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来说,考上举人意味着什么呢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之一。无数读书人怀抱着“金榜题名”的梦想,孜孜不倦地投身于科举考试的洪流之中。那么,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来说,考上举人意味着什么呢?这不仅仅是个人...……更多
明朝是因为社会开放而走向倾覆这条不归路的么
...向封闭的唯一原因。明朝的一大建树是恢复并“重”用了科举制度。自洪武三年太祖下旨重开科举,明朝不仅每三年就开科取士一次,还很快就将每批进士的录取人数扩大至三百人。科举成为贫寒子弟实现阶级跃迁的主要途径,...……更多
...好便好;读书难,知难不难”传统理念,兴办族学、资助寒门子弟读书亦为家法族规。隋唐至清末科举1300年间,可查的状元649名,其中休宁19名。休宁人杰物丰。名儒朱升、戴震、程大位,道教祖庭齐云山、万安罗盘、“中国有...……更多
有才华未必就可以学海通畅,看看唐伯虎就知道,人生总有崎岖坎坷
...坷却少有人知!他的人生经历也远比电影更为崎岖坎坷。科举考试和今天的考试有不少相似的地方,看看唐伯虎的经历也许会对现在的高考考生们有所启发!唐伯虎早年在府试和乡试得过不少第一,早年可算是意气风发。可是在...……更多
从后宫到皇位:武则天如何颠覆千年封建帝制?
...权。面对这样的压力,武则天采取了果断的手段,她重用寒门出身的官员,广开言路,允许士人们表达对朝政的意见,从而赢得了部分文人的支持。此外,她还通过一系列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在她的...……更多
明朝对湖广土司的文化涵育及其影响
...文化官员,推广汉族文化和官方文化,弘扬礼仪、儒学和科举制度,来加强对土司的统治和控制。首先,明朝推广汉族文化。明朝将汉族文化视为官方文化,通过在土司地区设立文化官员和学校等机构,向土司推广汉族文化,教...……更多
武则天如何用33岁男宠,巩固权力,71岁女皇的“惊人手段”
...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例如,她支持科举制度,让更多寒门学子有机会进入仕途,这在当时绝对是个“天大的进步”。此外,她还非常注重文化建设,在她的支持下,唐代的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更多
荀彧与裴炎:忠臣末路的抉择与挣扎
...宰相的那一天,就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提拔贤良,任用寒门,多次在政见上和武则天发生冲突依然能够不畏强权坚持立场。天长日久,因为裴炎心向李唐社稷而不肯成为武则天的爪牙招致了武则天的不满,最终这种不满引发了...……更多
晚唐时期,节度使嚣张跋扈,但是他们也怕这一种人
...上做出了很多贡献,比如说武则天开始重用科举制,这让寒门子弟有了出头之日。唐朝在初期发展的是很不错的,出现了贞观之治这样的盛世,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才让唐朝有了一个飞跃式的发展。贞观之...……更多
清朝“铁帽子王”之后:揭秘其他儿子的爵位继承之路
清朝大名鼎鼎“铁帽子王”的世子固然可以继承爵位,那其他儿子呢?首先,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笔者要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明代的“袭爵”制度。明代在这一方面的做法十分简单且粗暴,采取“世子世袭,余子降级”的规定...……更多
陈宫与曹操:利益集团之争与背叛之路
...然有奸雄之名,但是他有一项举措十分超前,那就是任用寒门。汉朝末年,门阀林立,寒门的上升渠道很窄,社会权柄被公侯把持,曹操的老对头袁绍就是其中代表。曹操需要自己的势力,同时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他意识到...……更多
中国封禁了千年的山,从唐朝下禁令:进入者,斩立决
...就是在少数的家族中流转。长期以往,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这样不公平的制度,即使在三国跟南北朝这样动荡的年间,都没有影响它的发展壮大。士族拥有着大量的土地,他们不但不需要从事农耕活动...……更多
古代科举之路:状元背后的辛酸与机遇
...什么好激动地,还疯了,这也太没有出息了。但真正进入科举的读书人才知道,所谓状元,三年才有一个,而且,不要说得状元,就是考这个状元,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的。这就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进入科举,才知道...……更多
“以汉制汉”的辽朝,是如何走上“汉化之路”的?
...境,拉平了契丹民族和其余民族之间的地位,其次还重启科举,形成完善的科举体系,任用汉官,令原本契丹朝廷的“世袭官职”变为“选官制”,任贤者为用,尊汉法,形成“胡汉一体,胡尊汉礼”的局面!同罪同治:摆脱奴...……更多
武松是都头、林冲是总教头、鲁智深是提辖官,三人官职谁的最高?
...,也深刻改变了文官的晋升途径。 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寒门子弟有了更多晋升之阶,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世家大族的垄断地位。然而,武官的发展空间却在这一过程中被进一步压缩,这也为日后武将群体的不满埋下了隐患。...……更多
...全面突施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历史,使寒门士子通过科举可以进入社会上层,为文化知识向底层老百姓的大面积普及起到了很大作用。可惜隋文帝死后一片片欣欣向荣隋朝在隋炀帝的大力折腾下很快灭亡了。隋...……更多
蒲松龄生不逢时,72岁才考上贡生,一生都穷困潦倒
...聊斋志异》中。蒲氏家族自明朝初年开始就是书香门第,科举一直是世代子弟的指定职业途径。从他的父亲开始,屡试不中,选择了弃儒经商的道路。清世祖顺治十二年,他16岁。他的父亲给他选定了一门亲事。那个时候,满清...……更多
父亲多病母亲小儿麻痹,寒门才女张培祥24岁却病逝,北大给办葬礼
...落成尘,随风而去……2011年时,一名教师在网上发帖称"寒门再难出贵子"引发热议,家庭的出身让我们的人生在不同的起点之上,而家庭教育带给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影响着日后的生活与工作,面对真正的落差,让人觉得残酷又...……更多
建立三十八年的隋朝为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朝代之一呢
...终落得个惨不忍睹的下场。国家工程的修建在隋朝以前,寒门几乎难出贵子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没有一个系统的晋升和考察道路,而隋朝最为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开启了选官制度,并开创了科举制。因为在此之前朝廷的各...……更多
一场长庆科案,为何体现了穆宗的仁慈
公元821一年,也就是唐穆宗长庆元年,这一年的科举考场上发生了一件震惊整个朝堂的作弊案件——长庆科场舞弊案。这一案件直接导致了主考官钱徽被贬,同时也改变了科举以往的审查方式。钱徽是“大历十才子”钱起的儿...……更多
逆袭之路:陶侃从寒门庶民成为东晋实权派
两晋年间,门阀当道,做官讲究出身门第,寒门几乎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不过西晋朝廷的司马氏宗王自相残杀,一时天下大乱,寒门庶民这才可以凭借军功一步一步晋升。这其中最耀眼的,正是出身寒微但打破了门第限制,成...……更多
李治:永徽之治的英明君主与卓越的政治家
...怒责备大臣。在官员选举方面,李治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科举制度,在唐太宗之前虽然已经有科举制,但是并未得到真正普及。除了个别寒族幸运儿通过科举出仕,大部分都被士族子弟垄断,但是李治却以科举为突破口,向士族...……更多
国子监是否只招收名门望族后代呢
...在不同朝代,国子监的招生政策有所不同。例如,唐代的科举制度就为普通百姓提供了通过考试进入国子监的机会。虽然这些机会相对较少,但它们确实存在,并且为一些非名门望族的人才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此外,国...……更多
清朝一考生殿试时写了八个字,获得皇帝钦点状元
...现代,学子们都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命运。古时候的科举考试和现在最为公平的高考,都是读书人人生道路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如今有很多偏远山区的孩子,通过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最终走出了困住数代人的山村,在大城市...……更多
...是建立在秦朝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基础上的变革,寒门子弟有了一定机会出头,三是曹操的唯才是举,四是隋唐的科举制度。《三国演义》中描述黄忠是“年近六旬,却有万夫不当之勇”,《三国志》描述黄忠跟随刘备攻...……更多
红楼梦:真正的天命人不是贾宝玉,本有远大前程却突然神秘死去
...卯科进士。可惜贾敬是宁国公爵位唯一继承人,不能够由科举入仕。而贾赦不是读书材料,贾政却又被皇帝赐了官职入仕途,似乎总有一双无形之手在阻止贾家转型。所以,第四代的“玉”字辈必须要站出来一个人,接续上之前...……更多
从举子到文豪:宋濂的科举经历与文学贡献
...批的人才,更是让过去贵族垄断的教育逐渐下移,让出生寒门的士子有机会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好学的精神为国重用,跻身上流社会。考试一直以来都是打破阶级固化的最好方式。而从古至今也有许多寒门学子真的做到了,同...……更多
在古代神话故事中,神仙为何不能结婚生子?
...就是为了维护天庭的公平正义。同凡间实行科举考试选拔寒门子弟一样,天庭也需要确保普通人成仙的上升渠道畅通。如果神仙互相谈恋爱生子,那将来把持神位的必定是这批“神二代”或“仙二代”,一旦凡人成仙丧失希望,...……更多
宋朝重文轻武到什么程度?婚姻不讲究门当户对,只看学问成就
...么标准来衡量呢。在当时莫过于是去参加科举考试,很多寒门弟子为了改变自己的出身寒窗苦读十几年就为了榜上有名。那时候虽然不再看出身家境而选择看才华,说白了也都万变不离其宗。因为当时的宋朝重文轻武,在文学方...……更多
以貌取人:古代皇帝的短视与钟馗的悲剧
...无数文人才子获取功名的一个门槛,“知识改变命运”是寒门子弟的一种出路,唐武德年间,一位学富五车的书生赴京赶考,获得笔试第一名,有幸面见皇上唐高宗李渊,李渊事先看过书生的答卷,字迹清秀,内容绝佳,认为书...……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开国大校魏文建之子魏建民捐赠一批珍贵资料
大皖新闻讯 近日,裕安籍开国大校魏文建之子魏建民老先生向六安市裕安区委史志室捐赠了一批珍贵资料,这份捐赠内含21张珍贵的照片以及1本回忆录
2025-07-17 19:03:00
抗战中的太原:许牛儿机智送军粮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人民群众给军队送粮食。(资料图片) 八路军游击队员王四锁奉命下山催粮,惨遭日本鬼子杀害,鬼子还将他的人头割下来挂在王郭村真武庙门口示众了3天(见《宁死不屈的游击战士王四锁》一文)
2025-07-17 07:10:00
惊艳法国!折纸《五马渡》,“奔腾”凡尔赛
黄晓娴。折纸作品《五马渡》。 折纸作品《拿破仑》。以鼓楼绿雕孔雀为原型的一对吉祥孔雀。 折纸作品《龙踏沧浪》。□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鲁舒婷日前
2025-07-16 08:22:00
抗战中的太原:宁死不屈的游击战士王四锁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文中提到的收条。(资料图片) 侵华日寇真残狂,“三光”政策祸民殃。游击战士王四锁,拋头洒血庙门旁
2025-07-16 08:26: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魏拯民:为救人民于水火而斗争
在松花江畔、在白山黑水间,魏拯民的故事一直广为流传。魏拯民是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副总司令。原名关有维
2025-07-16 13:57:00
义务守陵二十二载,临沂九旬老人践诺言
22年,7000多个日夜,足以让青丝染尽霜雪,从壮年步入耄耋。在临沂市兰陵县大仲村镇陡沟庄村,90岁的村民李振江,却将这漫长的岁月
2025-07-16 16:27:00
山河铭记丨抗日英烈储蓄谋:隐蔽战线上的“红色长城”
大皖新闻讯 巍巍大别山,滔滔江淮水。80年前,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曾走出一位令日寇胆寒、让百姓传颂的抗日英雄——储蓄谋
2025-07-16 17:38:00
读方志 行贵州|镇远留书:王阳明对贵州旧友和弟子的深情告别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其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和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中国四大儒家”
2025-07-16 17:58:00
“鏖兵齐鲁 功昭山河——许世友战山东”讲座将在烟台图书馆开讲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7月16日,从烟台图书馆获悉,为深入挖掘展示烟台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彰显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5-07-16 18:09:00
合肥83岁退休教师历时8年研究解读《增广贤文》 希望为传统智慧注入时代新解
大皖新闻讯 “一生爱学习,永远有追求,这是我的初心。”因从小爱读书,热爱传统文化,合肥83岁退休教师张宗贵潜心研究蕴含前人智慧的《增广贤文》一书
2025-07-16 18:13:00
血色丰碑丨杨靖宇智取大荒沟
提起杨靖宇将军大家都不陌生至今他的故事仍旧广为流传1936年秋杨靖宇率领抗联第一军军部直属部队在桓仁、宽甸一带活动期间曾与刚刚改编为抗联第一军直属第十一独立师的左子元部联合行动于
2025-07-15 21:35: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青山埋忠骨,热血照千秋
在吉林省吉林市磐石市,有这样一片山脉——春天杜鹃花红如霞,秋天枫叶红似火;最为奇特的是,在阳光照射下,山顶石砬子呈现出红色
2025-07-15 11:33:00
山河铭记|一封家书寻找安葬地后续:被收编一二九师,随军前往晋冀鲁豫
大皖新闻讯 “为救国工作誓死,为救国奋斗到底,希大人不必盼望。”7月9日,大皖新闻报道了六安籍烈士杜立成的一封家书,让许多人为之动容
2025-07-15 15:01:00
钱江观潮丨汪帆:匠心修古籍
今年五月,浙江图书馆启动浙图文澜阁本《四库全书》修复工作,让传承数百年的珍贵典籍重焕生机。今天的《钱江观潮》,一同走近古籍修复师汪帆
2025-07-15 15:47: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红光故事永留磐石大地
“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合军,创造出联合军的第一路军……高悬在我们的天空中,普照着胜利军旗的红光,冲锋呀!我们的第一路军!”由杨靖宇作词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
2025-07-15 12: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