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蛮夷戎狄”是怎么来的?为何心甘情愿地接受汉如此称谓?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1-07 22:33:00 来源:戏说三国

谈及族类这个概念,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会是轩辕黄帝和神农氏炎帝。他们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起源,黄帝和炎帝的统一使得中原文化打破了井水不犯河水的孤立态势,逐步朝着合作交流的方向发展。

在古代中国并没有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当时的人们主要以部落形式聚居,他们星罗密布地生活在华夏大地上,有的还各自为国。曾经有学者统计,即使在炎黄二帝之后的夏朝,仍就有上万个部落,他们有着各自的生活习惯和经济规则。

“蛮夷戎狄”是怎么来的?为何心甘情愿地接受汉如此称谓?

炎黄结盟图

在当时,部落甚多,以至于几十个人就可以成立自己的部落,也就是当时所谓的“国家”。显然,这有点占山为王的感觉。这些部落里面虽然有着自己的规章制度,但也都大同小异,所以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都合并的合并,灭亡的灭亡。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在任何时候,都有它存在的道理。

经过一番“大鱼吃小鱼”式的生存演变,到了战国时期,存留下来的国家也就只剩那几个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当时每个国家的内部,也有着不同文明的存在。例如“楚虽三户可亡秦”中的“楚三户”,就很可能代表着楚国至少是由三个部落合并而成的。

“蛮夷戎狄”是怎么来的?为何心甘情愿地接受汉如此称谓?

“族”字的甲骨文写法一

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族”在甲骨文中的形态类似于“旗”,这不免让人想到那些处于同一血缘关系、具有相同生活习性的族群联合起来,然后组成有战旗的军事组织,说白了也就类似于帮派。他们在部落首领的带领下,要么抗击外来侵略者,要么入侵其他帮派。原因很简单,以当时的生产水平,发生争斗是很正常的事,因为物资匮乏的他们只能依靠这种方式来填饱肚子呀。

“蛮夷戎狄”是怎么来的?为何心甘情愿地接受汉如此称谓?

“族”字的甲骨文写法二

如今我们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华夏族类文明开始从分散走向联合,无论是被合并的部落,还是迁徙消失的群体,曾经出现在华夏土地上的各种族类,都为如今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了或多或少的贡献。

“蛮夷戎狄”是怎么来的?为何心甘情愿地接受汉如此称谓?

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

那么关于中国大地上的族类文化是怎么从多元化走向大统一的;族类文化是怎么传承下来的;在曾经的中华大地上又发生过哪些值得我们思考和总结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从族类传承角度,谈谈中国多元族类文化的发展史。

一、族类称谓的命名与演变

族类称谓就好比一个人的名字,是在与别族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演变而来的。试想,两个部落首领在谈外交、互相自报家门的时候,总不能说没有自己的名号吧?这在气势上可就输了一大截!所以当时每一个部落和族群都会有自己的称谓。

“蛮夷戎狄”是怎么来的?为何心甘情愿地接受汉如此称谓?

在族类名称上,主要有“自称”和“他称”,顾名思义,“自称”就是自己给自己命名,也就是把自己当作是中心,显示着对自己族群文化的肯定和认同,也是以自己的角度去衡量他族文化。而“他称”则是别的部落对于自己的称谓,是别的族群通过观察一个群体部落的生活习性,然后经过分析得出的称谓。

例如,汉族文化一直作为中原大地上的正统文化而存在,面对如此之多的他群文化,该如何称呼他们呢?这时,儒家思想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大地上传承、发展时间最长的文化,在其典籍《礼记·王制》上曾经这样记载:“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

“蛮夷戎狄”是怎么来的?为何心甘情愿地接受汉如此称谓?

“蛮夷戎狄”

由此可见,儒家文化将中国族群分为“五方四裔”,这一称呼可谓是影响甚深,直到今天,仍然有人用此称谓命名。这里“五方四裔”中的“五”和“四”并不是实指,而是一种统称,其中蛮、夷、戎、狄又可分为许许多多的部落(如《尔雅·释地》中就有“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诸如此类的概括),“五方四裔”只是从大方向上命名。

结合上文所提到的族类命名的概念,这里的“五方四裔”就是自称,但也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很多区域的少数民族部落也都接受了这一称谓,他们考虑到华夏文明确实要先进一些,儒家思想又有种以德服人的意味,所以他们便很愉快的就接受了“蛮夷戎狄”这样的“他称”。

总而言之,关于族类称谓的演变,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族群的大融合。从炎黄二帝开始,华夏文明开始走向联合,大部分的部落文明都在逐渐向华夏靠拢。

二、族类大一统的历史必然性

从氏族部落的星罗密布,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大一统,再到如今的中华民族,可以看出族类统一是历史的潮流。

这里所说的族类统一并无强烈的侵略和强迫意味,而是一种“包容性”的体现。何为包容性,那就是政治上的统一和文化上的多元。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从未消失,统一不是指只有一个族群,只有一种文化,这是不现实的。正是有了这些既“多元”又“统一”的文化传承,中国才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存留下来的文明古国。

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族群,都为中国文化浓厚的沉淀做出了贡献,包括思想、宗教、经济等多方面。例如西域大月氏后代支谦,通过学习两地区文化,将包括《大明度无极经》在内的多部佛教经学翻译成汉文,在中原广为传颂,引起不小反响,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当统治者和人民看到合作交流能给自身的利益带来好处的时候,自然就不愿意再独门独户了。

先秦的楚国人本是中原族类的一支,《史记.楚世家》有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这表明楚国人是神农氏黄帝的子孙,但后来由于“分封制”被分到了江汉平原(今湖北省境内)。这时,虽然楚人周围的少数民族甚多,但他们与楚人一起生活得非常融洽。逐渐的,当地土著居民也被楚人的统治魄力所吸引,逐渐归顺。

“蛮夷戎狄”是怎么来的?为何心甘情愿地接受汉如此称谓?

江汉平原

其实楚人的兼容统治手段也是有原因的,当时他们被西周分封到江汉这样一个偏僻的地区,是因为楚人虽为黄帝后代,但是实力并不强悍。为了将自己的队伍发展壮大,楚国人只有和当地的少数民族,也就是蛮夷之族搞好关系,才可以有足够的实力去维持自己的统帅。

到了春秋末期,楚国已经兼并了江汉地区和淮水地区的许许多多的小的国家,如邓、鄀、鄢、罗、郧、庸、唐、厉、申、息等。各小国家打破以往的界限,进行交流合作,无疑会促进该地区的经济繁荣、文化共荣。所以等到西周皇室衰落以后,楚国分封的区域发展却呈现出上升的态势,正是有了这个基础,“楚虽三户可亡秦”的预言才得以实现。

“蛮夷戎狄”是怎么来的?为何心甘情愿地接受汉如此称谓?

春秋形势图

诸如此类的案例数不胜数,并非楚国独一份。在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渴望实现最大的统一,不仅如此,诸子百家的思想理念也都充斥着“大一统”这一追求。就连外来政权统治中原的时候,也会被“大一统”思想所感化,他们积极宣称族群同源性,例如建立北魏政权的鲜卑族皇帝就曾经说过:“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他们把自己称为黄帝的后代,究其原因,还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即便是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甚至是欧洲大陆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看到中国经济的繁荣昌盛,也纷纷来到中国朝圣。

在唐朝时,游牧民族就与唐朝进行着频繁的马匹生意,即用马匹换丝绸的交易。这是一种经济上互补互利的模式,中原与少数民族的文化政治交往,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础。

“蛮夷戎狄”是怎么来的?为何心甘情愿地接受汉如此称谓?

中原在对待外来文化和其他族群文化时,从来不会唯我独尊,也向来讲究“以德服人”。早在西周时,文学家史伯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也就是后来孔夫子倡导的观点,和而不同。《春秋》一书中也记载了吴国合并几个小国之后,也强调不强行改变他们的文化传统。用现在的道理讲就是,跟一个好的领导人,何乐而不为?

三、族类融合让中华民族更加繁荣

纵观中原大地上的政权历史,有五个大的族类融合期。第一个就是从分散部落到中国第一个政权夏朝的建立,一直延续到西周;第二个是秦统一六国持续到汉朝;第三个是隋朝终结三国鼎立一直持续到唐朝;第四个是蒙古族建立元政权持续到清朝;最后一个就是中华民族的政权建立。

在这几个族类融合的过程中,后一个政权较前一个政权来说,都会对前朝进行总结和思考,每一次的大统一,也都会有新的不同的族类融合其中。正是这些不同族类群体的不断融合、发展、凝聚,才让如今的中华民族如此繁荣昌盛。

“蛮夷戎狄”是怎么来的?为何心甘情愿地接受汉如此称谓?

“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这从中国几千年人口变化趋势就可以看出。在中国第一个政权建立的时候,全国人口数量只有三百万人,一直到清朝末期,已经达到四亿人。正是由于历史的发展,文化的交融,才使得人民生活安定,小农经济持续发展,人口基数才能不断壮大。

“蛮夷戎狄”是怎么来的?为何心甘情愿地接受汉如此称谓?

总结

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了族类传承,历史和文化造就了现在的中华民族。从族群称谓的演变和发展,再到族类多元化一的必然性,举例讲述了族类融合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基础。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沉淀和风雨洗礼,从散落在各地的部落氏族,再到历史熔炉将族类的凝练融合,让中华民族兼具各个族群的优点和特长,使得族群文化更加繁荣和精炼。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未来中华民族需要用更加开阔的胸怀,去吸收外来优秀族群文化,对世界上其他族群保持一种兼容并济的态度,将“和而不同”的理念继续发扬光大。如此,中国在未来,一定是一个更加强大,更具有担当责任感的世界大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7 23: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春秋五霸中,如果没有此人中华文明或已灭亡
...近代日本借用。2600年前,华夏文明危在旦夕西周晚期,戎狄磨刀霍霍,多次入侵西周,还曾逼得周懿王迁都。百余年后,周幽王时,西周爆发内乱,在申侯等汉奸带路下,戎狄攻破镐京,灭亡
2022-12-29 17:13:00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华夏民族的形成
...和百濮居于楚国之南。生活习惯、礼俗、语言的差异,把戎狄和华夏区分开来,“荒蛮之地”现在也是指比较落后的地区。春秋早期,戎狄势力很盛,中原华夏诸小国受其威胁较严重,即使晋、齐等
2024-02-12 07:51:00
...商是常”。当时的周人为了躲避商朝的锋芒,竟然迁徙到戎狄地区。在南方,商朝的势力范围到达了江汉一带。《新唐书·宰相世系五下》载“武丁之裔孙封于权”,这个权国位于湖北当阳一带。后
2024-04-29 22:14:00
历史上,朝贡体制维护了中原王朝对周边的影响力,但在经济上亏损
...“伐”,保持其对王的服从。而“要、荒”二服属于蛮夷戎狄,往往只需向周天子表示臣服即可。“要”服国家主要为蛮夷,周天子要求他们每年一贡。“荒”服国家主要为戎狄,他们的君主只要在
2023-04-14 07:13:00
这个国家创造了春秋战国一半的文化,却被人称为蛮夷之国
...里的“夏”,是中间的意思。其余的人,统统称为“蛮夷戎狄”,也就是我们现在知道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楚人便属于南蛮人。楚国从西周初年分封的时候,只封了一个等级很低的爵位,也就是
2023-05-01 18:52:00
为什么春秋战国晚期的诸侯国都看不起秦国呢
...,但是自幽王乱国之后,这片土地则完全演变成为了遍地戎狄不毛之地,这使得列国对于秦国的印象,更进一步恶劣了起来。由此可见,在东周时期,中原诸侯国对于西部戎狄的刻板印象,可以说是
2023-05-10 20:34:00
揭秘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是如何炼成的
...的地方势力。但不受控制的范围(如外族方国)则视为“戎狄蛮夷”(这些族群的体制也确实异于周朝)。现在,周王衰微,各国可能不太尊奉周王,但是对“天下”“诸夏”这个概念还是认,而对
2024-03-13 06:32:00
成也周礼败也周礼,看周礼是如何影响周朝兴衰的
...对天子“尊而不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首都镐京被戎狄攻破,史称“镐京之乱”。这场暴动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周王室的继承出现问题,周幽王因为喜爱褒姒而废除了原来的王后和太子,这直接
2023-04-28 13:56:00
汉匈和亲,为何汉朝皇帝从不娶匈奴公主?
...左传》中有一段晋悼公与魏庄子的对话,晋悼公主张攻打戎狄,魏庄子说道:戎人,不过是禽兽。得到戎人而失去中原,恐怕不可以吧!蛮狄夷戎 魏庄子把戎人比成了禽兽,戎人跟蛮人、夷人、
2023-02-24 17:5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