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明朝一大臣穿破衣上朝,朱元璋夸他是个清官,刘伯温:此人留不得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12-23 16:53: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

文|淡泊明志

编辑|淡泊明志

明朝一大臣穿破衣上朝,朱元璋夸他是个清官,刘伯温:此人留不得

明朝清官疑云:一件破衣背后的隐秘

明朝初年,朱元璋登基不久,朝廷百废待兴。这位出身贫寒的开国皇帝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广纳贤才,希望能够稳固新生的政权。

在他的朝臣中,有一位名叫

张昶

的大臣,以清廉著称,

常常穿着破旧的衣服上朝

,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

明朝一大臣穿破衣上朝,朱元璋夸他是个清官,刘伯温:此人留不得

张昶原为元朝的户部尚书,

元朝灭亡后,他归顺了明朝,因其才华横溢,被朱元璋委以重任,担任礼部尚书。

张昶外表谦逊,生活简朴,从不接受任何贿赂,

朱元璋对他十分赞赏,时常在大臣面前夸赞他为清官的典范。

然而,这一切却被刘伯温看在眼里,他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

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得力谋臣,以其深思熟虑和敏锐的洞察力著称。

他发现,张昶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清廉,但他的行为背后

似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明朝一大臣穿破衣上朝,朱元璋夸他是个清官,刘伯温:此人留不得

一天,朱元璋在朝会上再次夸赞张昶的清廉,并鼓励其他大臣向他学习。

这时,刘伯温却站出来,语出惊人:

“陛下,此人留不得!”

朱元璋闻言一惊,不解地问:

“刘爱卿,你这是何意?张昶清廉节俭,难道不是朝廷需要的人才吗?”

明朝一大臣穿破衣上朝,朱元璋夸他是个清官,刘伯温:此人留不得

刘伯温摇了摇头,说道:

“陛下,张昶确实有才,但他内心并不忠于我朝。他穿着破旧的衣服,并非节俭,而是对元朝的怀念。

他在元朝任职多年,对旧主念念不忘,这身旧衣便是他思念故土的象征。”

明朝一大臣穿破衣上朝,朱元璋夸他是个清官,刘伯温:此人留不得

朱元璋闻言,心中起了疑云,但多年的用人经验告诉他,不可轻易下结论。

他决定暗中调查此事,于是派锦衣卫秘密监视张昶。

锦衣卫在张昶的府邸中发现了许多

可疑之处

张昶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吟诵元朝的诗歌,甚至有时会对着元朝的旧物默默流泪。更令人震惊的是,锦衣卫在他的枕头下发现了一封书信,上面赫然写着:“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明朝一大臣穿破衣上朝,朱元璋夸他是个清官,刘伯温:此人留不得

朱元璋得知这些情况后,心中五味杂陈。

他对张昶的才华一直十分欣赏,没想到他竟然心怀二心。

一天,他召见张昶,试探性地问道:

“张爱卿,你为何总是穿着这身旧衣?朕赏赐你的新衣为何不穿?”

张昶不慌不忙地回答:

“陛下,臣自幼家贫,习惯了简朴的生活。这身旧衣陪伴臣多年,已经有了感情,穿在身上倍感亲切。”

明朝一大臣穿破衣上朝,朱元璋夸他是个清官,刘伯温:此人留不得

朱元璋听后,心中更加疑惑。

他决定再给张昶一次机会,于是派他前往北方巡视民情,希望他能借此机会回心转意。

张昶在北方巡视期间,表面上兢兢业业,但实际上却与元朝的残余势力暗通款曲。

他将明朝的军事情报泄露给元朝,希望元朝能够趁机反扑,重夺天下。

明朝一大臣穿破衣上朝,朱元璋夸他是个清官,刘伯温:此人留不得

这一切都没有逃过刘伯温的眼睛。

他早已料定张昶不会轻易放弃对元朝的忠心,于是暗中派人跟踪张昶,掌握了他的罪证。

朱元璋得知张昶的背叛行为后,愤怒至极。

他没想到自己如此信任的大臣竟然是个卧底。他下令将张昶逮捕,严加审问。

在审讯中,张昶对自己的行为供认不讳。

他承认自己一直对元朝忠心耿耿,穿着破旧的衣服是为了提醒自己不忘故土。

他还承认自己曾多次向元朝提供情报,希望元朝能够复国。

明朝一大臣穿破衣上朝,朱元璋夸他是个清官,刘伯温:此人留不得

朱元璋听后,失望至极。

他下令将张昶

处死,以儆效尤。

张昶被处死的那天,依然穿着那身破旧的衣服,面无惧色。

张昶死后,朱元璋深感用人之难。

他意识到,仅仅依靠外表和表面的行为来判断一个人的忠诚是不可靠的。他开始更加重视对大臣的考察和监视,为此,他建立了锦衣卫这个特务机构,用来监控朝臣的言行。

明朝一大臣穿破衣上朝,朱元璋夸他是个清官,刘伯温:此人留不得

刘伯温在这件事情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洞察力和智慧。

他深知看人不能只看表面,要深入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他的谨慎和明智帮助朱元璋避免了一次重大的危机。

明朝一大臣穿破衣上朝,朱元璋夸他是个清官,刘伯温:此人留不得

明朝初年的这段历史,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在用人方面,不仅要看重一个人的才华,更要看重他的品德和忠诚。

表面的清廉和节俭可能掩盖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只有深入了解,才能真正识别人心。

明朝一大臣穿破衣上朝,朱元璋夸他是个清官,刘伯温:此人留不得

朱元璋在经历了张昶的背叛后,变得更加谨慎和多疑。

他深知,一个王朝的稳固不仅需要强大的武力,更需要忠诚的臣子。

明朝一大臣穿破衣上朝,朱元璋夸他是个清官,刘伯温:此人留不得

从此,他更加重视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为明朝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基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23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刘伯温为何说张昶留不得,是刘伯温嫉贤妒能吗?
...不可能真心实意地为明朝服务。在明朝时期,贪污腐败是朱元璋花费大力度想要去除,清官受到的朱元璋大加赞扬,但是有这么一位清官,穿着破旧的衣服却被朱元璋给处死了——张昶。元朝末期的
2023-07-02 11:25:00
为何刘伯温提议杀了张昶
朱元璋的政权建立之后,必须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才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天下。只不过朱元璋的众多手下大部分都出自于底层,对法律这种比较专业的东西了解的实在不多,所以刘伯温向朱元璋推荐
2023-05-06 06:33:00
明朝著名清官,书信中的八个字让朱元璋勃然大怒
朱元璋作为一位草根皇帝,他有很多与其他皇帝不一样的地方。这样的差异来自于朱元璋的卑微出身,有爱民如子,嫉恶如仇的优点,也有他后期为了自己的子孙铺路而乱杀的缺点。不过,朱元璋这位伟
2023-01-19 17:00:00
张昶是如何欺骗朱元璋的呢?他的真面目又是如何暴露的呢
...大臣的猜忌和防范似乎成为一种难以根除的心结。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典型的例子。他曾经重用过一个叫张昶的大臣,对他极为看重,直到后来发现这个大臣暗地里与敌国勾结,才将其诛杀。这其中是
2024-01-14 20:37:00
朱元璋夸张昶“清官”为何又下令处死他
...任明初参知政事,可以算得上政治经验丰富。张昶曾深受朱元璋倚重,在建立国家制度方面起到过重要作用,但他最终的结局却令人嗟叹。原来张昶的任务是奉旨出使江南招安朱元璋,但由于元军打
2023-04-25 15:05:00
朱元璋有一个十分欣赏的人才,当这个人来到自己的大营之后,便毫不犹豫的重用他,但朱元璋却将其诛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得的人才,被迫招降张昶原本是元朝的户部尚书,可是却被皇帝赋予
2024-05-25 18:43:00
朱元璋刁难大臣,大臣是如何保命的
首先我们还是来了解一下朱元璋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人物,朱元璋在历史上作为一个皇帝被太多的人所熟知了,历史上有关朱元璋的记载多的都数不过来了,有很多途径了解关于朱元璋的事情,朱元璋小
2023-08-04 21:31:00
清廉文官返乡没有路费,用四岁女儿换,朱元璋下令:腐此贼
...、明朝时期的海瑞和况钟,而清官最多的朝代还是明朝。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是朱元璋,朱元璋出身贫寒,当过小和尚,还当过乞丐,他对底层百姓的苦痛深有体会。朱元璋对官吏的贪污腐败深恶痛
2025-05-04 21:02:00
朱元璋想灭掉日本,却被刘伯温阻止了,他说的话现在都还值得深思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作为一个新出生的政权,朱元璋在国内休养生息,缓解战乱多年的民不聊生之外,也向外发出了大明的声音。他向邻国发出派遣使臣,寄出书信,向他们表明大明朝的实
2024-12-06 09:3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画笔为枪刃热血染丹青 刻骨铭心的抗战厦门记忆
厦门美专学生画的抗日插画。黄燧弼1931年的厦门美专特刊 厦门美专十周年纪念刊封面毕业于厦门美专的庄索和同事一起为新四军设计的臂章
2025-09-18 08:20: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刘颂寒“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2025-09-18 10:15:00
3500年的建城史,邢台,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在考古专家、历史学家眼中,邢台又占据着怎样的历史地位?翻开典籍,《史记・殷本纪》记载“祖乙迁于邢”
2025-09-18 10:21:00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牛沐每年的9月18日,都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2025-09-18 12:03:00
这一展览是老教授们艺术才华与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更是他们以艺陶情、笔耕不辍的银龄风采的生动写照。9月16日,“银龄的风采——河北师范大学老教授书画展”在河北博物院揭幕
2025-09-17 09:44:00
《德润武陵待君来》: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
一曲凝萃常德6500年文明风骨,是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城头山遗址的稻浪,翻涌着中国最早稻作文明的脉动;善卷“以德化民”的遗风在德山千年萦绕
2025-09-17 09:49:00
“游目骋怀——张宝珠山水画精品展”即将开展
前言人生在世,总要有一番梦想,纵然如梦幻泡影,言行也当用心。因为,只有以幻修真,无中生有,我们才可以成就梦中之想,并使之完善
2025-09-17 11:3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彦俗话说,春困秋乏。立秋后,很多人总感觉没精神,能坐着绝对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然而“躺平”对环境要求太高
2025-09-17 14:51:00
平原君赵胜,战国时期赵惠文王之弟,曾两度任赵相,战国四公子之一。他礼贤下士,门客三千,于国家危难时散家财守邯郸,智谋救国显担当
2025-09-17 17:24:00
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7日讯近日,记者跟随着“跟着楹联游济宁”活动走进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据了解,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又称河道总督署展示馆
2025-09-17 17:51:00
9月17日,在邢台博物馆看到的这款商代“耳为父癸”铜爵,是3000年前的专属滤酒器。古人饮用自酿粮食酒时,酒液中常含杂质,在斟酒时进行过滤,入口酒液瞬间更丝滑。(摄制:常曌宇、张
2025-09-17 22:41:00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聘任英烈后人为顾问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吉林故事
9月17日,吉林省近现代史展顾问聘任仪式正式举行。此次仪式的举办,是深入落实吉林省委部署要求的具体举措,旨在进一步增强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2025-09-17 22:42:00
邢台博物馆,一件2000年前的三轮盘附觞铜温炉,惊艳众人!(摄制:常曌宇、张文进、赵家琪)
2025-09-17 22:48:00
抗战回忆之二:情系“绍隆”——难忘的1939—1942 “慈幼院的难童生活”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抗战回忆之一:一个“难童”的回忆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