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学会入乡随俗(金台随感)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4-21 06:39:00 来源: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陈四长

去陕南采风,听到这样一则趣闻:陕西汉中市汉台区的一名年轻干部,被组织派到镇巴县的一个村子任驻村第一书记。小伙子热情很高,很想干出一番成绩,他帮助群众种植天麻,扶持电商经营,推销农副产品。对于他的这些努力,村民给出的评价是“不咋地”。

“不咋地”?就是不怎么样,说白了就是“不行”。那名年轻干部很纳闷,心想自己哪项工作做得不到位?还是哪里失了礼数?他咋想都闹不明白,就去找包片负责人请教。对方听了他的话,哈哈大笑:“你个汉台娃听不懂镇巴话,不咋地就是挺好,这是在夸你哩!”

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地方,语义竟截然不同。这从一个侧面生动诠释了那句“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里的“俗”,指的就是地域性的风俗文化。不只是方言,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以及民族信仰的差异,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族群间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体现在方言、饮食、服饰、住宅、节庆等方方面面。这些独特的风俗文化,承载着一方地域的乡土情结和文化认同。因而,对到地方工作特别是到农村、到民族地区工作的干部来说,尊重和了解当地风俗,做到入乡随俗,融入其中,就成为一门必修课。

入乡随俗,前提当然是要先入乡问俗。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来一个孔夫子的“每事问”。这既是一种学习、一种适应,也是对地域文化的一份尊重。《礼记·曲礼》中说:“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三问,同样适用于今天。办法产生于了解情况,来源于群众之中。学会用当地的方言说话,方能没有障碍地与群众深入交流;熟悉当地的山川地理,方能做出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明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方能彼此建立情感上的信任。情况明,才能办法多。

不禁想起陕北广为栽植的一种柳树。这柳树不是公园里常见的那种垂柳,而是枝干直立向上,指向天空。陕北人把这种柳树叫作旱柳、毛头柳,也叫塞上柳。这种柳树的生命力极为旺盛,在陕北高原的山川大漠中都能生长。每到初冬,当地人必对这种柳树截头平茬,砍下来的枝干,细枝编筐织篓,粗枝作为柳椽,盖房搭舍,制作家具农具。这是当地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一种生活习惯。有一年,省里任命一位同志担任陕北一地的干部。那位同志是关中人,不了解陕北风俗。上任那年冬天,他下乡检查工作,在横山段公路旁,看见有农民正在地里砍树头,把一棵棵大柳树砍得只留下一个个光秃秃的主干。他非常恼火,把农民叫到跟前,厉声问道:“为什么要破坏林木?”农民解释道:“这不是破坏,这是给柳树平茬。平过茬的柳树来年才发得旺,长得好。”可他认为农民是在强词夺理,劈头问道:“把你头‘砍’了,看还长得旺不旺?”问得农民想笑又不敢笑。这件事在当地机关传为笑话。好在那位同志知错能改,并不掩短,而是把此事作为一个教训,在多个场合讲自己的这个例子,启示干部要懂得入乡问俗。

做到入乡随俗,根本上还是一个情感问题。情感上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就会努力地去学习、去适应。我初到榆林佳县工作,也碰到过风俗不同带来的困惑。一是听不懂佳县方言,交流不便;二是不适应当地的一些习惯,情感上别扭。比如吃饭,我们家乡习惯在高桌子低板凳上吃饭,佳县农村则是在炕上吃饭,在热炕头上摆一张小炕桌,一个个盘腿围着炕桌用餐。我开始很不适应,一是腿盘不住,二是盘的时间一长腿就麻。但下乡工作吃派饭家家都是如此,不适应也得适应。我告诫自己要学会改变,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自然就入乡随俗了。

为了消除交流的障碍,我把当地的方言词语加注记在本子上,主动用方言与当地人交流。尽管时常说得蹩脚,惹人发笑,但那种笑是会心的笑,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工作起来自然顺畅了许多。那一刻,我感到自己不仅入了乡随了俗,更在情感上真正地融入了当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4-21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司徒伟智围绕乒乓球的“饭圈文化”,早有批评在前。还想赘言几句,聊聊欣赏者的“脾气”。岂止乒乓球一项,其实旁及其他球类。不仅国内,看国外,那叫“山外有山”。旅欧友
2025-03-29 05:32: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的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在朝堂上震怒,下令对刑部主事茹太素施以杖刑。杖刑,就是打板子。一名饱读诗书的朝臣,当着众多同僚的面去衣受杖,着实
2025-05-26 06:21:00
大风、沙尘、雨雪一个不少 陕西连发预警!
...、高陵区、蓝田县、周至县、西咸新区,宝鸡市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扶风县、眉县、岐山县、凤翔区、太白县、麟游县、千阳县、陇县、凤县,咸阳市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武功县、三原
2024-03-16 22:24:00
陕北·老区新貌丨山坳坳里,“乡土记忆”点亮诗意生活
...前山高,后山长,我家就住在高坡上……”伴随着高亢的陕北民歌,原生态实景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拉开序幕。村民们在演出。新华社记者 梁爱平 摄以村落为舞台,用山峁窑洞做背景,将农
2023-09-27 16:50:00
...、高陵区、蓝田县、周至县、西咸新区,宝鸡市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扶风县、眉县、岐山县、凤翔区、太白县、麟游县、千阳县、陇县、凤县,咸阳市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武功县、三原
2024-03-15 12:11:00
首都医科大学杰出校友路生梅回母校作专题报告
...温暖与感动。初到佳县,老乡们每日帮她生炕,助她度过陕北寒冬;产后重度贫血,同事输血救命;丈夫骨折、生活重担压身时,众人主动担水、生火、照顾孩子…… 一双饱含牵挂的千层底布鞋,
2025-05-14 16:45:00
未来12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有影响的道路结冰
...县、岚皋县、平利县、白河县、镇坪县,宝鸡市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凤翔区、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凤县、太白县,汉中市汉台区、南郑区、城固县、洋县、西乡县
2023-01-14 18:50:00
...、高陵区、蓝田县、周至县、西咸新区,宝鸡市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扶风县、眉县、岐山县、凤翔区、太白县、麟游县、千阳县、陇县、凤县,咸阳市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武功县、三原
2024-02-18 10:21:00
...环球人物》杂志社推出《窑洞医生路生梅——北京姑娘在陕北的56年》短视频,以飨读者。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勤务员路生梅“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当年在思想汇报中立下的誓言,陪了我半辈
2024-11-21 16:5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这一展览是老教授们艺术才华与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更是他们以艺陶情、笔耕不辍的银龄风采的生动写照。9月16日,“银龄的风采——河北师范大学老教授书画展”在河北博物院揭幕
2025-09-17 09:44:00
《德润武陵待君来》: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
一曲凝萃常德6500年文明风骨,是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城头山遗址的稻浪,翻涌着中国最早稻作文明的脉动;善卷“以德化民”的遗风在德山千年萦绕
2025-09-17 09:49:00
“游目骋怀——张宝珠山水画精品展”即将开展
前言人生在世,总要有一番梦想,纵然如梦幻泡影,言行也当用心。因为,只有以幻修真,无中生有,我们才可以成就梦中之想,并使之完善
2025-09-17 11:3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彦俗话说,春困秋乏。立秋后,很多人总感觉没精神,能坐着绝对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然而“躺平”对环境要求太高
2025-09-17 14:51:00
平原君赵胜,战国时期赵惠文王之弟,曾两度任赵相,战国四公子之一。他礼贤下士,门客三千,于国家危难时散家财守邯郸,智谋救国显担当
2025-09-17 17:24:00
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7日讯近日,记者跟随着“跟着楹联游济宁”活动走进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据了解,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又称河道总督署展示馆
2025-09-17 17:51:00
9月17日,在邢台博物馆看到的这款商代“耳为父癸”铜爵,是3000年前的专属滤酒器。古人饮用自酿粮食酒时,酒液中常含杂质,在斟酒时进行过滤,入口酒液瞬间更丝滑。(摄制:常曌宇、张
2025-09-17 22:41:00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聘任英烈后人为顾问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吉林故事
9月17日,吉林省近现代史展顾问聘任仪式正式举行。此次仪式的举办,是深入落实吉林省委部署要求的具体举措,旨在进一步增强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2025-09-17 22:42:00
邢台博物馆,一件2000年前的三轮盘附觞铜温炉,惊艳众人!(摄制:常曌宇、张文进、赵家琪)
2025-09-17 22:48:00
抗战回忆之二:情系“绍隆”——难忘的1939—1942 “慈幼院的难童生活”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抗战回忆之一:一个“难童”的回忆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打卡南京其实是阅读《世说新语》的一种读法,反过来也可以说,阅读《世说新语》是打卡南京的一种打法……”9月14日
2025-09-16 15:57:00
孟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孟府了解到,孟府作为孟子嫡系后裔的宅邸,其春联习俗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年俗文化
2025-09-16 16:08:00
孔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孔府了解到,孔府作为孔子嫡长孙的府邸,其楹联不仅是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9-16 16:11:00
五马祠街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五马祠街了解到,五马祠街因明代孔尚经的家祠“五马祠”而得名
2025-09-16 16: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