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明代诗歌成就逊于唐宋,八股科举给明代文人带来了什么影响?
从整体情况而言,八股文和科举出身牵耗了士人群体的绝大部分精力与心血,造成了士人群体在教育背景与知识结构上的缺陷。而伴随着出身与否的实现,士人与科举或合或离,与科举之外的文学或离或合,这也刺激了士人是...……更多
北宋时期的繁荣与诗词创作的黄金时代
...百姓、士大夫阶层都有条件和精力进行文学创作。北宋的科举制度也推动了诗词的大量产生。科举考试把诗词作为必考项目,为了应试,大量士人不得不学习和练习诗词。这使得社会上可以创作诗词的人才大大增加。一些词人如...……更多
01八股文明清时代,科举最重要的考评文体,没有之一。了解这种文体的人,几乎都对这种文体深恶痛疾,因为它非常的死板,甚至还有人说它就是一种给民众洗脑的工具。另据一些文献记载,就是当年那些凭借八股文入仕的古...……更多
选家,古代的职业教辅编辑
...辅当中,卖得最火的是“时文选本”。明清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所谓“时文”,即科举考场中的应试文章。“时文选本”,类似于现在的“高考优秀作文选集”。早在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就出现了大量时文选本,其中最有...……更多
唐朝诗人罗隐:以独特的才华在诗坛留下深刻印记
...窗外忽明忽暗的月光,时而明亮,时而阴沉。面对着屡次科举的失败和家族的衰落,罗隐的心中充满了苦涩。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提笔写下了一句充满无奈的诗句。它不仅表达了他对人生短暂欢乐的渴望,也流露出对未来不确定...……更多
北宋才子黄庭坚:仕途坎坷中的文学巅峰与深远影响
...庭坚父亲一辈就是能说会道,更将文章写的朗朗上口,在科举考试时中进士更是他们家的常态。不过,我们都知古代诗人的仕途多是坎坷,黄庭坚自然也逃不掉,但是黄庭坚将官职、地位等看的极轻,注重的不过是自己喜欢的罢...……更多
张继、柳永、张岱:科举制度的受益者与挑战者
...因,但更大程度是缘于科举制度的弊病。明末科举要求写八股文,并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案。而张岱此人极为有思想,写起文章来洋洋洒洒,兴之所至就脱离了八股文的格式,考官迂腐之人,当然不会中选。他的小品...……更多
由庙宇而成书院的文昌宫
...《致知在格物论》《非静无以成学论》、“策问”《论废八股兴学论》。有些独到见解的,是“策问”《论废八股兴学论》。文章中流露的尽管是一种微弱的声响,但仍不失为时代的声音。第二年(1898年)春天,李叔同仍以童...……更多
科举制的兴衰:从隋朝到明朝的演变
...久统治,加强了对群众的文化专制,主要表现为科举上的八股取士。八股文命题限制在四书内,不得有任何的个人发挥,以培养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思维僵化的儒生。从此,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走向没落。明清五百多...……更多
赵翼苦读入仕,居官不上,退而立言,终成大家〔243〕
...计,却失去了进修的监督,一时间他只顾写诗,而疏忽了八股文。杭馆主眼光敏锐,及时教训他:“你不攻八股,谋取功名,何以脱贫?”便让他仅教其幼子一人,而抽出精力,与其年长两子一道,同攻八股,以备科考。乾隆10...……更多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与周进: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悲剧
...在他进了学之后。在这里,我看到的是明清科举制度依靠八股文来选拔人才的方式的弊端——这些人才只会写八股文,并不注重自身品德修养。我认为,明清科举制度对匡超人的残害不是让他痴迷八股举业而无生活能力,而是让...……更多
科举的艰难:录取人数、考试时长与科目的挑战
...减,只保留经义、策问和诗赋。明朝时期,历史上有名的八股文出现,只考一科的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朝。墨义相当于一种完形填空题,从四书五经中挑选某句经典语句,让考生进行补全;帖经跟墨义的考试形式差不多,也是一种...……更多
从隋唐到明清,科举状元的历史变迁与影响
...除了要通过各种手段增加考生的应试经验外,还要通过“八股文”来束缚考生的思想。不过由于八股文在后来被认为是腐化堕落的产物,再加上统治者又热衷于搜刮民脂民膏,所以到了清朝,八股文已经完全成为了束缚人们思想...……更多
聊聊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与考试的人进行一次排名而已。科举制度中非常著名的“八股文”,就是在明清时期才完全成型的。在此之前,其实科举考试对学子们所做文章的规格,并没有非常明确严格的限制,评分标准也不是一概而论的,和明清时期有很...……更多
古代科举制度的三大鼻祖:孔子、隋文帝与武则天
...襄,就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科举制度的终结者:八股文八股文在明清时期非常盛行,唯一用途就是科举,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中进士升官,可见其重要程度。明代八股文试题取自《四书》,它不需要作者发表自己见解,...……更多
唐末才子曹松的诗歌揭示战争残酷:《己亥岁二首·其一》赏析
...什么错误呢?在曹松所处的那个时代,一介书生想要参加科举,还得有贵人举荐。譬如李白,如果没有“玉真公主”的举荐,也不可能当上翰林,更何况是得到“封侯拜相”的机会呢?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曹松一直活到了古...……更多
王维与孟浩然的友谊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广结朋友,他的一生都致力于仕途,最后一次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已经四十岁了,也正是这个时候,认识了王维,两人还成为了好朋友。而王维不但是朝中高官,而且还是当时诗坛上的高手。两人度过了短暂的美好时光,...……更多
唐朝文人风采:从李贺的仕途看唐代文人的命运与情怀
...在一些情况上受阻。李贺是限制,而石延年是与众多参加科举之人一样,屡次参加却屡次不中。后来宋真宗在不中进士人中又做出一些其他的规定,使得这些人有职可就,虽然官职不高,但不代表没有机会再升任。如此,石延年...……更多
明清时期茶文化的复兴:从士人情怀到百姓日常
...,帝权不断加强,文人地位大大下降。尤其科举考试采用八股,严重限制了思想与才华的发展。在此情况下,不少文人胸怀大志而无处施展,渐渐形成了明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即\"率性而行\"或\"率心而行\"。这个时代出现了...……更多
曹丕:文学巨匠与建安风骨的开创者
...文学发展创造了环境。曹氏父子文学修养深厚,吸引著名文人云集邺下,逐渐形成“彬彬文章,大备于时”的邺下文人集团。曹操凭借自身的政治地位,网罗天下英才。“七子”中的陈琳、阮瑀等,都曾反对或批评过曹操,但最...……更多
唐代文人元稹与白居易相知相惜的故事
...识公元803年,24岁的元稹和比其年长7岁的白居易一起参加科举考试,同登书判拔萃科。书判拔萃科是个科目名称,如同现在的专业称。简单地讲,报考此科目的学子,对文字的了解和熟悉程度较高。碰巧上榜的两人一起被分配到...……更多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发展,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深受乐府影响
...术成就最高的北方民歌,这首三百多字的叙事诗经过后代文人的不断加工,作品内容更加完美。自西晋以来,文人写作文章开始追求辞藻的华丽和对偶的工整。到南朝,这种情况更为发展。刘宋时,范晔撰《和香方序》、鲍照写...……更多
开国君主曹丕,在文学发展有很多贡献
...文学发展方面,曹丕的贡献同样不可磨灭。他提倡并鼓励文人进行文学创作,使得魏国的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在他的影响下,一批优秀的文学家如陈琳、王粲等人脱颖而出,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世人传颂。曹丕还主持编...……更多
杜甫的姑姑“鲁义姑”流传下来的是怎样的佳话
...,杜甫即使出身不错,也很难脱离开。杜甫同样是参加过科举之人,奈何科举落榜,暂时无缘官场。到了天宝六载时,杜甫再次获得了考试的机会,但他总归没有多幸运。杜甫遇上了权相插手,不仅使得杜甫自己落选,当时参选...……更多
揭秘明朝四大才子:祝枝山、唐寅、徐祯卿、文徵明的传奇人生
...参加乡试,七次参加会试,他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虽然科举仕途不是很顺利,他是他在书法上的成就震古烁今,他的书法被明朝人称为“本朝第一手”,尤其是狂草,睥睨天下,无人能敌,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外祖父徐有贞和岳...……更多
王维创造机会让孟浩然见唐玄宗,他表现如何
...在京城通过干谒走上仕途,获得被朝廷任用的机会。二、科举落第孟浩然在洛阳整整滞留了三年时间,可是最终仍然是一无所获。既然干谒不成,那就只好走科举之路。和李白相比,孟浩然显然多了一条出路,李白是根本不能参...……更多
韩愈碑志在宋代的传播和接受
...古文真正成为具有很强政治功能而又切于实用的文体”。科举参考价值是衡量古文实用性的首要标准,而作为文学总集中最重要的一种,古文选本选录古文首先受到科举及教育的影响。其主张科举考试当以实用为主,延续旧制,...……更多
...三年的时间,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来到长安,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是,由于当时的科举制度存在很大的问题,陈子昂连续落榜。但他并没有放弃,他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吸引了众多的关注。他在长安的大街上,用高价买来...……更多
唐代诗人以汉喻唐的现象及其原因
...体现在了文学艺术方面。唐代官方对汉朝的推崇,对唐代文人创作的概念有很大的影响,使得他们也秉持着对汉代的激赏、承继于大汉的民族骄傲感进行文学创作。比如,王维的《使至塞上》:\"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所...……更多
李邕与李白:诗歌创作的共同追求与互相欣赏
...幼博览群书,但是在重农抑商的时代背景下,他无法参加科举,入仕无门。而李邕是唐朝名臣,不仅自己年少成名,博学多才,而且还惜才爱士。唐玄宗开元十三年,二十四岁的李白从家乡蜀地出来游历,意欲干一番事业。因为...……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小古文一直是中小学生头疼的地方。开学季,现代出版社最新出炉了一套“行吟小古文”。“行吟小古文”系列以国学大师唐文治选评的《高等小学国文读本》为基础
2025-02-23 08:24:00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居天下之中。夏朝在此建都,开启了王朝统治的序幕;殷商时期,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让这片土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2025-02-23 08:25:00
2月26日,是中国“现代诗歌第一人”穆旦逝世48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翻译家,译林出版社最近特地推出了《穆旦传
2025-02-23 08:25:00
共工新闻社中国近代文史顾问钮则坚讲述先父传奇过往
共工新闻香港2月23日专题电题:《还俗记》完成重编上共工新闻社中国近代文史顾问钮则坚讲述先父传奇过往共工新闻记者程晓兰发自香港今(21)日
2025-02-23 10:26:00
宿迁泗阳:盲人丁士云如何用琴书奏响时代之声
在泗阳县这片古老而深沉的土地上,曾有一位盲人艺术家,用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卓越的艺术才华,编织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琴书传奇
2025-02-23 11:35:00
庆余年结尾,范闲到底死没死?费介终于给出答案!
二皇子是剧中隐藏的很深的大BOSS,如果不是因为范闲到上京,可能从内库在上京的商号中发现账目有问题,二皇子可能还不会暴露出来
2025-02-23 11:42:00
中国有8圣,其中7圣世人皆知,唯独剑圣少有人知,他是何方神圣?
《说文解字》曰:“圣者,通也。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无数的先贤,他们往往在某一条道路上有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品德高尚受到人们的尊重
2025-02-23 11:49:00
原创1977年高考试题“蹿红”,看完题目,网友:我穿越过去也能上北大
有段时间撒贝宁说的一句话在网上非常红火,这句话只有4个字:北大还行。众所周知北大与清华是我国的两座顶尖名校,但对于学霸来说可以轻松考上的北大
2025-02-22 22:12:00
霍光一生忠诚,为什么后世却认为他的权臣,和诸葛亮截然不同?
霍光作为霍去病的弟弟,在西汉中期辅政常与“伊尹”相提并论。在汉昭帝和汉宣帝在位期间,霍光也可谓忠心不二,一心为汉室服务鞠躬尽瘁
2025-02-22 22:14:00
都知道他是著名的词人,其实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大多数人不知道
辛弃疾,众人对他的印象几乎都留在:他是著名的词人,一生写了很多首词。其中写的有关战争的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他是如何能作出这么写实的词
2025-02-22 22:33:00
他白手起家,年入百万后却执意出家,妻子劝阻无果:愿再无来世
随着时代发展,如今新中国的经济有了质的飞跃,人们再也不用为温饱而担忧。然而快速发展的经济也加快了我们的生活节奏,整个社会都充斥着浮躁的气息
2025-02-22 22:47:00
哪些明星年轻时候特别漂亮,是你从未想到的?
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看过《唐伯虎点秋香》,其中有一位扮演者给小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就是石榴的扮演者苑琼丹,虽然在戏中,石榴的长相不是太过好看
2025-02-22 22:59:00
结婚不到十载丈夫爱上她人,她默默承受,多年后重逢彼此相依41年
“闻君有两意,特来相决绝”、“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这两句表达截然不同的诗句都出自古代才女卓文君。面对丈夫的背叛时
2025-02-22 23:17:00
南怀瑾:年轻人不要去钻研佛学与易经
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不可辜负。但君子取之,须有道。不是所有精神财富尽占后,就能成为有福之人的。诚然,佛学与《易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2025-02-22 23:23:00
东窗事发,十字坡孙二娘宰的那个和尚瞒不住了,武松被生擒
三年前,头陀和尚广惠辞别了方丈师兄,离开平凤岭少林寺,下山募化十方,普渡众生,一去不复返。广惠头戴月芽金箍,脖项挂着一百单八颗人骨的念珠
2025-02-22 15: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