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天津日报
历史随笔
磨不平的“棱角”(图)
清风慕竹
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荣登进士榜,正式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他很早就立下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人生理想,因而一登场便展现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
范仲淹起初虽在地方任职,却十分关心国家大事,“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别人都是私下议论,发发牢骚,痛快痛快嘴,而他却是公开议政,直达天庭。天圣六年(1028),范仲淹向朝廷上疏长达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他的万言书得到了时任宰相王曾和枢密使晏殊的赞赏,在他们的举荐下,范仲淹被召入京,任职秘阁校理,虽然这只是负责皇家图书典籍校勘和整理的职位,但却是进入朝廷权力中枢的重要一步,只要能稳扎稳打,不愁一个光明的政治前途。哪料想,范仲淹一出手就得罪了大权在握的皇太后。
天圣七年,十九岁的宋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刘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此举甚为不妥,因为它混淆了家礼与国礼,于是他全然忘记了图书管理员的身份,上疏仁宗说:“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奏疏报了上去,却没有任何回音。范仲淹干脆又上书刘太后,请求她还政仁宗。原来宋仁宗13岁登基,太后刘娥以皇帝年龄尚小为名垂帘听政,现在虽然仁宗已经成人,但刘太后并没有还政的意思。不得不说,范仲淹此举有点哪壶不开提哪壶。
晏殊得知范仲淹的上疏不由大惊失色,批评他说,你行事如此鲁莽和轻率,不仅会耽误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晏殊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范仲淹上疏的后果很快就显现出来了,天圣八年,刚到京城立足未稳的范仲淹便被贬出京,先任河中府通判,后又调任陈州通判。
离京前,范仲淹专门给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老师晏殊写了一封信,名《上资政晏侍郎书》,解释了自己做法的缘由,并且坚定地表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晏殊看了只能摇头叹息──混迹官场却不知磨去棱角、善妥协知退让,注定是立不住、行不远的。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以范仲淹这样聪明而理性的人,不可能不懂得这个老百姓都懂的道理,但偏偏在同样的问题上,范仲淹第二次跌倒了。
明道二年(1033),刘太后驾崩,宋仁宗得以亲政,因为感念当年范仲淹曾为自己“仗义执言”,遂召他入京,拜为右司谏。谁知范仲淹不仅不感激皇帝的提拔之恩,反而在不久后跟皇帝较上了劲。这一年冬天,郭皇后与宋仁宗宠爱的尚美人吵架,怒不可遏的郭皇后一巴掌扇来,恰巧打在了赶来劝架的仁宗脖子上,仁宗大怒,当即召宰相吕夷简 “验视”伤痕,准备废后。
消息传出,群臣议论纷纷,都认为废后不合适。范仲淹与御史中丞孔道辅等十余人跪伏垂拱殿外,请求召见,仁宗不见,派吕夷简出来解释。范仲淹等与之当庭辩论,将吕夷简驳得理屈词穷、无言以对。第二天,范仲淹打算早朝之后再次与宰相谏争,可他刚走到待漏院,皇帝的诏书就已下达,命他外放睦州(今杭州淳安)任知州,即刻赴任。右司谏的椅子还没坐热乎,范仲淹便再次被贬。
接连碰壁,再硬的翅膀也应该知道收敛了吧,可范仲淹却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再次给大家展示什么叫“以卵击石”。
景祐二年(1035),范仲淹因在地方工作出色,升任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相当于当上了首都的市长。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平稳地干上个三年两载,很容易出将入相。然而第二年,他又将矛头对准了宰相吕夷简。他向仁宗皇帝进献了《百官图》,简单明了地标注出了哪些官员属于合理的循序升迁,哪些官员属于越序升迁、完全出于宰相的私意,尖锐地批评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吕夷简在朝廷深耕多年,岂能坐以待毙,他马上召集人马,给范仲淹罗列了三大罪名:“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斗争的结果不言而喻,范仲淹第三次被贬,这次去的地方是饶州,遥远而美丽的鄱阳湖畔。
这次出京,文武百官几乎无人敢为他送行。好友梅尧臣忍不住写了首《灵乌赋》给他,婉转地规劝说,你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作乌鸦不祥的叫声,还是学学报喜之鸟吧,不要像乌鸦那样报凶讯而“招唾骂于邑闾”。对此,范仲淹很感激,但并不完全赞同,他回复了一首《灵乌赋》给梅尧臣,掷地有声地表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在短短的八、九年间,范仲淹因直言劝谏先得罪太后,次得罪皇帝,后得罪宰相,只论对错,不论权势,确实有点不作不死的意思,故而三次被贬,但他似乎并未从中汲取任何教训。宋仁宗后来将范仲淹重新召回朝廷后,让他主动跟依旧雄居宰相之位的吕夷简道个歉,消除隔阂,毕竟一个和谐的氛围更利于工作。范仲淹淡然地回答说:“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我向来论事对公不对私,对吕宰相没有抱歉的地方。
范仲淹一生都保持了刚直不阿的棱角,纵是宦海沉浮、历经磨难,也未曾有丝毫改变。他在留给子弟的家训中说:“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意思是一个人做官,政治上必须坚持原则,不计得失利害,不怕得罪上级甚至皇帝;而个人操守,则务求清白,决不能贪赃枉法,授人把柄。
俯仰无愧,自然底气十足、棱角分明。难怪大思想家朱熹由衷地称赞说,范仲淹是天地间的一股浩然正气,是第一流的人物。这样的人,怎不令人心生仰慕?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6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