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从举子到文豪:宋濂的科举经历与文学贡献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2-14 19:55:00 来源:戏说三国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每年的六月都是举子繁忙的一月。我国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体系历史悠久,从春秋战国以前的贵族垄断教育算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间也经历过几次大的变革:汉朝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最终确立的科举制……

商鞅变法后,封建社会重农抑商,同时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整个国家受着儒家的浸润,读书人抱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立志报国之心纷纷投入赶考科举的大潮,整个国家的风气更是演变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贵族教育演变为平民教育的历史,科举考试的出现不仅有效地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人才,更是让过去贵族垄断的教育逐渐下移,让出生寒门的士子有机会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好学的精神为国重用,跻身上流社会。

考试一直以来都是打破阶级固化的最好方式。而从古至今也有许多寒门学子真的做到了,同时他们的事迹也流传下来,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在高考前夕,我们来看看明朝的大文豪的读书科考事迹。

宋濂(1310-1381),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祖籍金华潜溪,后迁居金华浦江。他是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和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和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还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从举子到文豪:宋濂的科举经历与文学贡献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被称为“一代之宗”。他的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

宋濂从小就聪明好学,六岁时入小学,一日便读完唐人李瀚编著的《蒙求》,其后日记两千言。九岁能作诗,人称“神童”。十五岁时,六里人张继之听说宋濂善记,邀请他到自己家中,问多少日可通背四书经传,宋濂说只需一周。张继之不信,随机抽取杂书、稗记等五百言要求宋濂背诵,宋濂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张继之大为惊异,对宋濂的父亲说:“这个孩子天分非凡,应当让他随名师学习。”

从举子到文豪:宋濂的科举经历与文学贡献

在宋濂给自己的同乡晚生的赠序《送东阳马生序》中为了勉力后辈,他谈到自己读书时候的经历:“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从举子到文豪:宋濂的科举经历与文学贡献

大意就是说宋濂年幼时就爱学习,但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他都不放松抄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

到了成年之后,为了和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他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宋濂就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之处,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当他寻师时,背着书箱,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已经僵硬不能动弹。他住在旅馆,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而同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他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没有丝毫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宋濂的辛劳和勤奋大概就是这样。他讲了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

从举子到文豪:宋濂的科举经历与文学贡献

可见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宋濂以自己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放眼现在,我们的条件更是优越至极,那么就更应该珍惜眼下的各种资源,寒窗苦读十余年,一朝题名高考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14 23: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子。这天,黄榜一开,人群大哗。原来金榜上的所有高中举子都是南方人,连一个北方人都没有,这在科举考试中是非常罕见的。当时明王朝的首都是南京城,落选的北方举子们成群结队地涌向负责
2023-08-29 16:09:00
被誉为“千年科举第一榜”,一位名将三大文豪九位宰相同出一榜
科举制度从南北朝萌芽到隋朝草创,自唐朝被普遍应用以来,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止,始终被历朝历代作为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在前后长达一千三百余年的科举历史中,要论哪一年的科
2023-07-14 17:01:00
张继、柳永、张岱:科举制度的受益者与挑战者
科举制度是中国的一大创举。自隋朝建立科举制度以来,有人高中状元,春风得意,官场顺遂。有人苦考多年依旧考不上一个秀才举人,耗到白首背驼,依旧命中无缘。也有人无心插柳柳成荫,虽然科举
2023-10-27 14:09:00
“打秋风”的说法从何而来
...科考舞弊案。董思恭为此被流放梧州。 干谒之时,除了举子贿赂考官,有时还会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达官贵人给年轻的举子们赠送钱财,有时闹出一些不愉快也必须忍着。这是为什么?《长
2023-07-06 06:18:00
元朝的“知识分子”为何有如此“多”身份?
...子而言,特别是对于南方的学子来说,他们会具有游士和举子两个身份,而之所以会有隐士的出现大多是因为一些学子没有办法再通过前两个身份继续生活从而走上了隐士之路。 一、科举虽不是
2023-03-08 12:29:00
朱元璋把科举变成八股,他为何选择这种方式取材?
...其结果造成了极大的干扰和破坏。从舞弊主体考察,既有举子之人参加,又有科考官员出面;既有场外作弊,又有场内营私。其表现形式可谓五花八门,一般的说,科场舞弊的主体是参加考试的举子
2023-05-05 05:57:00
揭秘朱元璋钦点“明代首元”的精彩人生
...唐宋两代,中国即放宽条件,以附名榜尾的方式录取域外举子为宾贡进士。其时,作为先进文化异邦,唐都长安成为四夷向慕、万方辐辏的国际性大都会,许多周边国家派遣留学生来华学习。这些异
2024-03-01 07:03:00
韩愈:文豪、政治家与军事家的传奇人生
...人生历程中却也充满了坎坷起伏。那么,这位横扫千军的文豪,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怎样屡败屡战,终于一战成名?又是因为什么无奈的原因,才让人生最终以不体面的方式落幕?少年韩愈,
2024-02-28 07:22:00
科举选才的笑话:郑熏误认颜标为颜真卿后代
...。在这种情况下,主考官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必须在众多举子中,选出最优秀的人才,这样才算对考生公平,对国家有利。大中八年,科举如期举行,这次中进士科的仅有三十人,其中有个叫颜标的
2023-10-04 07:4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