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夷夏之辨”:中华文明中的文化认同与族群融合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07 06:16:00 来源:戏说三国

“夷夏之辨”:中华文明中的文化认同与族群融合

这个问题有意思啊,为何称人为蛮夷,蛮夷,实际上就文化上的心理优势,说这些人是没有进化好,跟不上文明的野蛮人,就和现在谁家小伙娶一个非洲大黑妞一样,心理别扭着。但实际上也有娶蛮夷女子为妻的。

“中华民族”一词并非自古有之。只是在鸦片战争后,西方话语的“nation”被译成汉文的“民族”,这一具有现代政治意涵的词汇才开始被引入中国。1902年,梁启超在其著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首次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

到秦朝才实行郡县制,之前的夏商周三朝各地仍是大小不同的诸侯国。当看春秋时期的地图,可以看到在中原各诸侯国之间还有很多由夷、狄群体建立的小国。到了战国地图,春秋时期的这些夷、狄小国在地图上就看不到了,说明这些少数族群建立的小国到战国时代已被几大国吞并和同化。

“夷夏之辨”:中华文明中的文化认同与族群融合

在这个兼并过程和族群融合的客观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明传统的群体认同核心是‘文化认同’。华夏群体由于在农耕经济、城镇建设、政治体制、文化发展等领域处于强势,因此在交融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在族群交流中更重视社会伦理的认同,而不是体质和语言差异,构建群体认同时所持的标准是‘夷夏之辨’,那些接受中原价值伦理的被视为‘华夏’即文明人,而那些尚未接受的是‘夷狄’即野蛮人。

在‘华夏’与‘夷狄’交往进程中,中国历史的主流是‘以夏变夷’和推动族群融合。这一过程至少在春秋时期就已开启,以相对发达的中原地区为核心,四方的异族被笼统称做北狄、西戎、东夷、南蛮。中原华夏群体看待周边人群时,强调‘有教无类’,具有一种阶梯式的文明发展观。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族就彼此通婚,连周天子和各诸侯国也会娶蛮夷女子,原来的晋、后来的赵都要娶胡女的行为。西周时期,中原华夏诸国看不起南边的楚、西边的秦,分封时他们得到的爵位都很低。但到了战国时期,周边的秦、楚、吴、越等诸侯国都与中原深度融合。秦朝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书同文,车通轨,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把六国贵族迁居到秦都城,形成一个大一统的天下体系,这使东亚大陆的群体融合前进一大步。根据中原皇朝的军力,这个大一统天下体系所涵盖的地理范围有时扩展,有时收缩,这个多元一体的多族群统一体一直延续到清朝。

春秋时有一个著名的死间案例。郑武公想伐胡国,怎么办呢?先和胡国联姻,让他儿子娶胡女为妻。然后在朝会的时候,问群臣,我国要开疆拓土,往那边发展合适呢?大夫关期思说:“胡可伐。”

“夷夏之辨”:中华文明中的文化认同与族群融合

那时候的蛮夷与中原人估计也差不了多少,只是在文明上的差距

草原游牧民族匈奴发强大起来,进犯中原,刘帮邦军伐匈奴,不料被围在白登山,后陈平出计贿赂单于的老婆才得以脱身。中原王朝打不过草原游牧民族了。怎么办?

当时匈奴入侵中原无外乎就是抢东西,财物、工匠和女人,中原这些人一看:“得,别打了,你要的东西我给你还成么”。

要钱,每年进贡给你多少。要女人,我把公主嫁给你们的单于,中原皇帝成了草原单于的老丈人或大舅哥。根据三纲五常,亲戚之间就别打了,换来短暂的和平。因为游牧民族可不管这些,老爸死了,儿子可娶老爸的其他老婆,这种事都能干得,谁管你这个老岳丈和大舅哥。不爽的时候跑过来打一把秋风。烦死了,实力不够,也只能忍,直到汉武帝的出现。后面就是一直压着游牧民族打。

汉宣帝出嫁王昭君则完全安抚性的婚姻。唐代的文成公主出嫁也是松赞干布的求婚。都已经不是屈辱性的联姻。

“夷夏之辨”:中华文明中的文化认同与族群融合

但凡中原政权实力下降时,周边的游牧民族都会来要钱、抢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蔡文姬不就被匈奴人抢走了,后来才被曹操赎回来。而中原王朝打不过别人只能用女人、财物来换取和平。

在草原上风吹日晒,也不会琴棋书画,长得五大三粗,哪有中原女子细皮嫩肉好看,所以一般的皇帝三宫六院,美女一大把,谁外稀罕那些皮粗肉糙的胡女呢。包括到了隋唐,高丽女子都看不上。

“夷夏之辨”:中华文明中的文化认同与族群融合

而随之发展的儒家文化,也对娶胡女一事表示反对。

所以,在和亲时,娶胡的现象少之又少,也在情理之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07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蛮夷戎狄”是怎么来的?为何心甘情愿地接受汉如此称谓?
...免让人想到那些处于同一血缘关系、具有相同生活习性的族群联合起来,然后组成有战旗的军事组织,说白了也就类似于帮派。他们在部落首领的带领下,要么抗击外来侵略者,要么入侵其他帮派。
2023-01-07 22:33:00
涿鹿之战:古代战争与文化融合的象征
...此战不仅是一次军事冲突,更是中华民族早期文化认同与族群融合的象征。以下将对涿鹿之战的背景、经过及其历史意义进行深入探讨。一、历史背景涿鹿之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部落社会
2024-12-20 09:22:00
探索“尊王攘夷”背后的真实目的
...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塑造。在内部,这一口号加强了华夏族群之间的凝聚力,促进了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外部,它强调了华夏文化相对于周边民族的优越性,从而增强了民众的文化自豪感和归
2024-10-12 21:03:00
夏朝前中国出现3次历史空档期,发生了什么
...出天命旗号。而放眼当时的中华大地,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族群,湖北的屈家岭文化族群,甘肃青海的马家窑文化族群都在各自向外扩张,天下一片纷乱。 第二个空档期是黄帝到帝尧之间。尧的生
2024-10-22 12:57:00
探秘河洛地区 《寻古中国·河洛记》开播
...缫丝的劳动图景,从修葺房屋到聚落成邑,从阶层分化到族群融合……节目依托诸多遗址考古成果,结合文献记载及科学调查,以河洛地区自身发展演变为脉络,同时比照周边各地区史前文化面貌,
2023-11-13 16:14:00
赵佗:南越王国的建立者
...汉保持距离,另一方面也是在向南越地区的人民强调新的族群认同,维护彼此共同的利益。这个族群不单单指南越土著,而是所有定居在这片土地上包含当地人和谪戍迁徙来的中原人所共同构成的。
2023-10-20 22:22:00
中国历史上,禅让制度的影响
...了传统的血统观念。尽管中国社会仍然存在一些地区性、族群性的认同,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证明,当大多数人民团结在一起,共同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时,血统认同并不是制约
2023-08-02 21:01:00
“九隆传说”的诞生地(二)
...”的历史隐喻,同时还颂扬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边地族群“沙壹创世”的史诗母题。从地域的横向上研究来说,相较于传说而言,哀牢人原本就生活在这“山川险阻,溪流密布”的滇西高原之上
2024-06-08 10:49:00
夏朝之前是尧舜,那考古发现的石峁人怎么解释?
...志性文物玉璋的发现相吻合。第三种观点认为石峁是共工族群的遗址,这一说法基于史书中的相关记载。然而,这三种观点都存在一定的逻辑漏洞,难以完全解释石峁的来历。更令人疑惑的是,石峁
2024-02-19 20:0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