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磨不平的“棱角”(图)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16 06:52: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天津日报

历史随笔

磨不平的“棱角”(图)

清风慕竹

磨不平的“棱角”(图)

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荣登进士榜,正式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他很早就立下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人生理想,因而一登场便展现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

范仲淹起初虽在地方任职,却十分关心国家大事,“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别人都是私下议论,发发牢骚,痛快痛快嘴,而他却是公开议政,直达天庭。天圣六年(1028),范仲淹向朝廷上疏长达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他的万言书得到了时任宰相王曾和枢密使晏殊的赞赏,在他们的举荐下,范仲淹被召入京,任职秘阁校理,虽然这只是负责皇家图书典籍校勘和整理的职位,但却是进入朝廷权力中枢的重要一步,只要能稳扎稳打,不愁一个光明的政治前途。哪料想,范仲淹一出手就得罪了大权在握的皇太后。

天圣七年,十九岁的宋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刘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此举甚为不妥,因为它混淆了家礼与国礼,于是他全然忘记了图书管理员的身份,上疏仁宗说:“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奏疏报了上去,却没有任何回音。范仲淹干脆又上书刘太后,请求她还政仁宗。原来宋仁宗13岁登基,太后刘娥以皇帝年龄尚小为名垂帘听政,现在虽然仁宗已经成人,但刘太后并没有还政的意思。不得不说,范仲淹此举有点哪壶不开提哪壶。

晏殊得知范仲淹的上疏不由大惊失色,批评他说,你行事如此鲁莽和轻率,不仅会耽误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晏殊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范仲淹上疏的后果很快就显现出来了,天圣八年,刚到京城立足未稳的范仲淹便被贬出京,先任河中府通判,后又调任陈州通判。

离京前,范仲淹专门给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老师晏殊写了一封信,名《上资政晏侍郎书》,解释了自己做法的缘由,并且坚定地表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晏殊看了只能摇头叹息──混迹官场却不知磨去棱角、善妥协知退让,注定是立不住、行不远的。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以范仲淹这样聪明而理性的人,不可能不懂得这个老百姓都懂的道理,但偏偏在同样的问题上,范仲淹第二次跌倒了。

明道二年(1033),刘太后驾崩,宋仁宗得以亲政,因为感念当年范仲淹曾为自己“仗义执言”,遂召他入京,拜为右司谏。谁知范仲淹不仅不感激皇帝的提拔之恩,反而在不久后跟皇帝较上了劲。这一年冬天,郭皇后与宋仁宗宠爱的尚美人吵架,怒不可遏的郭皇后一巴掌扇来,恰巧打在了赶来劝架的仁宗脖子上,仁宗大怒,当即召宰相吕夷简 “验视”伤痕,准备废后。

消息传出,群臣议论纷纷,都认为废后不合适。范仲淹与御史中丞孔道辅等十余人跪伏垂拱殿外,请求召见,仁宗不见,派吕夷简出来解释。范仲淹等与之当庭辩论,将吕夷简驳得理屈词穷、无言以对。第二天,范仲淹打算早朝之后再次与宰相谏争,可他刚走到待漏院,皇帝的诏书就已下达,命他外放睦州(今杭州淳安)任知州,即刻赴任。右司谏的椅子还没坐热乎,范仲淹便再次被贬。

接连碰壁,再硬的翅膀也应该知道收敛了吧,可范仲淹却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再次给大家展示什么叫“以卵击石”。

景祐二年(1035),范仲淹因在地方工作出色,升任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相当于当上了首都的市长。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平稳地干上个三年两载,很容易出将入相。然而第二年,他又将矛头对准了宰相吕夷简。他向仁宗皇帝进献了《百官图》,简单明了地标注出了哪些官员属于合理的循序升迁,哪些官员属于越序升迁、完全出于宰相的私意,尖锐地批评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吕夷简在朝廷深耕多年,岂能坐以待毙,他马上召集人马,给范仲淹罗列了三大罪名:“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斗争的结果不言而喻,范仲淹第三次被贬,这次去的地方是饶州,遥远而美丽的鄱阳湖畔。

这次出京,文武百官几乎无人敢为他送行。好友梅尧臣忍不住写了首《灵乌赋》给他,婉转地规劝说,你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作乌鸦不祥的叫声,还是学学报喜之鸟吧,不要像乌鸦那样报凶讯而“招唾骂于邑闾”。对此,范仲淹很感激,但并不完全赞同,他回复了一首《灵乌赋》给梅尧臣,掷地有声地表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在短短的八、九年间,范仲淹因直言劝谏先得罪太后,次得罪皇帝,后得罪宰相,只论对错,不论权势,确实有点不作不死的意思,故而三次被贬,但他似乎并未从中汲取任何教训。宋仁宗后来将范仲淹重新召回朝廷后,让他主动跟依旧雄居宰相之位的吕夷简道个歉,消除隔阂,毕竟一个和谐的氛围更利于工作。范仲淹淡然地回答说:“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我向来论事对公不对私,对吕宰相没有抱歉的地方。

范仲淹一生都保持了刚直不阿的棱角,纵是宦海沉浮、历经磨难,也未曾有丝毫改变。他在留给子弟的家训中说:“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意思是一个人做官,政治上必须坚持原则,不计得失利害,不怕得罪上级甚至皇帝;而个人操守,则务求清白,决不能贪赃枉法,授人把柄。

俯仰无愧,自然底气十足、棱角分明。难怪大思想家朱熹由衷地称赞说,范仲淹是天地间的一股浩然正气,是第一流的人物。这样的人,怎不令人心生仰慕?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6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这位皇帝开创一个太平盛世,这23位宰相功不可没
...在朝廷的支持下重视教育发展,扶持应天府书院,并邀请范仲淹来书院讲课。在晏殊的努力下,自五代十国后朝廷废止学校的情况得到了全面扭转,北宋的官学教育蒸蒸日上。更难能可贵的是,已经
2023-05-02 09:51:00
...,晏殊又被调任知应天府,他在这里兴办学校,并且延请范仲淹来教授学生,“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天圣九年(1031年),晏殊回京担任三司使,并在第二年出任参知政事
2024-08-01 21:54:00
神童晏殊到底有多么逆天
...一位就是号称“神童”的晏殊,因为没有他,就可能没有范仲淹、欧阳修等这些千古流传的大文豪了。晏殊自幼聪颖,五岁的时候就能创作诗词,被誉为“神童”。在景德元年,晏殊受到江南按抚张
2024-04-19 13:20:00
...场大有作为之外,晏殊还非常重视有才能的人,一代名相范仲淹与王安石都是他的弟子,而且韩琦、欧阳修也得到过他的栽培与推荐。可以说,宋朝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几乎都与晏殊脱
2024-06-29 21:59:00
宋仁宗手下究竟有多少贤臣能士
...所以他有机会提携许多后进。晏殊提拔、举荐过的人才有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等,使仁宗朝堂贤才济济。文坛领袖——欧阳修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北宋仁宗时期
2024-05-27 20:51:00
北宋宰相晏殊是著作等身的杰出词人〔196〕
...殊兴办教育,利用职权,选贤任能,奖掖人才,当世名仕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其门下,韩琦、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荐用,又能识富弼、韩察于寒素之中,将女儿嫁给他们。晏殊执政时,范
2023-12-10 10:40:00
“钢铁直男”富弼为何受岳父晏殊特别的礼遇
...的外交家。他还是一个“钢铁直男”,这个“凤凰男”在范仲淹的牵线下,迎娶了顶头上司晏殊的千金,受到岳父晏殊另眼相看。他的“连翘”杨察于景裕元年年举进士甲科,曾担任过开封府推官、
2023-11-10 19:51:00
北宋最帅女婿富弼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俊朗之人,无论古今都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他的才华颇为范仲淹赏识,称赞他是“王佐之才”,常将他的文章拿给晏殊等文豪欣赏,竟促成了一段千古姻缘。范仲淹做媒,晏殊的女婿在宋朝时期,男
2024-01-14 11:34:00
范仲淹为何请宋仁宗吃草,让西夏主吃尘
...带),围困延州七天七夜。宋军对他束手无策。但当53岁的范仲淹前往西北战场镇守之后,李元昊却屡战屡败。对此,李元昊恨得牙根痒痒,同时又相当佩服范仲淹这个老头。李元昊和他的部族都
2023-07-26 21:4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不应只将目光锁定在硝烟弥漫的前线,更当看见如贵州这般沉默而坚韧的“战略大后方”
2025-09-03 23:32:00
烽火金叶:山东烟草的抗战传奇
鲁网9月3日讯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烟田,竟在无声中化为民族救亡的“金色血脉”
2025-09-03 17:11:00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西岸的石坡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墓碑。碑身正面镌刻着“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这个名字被当地百姓铭记
2025-09-03 18:21:00
菏泽郓城九旬老兵观阅兵 见证从烽火岁月到盛世华章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9月3日清晨,郓城的天空被轻柔的阴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清爽。张文兰老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匾
2025-09-03 18:49:00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09-03 20:20:00
【黔言】抗战记忆永不磨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以不同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缅怀英烈、重温历史。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2025-09-03 21:27:00
贵州八万多军民硬生生凿出来的“抗战生命线”:24道拐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呐喊
80多年前,当警报的悲鸣第一次撕裂贵州高原湛蓝的天空,山河为之变色;晴隆二十四道拐上,不分昼夜轰鸣的引擎,是维系国脉的喘息
2025-09-03 21:59:00
《如寄》之力与美
张吉祥此题自觉有些怪——《如寄》那来的力?哪来的美?其力有二:一曰感染力。《如寄》一面世,即有学界耆宿如宋遂良、吕家乡等老一辈学者著文解读阐说
2025-09-03 22:14:00
一床如寄月斜风细:耿介耳的寄心与寻迹
李酉宏“一床如寄 月斜风细”,这八个字,是上世纪初被称作“江南三名士”之一高燮《点绛唇》中的两句,大意是指局促在狭小的床上
2025-09-03 22:15:00
这盛世如您所愿!老兵目光坚毅,向新型装备敬礼。
2025-09-03 14:32:00
李建礼: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刘斌)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这句诗,出自杜甫诗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好的书画作品,能够让观者心神为之一醉
2025-09-03 14:47:00
“我们只有反抗,只有斗争!”这是胶东特委书记理琪撰写的油印信件———《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中的名句。他以瘦弱之躯扛起胶东抗战大旗
2025-09-03 15:51:00
巾帼不让须眉的白衣战士张华英
张华英老人(左二)大众网记者 邢晨 通讯员 肖水莲 烟台报道烽火岁月里,山东胶东大地遍布抗争印记。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潮水镇潮水一村
2025-09-03 16:32:00
近日,《考古与文物》发表的《陕西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发掘简报》揭示: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墓主,很可能是芮国国君的夫人
2025-09-03 08:13: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老兵郭木桑:放下书本去打鬼子
郭木桑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 图/通讯员 夏海滨)8月22日下午,同安区莲花镇云洋村,99岁的郭木桑特意身着熨得整整齐齐的衬衫西裤
2025-09-03 08: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