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读书人也能步入仕途,多数高官出身寒门,宰相吕蒙正和范仲淹堪称典型。而一旦步入仕途,小则衣食无忧,大则尽享荣华富贵。吕蒙正退休后,在洛阳建有“园亭花木,日与亲旧宴会”;范仲淹捐钱在家乡修建“义庄”,赡养...……更多
此人连中三元,回乡时百姓敲锣打鼓欢迎,他却绕道而行
...?说起宋仁宗时期的名人,大家瞬间就能想到很多,比如范仲淹、苏轼、苏辙、包拯、欧阳修、王安石等等。但是提起王曾这个名字,许多人就不太熟悉了。但他却是北宋名相,去世后的谥号,还是文人做官都梦寐以求的“文正...……更多
...有包拯做阎罗王,才能了结冤报也。第三个就是北宋名相范仲淹。范仲淹也以清廉、正直著名,生前就以官声好誉为民间称道,因而在他死后,就有传说他\"在冥间\"\"见司生杀之权\",\"人死五七则见阎罗,岂非文正为此官耶\"。...……更多
遇到以下三种情况,你主动“往后退”,说明你很聪明
...退一步原来意味着向前迈进。在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范仲淹被派去修复沿海的大堤。曾经的大堤多次被海浪摧毁,导致许多官员受到贬谪的惩罚。范仲淹仔细观察了海边状况,却没有选择在已被毁坏的大堤上进行重建,而是...……更多
人生如梦三万里
...湖畔,而杜甫晚年漂泊在洞庭湖上。“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今岳阳楼的三楼依然挂着由毛主席亲手抄写的杜甫的《登岳阳楼》,两旁则...……更多
历史上的在帝王死后,谥号为何越来越长?
...太尉,死谥文正。”的说法,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死后就被谥文正,所以后世记载多半称范仲淹为范文正公。谥号这个东西呢,不论是大臣还是皇帝,一般一两个字就结束,可是从某个时候开始,皇帝的谥号就变...……更多
种世衡:边疆猛将的崛起与种家军的创建
...野心膨胀,兵锋直指北宋腹地。此事震动朝野,宋钦宗急召范仲淹回京主持军务。当范仲淹赶往边疆防守之时,遇见了年轻的种世衡。范仲淹看出种世衡的才能出众,以他为心腹,托付重任,令其创建一支军队镇守边疆。于是,种家军应...……更多
...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他敢于直谏,注重选拔人才,范仲淹、包拯等人都在他的举荐下被委以重任。他每次选用官员,都不让本人知道。范仲淹曾问他缘故,他说:“作为执政大臣,如果把恩赏都揽在自己身上,那怨恨归谁...……更多
宋仁宗要废郭皇后的原因有哪些
...辅高位岂不是会再次失去。纵观宋仁宗的废后过程中,以范仲淹、孔道辅等为首的台谏官因反对宋仁宗废后被惩处,台谏官被惩处一事表面上看起来是因废后所致,但实际上宋仁宗更多是出于政治考量。宋仁宗自即位起,章献太...……更多
曲靖地名中的清廉文化内涵
...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正大门两侧的抱柱联是窦垿撰写“岳阳楼长联”,写作该联的背后隐含着窦垿为官清正的故事。窦垿对国家怀有忧国体民之情和拳拳爱国之心,具有强烈的改革弊政意识。在窦垿擢升江南西道监察御史第3...……更多
王安石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为何苏轼和欧阳修反对?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的重要事件,和之前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一样,都是为了改变北宋弊政,达到富国强兵的效果。可是无论是范仲淹还是王安石都遭到了很多大臣的极力反对,其中不乏苏轼、欧阳修这样的名臣,这是为何呢...……更多
...,在创立之初引起相当多的争论。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疏》里论说,州郡发解试应“必先考其履行,然后取以艺业”;而采用糊名、誊录制度后,考生“不见姓字”,对其日常行为举止更是无从考究...……更多
宋仁宗赵祯的庙号与谥号解读
...如宋仁宗的谥号是“神文圣武明孝皇帝”。此外,北宋的范仲淹被称为范文正,欧阳修叫欧阳文忠,“文正”和“文忠”都是谥号。“庙号”则是古代帝王才能拥有的。皇家设有祭祀先祖的“太庙”,每一任皇帝死后,按照辈分...……更多
北宋武将狄青的辉煌与悲剧
...官尹洙看中了狄青的军事才能,将他推荐给了权臣韩琦和范仲淹。韩琦对狄青的才华心悦诚服,范仲淹更是亲自教导他读书,称他为“奇才”。在两位贤相的提拔下,狄青逐步升迁,终于当上了枢密使一职,成为掌管禁卫军的最...……更多
范仲淹:北宋的坚守与变革
...不阿;面对苍生的疾苦,总有人甘为民旗,舍生忘死。这就是范仲淹,一位北宋官场中率真坚守的正人君子。他以巍峨的志向和无私的情怀,一次次化解国家民生的危机。尤其是在杭州遇到千年一遇的大灾荒时,范仲淹制定和执行了一个...……更多
聚焦江苏文库|“吴人”范仲淹,与江苏的不解之缘
范仲淹是北宋新型士人的杰出代表,政治生涯跌宕起伏,一生多次遭受贬黜,还参与了景祐党争、西北御边、庆历新政等重大历史事件,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近日,《江苏文库·江苏历代名人传》中的《范仲淹传...……更多
范仲淹:从贫困中崛起的科举奇才
范仲淹,一个寒门贫寒之家的孩子,却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在科举的殿堂里闯出了一片天地。然而,范仲淹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在他还是个十几岁少年的时候,就开始了自己漫漫的求学之路。【穷根穷底的家境并未磨灭他的兴趣】...……更多
历史上最亲民爱民的皇帝,深受百姓爱戴
...文臣有写出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也有苏轼,苏辙两兄弟,砸缸的司马光,清官包拯,晏殊等,武将也有大英雄狄青!可以见得,仁君手下出贤官。宋仁宗,当之无愧的最受百姓喜欢的皇帝之一。...……更多
范仲淹与颍州的缘分
本文转自:阜阳日报通讯员 李援朝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彬县),后移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又称“范颍州”。天圣三年(...……更多
范仲淹与年幼艺伎一见钟情的故事
范仲淹虽是名垂千史的名人,对历史有着巨大贡献,但年幼时过得很困苦。根据史料,范仲淹自幼丧父,母亲谢夫人将他拉扯到两岁后,实在没有办法,只能淄州长山人朱文翰,到了这时范仲淹的生活才好转了一些,所以他...……更多
灾年大兴土木,这位杭州地方官是怎么想的?
↑北京故宫南薰殿珍藏的范仲淹像,清宫殿藏画本38岁那年,范仲淹第一次来到了杭州,对西湖的秀美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时的他,还是一位在基层辗转多年的小官,杭州于他,也只是过客。很多年以后,经历了人生的起落,以...……更多
范仲淹运用经济学理念化解了哪两次危机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更多
范仲淹:直言劝谏,为民请命的官员典范
...视天下为己任,不计得失为民排忧解难的官员。而北宋的范仲淹,就是这种官员中的翘楚。官小胆不小,敢把太后架在火上烤1049年冬,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饥荒席卷了杭州。稻米、小麦歉收,粮价飙涨。而粮食商人则趁火打劫,...……更多
本文转自:京九晚报11月26日,由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会组织的“寻范联谊行”活动走进商丘,先后考察参观了商丘古城应天书院、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应天书院)及商丘师范学院图书馆“商丘明清望族文献展”。在商期...……更多
拍马屁也能流芳百世?范仲淹看到一首马屁诗立刻给诗人升官
...又是怎么样一段故事呢?原来,宋朝的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曾经来到过杭州任职。在他的任期之内,范仲淹选贤举能,当地许多能力出众的人才都得到了提拔与重用,不少人更是获得了前往中央任职的机会。这时候,一位...……更多
磨不平的“棱角”(图)
...不平的“棱角”(图)清风慕竹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荣登进士榜,正式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他很早就立下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人生理想,因而一登场便展现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范仲淹起初虽在...……更多
范仲淹后人范梅艳来泰看望受助学子
...洲初级中学和永安洲小学回访奖学金实施成效。方雨婷摄范仲淹后人范梅艳来泰看望受助学子勉励大家刻苦学习、奋发有为本报讯(记者 朱虹)11月3日至4日,爱国公益慈善家范梅艳女士先后前往江苏省泰州中学、永安洲初级中...……更多
张载原本想成为军事家,见到范仲淹后却成了思想家
...习了儒家经典呢?张载能创立理学,与两个人有关。1、范仲淹范仲淹让张载改变了学习内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范仲淹在延州时,见到了张载,对张载想从事军事的志向非常赞赏。然而范仲淹却认为张载应该去学习儒家经...……更多
宋仁宗一生颇有作为,为何对付女人方面却无可奈何
...仁宗赵祯在政治上是个颇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重用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改革政策,即所谓“庆历新政”,虽然成效不大,但影响深远,为后来宋神宗、王安石的大规模改革开了先河,作了心理上、舆论上的铺垫。不过...……更多
范仲淹与徐霞客的科举往事,实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去领略科举举子们的风采。范仲淹,北宋名臣,其为政期间政绩卓越,文学成就十分突出。那句流传甚广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便是出自他之口。范仲淹两岁时便失去了父亲,家里...……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韩信唯一一次与项羽的正面交锋,是在公元前202年的垓下之围,当时韩信手下有100万左右的大军可供指挥,项羽麾下只有10万军1队
2024-06-01 06:07:00
在儒家眼里,秦始皇与孔1子的历史定位非常明确,秦始皇是超级暴君,孔1子是至圣先师,这是儒家门徒的基调,不容置疑不容推翻
2024-06-01 06:29:00
自古以来政治权利的斗争都是十分残酷的。而司马懿夺取魏国权柄的一系列操作,可以说是神机妙算。那么当司马懿杀曹氏宗亲夺权的时候
2024-06-01 08:52:00
亡国之君的结局大都很不堪,自己的性命堪忧固不待言,家族往往也会受其牵连,鲜有能得以善终者。作为大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帝在京师沦陷前
2024-06-01 08:51:00
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李自成农民军包围开封,焦头烂额的崇祯帝,只能将牢房里的孙传庭放出,命他再度出任三边总督
2024-06-01 08:53:00
三国时期的孙策是一个非常骁勇之人,被人称为江东小霸王,与项羽相提并论。在他的带领下,孙家很快崛起,一统了整个江东。而他本人还颇有大志
2024-06-01 08:52:00
明朝晚期国力已经衰弱不堪,因为魏忠贤党同伐异,很多的忠臣良将也都遭到了打压,内忧外患的局面崇祯皇帝没有办法控制,这时候一个人扛起了对抗清军的大旗
2024-06-01 08:54:00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的八月,盛夏时分,烈日炎炎。北京西市刑场上,有一位明朝军事家正被处以碟刑,这是一种比凌迟残酷百倍的酷刑
2024-06-01 08:55:00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任何一个王朝的灭亡,原因都不在朝夕之间。对大多数王朝而言,之所以会灭亡,最主要的原因都是因为“人祸”
2024-06-01 08:53:00
我们在清宫剧中常听到慈宁宫这个名字,它是专门为了太后和皇后居住而建造的,但是清朝的历代太后们却都不敢住在这里,这是为什么呢?慈宁宫经历了明清两朝四百余年
2024-06-01 08:56:00
明朝初期采用卫所制,这是一种利用军屯供给士兵衣食的军事制度,朱元璋曾经十分自豪地宣称,他“不用百姓一粒粟就能养兵百万”
2024-06-01 08:56:00
顺治帝临终前,任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与鳌拜为辅政大臣。本来四大辅臣相互制约,但随着鳌拜杀死苏克萨哈,以及索尼的去世
2024-06-01 08:57:00
自古以来,皇帝都是多疑的,一旦被皇帝怀疑,几乎都落得不得好死的下场,比如明朝时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
2024-06-01 08:57:00
在洪武三年,大明已经击败了中原地区最后一个对手,把蒙元势力全部赶到草原,与此同时,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病死,自感天下已定的朱元璋开始论功行赏
2024-06-01 08:59:00
在中国的历史上,一个新的朝代建立,皇帝与下面大臣之间的关系历来是一个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问题,比较和谐的,为人所称道的有
2024-06-01 09: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