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鲁网10月31日讯为深化大单元教学改革,近日,凤凰路小学东西校区美术组联合开展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身边的自然》为主题的公开课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胡风儒老师和田姣老师分别执教单元内重点课时,两校区全体美术教师共同参与听课、评课,围绕 “大自然中的美在哪里?”这一核心问题,打造了充满情境感与创造力的美术课堂。

课堂实践:以多元情境激活自然审美
作为《身边的自然》单元的起始课,胡风儒老师执教的《树叶的 “血管”》,以 “自然观察”为核心创设教学情境。课堂伊始,胡老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的银杏、梧桐树下捡拾落叶,用放大镜细致观察叶脉的纹路 ——“这片枫叶的叶脉像不像分叉的小路?”“梧桐叶的叶脉纵横交错,是不是很像给树叶输送营养的‘血管’?”生动的比喻让抽象的 “线条”概念变得具象可感。随后,胡老师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叶脉形态转化为美术语言,通过颜料拓印、彩笔勾线等方式,把叶脉的美呈现在画纸上,不仅帮助学生初步识别 “线条”在自然与美术作品中的作用,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懂得 “美藏在身边的自然细节里”。

田姣老师执教的第四课《吹皱的水波》,则以 “古今对话 + 游戏体验”的双情境设计,点燃学生的创作热情。课堂上,田老师先通过古画马远《水图卷》中的江水波纹、古诗里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水意描写,带领学生穿越古今,感受古人对 “水波”美的捕捉;接着,她创设游戏式情境,拿起毛笔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让毛笔在宣纸上‘走一走’——慢慢走会画出细细的波纹,‘跑一跑’会留下长长的线条,‘跳一跳’又能变出断断续续的墨点,大家想试试吗?”充满趣味的引导让学生跃跃欲试,在宣纸与墨汁的互动中,学生直观感受墨线 “弯弯曲曲、长长短短”的变幻,随后用水拓画等方式创作《吹皱的水波》作品,既达成了 “尝试多元方式创作”的单元目标,更让 “大自然中到处都有美”的理念深入心间。


教研研讨:以深度对话优化 “教-学-评”
课后,东西校区美术教师围绕 “大单元视角下的情境创设与‘教-学-评’一致性”展开热烈研讨。老师们一致认为,两堂课的情境设计紧扣单元目标:胡风儒老师的 “落叶观察情境”,让学生在真实自然中识别线条、感受美;田姣老师的 “古今对话 + 游戏情境”,则在趣味体验中启发发散思维,助力学生完成创作实践,均实现了 “情境为教学服务、教学为目标服务”的初衷。

同时,针对 “如何让情境设计更贴合低年级学生认知”“如何通过评估及时反馈学生目标达成度”等问题,老师们提出改进建议:例如在《树叶的 “血管”》课后,可增加 “叶脉线条分类卡”小游戏,让学生通过分类树叶拓印作品,巩固 “线条识别”目标;在《吹皱的水波》中,可设计 “我的水波故事”分享环节,通过学生对作品的描述,评估其对 “自然之美”的理解程度,为后续单元教学的优化提供了清晰方向。

活动总结:以教研共促美术教学提质
此次《身边的自然》大单元公开课教研活动,不仅是美术组对 “情境化教学”的一次深度实践,更搭建了东西校区教师交流共享的平台。通过 “课堂实践 —集体研讨 —策略优化”的闭环,老师们进一步明确:美术教学中,“情境”不是简单的氛围营造,而是连接 “自然观察”与 “审美创造”的桥梁,是实现 “教 -学 -评”一致性、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关键。
未来,学校美术组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耕大单元教学,围绕 “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等主题设计系列教研活动,让美术课堂成为学生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的乐园,为学生的审美素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张佳伟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1-01 05: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