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第七届冬至中华年在京成功举办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12-23 15:52:00 来源:北青网

黄帝纪元历4722年元旦,华夏道统传承人姬英明先生发起的“冬至中华年”在京成功举办,这是自黄帝纪元4715年以来第七次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文明自信,以人民为中心的天下文明历史观”。本次活动的主讲嘉宾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巫新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韩建业教授、宝鸡考古所辛怡华所长、厚朴中医创办人徐文兵先生和华夏道统传承人、《姬氏道德经》非遗传承人姬英明先生。来自全国各地同道二百六十多人舟车劳顿,自发参与这一场中华文明传承的元启与庚续。本次活动由华夏坤德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主办,圣龙山黄酒赞助支持。

第七届冬至中华年在京成功举办

主讲嘉宾

本次活动中,几位嘉宾围绕主题,结合各自的工作成果,认为从中华文明的向往与历史来观,中华文明被严重低估与贬低了!嘉宾们讨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天下文明历史观,提出以人民立场,以道德文明为内容,关注人民福祉,以德和天下、天下大同的视野,跳出国家局限、地区局限、时代局限,乃至小小的地球泥丸,不要低估中华文明的长期影响力,更不要自污、自贱、自辱,要有树立文明自信、道和天下、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意识。与会人员共同度过了一个有思想文化意义的“冬至中华年”。本次分享会由中国网、中华网、华夏道统视频号等平台进行视频直播。

姬英明先生同时作为发起人、主持人和分享嘉宾与韩建业教授、巫新华教授、辛怡华研究员、徐文兵堂主共同为与会嘉宾奉献了一场中华文明盛宴。

韩建业教授首先结合考古发现,分享中华文明八千多年古老而连续不断的特点,虽然有“八千年文明起源,五千年文明形成”的论述,但是文明自开始的那一刻就已经存在。中华文明的总体特点表现为“一元多支一体一统”的特征。

第七届冬至中华年在京成功举办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韩建业教授分享观点

他认为中华文明之所以呈现出“一元多支一体一统”的模式,是因为中华文明宇宙观是“一元”的,即共有一个天、一个地、一个宇宙,并在此背景下形成了大一统的思想基础。考古发现8000多年前的龙图案文物,在河南有,在辽西也有,从南到北这样广大区域都有中华文明一元的痕迹。

中华文明的特点从信仰上概括起来就是敬天法祖。他认为天下文明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在我们古老的典籍中有充分的体现,这是一种没有内外,没有敌我,没有边界的天下观,天下大同,和合与共,共生共和。他认为中华文明的这种特质和意义,在今天看来,是远远被低估了的。

“多支一体”,指我们中华文明虽然共有一元的根,但是又具有多枝、多相、多彩的特征,生活在各地的民众在方言、服饰、饮食、风俗也不尽相同,这让中华文明充满了活力和韧性,保证了各个地方、不同风俗的人群和谐相处。考古发现的建筑、入土埋葬等模式,都表示了这种一元多支的宇宙观文化。

“一体”主要指文化上的一体,经过文化上的交往和交融,中华文明形成了文化上的共同体,我们的文明体、文化从来都是一体的,即便在南北朝、五代十国,汉匈战争时期,虽然并存很多政权,但在文化上始终是一体的。

“一统”是政治上的一统,自黄帝纪元4722年前轩辕黄帝第一次一合炎赤,统一天下,至夏朝、商朝、西周也都是大一统模式。东周后期变乱,诸侯争霸,秦结束战乱并再次统一。这就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特点,分裂时向往统一,统一时维护和巩固统一,每一个王朝结束时,会混乱几十年、百十年,最后又走向统一。这与西方和希腊的城邦战争模式是不同的。

巫新华教授介绍了他长期进行昆仑考古的工作,认为昆仑考古中发现的大量玉器都是和通天祭祀有关,从考古方面肯定了韩建业教授所讲的中华文明宇宙观的信仰就是“敬天法祖”。巫教授认为敬天法祖的“天”具有三重涵义,分别是自然的天、宗教的天、神性的天,另外还有一种仪礼的天。还认为“法祖”与“敬天”是相一致的,祖宗逝去升天,祭祖同样也是敬天。

第七届冬至中华年在京成功举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巫新华教授分享观点

他认为昆仑文化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文化概念。核心词义为“天”,内在核心功能是“通天”,是中国“敬天法祖”“天命”“天人合一”“天下”“大一统”等中国核心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与归纳性概念。昆仑,包括沟通天地的人工建筑,以及通天神山,“天下之中”“帝之下都”“百神之所在”“万物尽有”“天柱”“天梯”等概念,是中华古人对中华文明意识形态的建构。

宝鸡考古所辛怡华所长认为,西周肯定不是所谓的“奴隶制”。以西周为代表,中国古代圣贤治理天下,是没有国界这个概念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们胸怀天下,追求大同世界,大一统的观念很早就根植于华夏子孙的血脉里。

宝鸡考古所辛怡华所长分享观点

周王朝继承和发展了华夏早期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第一次将华夏民族的原始记忆和意象上升到理性高度。强调阴阳变化,体现了东方哲学的辩证法;主张“天人合一”,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倡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诠释了中国人的人生观。

在中华文明历史观里,所谓的文明,首先就是人的文明,偏重于精神、道德层面,与西方偏重物质方面有质的不同。“德”字在商代卜辞中,字形中没有“心”字,西周以后的金文中才加上了“心”。古人认为,只有修养这颗心,心生了道德,才能与动物相区别开来。

天下胸怀、大一统观念、大同世界的理想、和而不同的哲学思维,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成为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或潜意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历史走向。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时间的考验与兴衰变化,而一直能够稳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与活力,同独树一帜的中华文明是分不开的。

徐文兵先生介绍和姬英明先生结缘的过程,厚朴中医学堂的校训“道德理法术器”正好和《姬氏道德经》的“道、德、理、政、法、术”六卷名称只差一字。对姬英明先生的《姬氏道德经》从最初的怀疑到完全认同,认识到这不是一个新注释版本那么简单。他向大家阐述了中医对中华文明几千年不间断传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秘密,认为中医对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保驾护航,让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成为世界唯一不间断传承的活文明。他还介绍了厚朴中医在上海发展的良好态势。

第七届冬至中华年在京成功举办

厚朴中医创办人徐文兵先生分享观点

姬英明先生总结以上专家的观点,他阐述了华夏道统的文明观,认为要定义真正的人类文明,首先要了解中华文明,从伏羲老祖的“王天下”“修积德慧”“以旺华发”,到轩辕黄帝的“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到周文王的“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和周武王的“以文化蛮”,到老子的“升华道德思想”等这些古圣先贤提出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文明观,即具有天下意识、文明意识、人民观念,尤其是发展到西周,完全继承总结了轩辕黄帝的天下观,形成了完整的道德思想,这与西方近代文明形成的暴力、摧毁、囚禁、掠夺、欺压和霸占等等不文明观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七届冬至中华年在京成功举办

华夏道统传承人、《姬氏道德经》非遗传承人姬英明先生分享观点

姬英明先生认为中华文明所体现出来的一个合道的、同德的,一个符合“诚、容、善、仁、和、行”共一体的一个文明观,对人类文明的整体具有价值,而不仅仅局限于中华。认为我们中华民族应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要摒弃自辱、自贱、自污的不文明历史观。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到共同升华人类文明,共同升华人类科技,共同升华人类德行上。真正的文明就是道德升华、文明认同、技术进步,只有把这三位一体升华了,我们才能走出各自为阵的局限,才能解决纷争。

第七届冬至中华年在京成功举办

与会嘉宾

回到人类文明的概念,姬英明先生认为我们要想真正升华人类文明,真正走出这个地球,我们要同心合力,要真正地向人类文明共同体这个这方向进发。在人类文明共同体的前面,一定要升华道德思想,不能用逻辑思维简单地解释非黑即白。我们要升华我们共同的价值观,要总结、要批判我们历史上曾经的那些暴力行为,要避免大型暴力的再次发生。

第七届冬至中华年在京成功举办

活动现场

我们要着眼于整个浩瀚的宇宙,而不能在小小的地球上称王称霸、相互争夺、相互伤害。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对我们的后代来说,对未来不远的历史来说,我们现在的哪些闹剧、笑话,都会让后代鞭笞和嘲笑。

我们人类要真正从思想上升华,要尊道贵德,从历史观上要上升到真正的文明观,要爱护苍生,不能相互侵害,不能相互倾轧。科技发展观要发展、升华,要树立符合于道,符合于人类全息生物成长的方式,而不是以伤害其他生物为代价的科技发展观,更不能是类似于科技战或者病毒战等等方式放大错误科技发展观的危害。

只有我们在以上这些方面有了集体认同,我们人类才能走出现在这种自以为是的文明茧房,我们才能真正走向宇宙,才能跳出这个小小的泥丸,不负于造物主给我们人类赋予的使命!

第七届冬至中华年在京成功举办

嘉宾合影

姬英明先生倡导的冬至中华年活动发端于黄帝纪元4716年元旦,至今已走过七届,七年前大家还感到新鲜,七年来已习以为常;七年前还是一个火星,今年很多机构组织活动,嘉宾们需要赶场,已势成燎原。让我们共同期待冬至中华年活动所代表的文化意义更多造福于华夏子孙,共同期待以人民为中心的天下文明历史观所体现出来的文明自信造福于华夏子孙,乃至造福于全人类的合作、和平。

让我们为人类共同的文明升华,真正做出一些努力!

祝愿大家冬至安康!新年吉祥!责任编辑:任芯仪(EN063)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23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千年文脉和时代风貌。功垂华夏,德润万方,炎帝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诸多史料表明,在华夏历史的黎明时期,炎帝神农氏起于随州烈山,带领先民始作耒耜,教民农耕;首创医药,为
2025-05-23 22:20:00
中国为啥叫中国?如果连祖国名字由来都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尴尬
...国距离中原较远而心有遗憾,遂将其统一后的国家命名为"中华"。从此"中华"和"中国"二字被广泛使用,成为了对中原文明的集中代称。汉代的时候,中国一词更加深入人心,常被用来对比蛮
2024-09-08 10:35:00
为何金庸笔下的各大门派争当“武林盟主”呢
事先声明:本文所说的中华文明,特指中华古代文明,即从上古时期尧舜继位开始计时,至1912年封建王朝最后一位帝王——宣统帝下诏退位为止的这段时期所萌发的文明,时间跨度6000年之久
2023-02-12 16:09:00
“夷夏之辨”:中华文明中的文化认同与族群融合
...一样,心理别扭着。但实际上也有娶蛮夷女子为妻的。“中华民族”一词并非自古有之。只是在鸦片战争后,西方话语的“nation”被译成汉文的“民族”,这一具有现代政治意涵的词汇才开
2024-05-07 06:16:00
华夏文明守护者:三千年历史的忠义之士
...国灭种的危机,幸亏有三个大英雄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让中华文明最终又传承了下来。第一,齐桓公周幽王时,狄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与姬伯服、掠走褒姒,天下为之震惊。但还没等诸侯反应过
2024-03-04 01:53:00
秦始皇为什么要取“中华”这么霸气的名字
...刻转型称为“周秦之变”,认为秦始皇的创建秦朝,正是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不同走向的岔道口。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以雄霸天下之势,迅速统一六国创建秦朝,唐朝诗人李白将之称为“秦
2023-02-20 21:36:00
秦始皇为中国取的哪个名字沿用至今
...其自创皇帝称呼,其实不仅如此,传闻我们今天常说的“中华”同样出自秦始皇之口。而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停止传承的文明古国也有着很多的称呼,诸如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等。在国外同样也在不
2023-01-14 12:51:00
华夏两千多年前曾遭外族入侵,这三位英雄力挽狂澜挽救中华文明
在距今约2600年前,率先出现在华夏人民视野之内的一场关于农业生产之争,随之而来的一种全新生产方式,游牧民族的出现形成了一种人类新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它的经济是一种专业化流动的经济
2022-12-17 12:03:00
这两个罪人,一个让国家发展倒退,另一个让中华民族蒙难
...,他们因为自己的过错,一个让国家发展倒退。另一个让中华民族蒙难当然,事物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且一直处于变化当中,因此将全部的“锅”让一个人来背,显得有些“不近人情”。但
2022-12-18 17:2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从辽源战俘营到密苏里号 还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被尘封的历史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1945年9月2日,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举世瞩目
2025-09-02 10:18:00
本报特约评论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
2025-09-02 10:54:00
厦门抗战老兵盖鸿儒回忆在战场伏击杀敌的故事
盖鸿儒曾经的军装照和奖章等。(本组图/厦门轻工集团 提供)盖鸿儒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8月20日,在厦大附属中山医院病房
2025-09-02 08:10:00
一场庄严而宽大的审判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太原特别军事法庭外观。(资料图片) 坐落于太原市五一广场西北侧的山西饭店,以其地道的晋菜传承
2025-09-02 07:34:00
纪录片《慕湘将军和他的<晋阳秋>》座谈会在晋源区文旅局举行。省市区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40余人齐聚,围绕慕湘将军的革命精神与小说《晋阳秋》的历史价值展开研讨
2025-09-01 23:17:00
黔滇渝共筑“抗战生命线”|晴隆二十四道拐:45万吨战略物资从这里运送到抗战前线
【写在前面】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
2025-09-02 00:38:00
百岁抗战老兵胡西:破路拆石,让敌人“一块砖都找不着”!
在贵州省荣军优抚医院的走廊上,身穿深蓝色毛线背心,103岁的胡西老人缓步而行。他身上那件深蓝色的毛线背心,已经穿了十多年
2025-09-02 00:38:00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叶旭升 魏俊 通讯员 张娟 龚义)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近尾声,日寇却仍在中华大地上负隅顽抗
2025-09-01 21:30: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㵲阳河畔 和平之光永驻‌
㵲阳河畔,镇远县和平街南端,沿着青石板路便见到“和平村”的大门,这里不是一个村子,而是战俘收容所旧址。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
2025-09-01 23:04:00
“冀东抗战,打得既艰难又勇敢。一拨一拨地牺牲,又前赴后继地去参军。”“爬起来,义无反顾地向前冲。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为全民族而抗战
2025-09-01 14:53:00
特别报道丨一馆一展,藏着黑土热血的英雄故事
“沉默太久,不是因为遗忘,是因为雪与泥埋的太深。”8月30日,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展,深埋地下数十年的文物第一次集中呈现在世人面前
2025-09-01 14:55:00
铭记烽火连天 砥砺强军壮志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吉林省白城军分区近日组织“纪念抗战胜利、争当抗联传人”主题党日活动
2025-09-01 14:56:00
从日军手里逃脱后毅然从军!96岁老兵吕盈吉:战友们,安息吧
大众网记者 刘宏蕾 济宁报道在济宁市任城区军休所宿舍,96岁的抗战老兵吕盈吉坐在椅子上,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胸前的勋章上
2025-09-01 17:42:00
良渚古国究竟什么样?那时候人们怎么生活?8月23日,由河北博物院、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推出的“玉韫古国——良渚文化展”在河北博物院开展
2025-09-01 08:00:00
抗战时期,这些清流印记不能忘
东南网8月31日讯(通讯员 吴火招 沈兴源 文/图)清流是21个原中央苏区县之一,也是主力红军的主要活动区域。抗日战争爆发后
2025-09-01 0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