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很多老师之所以不讲匡衡长大之后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匡衡长大之后,并不是什么值得学习的对象。他长大之后,一度做了汉朝的丞相。但同时,当上丞相之后,匡衡却成了一个大贪污犯。
那个刻苦学习的匡衡,显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象。但是后面那个贪污受贿的匡衡,显然就不值得学习。
不过,所谓的贪污受贿,其实也不单单是匡衡自己的错。如果我们仔细读匡衡的故事,我们就会产生一个经典的问题。
到底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
对于匡衡这个人,很多人读他的故事的时候,至少会有三层理解。最开始的时候,是崇拜匡衡;后来,则是鄙视匡衡;最后,则是理解匡衡。
有关匡衡的故事,我们得从那个著名的‘凿壁偷光’的故事开始说起。据史书记载,匡衡小时候家里特别穷,但是他特别上进,特别喜欢读书。
所以后来,匡衡就去求一个亲戚,从亲戚家里借书来学习。同时,因为当时书很贵,匡衡不能白借书。所以匡衡就只能给人家打工种地,然后不要钱,只求人家能借书给他学习。
再后来,随着匡衡逐渐长大,匡衡越发渴望学习。但问题是,当时匡衡每天白天的时候,都在忙着给人家种地打工。只有晚上的时候,才有时间学习。而晚上的时候,又没有光,匡衡自己也买不起照明的油灯,根本看不了书。
所以在这之后,匡衡就想到了一个办法:他用小刀在墙上挖了一个洞。邻居家晚上点灯,他就借助这个洞里面透出来的光读书。
靠着这种勤奋,匡衡长大之后,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然后,匡衡就入朝为官,最后成了汉朝的丞相。
以上这些,就是凿壁偷光的故事。很多人小的时候,就已经听说过这个故事。而在这个故事当中,匡衡作为一个勤奋读书的人,显然值得我们学习。所以很多人小的时候,提到匡衡这个人,都比较崇拜。
但问题是,教科书上对于匡衡长大之后的事情,基本没讲。而很多人也是在长大之后,才知道匡衡长大后的情况。
而接下来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匡衡长大之后,靠着自己的勤奋,确实成了一个饱学之士。但问题是,长大之后的匡衡发现,自己需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而以他的财力和能力来说,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学明白。
而按照当时的规则,普通人只要精通儒家六经中任何一本典籍,就可以参加考试。而通过考试之后,就可以入朝为官。所以在这之后,匡衡就选择专攻儒家六经当中的《诗》,逐渐成了一个特别精通《诗》的专家。
接下来,匡衡就去参加了汉朝的公务员考试。但结果,出身底层的匡衡,根本就不懂那些考试套路。那年头又没有公考培训班,出身底层的匡衡,又没有名师教导。所以最后,匡衡只能自己不断在考试当中摸索。
就这样,匡衡考了九次之后,才勉强通过及格线。通过考试之后,匡衡做了一个‘文学卒史’的官。这个职位并不算高,只能算是基层公务员。但不管怎么说,自此之后,匡衡也算是有了编制,正式走进了‘官员’的行列。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一个新世界的大门,逐渐向匡衡打开了。
入编之后的匡衡,自然也想不断进步。但问题是,匡衡出身底层,没啥背景。而且之前的考试成绩,也不是特别好。所以正常情况下,就算是提拔,也轮不到他。
所以在这之后,匡衡就开始挖掘自己的长处。作为一个底层出身的普通人,最好的选择,就是做某个方面的专家,让自己专精某一领域。当时的匡衡,就选择了这条路,他选择专精‘诗’这门学问。
就这样,随着匡衡不断努力,他就逐渐成了一个‘诗’经领域的专家。恰好当时作为太子的刘奭,非常喜欢学诗。于是在这之后,匡衡的大名,就逐渐传到了刘奭的耳朵里。
就这样,搭上了太子这辆车之后,匡衡终于走上了自己仕途的快车道。
就在这之后不久,汉宣帝病逝,然后作为太子的刘奭登基,历史自此进入了汉元帝的时代。而等到刘奭登基之后,匡衡自然也就开始迅速升迁。此后的几年里,匡衡从一个最底层的文学卒史,迅速升迁,逐渐跻身汉朝的中央管理层。
此时的匡衡,其实还是一个非常正直的官员。他的很多理念,都是从那些儒家典籍当中学来的。最开始的时候,京城发生了地震,匡衡还按照儒家说的那些道理,努力劝谏皇帝。要皇帝少盖宫殿,生活要简朴,要任用贤良,远离奸臣等等。
而对于匡衡的这些建议,刚刚登基的汉元帝,也愿意采纳。汉元帝也觉得,匡衡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大臣,值得他重用。所以在这之后,匡衡更是被迅速提拔,逐渐被升迁为光禄大夫。
但接下来,随着匡衡逐渐升迁到了高层,匡衡发现,世界的规则在发生变化。
就在匡衡上位期间,汉朝发生了一场非常有意思的政治斗争。简单来说,汉元帝登基之后,最开始的时候,重用自己的老师萧望之等人。但后来,汉元帝为了更好的掌控权力,也开始重用宦官。
再之后,宦官们为了权力,就陷害忠良,逼得萧望之自尽了。而萧望之自尽之后,以宦官石显为首的一群人,就开始把持朝政。他们联合几个外戚家族,直接控制了整个朝堂。
最关键的是,在这背后,并不单纯是某一个坏人陷害忠良,而是有皇帝在背后操盘。真正导致这个局面出现的,其实就是汉元帝本人。
所以,当匡衡逐渐跻身高位之后,他就发现了世界变的不一样了。原本他在中下层的时候,靠着书上教的那些道理,或许还可以生活。但是到了高层之后,规则开始变得不一样了。如果他继续坚持书上的那些道理,他很有可能会和萧望之一样,被那些奸臣除掉!
此时的匡衡,只有两条路可以选:要么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书上的那些道理。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被奸臣们排斥,注定以后没什么发展。要么选择接受新规则的改变,和那些奸臣同流合污。
到底是选择理想还是现实,这个选择,其实很多人都遇到过。而绝大多数人,面对现实的压力,最后只能选择现实。
匡衡当时也是如此。
所以后来,匡衡逐渐开始向现实妥协,他开始向宦官集团靠拢。而在匡衡对宦官集团示好之后,宦官那边的领头人石显,也对匡衡非常感兴趣。因为当时宦官集团,执掌内廷,急需一个像匡衡这样的人,作为文官领袖,帮他们执掌外朝。
就这样,在这之后,匡衡逐渐在宦官们的支持之下,再次高升。公元前36年,匡衡直接升任丞相。自此之后,匡衡就成了新的文官领袖!
此时的匡衡,虽然位极人臣,但同时,他也被世界改变了。
而接下来的几年里,匡衡则是成了一个典型的儒家官僚。一方面,他代表皇帝,开始在全国大范围推行儒学。如果说,当年汉武帝时期推行的儒家学问,还是儒家自己总结和融合之后的学问精华。那么到了汉元帝时代之后,儒学就真的成了统治阶层的一个工具了!
这其中,其实有本质性的差别。
当然,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不是匡衡的责任。把儒家学问,从一个为国为民的良知之学,变成一个愚弄下层的工具,这是之前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到了匡衡这一代,只不过是作为一个代言人,出来正式背锅而已。
但对此,匡衡又能做什么呢?
如果他不这样做,不尊崇皇帝和统治阶层的意志,推行这样的儒学,那他就根本当不上这个丞相。而当不上丞相,那他就无法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他这样做了之后,结果显而易见,他做了自己的英雄,但却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大雷。
就这样,做了六年的丞相之后,汉元帝去世了,然后汉成帝接班。到了汉成帝时代之后,汉成帝作为一个新皇帝,首先要做的,自然就是除掉前朝的权臣。
所以,汉成帝登基之后,匡衡第一时间和宦官集团决裂,主动上书弹劾那个宦官头子石显。而最后,匡衡的上书,也直接导致石显下台,最后死在了霍家的路上。不过匡衡的反戈一击,并没有得到汉成帝的信任,反倒是让他自己失去了很多人的支持。
于是再之后,匡衡被人弹劾,非法侵占土地四万亩!而当这个情况被爆出来之后,原本作为文官领袖的匡衡,瞬间就成了一个大贪官,落得一个人人喊打的处境。
就这样,在经历了多年的奋斗,匡衡最后又成了一个贪污犯,直接被贬为了庶民。
这就是匡衡最后的结局。
因为成年之后的匡衡,确实做了很多错事。他联合宦官集团,把持朝政,纵容土地兼并,大肆贪墨……这样的一个人,不管怎么看,似乎都不像是一个好人。
如此一来,对于长大之后的匡衡,很多人自然会很鄙视他,老师们自然也不会提匡衡长大之后的事情了。而很多人知道匡衡长大之后的所作所为,知道他成了一个大贪污犯之后,自然也就会对他十分鄙视。
但是接下来,在了解了匡衡的故事之后,如果我们仔细了解匡衡生活的那个时代背景,我们机会进入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叫做理解匡衡。
匡衡确实是一个贪污犯,确实是宦官集团的帮凶,确实做了很多错事,这些都是真的。但问题是,如果匡衡不是生活在汉元帝和汉成帝的时代,而是生活在文景之治时期,他会成为这样一个人吗?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先说贪污。从史书记载来看,匡衡最后下台,是因为有人弹劾他,贪了四万亩土地。这个数字,听上去似乎确实很大。但问题是,按照西汉的传统,丞相一定会被封侯。而匡衡作为一个侯爵的封地,其实就已经多达三十多万亩!
也就是说,匡衡所谓的贪污,极有可能并不是真的贪污受贿,而是正常的土地兼并。甚至于很多土地的买卖,他自己可能都不知道。比如说,匡衡封地周围,有一些百姓的土地。然后匡衡的下属,给这些百姓施压,强迫这些百姓把土地卖给匡衡。
这种手段,对于古代很多大官来说,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同时期的官员,除了匡衡之外,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
所以,真正导致匡衡下台的,并不是他贪污,而是因为皇帝换人了。汉朝从汉元帝开始,接下来的几位汉朝皇帝,都喜欢玩各种政治手腕来操控朝局。所以汉成帝登基之后,作为前朝权臣的匡衡,注定要下台。
至于贪污,其实只是让匡衡下台的一个由头而已。
另外,从匡衡贪污这件事,我们也能看得出来:西汉末期的土地兼并之风,已经愈演愈烈。匡衡掌权六年,就能贪污四万亩土地。那么其他那些常年身居高位的官员和家族,到底能占据多少土地,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至于说匡衡勾结宦官,把持朝政,陷害忠良,这件事匡衡确实是做了,但他也是没办法。因为如果他不这样做,他就无法掌权。而且在宦官集团背后,真正操控朝政的,其实是汉元帝和汉成帝本人。
这样的匡衡,我们只能说他是生错了时代。如果他生活在西汉初期,他可能会成为一代名臣。但现实的他,却是生活在一个土地兼并成风,皇帝喜欢以各种手段操控朝局,视天下为家财的王朝后期。所以最后,他只能接受现实,然后被改变。
到了这里,或许很多人就开始理解匡衡了。
而匡衡所代表的,其实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多的那一类文官。他们入仕的时候,也曾心怀理想,希望靠着自己的努力,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但是后来,当他们逐渐深入官场之后,却发现自己什么都改变不了,只能被规则慢慢改变。
而当西汉这个朝代,变成这个状态的时候,接下来,西汉距离改朝换代,其实也就不远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2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