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许昌日报
寻禹·探源全媒体系列报道第26期 大禹精神篇
大禹精神 彪炳史册
大禹治水壁画
山东禹城大禹治水群雕
四川北川禹穴禹王石像
(扫码观看视频)
(扫码观看图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
寻禹·探源全媒体系列报道第26期 大禹精神篇
大禹精神 彪炳史册
■本报记者 邓雷 杨红卫 刘俊民/文 吕超峰/图
大禹治水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征服自然的壮举,他辟九山,疏九河,披九泽,通九道,地平天成,人免为鱼,万世蒙赖,是华夏民族英雄史诗的书写者。大禹治国划九州,铸九鼎,立九德,和三苗,以民为本,五音听政,彝伦攸叙,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中华民族尚中贵和文化的谱写者。
“在大禹治水、治国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以孝为忠的顾全大局精神,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奉献精神,改堵为疏的科学创新精神,顺水之性的尊重规律精神,以民为先的率先垂范精神,栉风沐雨的艰苦奋斗精神,九州一家的天下为公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9月20日,著名大禹文化学者董克义对记者说。
民本精神——胸怀天下、勤政为民
《尚书·洪范》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
公元前4000多年,舜帝让崇伯鲧治水,鲧采用“水来土挡”的办法,打算通过“障洪水”和“作城”的措施,即高筑堤坝、城墙将居住地、田地保护起来,最终以失败告终。随后,鲧被舜帝流放并杀死在羽山。
鲧死后,舜帝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承担治水的重任,并派伯益、后稷、契、皋陶等人协助他。禹临危受命,放下丧父之痛,胸怀天下,以天下苍生之安危和为民造福为己任,带领人民治理洪患。他最广泛地接触人民,最深切地了解民情,了解人民的苦难,最真切地感受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形成了以“敬民、养民、教民、护民”为主要内容的民本思想。对此,《尚书·夏书》载:“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邦作乂。”
大禹以雄才大略治洪水定九州,治水成功,教讫于四海,九州攸同,天下太平治。他纳言听谏,遍施仁政,协和万邦,努力推动各部落的交流、渗透和融合,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建立了统一的王权国家,完成了中华民族从原始的部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飞跃。
奉献精神——公而忘私、忧国忧民
大禹受命治水,循河溯江,劳身焦思,三十不娶,倾心于同人民生死存亡相关的事业上。
即使在娶涂山氏女娇为妻时,新婚燕尔的甜蜜时刻也不忘治水大业。正如《吕氏春秋》载:“禹娶涂山氏女, 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 只度了四天蜜月,大禹又去治水。 据《吴越春秋》载,他在带领民众治水过程中,“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尚书·夏书·益稷》记载,大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史记》曰:“禹伤先人之功不成受诛,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为千古佳话,体现和诠释了他公而忘私、舍家为国、舍己为民、忧国忧民的牺牲与奉献精神。
创业精神——艰苦奋斗、坚韧不拔
大禹为了治水伟业,吃粗茶淡饭,穿破衣服,住简陋房屋,坚韧不拔,身先士卒。他终日跋涉在山川大地,累得大腿没有肌肉,小腿磨得不长毛,年龄不过三十,却面貌憔悴苍老,腰弯了,腿曲了,臣民见了,都不禁悯惜落泪。
这些在史籍中多有记载。《韩非子·五蠹》载:“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虐之劳,不苦于此矣。”《史记·夏本纪》载:禹“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 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正是大禹这种身先士卒、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成就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类战胜自然的典范,反映了中华民族人定胜天的精神理念,赢得后人的敬仰和赞颂。
自律精神——谦虚谨慎、廉洁奉公
舜帝对大禹有很高的评价,《尚书·大禹谟》载:“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意思是大禹成治水之功,行声教之言,成就最大;勤劳于国,尽力沟洫,节俭于家,卑宫菲食,谦恭而不自满,可谓贤才之最。备受赞美而不骄,天下无人敢与之争能;不尚征伐而战绩斐然,天下无人能与争功。
一个有着大情怀、大志向的人,总是谦虚谨慎地行事。纵观大禹的一生,他与人相处显得十分谦虚和谨慎,这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广泛的人脉。在《尚书·舜典》中记载,舜帝要选择一个总领一切政事的辅臣时,由于大禹治水成功、功勋显著,四方诸侯的君长都推荐大禹,舜帝也想让大禹担任。可是“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大禹不居功自傲,谦虚地跪拜叩头致谢,要将这个职位让给稷、契和皋陶。在《尚书·大禹谟》中还记载,舜帝要将帝位传给他的时候,大禹谦虚退让,并推荐皋陶,“帝曰:‘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总联师。’禹曰:‘朕德罔克,民不依。皋陶迈种德,德乃降,黎民怀之。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
夏朝首创“父传子,家天下”的帝位世袭制度,但大禹生前以礼“禅让”,先举年龄比自己还大的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死后又荐其子伯益为接班人,在用人中体现了选贤举能的原则。
大禹一生生活俭朴,严于律己,廉洁奉公。《论语》中孔子颂扬大禹说:“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他的节俭还体现在薄葬方面,《吴越春秋》记载,大禹遗言薄葬:“吾百世之后,葬我会稽山。苇椁桐棺,穿圹七一尺,下无及泉,坟高三尺,土阶三等。葬之后,曰无改亩,以为居之者乐,为之者苦。”
大禹身为人君,他带头遵守纲纪,保持着严于律己的节操,克勤克俭,廉洁奉公。《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为人敏而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亶亶穆穆,为纪为纲。”
大禹一生用言行树立了一种胸怀坦荡、谦逊礼让、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人生风范。
科学精神——遵循规律、求真务实
遵循规律、因势利导、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是大禹治水成功的关键,也是大禹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他总结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亲自登高山,涉江湖,踏遍九州,体察山河形势,了解河流变化规律,使用原始的测量手段,测量地形高低,经过无数次实地调查研究,大胆提出了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的治水方针,制定了“因水之力”疏导积水入海的方略,即“治水顺水之性,不与水争势,导之入海,高者凿而通之,卑者疏而宣之”的治水方针。然后,他分清轻重缓急,步步推进,科学治水,终于完成彪炳千秋的治水大业。
大禹还把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用在治国理政上。首先,他总结以往松散的部落联盟管理方式的弊端,经过科学规划,打破部落邦国的行政界线,把全国划分为“九州”,以山川地理特征作为标志,从而形成《尚书·禹贡》所言的“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的新的区域概念。其次,他根据土地、出产等实事求是地制定了税赋层级和各地的义务。最后,他将全国划分成五级管理制,设立长官,每州建立十二个行政单位,各自领导治水工作和其他事务。这些区域的划分、税赋层级和各地义务的设定与划分、五级管理制及各州行政单位的设立与长官的任命,使管理、治理国政和处理地方事务能力、效能大大提升。
寻禹·探源报道顾问团成员
(排名不分先后)
刘海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赵春青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新砦工作队队长
赵海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
方燕明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瓦店和王城岗工作队原队长
王吉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蚌埠禹会村遗址工作队原队长
何俊杰 浙江省绍兴市文史馆副馆长
教之忠 禹州市著名文化学者
刘俊杰 具茨山上古文明发现者
编辑 杨 仪
校对 樊迎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2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