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匡衡:从凿壁偷光苦读到贪污失势的人生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1-29 15:04:00 来源:戏说三国

【引言】很多教材中都会收录一些古人苦读诗书的小故事,以此激励学生勤奋好学。很多人都应该记得语文书中有一个小男孩凿壁偷光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匡衡。匡衡从小家中贫困,晚上读书点不起油灯,为了继续学习,他只能将墙壁凿开一个洞,借邻居家的灯光来读书。他对知识的追求让人敬佩,但很多人对他的了解也仅限于此,很少有人知道匡衡的结局。

匡衡:从凿壁偷光苦读到贪污失势的人生

事实上,小时候偷光学习的匡衡在长大后深受汉元帝的器重,一路高升直至宰相。但他晚年却还是败在了“偷”上,一时失足就身败名裂,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就像故事中讲的那样,匡衡家境贫寒,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匡衡从小就喜欢读书,但以他的家境,全家吃饱都是一种奢望,哪里来的钱供他进学堂读书呢。匡衡不死心,为了学习,他克服了不少困难。白天到田地里干农活,晚上就在家里熬夜苦读。匡衡在学问上很有长进,尤其是对儒家学说很有见解,对《诗经》的理解也自成一脉。当时的读书人中流传着一句话,如果不懂诗经,就找匡衡来讲学。匡衡对《诗经》的讲解很有自己的风格,既生动又能给人留下印象。

匡衡:从凿壁偷光苦读到贪污失势的人生

有了学问,读书人自然都想考取一个功名,匡衡也免不了俗。他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但当时朝廷中占主流的学说仍旧是法学,精通儒学的匡衡屡试不第。他一连参加了九届科举考试,却只得中一个丙科。被分配到平原去上任。

匡衡自己很委屈,同届的儒生也为他不平,表示以匡衡的学识不应该被派往平原做官。于是纷纷上奏,希望汉宣帝能重新考虑。否则他们也将随着匡衡去平原做官。见这么多儒生为匡衡求官,汉宣帝很是惊奇,认为匡衡可能真的有些学识,于是派太傅前去调查。太傅萧望之现场出题,匡衡答的头头是道,萧望之非常满意匡衡的学问,于是回禀汉宣帝,希望能将匡衡留在京中。

匡衡:从凿壁偷光苦读到贪污失势的人生

听到太傅都这么说,汉宣帝更加好奇了,但亲自召见了匡衡之后他还是坚持原本的决策,没有将匡衡留在京里,依旧将他派往平原。原因非常简单,汉宣帝并不认可儒学。但在太傅的面试中,匡衡却遇到了一生的贵人,这个人就是太子刘奭,也就是后来的汉元帝。汉元帝少时就好儒学,他亲眼见到了匡衡是如何对着太傅萧望之侃侃而谈,心中很是敬佩。

公元前48年间,汉宣帝去世,汉元帝继位。汉宣帝临终时指定太傅萧望之辅佐汉元帝,而萧望之又是汉元帝的老师,因此汉元帝很听萧望之的话。萧望之旧事重提,向新皇举荐了在平原做官的匡衡,汉元帝对匡衡原本就印象深刻,再加上老师推举,便将匡衡调回京中,匡衡从此平步青云。

匡衡:从凿壁偷光苦读到贪污失势的人生

回到京城后,匡衡觉得自己的学识有了可以发挥的空间,于是经常上书,表达自己的意见。汉元帝原本就喜欢儒学,对匡衡的意见自然是照单全收。匡衡自此一路高升,新皇帝登基不过三年,匡衡就做到了丞相之职。没过多长时间,又被进封为安乐侯,这几乎是匡衡政治生涯的巅峰。

天有不测风云,汉元帝沉迷享乐,登基没有多长时间就飘然仙去。匡衡一直以来仰仗的伯乐就此倒下,从这时起,匡衡的政治生涯也就开始走下坡路。先是有人弹劾他失职,没能做到人臣的职责。匡衡心里非常明白,自己的靠山已经倒下,而自己又身居高位,自然是树大招风。为了能安度晚年,匡衡将丞相和安乐侯的职位一并送还,同时上书请罪,希望新皇能让他携一家老小回乡养老。

匡衡:从凿壁偷光苦读到贪污失势的人生

一事未了,一事又起。匡衡的儿子杀了人,被收押入狱。最让匡衡想不到的是,他的弟弟没有看清朝堂的局势,以为自己哥哥还是那个呼风唤雨的丞相,竟然与好友一起密谋劫狱,准备将匡衡的儿子救出来。

还没等到二人行动,这件事情就被人告发。劫狱是大罪,何况匡衡正值多事之秋,这件事对匡衡简直是雪上加霜。更没想到的是,坏事接二连三的发生,匡衡贪污土地的事也被揭发。匡衡被进封为安乐侯的那一年,汉元帝赏赐了匡衡三十一万亩土地,但因为地图上标注的问题,平白多出来四万亩土地,原本不是匡衡的错,但他见财生意,知情不报,选择将这四万亩土地昧下,这就犯了大忌。这不仅仅是贪污,偷取国家财产,更是犯了欺君之罪。

匡衡平步青云,仗着汉元帝的宠信得罪了不少人,如今他的地位不稳,朝臣自然是选择火上浇油、落井下石,联名上奏皇帝,请新皇彻查匡衡贪污、其子酒后杀人一事。新皇顺水推舟,彻查了匡衡贪污一事,得知真相后,新皇怒不可遏,将匡衡贬为庶民,不再启用。

匡衡:从凿壁偷光苦读到贪污失势的人生

【结语】从人人称赞到人人唾弃,都是因为一个“贪”字。幼时的匡衡贪学,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还要挤出时间看书,一点一滴的从书中汲取知识,这才能获得萧望之的赏识、汉元帝的重用。早年“贪”学,晚年却“贪”财。倘若匡衡在发现地图上的标识问题后第一时间告诉皇帝,他不仅可以保全自己的封地,还可以保全自己的一世英名。从凿壁“偷”光到钻空子“偷”财,匡衡几十年的苦读,在官场中的经营,以及他的好名声就这样因为一时的错念付之一炬。不知道当他回到故乡,垂卧病榻之时会不会回想起那个勤奋努力,被别人奉为榜样的自己。会不会为自己的贪婪捶胸顿足,后悔不已。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9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匡衡:道德与才华的矛盾交织,荣耀与失败的人生
...匡衡精通经学,“有师道”,已经自成体系了。时为太子汉元帝刘奭非常欣赏匡衡,可奇怪的是汉宣帝刘洵很冷漠,让匡衡回到平原郡继续“支教”。 不是汉宣帝认为匡衡的学问不够深,实际上
2023-12-03 14:59:00
匡衡的成长与堕落,从刻苦学习到贪污受贿
...汉宣帝病逝,然后作为太子的刘奭登基,历史自此进入了汉元帝的时代。而等到刘奭登基之后,匡衡自然也就开始迅速升迁。此后的几年里,匡衡从一个最底层的文学卒史,迅速升迁,逐渐跻身汉朝
2023-09-12 18:59:00
西汉的衰弱,为何说汉元帝应该负这个历史责任
汉元帝自汉武帝罢黜百家后,儒学名义上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但其实汉武帝并不信儒学,只是将儒学作为外包装,内里搞的还是法家那一套。汉武帝以后的昭、宣二帝,对外儒内法模式看的尤为透彻,
2024-06-07 15:30:00
凿壁偷光的农家子弟匡衡,为何反被贬为庶人?
...起了另一个人的注意,他就是当时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元帝。汉宣帝死后,汉元帝即位,匡衡被召入朝中做官,先后担任郎中、博士、给事中、光禄大夫、太子少傅等职。汉元帝这个人非常喜欢
2023-08-27 19:53:00
匡衡在职时都有哪些作为
公元前33年,汉元帝刘奭去世,汉成帝刘骜继位,汉成帝即位之后,所有汉朝的臣民都期待着汉成帝能够给汉朝带来新气象,于是汉成帝真的为汉朝惩治了一个大贪官,这个大贪官就是汉朝第一宦官石
2023-05-31 11:18:00
刘向多次警告汉成帝王氏外戚危险,为何却不得志
...向的仕途却越走越窄,牢骚越来越多,活得越来越憋屈。汉元帝和汉成帝是非常崇儒的两位皇帝,他们在位期间,九卿几乎非儒生不录,三公非学术大师不用,为何刘向混得这么惨?三次入狱的苦瓜
2024-04-26 22:27:00
匡衡“凿壁借光”很励志,他长大后做了什么?老师都不愿告诉学生
...,最后才考中了丙科。考试不太擅长,可匡衡官运亨通。汉元帝登基后,匡衡终于得到重用,提拔为光禄大夫,相当于高级顾问,能随时出现在汉元帝身边。 到了建昭三年(前36年),元帝又
2024-03-12 10:38:00
他小时候是勤学的模范,长大后却因贪欲而遗臭万年
...理想。但是他有一个长处,那就是对《诗经》十分擅长。汉元帝当时还是太子,他也非常喜欢《诗经》,经常跟匡衡一起谈论一二。在汉元帝登基之后,他就立刻升了匡衡的官。匡衡就这样成为了汉
2023-03-03 15:18:00
匡衡:西汉时期的文学巨匠与仕途沉浮
...感很低。匡衡在小有成就之后,入朝当了一个小官,当时汉元帝执掌汉朝,西汉时期讲究的是独尊儒术,而匡衡作为一位文学家,对诗经有着很深的理解,所以他经常通过诗经来宣扬儒家思想,这一
2023-12-28 11:2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90后“金牌讲解员”陈双:用青春语言讲“活”红色故事
7月21日,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陈双,现场讲解《我们都是王家川》。陈 双提供9月5日,在西柏坡纪念馆,一场名为“时代回响”河北红色抗战故事主题宣讲活动正在举办
2025-10-13 08:55:00
铁骨忠魂入画来——《吉鸿昌》佳作赏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前写下的生命绝唱,他为抗战事业献出生命,牺牲时年仅39岁
2025-10-13 14:06:00
忆李公:秋雨潇潇 斯人未远
李公,讳宗伟。鲁南枣庄人。少时家贫,耕读乡里,敏而好学。怀弘毅之志,抱淑慎之德。及长治学,淹贯经史,旁涉艺理。常挑灯看剑于夜阑
2025-10-13 15:13:00
学府东街站位于小店区东中环路与龙保街、学府东街的交叉口之间,车站共设4个出入口。该站工程名为学府街东口站,公示名为龙堡站
2025-10-13 20:17:00
“河北五超”第九轮开战在即,石家庄VS保定,强强对决榜首争霸,“板面驴火之战”悬念今晚揭晓!
2025-10-11 17:02:00
笔墨间的垦荒征程——《南泥湾途中》佳作赏析
“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展览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苏联卫国战争为主线
2025-10-11 21:17:00
太行风|巍巍长城
10月3日,金山岭长城。 郭中兴摄长城,是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不朽史诗,是熔铸于民族血脉的精神图腾。它横贯万里,是承载历史
2025-10-10 08:44:00
以家族记忆还原英雄本色,让抗联精神代代相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的特殊节点,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爷爷杨靖宇》一书不仅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2025-10-10 17:30:00
秋日的蔚县尖山村,漫山层林褪去葱郁,红黄绿点缀其间,将山野打扮得斑斓夺目。拍摄|赵永辉、王建海制作|吴晓萌
2025-10-10 07:51:00
发现200余处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400余件(套)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日前,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举办
2025-10-09 08:38:00
孙敬会笔下的孙立,钢鞭造型是最大亮点
水浒人物,36天罡的地位高于72地煞,而画水浒人物的画家,也多把创造的精力和巧思,用于前者。不过孙敬会先生画梁山108好汉
2025-10-09 11:32:00
杜梦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每逢八月十五,当一轮圆月悬于中天,中国人便知,这是属于中秋的时刻。这个承载着团圆期盼的节日
2025-10-09 11:32:00
家国记忆·暖月流晖|明月映泉城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用笔墨描绘这一轮明月,也用月色寄托思念。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
2025-10-09 11:33:00
杜梦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月光穿透千年云层,既照亮了文人墨客案头的诗稿,也温暖了寻常巷陌的烟火。中秋的魅力,在于它既是“诗言志”的情感载体
2025-10-09 11:33:00
人文|白居易与唐代的香衣文化
文|刘永加秋风乍起,天气渐渐转凉,人们会添加衣物,讲究的此前可能会在衣箱或衣柜里放上樟脑丸,也是为了防虫,所以拿出的衣服带着淡淡的香气
2025-10-09 11: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