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萧望之冤死,昭示着西汉已经滑向深渊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5-14 18:11:00 来源:戏说三国

黄龙元年,汉宣帝驾崩,临终前他遗命: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太子太傅光禄勋萧望之、太子少傅光禄大夫周堪,三人兼领尚书事,共同辅佐太子刘奭。

仅仅过了两年,萧望之在派系斗争中失败,自杀身亡。

萧望之的冤死,是汉元帝一朝最惨痛的政治事件,从此西汉政治格局,滑向宦官弄权和外戚专权的深渊。西汉自文景之治以来,最稳定的朝政格局,何以在短短两年内发生巨变?这个变化的根源在哪里?对西汉帝国又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萧望之冤死,昭示着西汉已经滑向深渊

萧望之

我们先从萧望之之死谈起

汉宣帝驾崩后,任命的三个“顾命大臣”,两个是儒生,一个是外戚。除了这三人外,还有两个人非常重要:中书令弘恭和石显。

尚书就是皇帝的秘书,尚书令相当于秘书长,尚书仆射相当于副秘书长,中尚书令就是由宦官出任的尚书令。也就是说弘恭和石显是宦官。

不久,三位辅政大臣因为朝政产生分歧,萧望之和周堪联盟,史高明显不是他俩的对手。这时候,弘恭和石显主动站出来,力挺史高。虽说弘恭和石显不是顾命大臣,但他们的工作性质太重要,事实上掌握了很大权力。

萧望之、周堪为了对付史高、弘恭和石显,举荐散骑谏大夫刘向和侍中金敞,进入决策核心圈,组成“四人集团”,对付“三驾马车”,两派势力的明争暗斗拉开帷幕。

这时候蹦出来一个跳梁小丑郑朋,他的介入使两派斗争进入白热化。郑朋是个儒生,但品行低劣,此人为了巴结萧望之,向汉元帝上疏,揭发史高派门客到地方牟利,及史家子弟的不法行为。他特地给萧望之写了封信,吹捧萧望之是周公,表示愿意效鞍马之劳。

萧望之冤死,昭示着西汉已经滑向深渊

石显

萧望之很高兴,接见了郑朋,郑朋也再接再厉,不断吹捧萧望之,同时不听搜集史高家族的违法行为。

萧望之就觉得不大对劲,慢慢才发现,郑朋此人品行不端,就断绝了和他的来往。郑朋的小灶还没烧热,就被萧望之一盆冷水泼凉了,他对曾经的萧“周公”立刻翻了脸,转身投入史高的怀抱。这家伙声称:俺哪知道那么多你们家违法事,都是周堪他们让我这么说的!

郑朋的投靠,让弘恭和石显抓到了反扑的机会,他们让郑朋乘萧望之休假的空挡,给汉元帝上了一份控告信。汉元帝接到控告,让弘恭去找萧望之核实,萧望之大义凛然:“外戚大多荒淫奢侈,我这是为国家匡正奸邪,不是什么邪恶的事!”

萧望之的嘴硬,给他带来大灾,石显向汉元帝建议说:萧望之周堪自己结党反而诬陷别人,还离间皇家骨肉,企图独霸朝政,大奸似忠,应该让“谒者召致廷尉”。

汉元帝时“法盲”,以为“谒者召致廷尉”就是让人把萧望之他们,叫到廷尉问问话而已,根本不知道这话的意思是关入监狱治罪!

萧望之冤死,昭示着西汉已经滑向深渊

汉元帝

结果,萧望之、周堪、刘向被抓捕送入廷尉狱。

好在不久,汉元帝发现真相,把弘恭和石显骂了一顿,本想给萧望之等复职,石显又不失时机地给汉元帝灌了一壶迷魂汤:要是放了他们不治罪,天下人会认为是皇帝错了,应该乘机把他们的职务免掉。

不可思议的是,汉元帝竟然接受了实现的建议,将三人全部罢职!

几个月后,汉元帝又想重新启用萧望之,没想到萧望之的儿子帮了倒忙,他为了上次萧望之被捕的事,提出申诉。结果不但申诉不成功,萧望之还被扣了个失臣礼,大不敬的罪名。

弘恭和石显又给汉元帝下套,说:“萧望之独揽大权,排斥外戚,上次你饶过他,他却不吸取教训,心怀怨恨,教唆儿子上书,把责任推给皇帝。应该把他抓到牢房,压压他的气焰,然后您再对他施恩。”

汉元帝一听有道理,就让谒者在执金吾部队的护卫下,直奔萧府。萧望之要自杀,萧妇人制止了他,说这肯定不是皇帝的意思,萧望之犹豫之下,他的学生朱云对他说:您这种身份,不能接受被捕的侮辱,您应该自杀!

萧望之冤死,昭示着西汉已经滑向深渊

汉元帝

萧望之长叹一声,令朱云和好毒药,一饮而尽!

汉元帝听到萧望之的死讯,大吃一惊,痛哭流涕好几天,把两个阉宦骂了个狗血喷头。

高知低能的皇帝是怎样炼成的?

在萧望之之死的事件中,汉元帝像一个木偶,表现得既无知又弱智。一个在皇宫生活了近三十年皇帝,竟然糊涂到连“谒者召致廷尉”,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看起来十八年的太子生涯,他几乎不接触朝政,就当书虫了。

弘恭和石显两次跟汉元帝玩“脑筋急转弯”,汉元帝两次上当,这种让人发愁的智商,别说做皇帝,根本就不适合跟人打交道。估计刘奭的脑瓜,被四书五经锈透了!

从后来汉元帝执政的表现看,他确实是个道德君子,很爱民勤政,个人生活也很简朴,确实是孔门好弟子。可是在他的领导下,各派势力纷争,官场贪腐丛生,国力迅速下滑。这一切都说明,汉元帝就是个空有一腔热血的低能皇帝。

这个情况是如何导致的呢?责任显然在汉宣帝身上。既没有给刘奭选择好合适的老师,也没有刻意培养他的能力,以至于弄出个政治白痴接班人。

萧望之冤死,昭示着西汉已经滑向深渊

汉宣帝

萧望之和周堪除了教给刘奭经书上的专业知识,恐怕从来没有结合太子的职业特殊性,教他基本的“职业技能”。结果导致汉元帝成了道德修养很高,政务能力很差,两个极端反差的状况。

派系之争争什么?

汉宣帝精心安排的三人辅政集团,为何会发生矛盾?其实这是两种不同执政理念的冲突。萧望之和周堪是儒生,代表的是儒家思想;而史高、弘恭和石显,则是法律专业人才,代表的是法家思想。

萧望之等主张宽仁的“德治”,史高等崇尚苛严的“法治”,这就是两派的矛盾焦点,也是弘恭和石显投向史高的原因。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能清楚地知道两派的斗争状况。当年征伐西羌,造成边境民生凋敝。京兆尹张敞认为,第二年,边境必定会因穷困发生大饥荒,他建议,立刻让全国犯了小罪的人,以给边境八郡输送粮食抵罪。这样一来,可以在不增加国家负担的情况下,保证边境民生,同时也给犯了小罪的人,赎罪的机会。

萧望之冤死,昭示着西汉已经滑向深渊

萧望之

萧望之坚决反对,他说,治民应该崇尚道义而不是崇尚利,这种鼓励拿钱赎罪的方式,实际上是纵容犯罪,有钱的可以赎罪,没钱的就会去抢去偷,以犯罪获利去赎罪,一旦人心崩溃,即使周公再世也没办法治理。

张敞气得直骂萧望之是死捧书本的书呆子,说话言过其实,甚至危言耸听,完全不顾边境饥荒在即的危机。

这就是典型的儒法之争,萧望之认为“德治”是最高纲领,丝毫含糊不得。张敞则认为,凡事要讲灵活性,以解决问题达到目的为要,拿钱赎罪也可以是治国之法。

汉宣帝在世的时候,他本人主张“法治”,反对“德治”,甚至称儒生为“俗儒”,批评他们因循守旧泥古不化。不知道为什么,偏偏让萧望之承担教导太子的责任,甚至让他当了辅政大臣。

汉宣帝释放的妖孽!

萧望之冤死,昭示着西汉已经滑向深渊

萧望之

其实,由两派执政理念的差异,而导致的政治斗争,汉宣帝时期就一直存在,为什么那时候,宦官、外戚和儒生能相安无事呢?原因就是汉宣帝本人有足够的能力,平衡各派势力,他在位是“实君”,大权都在他一个人手里。汉元帝明显不行,根本没有能力压得住派系之争,是个需要分权的“虚君”。

在汉宣帝的掌控下,各派势力都有明确的定位:宦官就是皇帝的政治秘书;包括外戚在内的法家专业人才,是他的抓手,具体落实政令;儒家充当“在野党”的角色,负责监察和谏言。

这就是汉宣帝所说的“霸王杂用”,很明显,汉宣帝一朝,比较风光的是“法家”。

汉元帝却全面推翻了汉宣帝的政治模式,希望用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可是,他第一步还没迈出去,就稀里糊涂成了宦官势力的工具,重重地打击到儒家派头上。

汉宣帝可能也认识到,汉元帝把握朝政的能力不够,希望通过提升相对温和的儒家势力来平衡朝政。他的这个安排,恰恰是打开魔盒的手。

萧望之冤死,昭示着西汉已经滑向深渊

汉元帝

萧望之等人并不是省油的灯,义无反顾地跟史高、石显等针锋相对地斗争。结果证明,萧望之就是汉宣帝所说的“俗儒”,夸夸其谈,死守道德,真正的能力低劣得很。

明知道他的学生是糊涂虫,重要的事情不当面沟通,给弘恭石显创造了拨弄是非的机会。明明事件已经平息,非要无事生非,让他儿子帮他争空名,又惹上官司。连他妻子都看出来,抓捕他不是汉元帝本意,他及他的好学生朱云,偏偏选择自杀。

就这种水平,当辅政大臣,被人玩死一点都不意外!

所以,西汉的败亡,严格意义上将,汉宣帝也是有责任的,是他的处置不当,导致派系斗争的妖孽得到释放,进而演变成西汉末年,永远清除不掉的政治斗争,把大汉带入万劫不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15 00: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汉元帝登基之后为何要杀萧望之
...及选用人才都由霍光一人决定。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叫萧望之的普通儒生,因为长史丙吉的推荐,得到霍光考核官员的考试机会。考试当天,萧望之和王仲翁等几个人来到霍光门外,被侍卫阻拦,
2023-05-31 10:16:00
西汉第一权宦石显,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让人防不胜防。对于汉元帝宠信石显,最开始反对的人是萧望之。 萧望之是汉元帝的老师,官职是太子太傅,原本以萧望之的能力,是应该能做到丞相的,但是萧望之在后期的时候,性格狷狂起
2023-04-29 09:50:00
西汉大宦官石显的崛起
...三位很厉害的辅政大臣。这三位辅政大臣,分别是史高、萧望之、周堪、金敞。史高算是汉宣帝的表叔,后面两个大臣,则是刘奭的老师。汉宣帝去世这一年,刘奭已经27岁了!这个年纪,不管怎
2023-09-12 18:56:00
...祖,但萧何的子孙并非个个都一帆风顺,像他的第七世孙萧望之就因为性格刚直遭到了权臣霍光的冷遇,此后虽然得到汉元帝敬重,却在被奸臣诬告后愤而自尽,结局令人唏嘘。汉武帝元鼎三年(前
2023-01-17 16:14:00
刘奭为何会让汉朝走向衰落呢
...汉元帝安排三位重臣辅政,由乐陵侯史高领衔,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为副。汉元帝多材艺,善史书,通音律,为人柔懦。当他还是皇太子时,眼看着父皇重用法家人物,动不动就用刑罚惩治下
2023-05-28 21:35:00
汉元帝柔仁好儒为何被称为昏君
...汉宣帝给刘奭留下三位辅政大臣,以外戚史高为首,还有萧望之和周堪。萧望之曾经做了八年的太子太傅,汉元帝对他十分尊重,对他的信任和重用超过了史高。如此一来,史高就不乐意了,他和宦
2022-12-21 16:19
汉元帝在位期间西汉国力达到鼎盛,为何却遭到后人的批评?
...帝安排“三驾马车”辅政,以乐陵侯史高领衔,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为副。汉元帝即位后,对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特别信任,却冷落了乐陵侯史高,这导致三位托孤大臣之间形成了芥蒂
2023-03-04 21:24:00
汉元帝刘奭被称为昏君是因为什么
...,给汉元帝配备了三个辅政大臣: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汉元帝上台后,迅速按照他的理解,由他的师傅萧望之组阁,招罗一帮儒生,进行改革。但是,由于人事变动,招致“首
2023-06-04 15:01:00
西汉的衰弱,为何说汉元帝应该负这个历史责任
...侯史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第二位是儒生、太子老师萧望之,受封前将军、领尚书事;第三位是儒生、太子老师周堪,为光禄大夫、领尚书事。自此朝中就形成了以史高为首的外戚派,和以萧、
2024-06-07 15:3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