云这三部大作而写。

巴蜀文明是中华文明大庭院里一个重要的门户。在汉语词汇里,“巴蜀文明”是一个固定词组。但事实上,由于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的影响,以成都平原天府之国为中心的“蜀文明”的传播与影响比“巴文明”要广泛得多。从字面上解释,“巴文明”即巴山文明,也叫山地文明。以一座山脉形成自己的文明体系并且有门有户有名有姓还能延续至今,除大巴山外,似乎再无二家。巴文明虽已独存千年,但于绝大多数人(包括绝大多数的大巴山人)来说,“巴文明”到底是个什么模样?也是“只闻其名,不明其里”。阳云用其毕生之力,完成《巴中风尚志》《巴中山水志》《巴中人文志》,把“巴山文明”作了一场盛大详细地注解,使“巴山文明”的表情清晰起来,“巴山文明”的门户也竖立起来。

《巴中风尚志》是一部抒写巴中民俗风尚的教科书,是对巴中民俗风尚的挽救与陈列。

《巴中风尚志》分六个篇章:“语言”“风物”“艺事”“歌谣”“礼仪”“世相”。在“语言”篇中,阳云说“对广泛流行在巴中这方土地上的俗语,与带有全国性流行的俗语对照,绝大多数具有普遍性和通行性……但巴中部分俗语又有自己的特点,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特别是方言土语的运用,更显得生动和有意趣……俗语为何能被老百姓喜欢?”阳云给出答案:“一种语言的生命力是它本身具有能量所致,俗语描述情状的准确性,明事理的形象性,在特定环境情状下,有着强悍的表现力。……内容丰富的俗语谈人及人际关系,谈处世哲学、谈礼仪道德等,通俗易懂,其实就是流传民间的口头上的增广贤文,我以为增广贤文其实也是一部俗语集。”只有悟得深看得透,才敢,也才能,批下如此贴切的断语。在“风物”篇中,阳云写到:巴渝舞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战前舞,即武舞。《左传》载3000年前“周武王伐纣,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故曰:武王伐纣前戈后舞。”

《巴中风尚志》是一部文化随笔。阳云的随笔,尤其是文化随笔写得出神入化,他在《绮罗文艺》杂志上写的那些关于巴中人文地理的文章,被很多作者奉为范本。本书也一样,字字珠玑,篇篇壁玉。比如:“3000年前,殷周牧野之战,巴人出巴山,越秦岭,助武伐纣。史书有证:“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后世称曰:武王伐纣,前戈后舞。”巴人将巴渝舞带进了刀光剑影,戈矛箭矢飞舞的血腥战场中”又如:“认知、考察、研究一个地方的文化,当从那个地方的语言说起。方言土语包括土语、谚语、歇后语、俗语等等,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它不仅只是一种语言现象这么简单的事,而是闪射着具有丰富内蕴的文化光芒,有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文艺学等多种学问包含其中。作为植根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方言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的土壤,相信它会长久生长,生机盎然。”

《巴中风尚志》又是一部精短小说。阳云在描述一个谚语时,寥寥数笔,一个鲜活的情节就晃动起来,是一篇地道的精妙小说。这些情节随处可见,他在“语言”篇里如此描写村妇骂人:“骂了三天三夜精神依旧好。你看她那骂架的人,口不停言,这田埂骂到那田埂,这山骂到那山,这叫做走了走地骂。骂出了劲头,就跳了跳的骂……”他在“艺事”中写鸬鹚捕鱼:“待鸬鹚抖落毛上的水珠,渔夫用手抓住其喉囊,轻轻一捏,囊内的鱼便顺着鱼鳍的方向挤出来。”动态十足,活灵活现!

除此之外,《巴中风尚志》还承担着对巴中母语的坚定守护。我曾撰文呼吁作家们要坚守母语的尊严,但我只停留在理论层面,阳云却以实际行动坚守着巴中母语的尊严。人活着,便有故乡。人活着,便有母语。我们能够对母语有独特识辨和敏锐捕捉,正是来自于母语那亲切的尊严和独立的个性!因为只有母语,才能精准而坚定地叙述着“我们这里”的一切。巴中的母语,成了巴中无法替代的文化特质,这正是《巴中风尚志》出版和存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讯科技的发展,早已打乱了地域,消解了特色,民俗文化更是褪失千里。当我们眼睁睁看着那些古色古香的民俗风情魂断尘埃时,《巴中风尚志》的出现,吹响了巴中民俗文化再生的号角。它赋予了巴中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气质与品格,展现出巴中母语文化独特的性格魅力。而这魅力 ,不仅是巴中的特色,也是巴中的黏合剂与凝聚力。它的出版,不仅避免了巴中民俗的丢失与断裂,还能让我们在捧读翻阅时感知巴中这片土地的深厚与博大、温情与生机,唤起我们对母语的尊敬与热爱。

《巴中风尚志》既是对巴中民俗风尚的挽救与陈列,更是对巴中民俗风尚进行的深入探讨和细致研究。

《巴中山水志》写巴中历史文化、山川草木,把情感、经历、回忆、期望融合一起,爱这世间,草木皆书,每一个文字,都凝聚着对这方山水持久的爱恋。

西南大学教授蒋登科先生称,《巴中山水志》是一本希望一口气就读完的书,是一本不想漏掉任何一个细节的书,是一本越读越亲切越读越温暖的书。因为,《巴中山水志》与每一个巴中人有关,与巴中那片土地及其历史、文化有关。

阳云说:“一个地方的文明史应该从有人类居住开始”,于是他以这个理论作为起点,开始进入巴中山水的探索与铺呈。“通江擂鼓塞、南江阳八台、恩阳月亮湾等一批远古人类遗址,隐现出巴中历史最遥远的背影。”经过考证梳理,阳云得出结论:“巴中古人类遗址的发现属于新石器时代。从那时起,巴中人就开始制造和使用石器,发明了陶器,出现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短短数语,让巴中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相信每一个巴中人读到这段文字,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因为它解决了我们巴中人“根从何来”的问题——汉语文明对生命轮回有自己独特的理解,都追求“叶落归根”是人生最幸福的终点。

巴中人依靠这片山水一代一代繁衍生息,又一代一代改造雕塑这片山水:米仓古道、南龛石窟、得汉城、空山坝、阴灵山、巴灵台、光雾山。于是,留下了人类活动的迹痕:神秘的万字格、幺店子、白衣古镇、莲花山……。

巴中,东经106度21分至107度45分,北纬31度15分至32度45分(1度大约100公里距离),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地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属于典型的盆周山区,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二千五百米,最低二百六十八米,辖区面积为12300平方公里。因紧挨着神秘的北纬30度带,故有许多神秘之处。在这片“三山夹两河”的山水间世代生存的人,叫巴山人,巴山人根据自己对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的理解,形成了适用于山地的民生、民言、民事、民礼、民娱、民艺,这些组成了大巴山的文化与文明,有了文化与文明,大巴山才变得通透灵秀,变得光芒四射。阳云说:“山水为骨,民间文化就是披在它身上的一袭华丽的羽衣霓裳。如果这片山水没有文化的浸润,没有经过文化的洗礼,山水就仅为山水,失去韵味和风彩。了解和研究自己所处之地的民间文化,是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是内生的原始文化动力。”

巴中特殊的地理地貌是数亿年前地质变化运动的结果。经过了从海到湖到陆地并挤压隆起成高山,时空漫长,它不停地在变。只是人类无法想象,难以企及。阳云在此书中,特意把“米仓山”“大巴山”“秦岭山系”作了明确的解释,简单来说,大巴山是秦岭山系之一,米仓山指大巴山的西段。对于巴中来说,全部山水都是米仓山延展而来。川东北是米仓山地理风光最精华的部分,有着最壮观的景色。了解巴中山水,实质上是认识米仓山。米仓山横亘在四川、甘肃和陕西边境,西接摩天岭,为龙门山断裂带,东接狭义的大巴山,即在陕西安康的紫阳县任河处相交,为汉江、嘉陵江分水岭。米仓山从行政区域看,跨甘肃陇南,陕西汉中、安康,四川广元、巴中、达州多地市。我们现在说的古蜀道,除阴平道穿过摩天岭外,其余著名的金牛道、米仓道、汉壁道、洋壁道、荔枝道都是穿越的米仓山。如此,我们认知巴中山水时,可以站在更高的视野对米仓山进行地理人文的俯瞰。米仓山作为山脉的地理标识,既有广阔性,也有更明确的指向性。同时,米仓山具有人文地标意义。

米仓山是储藏着丰富恐龙、水青冈等动植物化石的天然博物馆。“在米仓山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大型构造隆起过程中,先后经历了浅海和滨海的地质地理环境,湿热的海洋性气候在米仓山陆块上形成了茂盛的雨林,为当时的恐龙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2015年4月10日,科学家们在米仓山南坡的广元——南江一线发现大量恐龙化石。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

这里有富集的生态资源,巴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四川盆地北缘山地重要生物基因库”,森林覆盖率达到58.5%,其森林植物区系具有丰富性,古老性、过渡性及分异性等特征,应是我国第三纪古热带和温带植物区系如今米仓山林区内有巴山水青冈、巴山松、豆杉、香树、樟树、三尖杉、箭竹、鹅掌楸、巴山木竹、桦树等珍稀植物。近日,由原国家林业局立项批复,巴中市承担了秦巴山区珍稀阔叶树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基地建设任务项目。

“米仓秘境,山水画廊;巴国故里,人文高地。”这是阳云对巴中山水人文的总结。他进一步细解:山水来自米仓山,人文肇始巴国。秘,有连绵群山的旷野之秘,有峡谷的幽深之秘,有荒无人烟未知的原始之秘,有丰饶的生物生态之秘,有暗藏的地下溶洞群之秘,有古生物化石传递的远古生命密码之秘,有米仓古道的历史衍生之秘,有古巴人迁徙存续之秘。高,巴国故地,横跨川陕渝鄂,巴文化活态传承巴中最好,存留巴渝舞、滩戏、巴山背二歌、翻山铰子、巴山民歌、川北皮影、川北灯影等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

“爱这世间,草木皆书”。面对巴中山水,阳云在书中自抒胸臆:“我在这里喃喃自语,不论图画、摄影、文字,都是心灵的自白,凝聚着对这方山水持久的爱恋。”

《巴中人文志》囊括了巴中远古至今重要的历史史实,再现了巴地壮阔雄奇的人文风貌、风姿绰约的民俗风情,逐一解读圣贤辈出、文脉连绵的巴山文明基底。

如果需要查阅巴中人文资料,阳云的《巴中人文志》算得上是个“大全”。对于巴中人文,你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在《巴中人文志》里都能找到,正如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唐林所说,读《巴中人文志》那些陌生的文字,可以探索未知,了解许多不知道的事情,这是《巴中人文志》的重要意义。

在“溯源”部分,阳云从新石器开始写起,巴中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这是从巴中考古发现中确定的。阳云给出了考古的具体地址:通江擂鼓塞、南江阳八台、巴州区沙泥坪、恩阳月亮湾,文字和图片相辅相成,还收录了考古专家、中国考古学奠基人苏秉琦的声音:“处于众多考古发现的新石器遗址巴中,我们能勾绘出远古巴中的面貌,在遗址之外,还能想象得到更远时的巴中,人类在这块土地狩猎游动的身影。”阳云以此拉开了巴中人文叙事的大幕,此后:巴中·禹贡梁州时、巴国是个什么国、古代巴人何处来、古代巴人今归何处、释名巴与巴中,巴中与汉中、与阆中、与达州,以及巴中所属的通江、南江、平昌,一路写下来,“巴中人文”的概念便清楚明白地站立起来,阳云为巴中人文建立起“档案”,写上了“门户”,巴中人文从此有名有姓。后面的“事件”“习俗”“风物”“人物”“红色”,便是这个“门户”里的家当了。

巴中历史上的大事也不少,阳云从中选取十四件:僚人乱蜀、鄢蓝农民起义、姚黄土暴子、湖广填川、白莲教起义、“啯噜”暴动、四川保路运动,以及红灯教、民国青帮、军阀混战……这些事件,记载着巴中历史在岁月中的兴衰沉浮,这是巴中山水的烟火,是巴中血液流淌的声响。

看完此章,正纳闷阳云为什么没有把川陕革命根据地写进来时,一翻页,看到他在后面专门设置了“红色”一栏,从巴山背二哥背出全国第二大苏区到秘密交通线,从苏区盐事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正规妇女武装的血色征程,从巴山游击队悲歌到革命家刘伯坚,以及巴中籍27位开国将军……红色革命独立成章,是一个文化人的文化视角,也是一份特殊的敬意,更是历史的新篇章。

中间的“习俗”和“风物”两个章节,性质上仍然算是巴中风尚,我逐一对比,这两个章节的内容与《巴中风尚志》中的内容并无重叠,这应该是阳云对巴中民俗风尚的增补。

要特别写几句关于“人物”这个章节的理解,读完本章,总的感觉是,“巴中人文”这个“门户”里,人丁兴旺:蜀汉后五虎上将句扶、晚唐辞赋家诗人张曙、北宋著名天文学家张思训、终生行善的张文治、兵部伺郎向士壁、著作入选《四库全书》的通江三李、清代女诗人杨古雪、抗英提督张必禄、世界十大革命性伟人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当然,还有为新中国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那27位开国将领。阳云说:“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名人,是这个地方的耀眼星辰,他们的出现,照亮了漫长的历史时空。”人杰让地灵,地灵则出人才。巴中到底是穷乡僻壤还是人杰地灵,此处不议,且听读书者说。

专家们认为,阳云的《巴中人文志》在巴中人文历史的写作与研究进程中开了一个好头,对于人们认识巴中了解巴中起到了“百度”作用,还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资料,功莫大焉。唐林先生说:“如果今后有人再来研究巴中人文的历史,再来撰写巴中人文历史的相关文章,甚至写作巴中“人文史”(“人文史”要复杂得多,涉及的领域不仅有传统的视觉艺术、表演艺术、文学艺术以及具有反思特色的宗教、历史、哲学等学科,还包括一些新兴学科,如媒介研究、数字人文等。虽然巴中历史悠久,但文化底蕴并不十分丰厚,依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出土的考古文物,尚不具备写作如此大书的基础和条件),阳云的这本《巴中人文志》应该是绕不过去的一部著述。这应该是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阳云及其《巴中传》,是巴中不可或缺的一场文化行为,代表了当代巴中文人对巴中这片山水的热爱和责任,为将来抒写巴山文明的后来者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和力量。

三十年前,通江县、南江县、巴中县、平昌县还隶属于达州市,也没有“巴州区”一说,人们在谈论中国的最贫困县时,“通南巴平”成了常挂在嘴边的固定缩写。巴中人的形象是“头顶白帕、嘴咬烟杆、腰系棕绳、脚蹬草鞋”,他们于崇山峻岭间艰涩度日,半夜举着火把出发,背几个鸡蛋和一个火烧馍去街上卖,卖完鸡蛋用蛋钱买一斤盐,往回走,半路上就着山泉水吃火烧馍止饿,回到家又是半夜,猪牛饿得满圈乱蹿。

巴中单独成市,国家大力扶持,如今,四县一区高楼林立,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高铁动车和机场航班应有尽有,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巴山文明在这一刻完全融入了现代文明,那个曾经让人汗颜的贫穷缩写已从汉语词汇中消失,巴山的灯火与北京上海广州的灯火同样璀璨。

改天换地,山河变样,应该说,这一代人战天斗地,对巴中山水改造的力度最强最大。各行各业都奋勇争先,盖楼的,高楼遍地;经商的,商业满街,那么从文的呢?这个行当的人们该做些什么?巴中成市伊始,阳云作为巴中市首届文联领导,他在思考,如何用文化传承这个新生地级市的过去?新的地级市的未来文化景象如何绘制?所以,他响亮地号召大家“巴中作家写巴中”,撰写巴中,传播巴中,使命在肩。阳云自己主动践行,先后出版了《巴中的前世今生》《笔走光雾山》。

阳云如此执着地抒写巴中,我称之为“是他的巴中情结推动下的文化行为”,阳云在巴中文化界人人皆知,他说过:“文化上的事,人人都可以说,都想说,都能说,但要说得有眉有眼却是另外一回事,我还将暗自努力,力争把巴中的龙门阵摆得更圆范些。”——这是我们解读阳云文化行为最直接的密码:他在表达对巴中这片山水的热爱和责任。

巴中自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已达千年,巴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被这片土地上的文人们用自己最钟情的文字记载和传承,得以让巴中天地长存、万物永续。巴中文明琳琅满目纷繁庞杂,要把它们条呈出来而又不死板枯燥,让人爱读,这是一个难度极高的动作。但阳云用他的数十年的文学修养加上对这片土地的痴情热爱,把这个难题解决得天衣无缝了无痕迹,他在后记中说:“于巴中,要写的东西太多太多,于是我开始做持久战的准备。”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决心,实质上也是一个文化人对故乡山水一草一木的深度热爱。这种深度,已无法用执著二字准确描述,阳云已经把“将巴中地域文明落字成史以传千秋”当成了自己的信仰。这有迹可查:他在《巴中风尚志》后记中说:“对巴中历史文化的了解,作为一个出生、生活于此的本土写作者来说,是没得二话可说的。况且,在这个小地方,人们还认为你在文化方面是个人物,与你谈点本土文化上的事,如果一问三不知,你就宝气了,吊起嘴巴乱说,更会闹笑话。基于这种原始的想法,这些年我潜心于此,想把本土文化上的一些事情弄明白些。”“弄明白”,不仅为当世,更为后人。因为,文章千古事,文章不朽,历史不断。

从学术的严谨角度考虑,我专门问阳云,《巴中传》(三部)还有什么遗憾?他给我列了五条,其中第五条他说:“对巴中历史文化的认知还有一个深化过程,对知识和常识的缺乏,难有准确的判断和深刻、深入表达。有不少东西还是浮在表面上的,有浮光掠影之嫌。”——这种谦逊,是阳云一贯的性格,他的谦逊以及他的每一颗关乎巴中的文字,为将来抒写巴山文明的后来者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和力量。责任编辑:任芯仪(EN063)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2-24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10位院士联合发起全国青少年科普阅读行动巴中倡议
...通过全息影像与互动技术,构建虚实交融的科幻空间;大巴山影像记忆馆则以数字技术活化传统文化,展现媒介演进对文明传承的深远影响;"知识就是力量"科普馆,更将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前
2025-02-15 20:55:00
走近大巴山区的红军石刻:镌刻在峭壁山崖上的红色史诗
...军网-解放军报镌刻在峭壁山崖上的红色史诗——走近大巴山区的红军石刻■郑蜀炎开栏的话“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孙子兵法》此言,道出地理与军事的紧密联系。有人说,文明
2023-07-12 18:14:00
本文转自:人民网-四川频道2022年,巴中市委、市政府将巴山肉牛、南江黄羊和茶叶确定为“2+1”优势大品种,出台《巴中市巴山肉牛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以下简称《
2024-04-24 15:05:00
到2027年,全市将新建巴山田园综合体55个
...建”实施方案(2023—2027年)》印发到2027年,全市将新建巴山田园综合体55个图: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一角。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严波 文/图2016年,市委、市政府提出“
2023-11-02 00:03:00
本文转自:巴中日报巴山工匠张娟:植梦家乡 酿造未来人物名片:张娟,女,37岁,四川江口醇隆鼎酒业有限公司酒类科研部经理,白酒酿造高级技师、国家级白酒评酒委员,先后荣获巴中市金牌工
2023-11-06 00:03:00
好剧登场 大型现代川剧《红漫巴山》将在巴中首演
...川省剧协等单位联合出品的红色主题大型现代川剧《红漫巴山》新闻发布会在巴中市举行。发布会现场据发布会介绍,《红漫巴山》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策划、研讨、采风、创作和编排,将于12月1
2022-12-19 17:14:00
从优化肉牛种源到延伸产业链条 巴中牛肉产业铆足“牛劲”
...山牛”遗传资源鉴定答辩获得全票通过。2022年,巴中将巴山肉牛、南江黄羊和茶叶确定为“2+1”优势大品种,并在近期出台了《巴中市巴山肉牛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
2023-12-18 17:26:00
...报本报讯(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严波)9月15日,第四届秦巴山区绿色农林产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系列活动之一的巴中市肉制品产业招商推介会暨“巴山肉牛”产业发展研讨会召开。全国政协委员、
2023-09-16 07:53:00
四百余种特色优质农产品“亮相”四川农博会
...质农产品参展。 在“2+1”种养业优势大品种计划板块,巴山鲜、四川牛先生等公司纷纷亮出“家底”,现场制作牛肉饼供消费者品尝,还有鲜切牛肉、牛肉风味制品等让消费者大饱口福。同
2023-10-31 09:4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聚焦厦门本土文学与红色历史 何况两部新作出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陈冬)厦门作家何况近日接连推出两部新作,分别为书评集《我看与看我:厦门当代作家作品过眼录》与长篇纪实文学《流动的领土
2025-11-15 08:20:00
一生赤诚报国,百岁丹心长存——追忆百岁新四军老战士段飞
大皖新闻讯 11月14日晚上六点半,103岁的抗战老兵段飞在安徽亳州市涡阳县家中安详离世。11月15日,段飞老人的儿子段超告诉大皖新闻记者
2025-11-15 12:56:00
太行风|一眼千年
一眼千年——遥望古代壁画中的燕赵往事1998年拍摄的安平汉墓出行图白盖轺车。冯 玲摄近日,“彩墨生辉 古壁乾坤——河北古代壁画艺术精品展”正在河北美术馆举办
2025-11-14 08:41:00
“永恒回响”——汉唐艺苑2025秋季拍卖会即将启幕
时序入冬,艺术盛事再启新篇。汉唐艺苑2025年秋季拍卖会——“永恒回响”书画、瓷器、玉器精品专场,将于11月20日至11月21日在成都启雅尚国际酒店5楼桑耶裕康厅举行预展
2025-11-14 16:31:00
在黄河奔腾入海的壮阔画卷中,在泰山巍峨耸立的云海之间,齐鲁大地以其五千年未曾断流的文明血脉,孕育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深厚底蕴
2025-11-14 17:31:00
11月的太原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周末,我乘车沿新兰路一路前行,去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窦大夫祠。平坦宽阔的道路两边
2025-11-14 18:13:00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风物之旅走进普定
11月12日,《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风物之旅调研活动走进普定。本次调研与拍摄活动以地理与人文的独特视角,聚焦屯堡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
2025-11-14 10:52:00
文化中国行|千年文脉 活力运河③:临西古砖 匠心传奇
邢台市临西县历史上是隋代开凿的永济渠与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地,两条运河接续造就了临西(古称临清)的繁荣。史料记载
2025-11-13 08:05: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11月11日,河南平顶山,新娘即将出场时老太太想“抢喜”,婚礼督导眼疾手快及时发现并制止。“抢喜”
2025-11-13 10:56:00
想要读懂山东,或许不必急于奔赴泰山之巅或徜徉于海岸线。如今,一种更深度的“游山东”方式正悄然兴起——走进散落于齐鲁大地的博物馆
2025-11-13 14:46:00
来滕州看“小国重器”
山东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素有“滕小国”之称,是古代东夷炎族后裔——滕、蕃、邾、薛等氏族的摇篮和商代始祖的发祥地
2025-11-13 15:22:00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王羲之故居研学实践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是日也,天朗⽓清,惠⻛和畅”,恰如《兰亭集序》中描绘的雅致意境,11⽉9⽇上午,临沂⾦盾⼩学⼆年级17班的同学们怀着对书法⽂化的向往
2025-11-12 11:43:00
作者:王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当我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读到这句话时
2025-11-12 14:08:00
文学作品《权谋通汇》及其简介
《权谋通汇》是赵丹阳创作的文学作品,于2025年11月12日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黔作登字-2025-L-01881514
2025-11-12 15:08:00
大河网讯 “你好,贵姓?”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你了解过跟随自己一生的姓氏吗?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吗?11月11日
2025-11-12 19: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