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科举制下的寒门困境:唐朝科举真相揭秘
科举制起于隋而成型于唐,它的第一大作用是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使“寒门出贵子”成为现实,因而收获了一片赞誉声。可实际上,直到唐朝结束我们都没有看到“寒门出贵子”的盛大景象,真正的贫寒之家,靠科举出...……更多
在唐朝如果没有显赫的家世,想入朝为官有多难
自从隋文帝首创科举取士以来,整个封建社会的庞大官员队伍中,除了极个别的人是凭借家族恩荫走上仕途,其余都要经过科举才能取得做官的资格。包括隋朝在内的所有采用科举选拔人才的的朝代中,唐代考试难度之大,录...……更多
古代云南学子的状元情结
...上较为落后。直到元朝,云南考生才获得了参加中原地区科举考试的机会,但仅有少数人能考中举人、贡生。明、清两朝,云南出现了不少的秀才、举人、进士,但一直没有出过状元。中原地区科举的昌盛,让云南的官员和百姓...……更多
清代科举探秘:状元头衔背后的荣耀与仕途起点
...衔。以清代为例,状元分文状元、武状元。文状元就是文科举殿试中位列一甲第一名的进士。清代的文科举考试分为四级:第一级是童试;第二级是乡试;第三级是会试;第四级是殿试。童试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考生需要通...……更多
科举制度:古代寒门子弟的崛起之路,考试流程详解
科举考试,为我国古代王朝选拔出了很多的优秀才人,对我国朝廷的影响力非常大。科举这一制度产生于隋朝,结束于清朝。在这千年的历史里,它为王朝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一张试卷,虽然看似只是一张纸,但是它却很...……更多
从状元答卷揭示古代科举的严格与才华的展现
如今的高考和古代科举制度差别较大,但是金榜题名是每个考生最大的梦想,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那一刻。很多人说如今的高考不公平,其实笔者认为这是目前最为公平的一种考试制度。在古代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选拨...……更多
揭秘朱元璋钦点“明代首元”的精彩人生
...国在明代又进入对外交流频繁时期。吴伯宗是朱元璋重开科举后钦点的第一位状元,但他作为外交家和在丝绸之路上传播知识的翻译家的两重身份,却并不为人所熟知。通过对其个人文集《荣进集》进行研究,并参校相关明清史...……更多
科举中的状元厉不厉害?状元在古代是怎样的地位?
...么一句话:“别把状元不当宰相,但也别把宰相当状元”科举中的状元厉不厉害?状元就相当于全国公务员考试的第一名,说不厉害那肯定是假的,而且是很厉害。但是状元暂且还不是官,本身就有不确定性。当官的最高目标是...……更多
梁灏:历经五代战乱,82岁终圆状元梦
科举在中国存在了上千年,据史书记载,曾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以及10多万进士。然而,中文状元的只有600多人,中状元有多难可想而知。不仅是中状元难,就连中举人都很难。小说《范进中举》中,54岁的范进还是一个...……更多
乾隆朝最尴尬的一次科举,官员多说了一句话,第11名成了状元
科举在古代是选拔人才的常用方式,从隋朝开创科举考试以来,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已经非常成熟,读书人通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最终成为封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虽然科举制度在今天看来...……更多
​长庆元年的科考舞弊案,是“牛李党争”的导火索
长庆元年(821年)三月,由大唐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照常开考。这是唐穆宗李恒即位以来的第一场科考,因此朝野瞩目。但这场意义重大的考试并不顺利,很快便朝向党争的方向发展。一切源于一个狗血的开端。01正式开考前,...……更多
策论取士:苏轼的科举策略与执政者的期望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一起参加当年的科举考试,这对兄弟谁都没有想到,他们此行会对整个文坛造成怎样的轰动。科举考试对于古人而言,是类似于现在高考,又要比高考更加重要的考试,所谓“朝为田舍郎...……更多
宋朝科举制的繁荣与防舞弊措施
宋代重文轻武,因而相比其他任何朝代,都要重视通过科举制来选拨人才。如宋太祖时期创设了朝谢制度,让及第举人皆为天子门生。此举不仅增加了读书人的优越感,还巩固了中央集权,实为上上策。此后创设了殿试,与唐...……更多
...选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和程序,由此诞生的科举制度在古代不失为国家选拔人才最统一、最公平的方式,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无论贫穷富贵、出身门楣,只要“中举”“中进士”就可走向仕途。在科举制中最高层次...……更多
为何古代考上秀才的书生,参加完科举后还是很贫穷?
...的是社会最底层人士一样,明明也是一个文化人,参加过科举考试,为何秀才会过的非常清贫。以至于被很多人看不起的,所以说,古代的秀才到底年收入是多少,为何生活如此拮据?虽然说古代的科举考试是穷苦百姓唯一出人...……更多
...年也正逢慈禧七十大寿,清廷上下仍积极筹备。这一年的科举,为了庆贺太后的七旬万寿,称为“恩正并科”。当然,人们绝对想不到的是,这次科举将是千年科举史上的最后一次,这一科的会元,便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茶陵人...……更多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状元驸马:郑颢与万寿公主的婚姻奇缘
...五义》中的负心汉陈世美,但在中国历史上,从隋朝开设科举到清末废除科举的一千多年间,有据可查的状元有700多人,其中成为驸马的仅有一人,他就是唐朝的郑颢。郑颢,字奉正(一说养正),祖籍河南荥阳,后迁居河清,出...……更多
本文转自:株洲日报科举时代的“唯分数”争论狄永从隋唐到明清的1300年间,科举时代的人才选拔标准,经历了一个从“不唯分数”到“唯分数”的演变过程。唐代进士科实行“通榜”和“公荐”制度,当时录取进士不仅看考...……更多
细数中国历史上科举状元中的奇人异事
科举考试,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出官人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终,共有592人。脸...……更多
宋朝科举考试分为三级:解试、省试、殿试。解试是各个州府组织的地方考试,考中就是举人,相当于明清时期的乡试;省试是由中书省或礼部组织的中央考试,考中就是准进士,相当于明清时期的会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更多
洪武年间,陈䢿当选状元,朱元璋却将他车裂是为何?
...头,此时的国内已经基本四海平定,朱元璋宣布全面恢复科举制度,定为三年一届。此举不但是在为大明选拔能才,其背后还有着深远意义。当时的明朝经过了十几年的经营,在南方地区已经广受拥戴。但在广大的北方地区,这...……更多
中国古代科举制的起源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是封建时期的一项创举,他打开了寒门学子得以进入仕途的大门。但关于科举制度的起源历史上的学者们却各有争议,有的人认为科举制源于汉代“分科举人”的考试形式,有的人将隋朝设立进士科作为科举...……更多
柳永四次科举三次落榜,第四次高中却被皇帝下旨去青楼填词
...决定的。2、四次考试三次落榜柳七第一次前往汴京参加科举的时候,他18岁,正是青春年少时。他在路过杭州的时候,被当地的繁华吸引,竟然忘记了自己的初衷,留恋起当地的湖光潋滟、山色空蒙,以及莺歌蝶舞了。正是在这...……更多
科举失利,人生不败:揭秘古代七位落榜生的传奇人生
...生,到京城等待分配官职,可惜还是没有被选上。如果以科举看人,吴承恩无疑是失败者,但能够创作《西游记》这样的名篇,谁又敢说他不成功呢?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二、黄巢黄巢是唐末起义军领袖,也是曾经多次参加科...……更多
话说兴义府试院(下)
...西南日报兴义府试院内帘兴义府试院号舍遗址兴义府试院科举陈列展一角 严修 (资料图片)洪亮吉 (资料图片)张之洞殿试试卷 (资料图片) 兴义府试院的历史作用道光初年,地处贵州西南部的盘江流域,文化发展出现了...……更多
古代科举制度的三大鼻祖:孔子、隋文帝与武则天
古代科举制,从隋文帝创立,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结束,历经一千三百多年。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古代“高考”也不断在革新,其中有三大鼻祖,特别值得我们纪念。古代高考的“理论鼻祖”--孔子说到古代高考,先要从孔子...……更多
...教育下学习成长,学习上的发奋用功只为如其父一样早日科举成名,继承其父的伟光正的事业,做朝廷的大官,拿朝廷的高薪。1893年考上了秀才,这时其父年事已高,1904年参加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这时的慈禧太后依然把持...……更多
“糊名法”的发明与应用:武则天与科举制度的改革
科举制,作为中国首创的选官制度,始创于隋朝大业元年,废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在一千三百多年的漫长科举考试中,共涌现了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超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更是数不胜数。由于科举制成为普通人上升...……更多
古代状元奇闻:不为人知的故事与背后的故事
在古代,科举考试是大多数读书人为官的唯一途径,科举考试中状元,则是众多读书人中的成功者。那么自隋朝创立科考制度以来,历代的状元都是有迹可循的,自唐至清,共有592名状元,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说说几个很奇葩的状...……更多
平民是如何当上宰相的
...寒心,但对于这位老相而言,这还不是人生最大的起伏。科举才是。因为,在科举入仕以前,他只是一名乞丐。杜衍乃唐朝名相杜佑之后,本来出身名门。可是,就在他出生后不久,父亲暴病而亡,母亲在万般无奈下,只能改嫁...……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主创:潘肖延张迪安轶伦拍摄剪辑:潘肖延一审:王琰二审:曹轶三审:李蓓
2024-08-29 10:14:00
绘画的“学以为己”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高世名川西途中(油画)马玉如作远航(水粉) 马玉如作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长乐未央——马玉如的艺术与心脉”展览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
2024-08-29 10:20:00
皆是人间好时节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皆是人间好时节——感受二十四节气图画之美赵文成春牛图(年画) 清山西临汾白露(中国画) 林帝浣作立冬(中国画) 刘金贵作早春图(中国画) 宋郭 熙作耕织图之收刈(中国画)(局部) 清 焦秉贞作恰是处暑时节
2024-08-29 10:36:00
革命旧址寻访 | 182年前的今天,不能忘
本文转自:人民网-江苏频道红色中国·江苏印记革命旧址寻访 | 182年前的今天,不能忘郜超 余乐仪凤门外,狮子山下,坐落着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静海寺遗址
2024-08-29 08:23:00
大河之北·河北非遗文化解读 陶瓷篇|磁州窑:民窑之光
非遗名片磁州窑:百姓窑场磁州窑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瓷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2006年,磁州窑烧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4-08-29 09:27:00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美“我这个年纪按理来说应该放下笔,但我放不下。”今年已89岁的罗兴华,拿起毛笔时,依旧是神采奕奕
2024-08-29 06:30:00
虎毒不食子?抱歉,这话对刘邦没用
公元前205年,刘邦为了减轻马车的重量逃命,把一双儿女连续三次踹下了马车,幸亏赶车的夏侯婴多次下车把他们抱回来,气得刘邦拔剑架在夏侯婴的脖子上咬牙大吼
2024-08-28 21:34:00
韩国主动要求帮助破解渤海国皇后墓志文,我国为什么会拒绝呢?
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以靺鞨族为主体的政权,其范围相当于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
2024-08-28 21:39:00
靠20年前两句台词,就帮国家识破间谍,赵丽蓉小品到底有多厉害
1996年春晚,《打工奇遇》小品成为了永远的经典。内容讲的是一个农村老太太到太后大酒楼打工的故事。在酒楼里,一杯兑了水的二锅头竟然卖180元一杯
2024-08-28 22:12:00
探寻红色印迹 汲取奋进力量:一对孪生兄弟的烽火岁月
我们常说,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抚今追昔,我们更应该铭记那些在烽火岁月中为共和国负重前行的人们
2024-08-28 22:41:00
辜鸿铭:中国人的美妙特质,集成人智慧与孩子纯真一体,朴素精微
梁漱溟曾经说:“中国文化之伟大非他,只是人类理性之伟大。中国文化的缺欠,却非理性的缺欠,而是理性早启、文化早熟的缺欠。”对于这一番言论
2024-08-28 23:01:00
中华文化主体性体现为中华民族在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和辐射力。中华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开放中吸收借鉴外来文化
2024-08-28 23:30:00
原创安徽宿松富豪何思模发迹史,24岁靠3000元白手起家,如今身价50亿
徽商,是中国商业历史中一笔浓墨重彩的存在。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敏锐的商业眼光,在祖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然而,在改革开放后
2024-08-28 15:45:00
原创张爱玲经典爱情语录: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在民国时期,曾有很多的爱情故事流传下来,徐志摩,张爱玲等等都曾享受过爱情的甜蜜,但是也曾遭受过爱情的苦,而在受过了各种各样的折磨之后
2024-08-28 15:53:00
14岁少年上网成瘾,辱骂妈妈,用刀刺门,这部纪录片真实又残酷
青年人的教育是国家的基石。 —— 富兰克林 2019年5月,印度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有个16岁的印度男孩,在六个小时不停歇地玩游戏后
2024-08-28 16: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