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萧望之冤死,昭示着西汉已经滑向深渊
...,临终前他遗命: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太子太傅光禄勋萧望之、太子少傅光禄大夫周堪,三人兼领尚书事,共同辅佐太子刘奭。仅仅过了两年,萧望之在派系斗争中失败,自杀身亡。萧望之的冤死,是汉元帝一朝最惨痛的政治...……更多
西汉第一权宦石显,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让人防不胜防。对于汉元帝宠信石显,最开始反对的人是萧望之。 萧望之是汉元帝的老师,官职是太子太傅,原本以萧望之的能力,是应该能做到丞相的,但是萧望之在后期的时候,性格狷狂起来,犯了很多错,所以被汉宣帝...……更多
...祖,但萧何的子孙并非个个都一帆风顺,像他的第七世孙萧望之就因为性格刚直遭到了权臣霍光的冷遇,此后虽然得到汉元帝敬重,却在被奸臣诬告后愤而自尽,结局令人唏嘘。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因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更多
汉元帝柔仁好儒为何被称为昏君
...汉宣帝给刘奭留下三位辅政大臣,以外戚史高为首,还有萧望之和周堪。萧望之曾经做了八年的太子太傅,汉元帝对他十分尊重,对他的信任和重用超过了史高。如此一来,史高就不乐意了,他和宦官中书令弘恭、石显同流合污...……更多
汉元帝在位期间西汉国力达到鼎盛,为何却遭到后人的批评?
...帝安排“三驾马车”辅政,以乐陵侯史高领衔,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为副。汉元帝即位后,对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特别信任,却冷落了乐陵侯史高,这导致三位托孤大臣之间形成了芥蒂。于是,史高与宦官里外呼应...……更多
西汉的衰弱,为何说汉元帝应该负这个历史责任
...侯史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第二位是儒生、太子老师萧望之,受封前将军、领尚书事;第三位是儒生、太子老师周堪,为光禄大夫、领尚书事。自此朝中就形成了以史高为首的外戚派,和以萧、周为首的儒生派。元帝即位之...……更多
匡衡:从凿壁偷光苦读到贪污失势的人生
...认为匡衡可能真的有些学识,于是派太傅前去调查。太傅萧望之现场出题,匡衡答的头头是道,萧望之非常满意匡衡的学问,于是回禀汉宣帝,希望能将匡衡留在京中。听到太傅都这么说,汉宣帝更加好奇了,但亲自召见了匡衡...……更多
他信奉儒家,是西汉没落的始作俑者
...,临死前留给了儿子三个人,乐陵侯史高领衔,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为副,汉元帝对他们非常信任,在元帝的支持下,萧望之等儒臣想推行仁政,可是史高觉得被冷落了,就联合宦官来抵制萧望之的改革主张,汉元帝对两...……更多
“腐儒”代表萧望之,连霍光都看不上他,最终被小人玩死
...这万钧重担?那个自己曾经看重过、也训斥过的太子太傅萧望之,到底适不适合成为“托孤之臣”?看到这里,肯定有很多人要说了:作为一直教导储君的帝王之师,太子太傅萧望之自然是最合适不过的辅政人选了;这还有什么...……更多
汉宣帝断言太子是败家子,太子继位后汉朝江山如何了?
...中展开了角逐。作为儒臣的首领,同时也是汉元帝师傅的萧望之率先出手,他按照儒家经典的说法,认为汉元帝应该远离宦官,不能够让宦官担任中书令这样重要的职务。萧望之要削夺宦官的权,宦官当然不高兴,于是宦官和外...……更多
汉元帝刘奭成为西汉由盛转衰的拐点皇帝
...汉宣帝临终前给刘奭安排了以乐陵侯史高领衔,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为副的“三驾马车”辅政。之所以要以史高为主,萧望之和周堪为副,就是想让史高牵制萧望之等儒臣,以免大汉王朝在刘奭手里彻底走向了右倾主义路...……更多
汉武帝与史家的联姻:一段被埋藏的历史
...,留下了三个辅政大臣。这三个辅政大臣,分别是史高、萧望之以及周堪。这其中,史高是外戚,负责保护汉元帝的权力基础。至于萧望之和周堪,则是外臣的代表,负责干活。但是接下来,汉朝却发生了一场影响极为深远的政...……更多
...中书令,而石显则升任仆射。汉元帝即位之初,太子太傅萧望之主张进行改革,以削弱宦官自汉武帝以来逐渐膨胀的权力,这当然遭到了石显、弘恭的极力反对。于是,石、弘二人勾结位列托孤重臣之首的车骑将军史高,共同将...……更多
汉宣帝开创了孝宣盛,却又将西汉带向了毁灭的边缘
...朝逐渐由盛转衰。性格柔弱,坐视辅政大臣惨死元帝之师萧望之推崇改革以解决大汉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但元帝本人对此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致使萧望之被弘恭等人逼死。萧望之之死看起来和元帝并无任何联系,但是事实上却是...……更多
刘向多次警告汉成帝王氏外戚危险,为何却不得志
...则是他主动的行为。汉元帝登基后,刘向的才华得到太傅萧望之的赏识,被任命为宗正、给事中。宗正是九卿之一,给事中是参与朝政决策的内朝官,由此刘向平步青云,位居国家权力中枢。不久,爆发了萧望之、周堪与弘恭、...……更多
...刘奭即位。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28岁立刘骜为太子。萧望之自杀。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29岁刘奭废除了公元前110年汉武帝设置的海南珠崖郡。元帝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33岁刘奭派兵镇压了陕西羌人的叛乱。元帝竟宁元年...……更多
汉元帝为何被认为是西汉由盛转衰的根源
...出一个很关键的点——汉元帝非常推崇儒术,受他的老师萧望之的影响。可也因为这样,他从小养成了软弱无能的性格,以至于自己尊敬的老师被宦官逼得饮鸩自杀,也没有进行相应的惩罚。这要是放在汉武帝、汉宣帝时期,简...……更多
匡衡:道德与才华的矛盾交织,荣耀与失败的人生
...事引起了汉宣帝的重视,他特地让当朝的两个大学问家:萧望之和梁丘贺考察匡衡。回来后,萧望之如获至宝,说匡衡精通经学,“有师道”,已经自成体系了。时为太子汉元帝刘奭非常欣赏匡衡,可奇怪的是汉宣帝刘洵很冷漠...……更多
太子乱汉家汉宣帝没有废掉他,全是因为对太子生母许平君的怀念
...驾崩前,留下遗诏,替刘奭确立了三个辅政大臣:史高、萧望之、周堪。其中萧望之和周堪都是儒生。由此可见,汉宣帝不反对儒学。自汉武帝崇儒开始,儒生走向政治生态的主流,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这个大潮流无法改变。汉...……更多
汉元帝刘奭看似幸运,却一生都是悲剧
...官干政。汉元帝登基之初,对他自己两个儒生出身的老师萧望之、周堪十分看重。但好景不长,外戚派的史丹和宦官弘恭、石显等人联合除掉了儒学派,后来又演化成汉元帝只信任弘恭、石显等宦官,将朝政全部委托他们处理,...……更多
为什么刘奭能安稳的坐在皇位上呢
...他安排“三驾马车“辅政,以乐陵侯史高领衔,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为副。这几人都十分有才能,但刘奭本身是一个好儒学的人,所以继位以后特别亲近萧望之和周堪,史高意识到自己被冷落内心十分不平衡,于是史高和...……更多
揭露韩信、萧何、张良的后代最后都是什么下场?
...陵萧氏”之所以能够名垂青史,除了萧何之外,还离不开萧望之的努力。萧望之是萧何的第七代后人,因大将军霍光刚愎自用,所以没有投身于霍光的门下。霍光去世后,萧望之敏锐地意识到了霍氏的威胁,并且上书汉宣帝,得...……更多
史丹谏言保太子:汉元帝临终前的权力争夺
...多高官都被迫离职自保,更有甚者被宦官逼死,比如太傅萧望之。史家见到如此局面,生怕自己这个依靠汉宣帝起家的过气外戚被迫害,所以选择了急流勇退,史家做官做到了最高位的史高,在辅政五年之后请求免职,汉元帝多...……更多
...此次立下了天大的功劳,应该加官进爵,赐他封地。唯独萧望之意见不同,出使西域的使者,本就大多不是正派的人。冯奉世此次虽然立功,却开了个矫改皇帝命令的先例。 如果加以重赏,冯奉世一定会成为以后使者效仿的目...……更多
汉武帝去世以后,国家政权在汉昭帝时代就被大将军霍光彻底操控了
...丞相府中直接审问魏相夫人,被朝廷监察高官的丞相司直萧望之弹劾,之后,赵广汉以“摧辱大臣”罪名被汉宣帝下令处斩。前63年,汉宣帝元康三年三月,汉宣帝为报答当年保护过自己的廷尉监吏邴吉,将其封建为博阳侯。当...……更多
从汉史的角度来分析,大汉官员的自尽之谜
...悠,待陛下令他去廷尉后,果断自杀。汉元帝时期的太傅萧望之也是一个道理,甚至故吏门生是劝着自杀。“使者至,望之欲自杀。“”其夫人止之,以为非天子意。望之以问门下生朱云。云者好节士,劝望之自裁。”受先秦古...……更多
汉墓与星宿
...。据考:这座壁画墓的墓主人是西汉御史大夫、太子太傅萧望之。《长安志》卷七载:“(长安城)东面三门:中春明门,当门外有太子太傅萧望之墓。”《类编长安志》卷八记载:“萧望之墓在咸宁县东南五里,古城春明门外...……更多
他做过博士当过猪倌,终成汉朝第一位布衣丞相
...。到汉宣帝临终时,给汉元帝留下的三名辅政大臣史高、萧望之、周勘,其中萧望之和周勘都是儒家士大夫。这一变化的背后推动者正是公孙弘。 董仲舒奠定理论,公孙弘具体执行,二人为中华文化的发展立下了大功。如果二...……更多
孔子第十四世孙孔光,因做了这五件事被汉哀帝封为丞相
...大夫的他是汉宣帝的太子刘奭的三大老师之一(另两位是萧望之和张禹)。孙光从小爱学习,后来因为受光禄勋匡衡的推荐被封为谏议大夫,从而走上了仕途生涯。汉成帝即位后,升为博士、尚书令……他的仕途之所以一路青云直...……更多
《孝经》的文化地位:从西汉到唐宋的崛起与影响
...是汉昭帝和汉宣帝时代的人。后仓是谁呢?根据《汉书·萧望之传》和《汉书·后仓传》可知,后仓也是汉昭帝和汉宣帝时代的人。翼奉是谁呢?根据《汉书·翼奉传》可知,翼奉,也是汉昭帝和汉宣帝时代的人。张禹则更晚近了...……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简介明朝刑部尚书王用汲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2024-06-24 14:52:00
寇白门曾婚嫁声势显赫的朱国弼,为何晚年却独自漂泊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2024-06-24 14:53:00
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其他藩王都是持什么态度
公元1399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从北京准备攻打当时的明代都城南京,推翻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
2024-06-24 14:54:00
简介明朝吏部左侍郎叶盛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2024-06-24 14:54:00
朱元璋灭元朝的时候,为何没有汗国来帮忙呢
成吉思汗的军队在消灭宋朝之前,一直都是对西部进行进攻的,后来消灭的金和夏。蒙古国在到达亚洲和欧洲,对这里的人们赶尽杀绝
2024-06-24 14:55:00
吴三桂长的帅吗?是美男子吗
吴三桂堪称美男子。吴三桂祖籍江苏高邮,弥漫着水气的杏花春雨的江南;他本人却是在风霜凛冽的辽东长大。江南的水气和塞外的长风同时溶进了他的气质
2024-06-24 14:56:00
朱棣坚决迁都北京的原因是什么
建立大明朝时,朱元璋定都应天,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当时的南京经济发达,环境宜人。但是明朝北方却一直有个不老实的邻居,经常骚扰边境的居民
2024-06-24 14:56:00
朱棣攻入南京见到朱允炆后,他会怎么做
朱棣是明朝继朱元璋、朱允炆之后的第三位皇帝,他是朱元璋第四子,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叔叔。洪武三年,朱棣被封燕王,洪武十三年
2024-06-24 15:25:00
明朝的粮长制是怎么由来的
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起因结果始末1.实行粮长制公元1371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宣布全国实行粮长制
2024-06-24 16:03:00
历史上朱棣还杀死三千宫女是真的吗
朱棣,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被称为“永乐大帝”。朱棣一生勇武,对外,在军事上毫不手软,五次北征蒙古,雄才大略,是一代雄主
2024-06-24 16:05:00
建文三年(1401)二月十六日,朱棣率燕师南下。二十日,燕军进抵保定,朱棣向诸将分析形势,认为野战容易,攻城艰难,如今盛庸合诸军二十万驻在德州
2024-06-24 16:05:00
锦衣卫为何受到明朝历任皇帝的偏爱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虽然在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深感锦衣卫权力太过于庞大和锦衣卫私设刑狱对国家法律的践踏
2024-06-24 16:06:00
建文帝和郑和七下西洋有什么关系
朱棣大家都知道,其皇位来的不是很正统。这还要从建文帝说起。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古代人非常热衷于维护“正统”
2024-06-24 16:06:00
朱元璋坚持实行分封制的真相是什么
分封制的弊端,就是容易导致封国拥兵自重,进而威胁到中央朝廷的安全。比如:周朝的分封制导致了春秋战国长达数百多年的战乱;汉朝的郡国并行制也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的爆发
2024-06-24 16:06:00
播州之役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明神宗万历年间,朱翊钧先后展开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史称“万历三大征”。万历三大征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
2024-06-24 16: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