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古代中国向漠北西域东夷扩张,为何很少向东南亚进军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7-15 20:50: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中国就是华夏,华夏先民最初是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古人认为中原位于天下的正中间,所以叫中国,中国四周是蛮夷戎狄,按方向不同,分为南蛮、东夷、西戎、北狄。《容斋随笔卷五周世中国地》:成周之世,中国之地最狭,以今地里考之,吴、越、楚、蜀、闽皆为蛮;淮地为群舒;秦为戎。河北真定、中山之境,乃鲜虞、肥、鼓国。河东之境,有赤狄、甲氏、留吁、铎辰、潞国。洛阳为王城,而有杨拒、泉皋、蛮氏、陆军、伊雒之戎。京东有菜、牟、介、莒、皆夷也。杞都雍丘,今汴之属邑,亦用夷礼。邾近于鲁,亦曰夷。其中国者,独晋、卫、齐、鲁、宋、郑、陈、许而已,通不过数十州,盖于天下特五分之一耳。华夏人的历史地理观形成于西周时期,在成周之时,用当时的眼光来看,吴国、越国、楚国、蜀国、闽国都是蛮族居住的地区。淮南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属于东夷;秦国是戎族居住的地方,属于西戎。河北路(今河北省中南部、山东省北部以及河南省北部)真定、中山一带是鲜虞、肥、鼓国,河东路(今山西长城以南、闻喜县以北全境、及陕西葭县以北之地)有赤狄、甲氏、留吁,铎辰、潞国,这些都是北狄。

古代中国向漠北西域东夷扩张,为何很少向东南亚进军

远古华夏人对中国的地理概念洛阳是王城,王城的周围还有杨拒、泉皋、蛮氏、陆军、伊雒等戎族。京东路(山东大部、河南东部以及江苏、安徽北部)有莱、牟、介、莒等东夷族。祀都雍丘,都是今天汴京的属邑,也是使用东夹的礼仪.邻国靠近山东,也称为东夷。属于华夏族真正统治的疆域只有晋国、卫国、齐国、鲁国、宋国、郑国、陈国、许国,当然还包括东周天子所占据的洛阳及附近州县,总共不过数十州县,大概天下的五分之一罢了。这是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人的地理观,当时的华夏与蛮夷戎狄是混合杂居的,但是华夏以占据中国之地为己任。当时的楚国被视为南蛮,秦国被视为西戎,连秦楚这样的大国都被视为蛮夷,更不用说其它更遥远的地方了。为什么华夏会把他们视为蛮夷呢?主要是礼仪和文化上的区别。《礼记王制》: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中国与戎夷,被视为五个地方的人,各自都有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且不可以改变。

古代中国向漠北西域东夷扩张,为何很少向东南亚进军

华夏华夏东方的人被称为“夷”人,他们把头发剪短,身上有纹身,其中有不吃熟食的人。华夏南方的人被称为“蛮”人,在额头或脸上刺花纹,走路时两脚拇指相对而行,其中有不吃熟食的人。华夏西方的人被称为“戎”人,披着头发,穿着动物的皮毛,其中有不吃五食的人。华夏北方的人被称为“狄”人,用羽毛制作成衣服,住在洞穴中,其中有不吃五食的人。中国、南蛮、东夷、西戎、北狄,都有自己安逸的住处,偏好的口味,舒适的服饰、便利的工具、完备的器物。五个地方的人,虽然语言不通,喜好不同,但当他们要表达心意,互相交流的时候,有懂得双方语言的人帮助沟通,这种人在东夷叫“寄”,在南蛮叫“象”,在西戎叫“狄鞮”,在北狄叫“译”。华夏根本无法容忍外族的生活习惯,比如纹身和在额头刺花纹,这在华夏是犯罪的人才会这么做,叫做墨刑,要是哪个华夏人脸上被刺了字,那是一辈子的耻辱,而在南蛮看来,却是正常的装扮,这是巨大的生活差异。

古代中国向漠北西域东夷扩张,为何很少向东南亚进军

蛮夷华夏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会把头发盘起来,贵族会戴冠,普通百姓会戴头巾,而且华夏人终生不理发,东夷人会把头发剪短,还不盘头发,也不戴冠,与华夏人很容易就区分开来。当时的华夏人明显是看不起南蛮、东夷、西戎、北狄的。《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是礼仪之邦,所以称“夏”,中国有漂亮的服装,所以称“华”,合起来就是华夏。华夏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最大区别就是礼仪和服装,只有华夏是礼仪之邦,有着华丽的服装,其他民族要么没有礼仪,要么衣服很难看。这种观念应该是最早的区别不同民族的观察,华夏人就是看你没有礼仪,有没有漂亮的服装?如果有,就认为你是同族,如果没有,那你就是异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就是这么来的。春秋初年,齐桓公在管仲的支持下,实行尊王攘夷的政策,所谓的尊王攘夷,通俗地说就是:联合同族(诸夏)打击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共同维护周天子的统治。

古代中国向漠北西域东夷扩张,为何很少向东南亚进军

齐桓公尊王攘夷华夏最早的基本政治理念就是:联合族人,打击外族。回到问题上来,古代华夏为什么不进军东南亚?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东南亚不是中国,非我族内。上文讲过了,古代华夏人最朴素的地理观就是:他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所以叫中国。既然中原这里是世界中心,为什么要往南发展?因为这种地理观念,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无不以定都中原地区为己任,久而久之,在政治上形成一种政治观念,只有占据中原才是中国。如果是占据南方,在华夏的观念中叫割据,不是正统。比如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何明知蜀汉实力不如曹魏,为什么一个劲地北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占据中原才是正统,占据益州那叫割据一方。从文化上来说,东南亚更加不是华夏,是南蛮,非我族类没有必要去占据东南亚。有人说中南亚水稻产量高,这可是近现代的事,在古代,东南亚还是荒蛮之地,即使有种植水稻,也不如华夏的南方地区。

古代中国向漠北西域东夷扩张,为何很少向东南亚进军

占据中原才叫正统,偏安一隅那叫割据二、东南亚对于华夏来说没有利益。当中原被外族占据之后,华夏族也曾衣冠南渡逃到南方建立政权,比如东晋与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都是这样,以南方为正统,这是文化上的正统含义。即使是定都南方的华夏政权,只要稍有作为,无不以北伐中原,还于旧都为己任,比如祖逖北伐、桓温北伐、刘裕北伐等,只可惜无法成功。等到中国人意识到中原不是世界的中心,差不多已经到了唐宋时期,对于华夏来说,只有统一中原,才具备对外扩张的能力,唐宋时期只有唐朝初期到安史之乱前有这个能力,但是唐朝对外扩张的主要方向放在了北方、西方和东方。北方就是漠北,华夏几千年来最大的威胁就是来自北方,比如匈奴、鲜卑、乌桓、柔然、突厥、蒙古,都是崛起于漠北,只要中原政权强大,首先就要打击北方政权,唐朝灭亡了东,突厥,势力扩张到了漠北。

古代中国向漠北西域东夷扩张,为何很少向东南亚进军

中原政权的核心利益在北方、西方和东方,而不在南方东方就是高句丽,唐朝灭亡东,突厥之后,高句丽的体量就是最大的外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早在隋朝时期,就三征高句丽,唐朝时期,继续攻打高句丽,从唐太宗到唐高宗才最终灭亡高句丽,将势力扩张到朝鲜半岛上。西方就是西域,主要就是新疆和西藏,这是陆路时期,中原通往世界的重要通道,是丝绸之路的咽喉,华夏想要强大,必须控制西藏,唐朝灭亡高昌之后,开始进入西域。对于往南方扩张,华夏历朝历代都没有太大的兴趣,最多就是占据今越南的中部或北部。因为南方没有华夏的核心利益,不像北方有外敌入侵,东方有个强敌在酣睡,而且离得比较近,西方是重要的战略通道,在大航海到来之前,华夏政权很少往南扩张。后世朝代在南方的扩张,基本上维持在秦始皇南征百越的基础上,最远就是扩张到越南中部,再往南,就没有兴趣了,也没有利益诉求。即使是越南,中原政权也不是势在必得,必要的时候,越南也是会被放弃的。哪怕是明朝时期,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也只是开展贸易和政治往来,明明有这个实力,根本没有占据东南亚的念头,这是为什么?

古代中国向漠北西域东夷扩张,为何很少向东南亚进军

南方是流放之地因为华夏对于东南亚,没有利益诉求。东南亚没有什么东西是华夏是必须要的,东南亚有的,华夏基本上都有,华夏没有的,可以通过贸易换过来。想占据东南亚那一块地方,就得消耗华夏大量的国力,却得不到能够补充国力的国力,不管从哪一方面来,都是不划算的。三、东南亚的气候不适合华夏,地理上也相距遥远。古代不像现在,交通方便,坐个飞机几个小时就到东南亚了,在古代,如果到东南亚,走陆路的话,要走几个月,坐船的话,视距离远近而定,近的几十天到一个月,慢的一两个月。想占据并完全控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华夏政权的关注点历来不在南方,而在北方、西方和东方,花费巨大的实力去占据一块没有多大价值的地方,是没人愿意干的。古代的远征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补给,必须全部一起带着,在路上是消耗巨大的,而且没有补充,兴师动众、劳师远征却没有多少利益的事,是任何朝代都不会做的。再就是东南亚的气候,是不适合华夏人居住的,华夏居住的地方,一年四季冬暖夏凉,四季分明,不像东南亚一年只有夏天和秋天。

古代中国向漠北西域东夷扩张,为何很少向东南亚进军

东南亚古代不像现在,能够适应不同的气候,华夏人不符合东南亚这么高温度的气候,很容易得病,水土不服,在当时就能要了一个人的命。此外,东南亚那种地方,在华夏来看,就是流放犯人的地方,在中国古代,越南、海南以及两广地区都是流放犯罪的地方,这种地方有瘴气。甚至如今的云南、贵州、四川都是流放地,比如唐朝的长孙无忌就被流放到黔州(今重庆彭水),宋朝的苏轼、明朝的海瑞都曾被流放到海南,更不用说更靠南,而且更热的东南亚地区,那地方在华夏人眼中,就是个流放地,去都不会去,更不用说征服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15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公元前60年,汉宣帝新设都护府,西域纳入华夏版图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汉军远征大宛并取胜,自此“西域震恐,都遣使来贡献”。之后,大汉帝国在敦煌到盐泽(今罗布泊)之间设立了驿站,还在轮台(今新疆轮台东南)和渠犁(今新疆
2023-02-22 21:01:00
中国历史上兵力投射最远的战役是哪次?
...奴卷土重来,汉武帝又重新开始对匈奴作战,当张骞出使西域后将西域的情况告诉汉武帝后,汉武帝知道了大宛成立名马,所以派出李广利率军远征大宛。李广利李广利征大宛有两个特点:一是兵力
2023-08-24 16:26:00
...中国坚持以冲绳海槽为海上边界线。在西南地区,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传统边界线基本上和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和热带季风性气候的分界线重合,略有出入。从广西到越南,其边界线总体稳定。从汉朝
2024-04-29 21:08:00
...本都在这个范围之内,在强大的时期能够从河西走廊经营西域,从辽东经营东北。可见,春秋战国时代的民族大融合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2024-04-29 22:14:00
华夏和三苗的战争,加速了夏朝的建立
...羌人同出一源。在10万年前到6万年前,O2系祖先从南亚、东南亚进入中国大陆,逐渐在云南分化为了一支。其中一支沿着青藏高原边缘北上,演变为了古羌人,也就是华夏民族的祖源。另外一
2023-01-05 16:53:00
明朝为什么没有拿下西域?
...了海路,海上运输远远超过了陆运,像宋、元时期中国和东南亚以及印度洋沿岸国家的海上贸易都已经兴盛起来,海贸甚至有一阵子都成了南宋主要的收入来源。到了明朝初期,航海和造船技术又进
2024-11-07 09:52:00
中国历史上有些朝代为何打不过外族
...依附于汉朝,北匈奴则无力与汉朝正面对抗。西汉末年,西域副校尉陈汤斩杀北匈奴郅支单于,并发出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誓言。到了东汉时期,大将军窦宪击破北匈奴,创造了燕然勒石
2024-07-15 20:49:00
大宛是什么人建立的政权?
...。《史记》专有一篇《大宛列传》的记载,是为数不多的西域诸国的传记,记载了大宛在匈奴的西南面,在汉朝正西面,大宛离汉朝约有一万里路,大宛管辖的城池有七十多座,百姓有几十万人。一
2023-08-23 15:34:00
河西走廊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为何汉武帝不惜代价也要拿下?
...走廊位于现在的甘肃省,在古代历史上是由中原腹地通往西域、中亚的必经之路。河西走廊都夹在祁连山与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之间,狭长且直,形如走廊,因地处黄河之西,被称为“河西走廊”
2023-02-21 20:2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