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保山日报
杨为芳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阶段,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一直以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一直是难点,很多学生非常头痛,不能冷静的分析题型,解题思路不够明确。有少部分学生长此以往,导致学生一遇到解决问题就逃避,从而数学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针对这种现象,数学教师及相关学者也做出了研究与探讨,采用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在不断地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本文主要针对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进行策略分析,以求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解题能力提供帮助。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现状
1.教学方式单一,学习兴趣不高。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从概念着手,再进行例子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如何解题,之后再布置作业。教师在讲台上自顾自地讲解,学生在讲台下自顾自地打瞌睡开小差,这种现象比比皆是。这种教学方式,最终导致的是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不会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更没有提出质疑的能力,师生间欠缺有效的思维沟通,枯燥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丧失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一直提不上去。
2.学生依赖性强,独立思考能力得不到开发。当下,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在课堂中依然能够看到,传统的教学在课堂中仍占据主要地位。教师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占绝对主导地位,掌控着整个课堂的教学。而学生作为被动的学习者,一直将教师视为权威,从不会怀疑知识传授的正确与否,更不会停下脚步进行思考。学生的解题思路也是由教师机械化的传授而获得,最终学生过度依赖教师,不能独立完成解题,一遇到新问题,学生就会束手无策,只会想着得到教师的点拨,没有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解题思路混乱,清晰的解题分析能力相对缺乏。对于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解题最关键的是要学会分析题目,将题目拆分开来,挖掘数学信息与问题间的数量关系。但是从学生的解题来看,学生在思路上依旧模糊不清,对于所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很好地将知识与题型相联系,最终导致解题分析不透彻,察觉不了解决问题中隐藏的关键所在,导致解题非常混乱。
4.形成定式思维,缺乏解题方法的灵活多变性。受传统教学模式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影响,三年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上容易形成定式。也就是说当两个问题形式相同而本质不同时,学生不能有效地找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受表面现象的影响,不去分析本质,从而解题方法形成定式。
小学三年级数学题的解题策略思考
1.设计创意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思考。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处在一个学步的阶段,因此老师需要结合他们的实际水平和接受程度,设计一些通俗易懂而又有趣的问题,去吸引他们的注意。要知道小学生的好奇心是最强的,然后再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一些难度较深的问题,以此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逻辑能力。
例如:老师在讲解一些加减实际解决问题时,可以先从最简单的加减法入手,举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熟悉感。比如可以举这样的例子:一个班上男生女生的人数分别是22人和21人,9月3日有12人去医院体检,剩余没有体检的人有多少呢?这个问题中有一些日期数字可能会对学生产生干扰,这时候就需要学生去思考、去辨别,这个问题的主旨是什么?老师可以进行简单的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知道这个解决问题讲的是什么了,那么解开题目也就非常简单了。
2.借助引导性的解题思路,开发学生的解题思维。都说提出问题是学习的开始,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的。老师在讲课时可能会提出一些有难点的问题,学生遇到这类问题也许会没有解题思路,那么老师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引导,让学生找到解题的点,这样学生才会印象深刻,对于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的培养也是很有帮助的。老师在讲解了简单的数学解决问题后,可以趁热打铁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增加一些思考的难度,培养学生的解题方法,学生这时候印象也比较深刻,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例如:老师可以举一些余数地解决问题,一根棍子长30厘米,砍掉13厘米后,剩下的每3厘米做一个相等段,那么可以砍多少根呢?老师可以让学生先思考,学生不会的话,老师可以进行一些引导,以通俗的话语将题目复述出来。比如将这根棍子看作一根火柴,甚至可以将火柴带到课堂中进行比喻。这样学生就能很快知道这个题目讲的是什么了,那么解题也就很简单了。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对他们的思维发散也很有帮助。
3.注重理论付诸实践,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是学习最基本最关键的目的。在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题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周围的一切,发掘与数学相关的知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在生活实践中感受理论知识的活学活用,启发学生尝试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对于年、月、日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将它与生活相联系,布置一定的作业给学生完成。让学生回去整理与年、月、日相关的历史小故事,然后针对闰年要特别注明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再自己设计一个年历,到时大家一起在课堂上分享讨论。学生亲自参与了生活,将知识运用其中,那么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深刻。
4.打破思维定式,提倡思路的灵活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解决问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在解题中受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往往体现在学生对已知数学信息不认真分析,不积极思考,而集中精力去联想教师或自己编制的各种习题的解法分类,发现类似之处,就如获至宝,生搬硬套。这些学生往往忽略题目之间的细微差异而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讲解习题时,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先通读,再细读,对关键性的词句要认真斟酌,弄清题意,确切掌握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培养严格审题的习惯。然后,引导学生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图形的性质与特点出发,进行分析和综合,演绎和归纳,联想解题经验,寻求解答。而不是生搬硬套,先入为主,完全纳入过去的经验。
综上可知,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题,教师需要知晓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巧妙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让学生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慢慢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解题能力。
(作者系河图街道中心小学教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01 17: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