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大众网记者郑云歌 仇艺畅 通讯员 张洁 威海报道
马石山的轮廓,在胶东半岛的晨昏里静默了八十余载。
在这里,山间的风,年复一年拂过青松,也拂过山下村庄里稀疏的白发。从威海开车到乳山市诸往镇下石硼村需要一个半小时,在这远离城市交通不便的山村里,记者见到了当年亲历马石山惨案的几位老人。
他们的讲述,如山涧溪流般低回、带着砂砾的细语,带着我们回到了八十多年前的冬天。
王绍安老人坐在村里一个院墙下,阳光透过树叶,在他布满老年斑的手上投下细碎的光影。他的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了什么。
“那时候我才9岁,真害怕啊……日本鬼子把这块房子全烧了,天都烧红了一大片,鬼子走了以后,我做了两个月的噩梦。”他微微眯起眼,仿佛还能看见当时的场景。“趴好!别动!别出声!”父亲急促地叮嘱,那声音里的颤抖,王绍安至今记得。
下石硼村另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王同军,他的记忆,来自于家里亲历惨案的长辈讲述。
“其实他们(马石山十名勇士)不为救老百姓的话,这些人根本牺牲不了”。王同军的声音不大,在村委草坪上坐着时,他的眼神时而越过对面的记者,看向远处的大山。
“从建起来烈士陵园之后,烈士的坟都迁到了马石山灵堂,每年清明村里都去扫墓。现在的人啊,都是出生在福中。”
山风吹过树叶,呜呜作响,他有时会怔住,或许那不是风,是山在低低地哭诉,诉说着他未曾亲见、却已刻入生命的悲怆。
从下石硼村开车二十分钟,经过一段盘山公路,就到了乳山市崖子镇枣林村,记者见到了93岁的宫云敖老人。
九十多岁的他,讲话很慢,但是这段记忆,他却记得清楚。说起过去,他不像在讲述,更像在整理一些深藏的、带着潮气的旧物。
“我当时年纪小,趴在沟里躲着,听到枪响想抬起头看看,被我姑按着头不让我乱动……”“鬼子抓了很多人,都赶到山坳里,拿着机枪扫射”宫云敖的声音很小,带着老人特有的含糊,他断断续续念了很多人名,都是村里被鬼子打死的人,也模糊地记得老百姓把八路军的遗骨埋葬在村头或是山前。
采访结束之后,宫云敖拄着拐杖慢慢向村子里走去。看着他的背影,村里的人告诉记者,“这又是去找宫培云老人了,他俩一个九十多岁,一个一百岁,经常坐在一起聊天。”
一百岁的宫培云也是马石山惨案的亲历者,他说自己当年还抬过担架。当宫培云因年迈表述模糊时,宫云敖成为他的“翻译者”。
两位已过鲐背之年的老人,如今天天在一起用特有的默契交流,回忆硝烟时代逝去的亲朋,也一起感受着如今阳光红旗下的和平生活。
山还是那座山,山风依旧吹着,吹散了硝烟,却吹不散空气中弥漫的、浓得化不开的悲鸣。在他们的故事里,没有宏大的战争叙事,时光如溪,缓缓流淌。那些儿时的光影与声音,从未真正远去。他们沉默的皱纹,迟缓的脚步,以及望向马石山时那悠远的目光,本身就是一段历史最柔软也最坚韧的回响。
在这个山村里,当年马石山惨案幸存者越来越少。风掠过山梁时,总像有无数人在低声诉说,却越来越轻。
山风依旧,年复一年,有些记忆,山风会记得。
后记:
马石山惨案是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在胶东地区制造的重大暴行之一,其惨烈程度和军民共同抗敌的悲壮事迹,成为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历史见证。
1942年,日伪军在胶东乳山诸往乡马石山对中国军民残杀。是年11月,日伪军15000余人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规模的“拉网扫荡”。21日敌合围马石山,胶东行署公安局警卫连三排与2000多名群众被围困。抗日战士、民兵及地方工作人员同日伪军顽强战斗,掩护群众突围。至24日夜,大部分人员冲出,500余名抗日军民遭到日伪军凶残屠戮。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01 20: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