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唐末大才子曹松,是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少年时代因为仕途不顺,于是就避战乱于洪都西山,然后过了近五十年的隐居生活。
直到73岁时,曹松才中了进士,被朝廷授校书郎,不久后便辞世了。《全唐诗》如今收录曹松诗歌146首,内容涉及交游、田园,以及时政等诸多领域。
其中最有名的一首诗,在如今的中国,无分老少贤愚,几乎听说过,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不知作者的大名,这首诗就是《己亥岁二首·其一》。
《己亥岁二首·其一》赏析
《己亥岁二首·其一》——唐·曹松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白话意译:
那一片丰饶的水域和广袤的江山,已经全部被纳入了战争的版图。老百姓还有什么办法,回到从前那种砍柴、割草的平淡生活呢?
请求你不要再说什么建功立业,封侯拜相了。你要知道,一位将军的成功,可是要垒起上万黎民的白骨的。
曹松的这首诗,创作于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在创作这首诗的大约两年前,唐朝曾经爆发了一次规模极大的农民起义。
由王仙芝和黄巢领导的起义军队,攻破了唐朝的都城长安,甚至还建立了一个叫做“大齐”的政权。战争持续时间达到六年之久,天下分崩离析,生灵涂炭。
唐王朝当时的整体情况是:“西至关内,东极青齐,南出江淮,北至卫滑,鱼烂鸟散,人烟断绝。”战争的范围遍及了整个唐朝的版图,多个州县甚至是人烟断绝。
因此当时有人上书给唐僖宗,提到唐王朝已经处于“九破八难”的边沿。国家外有战争,内有贪蠹,在这种情况下皇帝还不争气,还在笃信佛教。
老百姓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有冤不能伸,有仇不能报,还要被官吏盘剥。于是“哀号于道路,逃容于山泽”,甚至“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
可见当时的唐王朝,已经呈现出了一派末世的景象。曹松久居于社会底层,亲眼看到了当权者随意发动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当中提到的“泽国”,指的是“汉江流域”一带。“汉江流域”古称“夏河”,曾经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江淮河汉”。那里曾经是湖北经济最繁荣的地带,结果也全部被卷入了战火之中。
曹松在这里,之所以不直接明指“汉江流域”而改用“泽国”,是出于诗歌美学上的要求。经过作者的“模糊”处理以后,读者更能感受到战争波及的范围之广。
诗的第二句“生民何计乐樵苏”中的“樵、苏”,是指砍柴、割草,代指一切民间必要的农事活动。“生民”就是黎民,就是老百姓。
“乐”字本意是指快乐,但是在这里却是指“苦中作乐”。砍柴、割草对贫苦的农民来说,本来是枯燥的,根本没有什么快乐可言。
可是战火一旦燃起来了,农民自己也会被军队当成柴火砍伐,当成野草收割。两相比较,还是从前那种日复一日地砍柴、割草的生活更快乐,这里是以“乐”写“悲”。
诗的最后两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凭”是请求、央求的意思。人们常说乱世出英雄,天下大乱的时候,正是英雄儿郎趁机建功立业的好时候,因此王仙芝、黄巢等人就出来了。
但是成就大业者封侯拜相,哪一个不是踩着老百姓的枯骨,一步步爬上去的呢?谁能来可怜那些原本厌恶战争,却又被迫卷入战争,最终被剥夺了生命的人民呢?
唐朝末年,王权不稳固,地方军阀割据。天灾加人祸,导致民不聊生,战乱频发。史家总是从大历史,从当权者的角度,去看待战争和它的发动者们。
所以在史家看来,唐王朝对农民起义的镇压,也许是必需的。但是曹松不一样,作为一名有志于国家政治的儒生,曹松在七十岁以前,从未进入过官僚体系。
而且曹松本身也深受战争的影响,因此才能用老百姓的视角,去洞穿封建战争的本质,写出了底层普通人的心声。
在人类的历史上,英雄始终是少数,更多的人只是庸常的普通人。他们没有封侯拜相的能力和野心,只是想过简简单单的生活,这又有什么错误呢?
在曹松所处的那个时代,一介书生想要参加科举,还得有贵人举荐。譬如李白,如果没有“玉真公主”的举荐,也不可能当上翰林,更何况是得到“封侯拜相”的机会呢?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曹松一直活到了古稀之龄,才中了一个进士。同样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黄巢才会在愤怒之下发动起义,杀进长安城。
封建时代,其实就是一个老百姓受制于出身的时代。普通人或者胸无大志,或者有大志而无法顺利取得“上升”的机会。
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普通人竟然还要承受别人在上升道路上,给自己带来的血光之灾,这真的是太不公平了。
曹松生平交游的圈子很广,在他的朋友圈中,有一部分人可能是唐代中上层的文人。他晚年能通过“五老榜”中进士,也和这些人的帮助分不开。
这些中上层的文人,本身并未被战火波及,或者受到的影响不大。所以他们完全视人命如草芥,感受不到血腥的战争,对底层百姓意味着什么。
这帮人的嘴里,整天就是成功、成名,出将入相的大话,曹松听得多了,所以才会说“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算我求求你们了,别再说什么“封侯拜相”了。你们自己是成功地爬上去了,可是你们却不管脚底下垫着的百万黎民的枯骨。难道你们不会觉得很残忍吗?亏你们半夜还睡得着!
结语
国人总是习惯以“帝王视角”,来看待封建战争的问题。一场战争该不该被发动,往往不是看发动它的后果,而是看发动者是谁。
再由发动者是谁,去判定它是否正义,是否应该被歌颂。一提到封建历史上的战争,很少有人会首先关注到,战争导致的百姓死亡问题。
作为一位封建时代的文人,曹松并非是第一个站在底层人民的角度,为个人命运而发声的作者。但是他却是第一个,以“一将功成万骨枯”道出“封建战争本质”的诗人。
因此即便是过了一千多年的时间,曹松的这种观点,也得到了包括中国社会各阶层人民,最普遍和最广泛的认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9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