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灾年大兴土木,这位杭州地方官是怎么想的?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1-04 11:13:00 来源:杭州网

灾年大兴土木,这位杭州地方官是怎么想的?

↑北京故宫南薰殿珍藏的范仲淹像,清宫殿藏画本

38岁那年,范仲淹第一次来到了杭州,对西湖的秀美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时的他,还是一位在基层辗转多年的小官,杭州于他,也只是过客。

很多年以后,经历了人生的起落,以及庆历新政的改革挫折,范仲淹在诗中写道:“长忆西湖胜鉴湖,春波千顷绿如铺。”

“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在范仲淹漫长的政治生涯中,杭州让他难忘的,绝不止于西湖。两度在杭州为官,不管在官场上是进还是退,不变的是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

灾年大兴土木,这位杭州地方官是怎么想的?

位于杭州建德梅城的范仲淹祠

一直到过了40岁,范仲淹在晏殊的推荐之下,才得以入京为官。崭露头角的他,却很快因为敢于直言,在8年时间内三次被贬。

1034年,46岁的范仲淹被外放睦州(今杭州淳安、建德、桐庐一带),这是他的第二次被贬。

从京城到偏远之地,又是拖家带口,范仲淹一路花了4个月。3000多里的奔波,范仲淹对被贬没有怨天尤人。今天在他的诗文中,看不到太多郁闷和低落。或者说,他的所忧所乐与被贬或升官没有太多的关联。

乐在山水。在写给晏殊的书信中,范仲淹说,睦州“既清且幽,大得隐者之乐”。

抵达睦州已是4月,在这里虽然只是短短数月时间,却是范仲淹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有学者统计,范仲淹一生的诗文,有六分之一是在此期间创作的。

公事之余,面对睦州的山水、白云、石泉以及百姓生活,范仲淹兴之所至,写下了《潇洒桐庐郡十绝》。

10首诗,都以“潇洒桐庐郡”开头,如“潇洒桐庐郡,开轩即解颜。劳生一何幸,日日面青山”。

这组诗,不仅是范仲淹心境的写照,还在千年以后成就了“潇洒桐庐”的名声。城以诗名,也许这就是文化力量的体现。

↑电视剧《清平乐》片段

忧在民生。“进亦忧退亦忧”的范仲淹,虽然在山水中找到了潇洒之乐,但退隐山水从来不是他的本意。

范仲淹曾多次以鲈鱼入诗,如“不道鲈鱼美,还堪养病身”,向往的是远离朝堂后悠闲自在的生活,但同时,他也写下了“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充满着对渔者的关切与同情。

步入壮年的范仲淹,将睦州之行看成了一次短暂驻足。在睦州,他与自然风光相遇,与前辈先人“对话”。

灾年大兴土木,这位杭州地方官是怎么想的?

要说范仲淹在睦州做得最有名的一件事,无过于修建严子陵祠堂了。严子陵是浙江人,博学多才,和光武帝刘秀是同学。东汉建立后,虽然刘秀多次邀请他入朝为官,但严子陵都拒绝了。

在范仲淹之前,李白、孟浩然、杜牧等人都到过严子陵钓台。范仲淹到了之后,修建了严子陵祠堂,并写下了他的代表作之一——《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

范仲淹将自身经历带入了对严子陵的感情,在他看来,严子陵不事权贵、为人高洁的情操,足以让“贪夫廉、懦夫立”。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将仰慕写成了广为流传的名句,而后人,将这句话作为对范仲淹人格魅力的评价。

睦州行近10年后,范仲淹主导了著名的庆历新政,这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改革之一。

灾年大兴土木,这位杭州地方官是怎么想的?

严子陵钓台 (夜凉摄)

1049年,61岁的范仲淹主政杭州。经历了官场的起起伏伏,特别是庆历新政的荣光和挫败,此时的范仲淹,活得更为通透了。

西湖的碧水就在眼前,他可以畅快淋漓地表达对杭州的喜爱之情:“最爱湖山清绝处,晚来云破雨初停。”

“何处潮偏盛,钱唐无与俦。”得空时,他还可以去看看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领略杭州的另一种美。

到杭州的第二年,两浙路爆发饥荒,杭州灾情尤重。范仲淹一改单纯开仓济民的常规做法,创造性地想出了一个“狠活”——“荒政三策”:一来主动抬高粮价,杭州官方粮价提升至每斗180文钱,比市场价还高出一半;二来利用“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的民俗,鼓励大兴公私土木之役;三来,更大胆的是纵民竞渡,休闲游湖。

施政初期,在杭州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饥荒肆虐,百姓苦不堪言,作为杭州太守的范仲淹,却在西湖画舫出游宴请,这还是“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么?

看似反其道而行之的“荒政三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抬高粮价,外地粮商蜂拥而至,此时范仲淹再开仓放粮,市面上粮食价格大跌;大兴土木,以及举办龙舟比赛等,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促进了杭州商业发展,也让灾民得以自给自足。

杭州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详细地记录了这一历史事件。在范仲淹的努力下,“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沈括称“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灾年大兴土木,这位杭州地方官是怎么想的?

范仲淹的杭州荒政,展现了他高超的治理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忧乐观。只要天下乐,即使在政策的施行过程中,自身遭遇非议、弹劾也无妨。

正如欧阳修的评价所说:“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1050年,62岁的范仲淹见到了30岁的王安石。这两位北宋著名的改革家,在杭州完成了薪火传递。19年后,王安石变法拉开帷幕,其中,仍能看到一些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影子。

灾年大兴土木,这位杭州地方官是怎么想的?

桐庐“范仲淹纪念馆”

湖山有幸,这位被朱熹称为“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的历史人物,杭州见证了他两个不同时期的人生旅程。

睦州、杭州的两段经历,时间都不长。但是,无论是踌躇满志的壮年,还是“尚能饭否”的老年,虽然他的官职和心境在变化,但始终不改的是他的家国情怀和政治理想。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忧乐精神,根源在于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并成为他秉承一世的为人信条。

初入官场,在泰州任盐官,他看到当地百姓为海潮所害,不顾官职卑微,上书提议修建海堰。如今,这条经过历代修补的堤坝,被当地人称为“范公堤”,以此铭记范仲淹的功绩。

庆历新政时,他位高权重,主持吏制改革,将不合格的官员“一笔勾之,以次更易”。同僚劝他,他回答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

步入晚年,主政杭州的他,已是名满天下,但不顾个人名声,实施了荒政三策,救民无数。据《杭州地方志》记载,杭州人民为纪念范仲淹之惠政,曾在孤山建起“范文正公祠”,在梅登高桥建起“范府君庙”。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文武双全的能力固然世间罕有,但范仲淹经世济民的忧乐精神更为珍贵,对后世影响深远,激励着为国为民的担当与奉献,传世而长存。

灾年大兴土木,这位杭州地方官是怎么想的?

电视剧《清平乐》剧照

在范仲淹的身后,有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述不同,情感如一,跨越时代丰盈着千百年来无数人的精神世界。

灾年大兴土木,这位杭州地方官是怎么想的?

本文转载自“浙江宣传”,原标题《范仲淹的杭州岁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4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己产。率作兴事,不惮劳瘁”。无独有偶,唐代宋璟在任地方官时,人们称其为“有脚阳春”。原因是他每到一处都勤快廉洁,尽力为百姓办好事。于是,百姓赞美他像长了脚的春天,走到哪里,就
2024-04-11 03:16:00
戚家军为何败给了蒙古
...海商集团的事实,早已得到中日史学界的公认。)明朝的地方官当然也知道,倭寇就是本国海商海盗的事实。但是为了各自利益,或者选择纵容倭寇,或者选择当作真倭寇剿灭。 【戚家军的军功
2023-05-11 21:46:00
...选年龄在13-20岁之间的美女入宫,人数多达三万余人。各地方官为取悦昏君,竟把搜选秀女一事当做头号政治任务来抓,务求质量兼备,甚至不惜强抢高颜值的人妻充数,数量多达九千余人。
2023-03-12 16:07:00
刘䶮在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有哪些作为
...使南汉地方吏治比较澄清。在史籍中,可以看到一些南汉地方官施行惠政的记载。如祯州(广东惠州市)刺史简文令“尽心民事”;得州(广西桂平县)刺史刘博古“有惠政,民多爱之”;郴州(湖
2023-06-27 20:12:00
清朝官员升迁过程是什么样的
...会主要来自京官了。而乾隆时期,会倾向于把能力较差的地方官调任到京官任职。但总体而言,朝廷仍是倾向于让优秀的官吏去担任知府。从这一点,就可以把很多知县的升迁之路卡住了。从官阶上
2023-05-31 11:22:00
张居正的三十二抬大轿有多壮观?今人看来,叹为观止
...家大事的理由。唯其如此,这台巨无霸“行经各地,不仅地方官一律郊迎,而且当地的藩王,也打破传统出府迎送,和首辅张先生行宾主之礼。”《玉台丛语》说:“居正奉旨归丧,所经由藩、县、
2024-10-20 09:50:00
...”。 御史中丞吕诲控诉王安石变法十大过失,神宗贬为地方官,王安石举荐吕公著代替其职。韩琦上疏规劝神宗停止青苗法,在反对派的巨大压力下,神宗打算同意,执政曾公亮、陈升之等乘机
2024-06-28 19:39:00
清朝时期的知县权利有多大呢
...是过去地方治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处理实际事务的地方官员。在清朝地方行政职权划分中,知县才是真正处理地方实际事务的官员,而他们的上级主要通过书面公文的方式,监督知县工作。正
2022-12-30 14:18:00
长期压制寒门的豪族,为何在宋朝时被寒门取代
...法等一堆内容,在古代,也够你当一个百夫长或是一个小地方官所要的基础理论。看看元明清的开国皇帝,放羊的,要饭的,打猎的,在唐以前基本上不用想。在宋以前是豪门社会,朝堂上官员的是
2024-06-07 15:3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