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宋太宗科举制度之完善,进士有贡献吗
...的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宋太宗时期的科举改革也造就了许多多才多艺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01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制度起源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采用。随着以姓氏为...……更多
科举制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意义
...都是定期的举行的。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更多
科举制下的年龄特权:从宋太宗到乾隆的录取特例
...因为有皇帝的存在,科举制有时候还是存在特殊状况的。宋太宗时期,在科举制方面录取的人才相当多。宋太宗在位共开科八次,录取进士总数为一千四百八十七人,平均每榜进士达一百八十六人,是五代时期和宋太祖朝每榜进...……更多
古代科举制度的三大鼻祖:孔子、隋文帝与武则天
...这个方法并没有被广泛推广,直到宋代时,大臣陈靖才向宋太宗提出糊名的建议,得到了太宗的批准,“糊名考试”法才被确定下来,这项制度在现代高考中仍在延用。但也有人反对,认为糊名糊上了名字,文章虽好,但人品不...……更多
宋代四川首位状元苏易简38岁早逝的原因是什么
...。结婚之后,夫妻俩成为东漂,到首都东京汴梁谋生,被宋太宗第三子韩王赵恒(日后的宋真宗)一眼看上,偷偷弄到王府。她的夫君一看妻子能被王爷看上,也就顺水推舟,没有表示反对。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很快传到...……更多
宋朝冗官问题及其影响
...,此外还有贡举、武举、词科、童子举和宗室应举等科。宋太宗一朝,仅进士一科取士近万名。而且,宋朝还专为那些久试不中的科考之人设“特奏名”。这些科目录取的官员数量越来越多,冗官现象也随之产生。第三,磨勘之...……更多
苏易简:才华横溢的宋代状元,因酗酒而英年早逝
...香门第。他的父亲苏协是一名娴熟文学的知识分子,深受宋太宗赏识。苏易简这么一个文人世家,自小便承载着家族的期待,也因此受到极为严格的教育。据说,苏易简聪慧过人,两岁时就能静静地听父亲背诵唐诗数个时辰;三...……更多
宋朝从重文轻武到士大夫全面治国的思想转变历程
...一方占主导地位,双方权力对等。奉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宗奉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宗即位后颁布的第一道圣旨就是如此:此风气,先孝悌,或忤父兄,生在他乡,生在正宫,生在有纠察的地方。先帝二十年设东、西两卫...……更多
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古代考状元都考些什么?状元有多难考?一、科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科举在我国历史悠久,包括上学时的教材课本中,也曾说过隋炀帝杨广开创科举制度,这让很多同学莫名的恨上了这个千古昏君。然而,在科举的完善道路上,隋...……更多
中国历史上10大状元排行榜
...理由:史上最自信的状元 胡旦是今天山东惠民人士,在宋太宗大平兴国三年也就是公元978年考中状元。宋太宗元年,有一书生到山东某县游览。知县大人得知该书生才华横溢,于是便设宴款待他。知县的儿子很瞧不起那位书生...……更多
宋朝科举改革: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之路
...派考官,即“别头试”。可以说这属于是一种回避制度。宋太宗赵光义在雍熙二年有诏:“凡(考官)亲属就举者,籍名别试”。从此以后别头试成为一种制度延续下去。第三个就是对考场进行规范。在雍熙二年,也就是确定别...……更多
在宋朝,当公务员是一种什么体验?
...较低,每次科举录取的人数逐渐增加。从宋初的几十人到宋太宗时期的二百多人,再到宋末一次录取进士就达六七百人。如果能够进士及第,立即可被授予官职。宋开宝二年,更规定了特殊情况,凡是参加过十五场科举考试但未...……更多
宋代书籍出版为何繁盛
...为“夫教化之本,治乱之源,苟非书籍,何以取法”。而宋太宗亦提出读书的好处,认为“法律之书,甚资政理。人臣若不知法,举动是过。苟能读之,益人知识。”士人邢昺指出“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史正义皆具,书...……更多
细数中国历史上科举状元中的奇人异事
...倒地,王嗣宗夺得了当年的状元。最自信的状元——胡丹宋太宗元年,有一书生到山东某县游览。知县大人得知该书生颇有文采,便设宴款待。知县的公子很蔑视那书生,问其有何特长,书生说工诗。公子便让他诵读一首,书生...……更多
北伐战败,文治显赫:宋太宗赵光义功过参半
...让整个大宋帝国陷入一片谜团和沉痛。随即,太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继位,成为大宋帝国的第二位皇帝。自此,宋朝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关于宋太宗,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一方面,有人认为他完善了宋朝的制...……更多
唐朝科举制度探秘:从秀才到进士,科举背后的选拔与挑战
...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日高中状元,然后光宗耀祖。科举考试成了不少家庭改换门楣的方式,更是成了不少学子改变人生的途径。但是对于科举制度,经过不少朝代的革新,方式一直在发生改变,很多人认为秀才只是跨越身...……更多
状元与进士:科举制度下的人生分水岭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它不仅是一种考试,更是一种社会阶层的划分。在这条漫长的仕途之路上,考中状元与仅仅中个进士之间的差距,可谓天壤之别。这两者间的分野,不仅仅体现在荣誉和地位上,...……更多
科举制度:古代寒门子弟的崛起之路,考试流程详解
科举考试,为我国古代王朝选拔出了很多的优秀才人,对我国朝廷的影响力非常大。科举这一制度产生于隋朝,结束于清朝。在这千年的历史里,它为王朝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一张试卷,虽然看似只是一张纸,但是它却很...……更多
宋朝皇帝多“学霸”这是为何
...一些大儒陪同学习,以便随时问问题。据一些资料显示,宋太宗曾经想要在一年中读完《太平御览》,所以每天耗费在学习上的时间就很多,每天大多都是从上午十点学到晚上六点,除去管理政治的时间以外,还能有这么多的学...……更多
清朝科举制度:各级功名详解
科举制度,乃系古代中国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将这种科举取士的选拔制度予以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和完善,按照《清史稿·选举志》的说法,“有清一沿明制,二百馀年,虽有以他...……更多
清朝科举制度:从举人到进士的晋升之路
“进士”,古代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所能获得“功名”的最高等级。从“童试”、“院试”到“乡试”,再到“会试”,然后再到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古代读书人的身份经历“童生”、“秀才”、“举人”、“贡士”和...……更多
明朝科举考试的故事,隆庆年间出了7个宰相18名尚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阶层流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不仅是朝廷吸纳精英参政的途径,也是百姓改变社会地位、人生命运的机遇。明朝初建时,朱元璋采用举荐选拔人才,后因地方控制不力,他下令开启科举取士。科举制度...……更多
宋代科举屡考不中者也可得到“特奏制”,成宋朝的国策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更多
让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殿试,为何大放光彩
...它应皇帝的政治需求而生,又随着皇权的强化而完善,是科举考试中与皇帝联系最为密切的环节。明代殿试的沿革以科举为依托,以皇帝的政治需求为标尺,经历了确立发展、稳定巩固、变更强化三个阶段,皇帝是影响殿试沿革...……更多
科举制度的演变:从周朝到宋朝的选拔之路
...子有了一丝生机。在隋朝,因为大统一,所以有了明确的科举制度,任何人都有权利通过考试获取当官的机会。可是因为隋朝建立延续的时间太短了,所以科举制度的流传,是在唐朝。在唐朝,李世民和李治时期,完善了科举制...……更多
明代诗歌成就逊于唐宋,八股科举给明代文人带来了什么影响?
从整体情况而言,八股文和科举出身牵耗了士人群体的绝大部分精力与心血,造成了士人群体在教育背景与知识结构上的缺陷。而伴随着出身与否的实现,士人与科举或合或离,与科举之外的文学或离或合,这也刺激了士人是...……更多
科举与起义:黄巢的传奇人生
科举的发明无疑是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这项制度让寒门子弟有了晋升的机会。古代读书人的出路无疑就两个,一个是考中功名走上仕途之路,另一个就是去当隐士。古人把寒窗十年苦读是当做非常重要的事情来对待。考中...……更多
科举考试:古代的公平选拔与官场变革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古代的科举考试备受瞩目,这是唯一通过学问以考试的形式来改变自己以及家族命运的机会。高中状元是每个莘莘学子的期望,可每一个人的学习水平不同,聪明的人一举高中,而大多...……更多
为何说宋太宗是被低估的
宋太宗(939年—997年),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22岁时,参与陈桥兵变,拥立其兄赵匡胤为帝,曾参与太祖统一四方的大业。太宗即位后,继续进行始于后周周世宗时的统一事业,鼓励垦...……更多
谁的朝代只有37年,制度却影响1300年
...—这些读书人此番来到长安,是为了参加可以改变命运的科举考试。随着这些读书人进入长安,科举制在这一年迎来了重大变革,由原来的单一科目考核,变成了明经、秀才、进士诸科。唐朝官方还规定,天下读书人参加科举需...……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哪二人不死,刘邦根本不敢动韩信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杀韩信这样的功臣,吕后一定是要和刘邦商量的,只不过刘邦不愿意背杀功臣的恶名。所以,这事儿最后就只能落到了吕后身上
2024-07-16 15:32:00
赵括领兵导致40万人被杀,郭开诬陷导致李牧被杀,谁造成的损失
先提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赵王,在40万人和李牧之间二选一的话,你会选择哪个?1、赵括对赵国的损失赵括对赵国的损失就是被俘虏后坑杀的40万赵人
2024-07-16 15:36:00
曹丕就是曹操最出色的儿子,所以曹操才传位给曹丕。不信的话,一个个来比较。1、曹昂曹操早年的长子曹昂,因为曹操管不住下半身
2024-07-16 15:37:00
唐朝真的是儿打江山,爸爸坐吗
是的,唐朝就是李世民打下的江山,李渊先坐,然后屁股还没坐热,就以开国之君身份让给李世民坐,不让还不行。对于这一点,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辙说的很清楚
2024-07-16 15:39:00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何说刘邦是他妈与龙的儿子
这明明就是神话刘邦嘛!我实在是不明白怎么会有人认为这是黑刘邦?《史记高祖本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
2024-07-16 15:39:00
陈宫与吕布他俩都死在曹操手中,到底是谁坑了谁
以吕布的智商来说,他是坑不了陈宫的,相反,吕布从头到尾被陈宫坑,最后被陈宫给坑死了。吕布被李傕、郭汜打败逃出长安城之后
2024-07-16 15:40:00
没人称吕蒙为小人,哪怕是三国演义也没有。在史书中,吕蒙是跟周瑜、鲁肃同传的,历史地位不低,而且陈寿对吕蒙的评价是:吕蒙勇而有谋
2024-07-16 15:40:00
商鞅死后名声如何,为何司马迁说商鞅天资刻薄
《新序》:卫鞅内刻刀锯之刑,外深铁钺之诛。步过六尺者有罚,弃灰于道者被刑。一日临渭而论囚七百人,渭水尽赤。《通典卷一百七十》
2024-07-16 15:41:00
全是为了利益。看一看赵高和李斯的对话,你就明白了。赵高说:始皇帝已经去世了,赐给长子扶苏诏书,命他到咸阳参加丧礼,并立为继承人
2024-07-16 15:41:00
虎符是调兵的唯一凭证吗,古代有人伪造虎符调兵吗
历史上几乎没有人去伪造虎符,主要有三个原因:一、虎符不容易被伪造。所有的虎符都分为两半,一半在君王手中,一半在调兵所在地的将领手中
2024-07-16 15:42:00
《史记陈丞相世家》: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
2024-07-16 15:43:00
汉献帝衣带诏有没有可能成功
理论上有机会,实际上没有可能成功。我更倾向于衣带诏事件是董承为了争夺权力搞出来的,汉献帝刘协甚至都不知道。《后汉书献帝纪》
2024-07-16 15:44:00
司马迁为李陵投降匈奴辩解,为何被汉武帝施以腐刑
司马迁遭受宫刑既冤,又不冤。司马迁遭宫刑的起因在于李陵,李陵是李广的孙子,其家族世代为武将,李陵也有李广当年的遗风。公元前99年
2024-07-16 15:45:00
持续10个月的睢阳守卫战,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始终孤军奋战,唐朝没有主动派出一兵一卒,在弹尽粮绝之下,整个睢阳抵抗力量全军覆没
2024-07-16 15:45:00
老百姓的感情总是朴素和简单的,谁对他们好,他们就跟谁走,谁对他们不好,他们就用脚投票。《后汉书陶谦传》:初平四年,曹操击谦
2024-07-16 15: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