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策论取士:苏轼的科举策略与执政者的期望
...生越爱国(理论上)。3,选取的考生更容易判断是否和执政者意见相左。策论在谈论时政的时候,当然不是让你随口说说,这是要负责任的。进士一般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在朝堂上,当权者对于在策论中暴露出对自己不满的考...……更多
...,将其张贴在墙上,作为反面教材让考官们观摩。这一届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在众多考卷中,有一份策论让梅尧臣大为惊喜。此论言简意赅,而且思路清明,态度中和,将仁治天下的理念阐述得十分周全。其中有...……更多
宋神宗熙宁年间变法争议:王安石与苏轼的政见之争
...重新启用司马光等旧派,对新派进行政治报复,其后几位执政者对两派重新启用或贬谪,都削弱了执政者的权力,这也侧面反映出执政者没有果断的政治魄力及党争的影响与危害。其二,朝臣相互倾轧,吏治腐败。苏轼因反对变...……更多
苏辙: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杠精之路
...他抬杠的对象要么是皇帝,要么是当朝宰相和位高权重的执政者。这样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备受打压,纵使如此他始终没有改变。但他的人生从46岁开始转折,只用了七年时间,他就从一个县令,被提拔为副宰相。要搞清楚他...……更多
欧阳修:古文运动的领袖与千里马的伯乐
...了1057年,欧阳修主持会试。这次,欧阳修坚持以古文的策论为主,而赋贴为辅,将曾巩录取为了进士。后来,又在王安石的举荐下,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整理出了大量的古籍。1042年,曾巩第一次参加会试时,王安石也参加...……更多
我国历史上最牛最强的一次科举是在公元1057年,即宋仁宗嘉佑二年这一届,当时科举的前三名默默无闻,前三之后能人辈出。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谁吧!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方式,由于采取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更多
何去非:宋朝被埋没的军事奇才
...就成为了好朋友。《四库全书提要》中说:“去非本以对策论兵得官,故是编皆评论古人用兵之作。其文雄快踔历,风发泉涌,去苏氏父子为近。苏洵作《六国论》,咎六国之赂秦;苏辙作《六国论》,咎四国之不救。去非所论...……更多
...在耶律楚材的建议下进行了大规模的考试,此次考试分为策论、经义、词赋三科,一共录取了4020人。只要是考中的人都被确定为儒户,免除赋税和徭役。这次考试对于保存中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次考试严格来说是一...……更多
宋朝尊崇古法,科举取士,对官学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兵的无用之人。 兴学后的科举,罢贴经墨义,考试先考策论,次考诗赋。考生通经术,愿对大义者,考试十道。这样的改变是为保证科举录取的士子拥有实际性的能力,能够贴合为官所需要的才华,为民所需的能力。为了将官...……更多
豪放词宗 法学大家
...一身,融行政、司法、教化于一炉”。苏轼在科举考试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中议论提到尧、舜、禹等所奉行的赏罚制度,赞成重赏轻罚,提出“罚疑从去”与“慎刑”的观点。这是苏轼初出茅庐在科举应试中的文章,即体...……更多
宋仁宗的哪届科举考试,看到榜单能够“闪”瞎你的双眼
科举制从隋朝时期出现,到了唐朝武周时期,科举制得以正式应用。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科举制的出现,才让寒门子弟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因此科举制成为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是通过科举...……更多
“东坡大家讲”第一季收官 北大教授赵冬梅深度讲解苏轼“过岭”
...。讲座中,赵冬梅详细讲述了苏轼在被贬惠州期间向当地执政者提出的一些具体举措。苏轼在惠州时间并不长,却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比如建议、指导博罗县令林抃制造插秧工具——秧马。秧马是苏轼在武昌时看当地人使用的...……更多
“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少年苏轼〔201〕
...上,在京都汴京,让二子参加这一年的科考。这次科考的策论,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策论,简洁流畅,结构严谨,援古论今,说理透彻,得到主考官欧阳修和小试官梅臣尧的赏识。苏轼在策论中,用了一个典故,他...……更多
赵匡胤科举改革:是救世妙方还是暗藏危机?
...挑不出几个真有才华的人来。赵匡胤下诏,科举考经义、策论以验考生真才实学及治国之能。这样一来,科举考试,就不再仅仅是,死记硬背的,文字游戏,而真正地,成为了一条,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史料有载,太祖之时...……更多
...活的年代里,拿到状元,应该是不成问题的,然而苏轼的科举成绩竟然不是状元!更离谱的是,考官明明认定了苏轼的状元之才,可是却偏偏不给他状元!还不是考官看不上他,考官反而非常欣赏这篇文章!这一系列不合逻辑的...……更多
揭秘朱元璋钦点“明代首元”的精彩人生
...当时还非常机智地提出,先领收礼物,再具状安南当时的执政者予以退还,这样的变通之策对于安南陪臣和执政均不失礼。 叁 翻译西域著作在丝绸之路传播知识由于出色完成了一位外交家的使命,从安南归来的吴伯宗,被任命...……更多
宋朝冗官问题及其影响
...人在庆历新政中尝试改革科举制,“先履行而后艺业,先策论而后诗赋”。包拯强烈建议“澄汰冗杂”,要求科举考试公榜无名的全部免除,改进补阙方法等。再者,对于磨勘制度,范仲淹提出了“明黜陟”,要求京朝官只有在...……更多
李世民的家天下,与唐初的民主萌芽
...大略,他已经具备了代议制的许多特征。那么,如何保证执政者的代表性?这就是靠科举制。没有门槛限制的科考选举制度,使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社会各阶级都有了进入到国家政治高层的机会,代表本阶...……更多
揭秘苏轼晚年的坎坷遭遇
...育。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个十分刻苦读书的人,一心想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虽然多次进京应试未能如愿,但苏洵并未放弃,反而更加努力。在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小小的苏轼也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与此同时,苏轼的母...……更多
明代皇帝姓朱,那百姓叫猪什么
...的点,那就是猪肉在明代也一样受热爱,可是明代的当权执政者家族都姓朱。古代人又比较忌讳这些细节,毕竟读音相同,怎么都觉得不舒服。那么明代时期的人们又该如何称呼猪这种家禽呢?明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是指1368年之后...……更多
假装穿越大唐 走进科举考场
...信满满,认为诗词歌赋都难不倒自己,那么,接下来就要进入策论了。进士科的策论要考五条,明经科虽然也考策论,但他们不算专业的,只要回答得“粗通文理”就可以被录取。而进士科就不一样了,比如,如果考唐代关中粮食运输困难...……更多
北宋科举制度的黄金时代:龙虎榜的诞生
科举考试自大业元年(605年)建立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一直都是朝廷任选官吏的主要途径,这一制度共经历了1300年,纵使历经千年,朝代更迭,它始终被保留,可见其作用之大,影响之深远。其中,有一年科考最值得...……更多
北宋文化巅峰:揭秘1057年科举巨星阵容
...苏轼、曾巩等,虽然高中了,但连前三都没有进入。这次科举考试的前三名是,状元是章衡,榜样为窦卞,探花为罗凯。这三个人成绩虽然是当时最好的,不过很多人都不知道是谁。但是,其他高中的人我们肯定知道。这届科考...……更多
漫长的科举历史中,究竟考查了哪些科目呢
...诗赋和文章。唐朝时,进士科开始兴起,重点考查诗赋和策论。到了宋代,科举考试制度逐渐完善,设置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考试科目也更加多样,包括经义、诗赋、论、策等。经义主要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阐释;...……更多
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文传世以德服人
...曾巩确实是在文学方面颇有才华,但是因为他尤其擅长写策论,对科举考试中要用的文章却没有深入研究,因此曾经多次参与科举考试失败。庆历七年,曾巩的父亲去世,他只好暂时放弃学业回到家乡替父亲守孝和侍奉继母。曾...……更多
苏轼鼓励晚辈考试,告诉他中举之后有什么好事
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后,这种选拔人才的举措越来越得到重视。科举制从唐朝开始发展,宋朝得到规范,明清时期达到极盛顶峰。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将它当作步入仕途的不二法门。科考对于每个学子都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赴...……更多
苏轼晚年顿悟:人生的真谛,不过两个字而已
...头就得到欧阳修的赏识,入仕以后,年轻的苏轼写过很多策论,阐述了自己对历史和时政的思想见解,其中就有一篇《贾谊论》,在这篇文章里苏轼总结贾谊有这么一句话“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其实人生的宿命,很...……更多
聊聊宋仁宗和一群“杠精”的日常生活
...奋,“如今科举取士标准,文墨辞藻所占比过重,而经义策论不足,就取经国济民之才而言,轻重颠倒。然而更改国朝科举标准,牵扯甚多,尚未到能行之时,予愿尝试改变,书院育才方式。” 年轻的赵祯看到这样一封言辞恳...……更多
...花架下宴请文人学子,花落谁的酒杯谁就要饮酒作赋。02科举取士,苦中作乐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拓宽了文人的发展道路。同唐朝的科举制相比,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比如增加殿试,即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考中者皆...……更多
本文转自:株洲日报科举时代的“唯分数”争论狄永从隋唐到明清的1300年间,科举时代的人才选拔标准,经历了一个从“不唯分数”到“唯分数”的演变过程。唐代进士科实行“通榜”和“公荐”制度,当时录取进士不仅看考...……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黑脸之下的赤诚:还原一个真实的包拯
在中华文明的长卷中,包拯的形象如同一块永不褪色的朱砂印记。开封府尹、龙图阁直学士、那个敢于直面皇亲国戚的黑脸判官——这些头衔与形象构成了我们对包拯的基本认知
2025-04-29 08:41:00
博士赵潘书为获美国绿卡,放弃国籍在美参军,如今过得怎么样?
新中国成立时,跟美国的关系并不是很好,双方在20世纪50年代,还在朝鲜半岛打了一场硬仗。战争结束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攀升
2025-04-28 22:26:00
黄河30吨重铁牛,历时千年却光亮如鲜,原理很简单
中国的母亲河黄河,这里孕育了华夏文明最初的种子,中华文明从这里为起点。逐渐传遍了整个中国,传遍了整个世界。虽然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025-04-28 22:28:00
华夏有5千年文明,为何没发展出现代科学?科举制度决定人才走向
科学技术来票子快吗?显然并不快。一项发明往往要搞数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当代人基本享受不到红利,既然享受不到,为啥还要费心思去搞呢
2025-04-28 22:40:00
吉尼斯世界纪录中比较古怪的三个记录,最后一项是女孩子的最爱
世界纪录一般指的是在某一个特定的项目或者学科中保持着最好的成绩,总的来说,世界记录主要分为体育赛事的世界纪录和非体育赛事的世界记录
2025-04-28 23:03:00
司马迁因无钱免罪,被处以宫刑,妻子后来如何对他?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025-04-28 23:31:00
古人认为天降异象必有大事发生,这种说法到底有无依据?
翻开历史书,你会发现古人对异常天象特别关注,而且他们会认为,如果天降异象,必定有大事要发生。当然,这种大事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
2025-04-28 23:36:00
尸毒真的存在?千年古尸千年不腐,“辛追夫人”考古一大奇迹
尸毒这个词汇对于喜欢看盗墓类小说以及英叔电影的小伙伴应该都很熟悉,这尸毒在死去的尸体上出现,不仅能让尸体不会腐烂,还能让尸体变活人动起来
2025-04-29 05:08:00
她45岁醉酒去世后,高仓健终生未娶,无儿无女,一生就爱她一人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很多人都向往的爱情,然而现实却总是一个人先走,另一个人黯然神伤。曾经有一个女子,她45岁时醉酒去世
2025-04-29 06:05:00
大美安徽看亳州|“穿越千年”赴宴!沉浸式互动剧《王的宴》在亳州首演
大皖新闻讯 “各位贵宾,我家丞相请您们前去赴宴!”4月28日,在亳州曹操地下运兵道景区内,全国首个以曹魏文化为主题的沉浸式互动剧《王的宴》在这里举行首场演出
2025-04-28 23:10:00
李大中——百年巨匠书画艺术馆首席艺术家
李大中,甘肃省民勤县人。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人民艺术家协会副会长,孔子美术馆副馆长,中国名家书画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
2025-04-29 00:08:00
为何古人吃完饭也不问价钱,留下一块碎银子就走,小二也不拦着?
我们在看古代的电视剧的时候,经常可以看见咱们的主角人物吃完饭以后呢,直接在桌上丢下了一块碎银子,也不稳老板这顿酒菜多少钱
2025-04-28 09:25:00
为什么骁勇善战的蒙古人打不过清兵?
蒙古人打仗厉害那是在前期,后期蒙古人就没那么厉害,比如元朝的蒙古人就被元末农民起义推翻了。到了清朝的时候,蒙古人控制的地盘就已经很小了
2025-04-28 09:26:00
夷陵之战吴蜀打得不可开交,本是魏国的好机会,曹丕为何不动手?
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因为孙刘联盟的存在,使得实力最为强大的魏国投鼠忌器,不敢擅自攻打任何一个国家,但关羽失荆州后
2025-04-28 09:49:00
三峡地区挖出神秘“太阳人”,已有7000年历史,内容至今无法解释
引言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恒星,如果失去太阳,人类就会瞬间灭绝,因此很多古文明对太阳的崇拜无以复加
2025-04-28 10: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