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西安日报
春回大地,荠菜生长,热爱荠菜的宋代文人曾写下诸多诗赋歌咏它。 (IC photo供图)
○朱秀坤
“打了春,赤脚奔,挑荠菜,拔茅针。”这是早春时节唱响在故乡原野上的一支快乐童谣。歌声里,三五成群的孩子挎上竹篮,带上小锹,来到田野间,叽喳笑闹,蹦跳着剜荠菜——那是极富生机的一幅人勤春早图了。
在老家,立春一到,荠菜就开出雪霰似的小花,是乡间田埂上最早的报春花,正如辛弃疾所言:“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荠菜也叫地米菜、护生草,性味甘平,营养丰富,又有清肝明目、止血利水的功效,于是有了菜中甘草的美誉,民谚也说“荠菜赛灵丹”。老家还有一句妇孺皆知的俗语:“荠菜花开赛牡丹!”
锯齿叶、小爪子般匍匐而生的荠菜,或色青碧嫩在麦田,或色紫褐跻身坡埂旁,瘦瘦长长,叶嫩根鲜。耐寒的荠菜,是春的使者,早早地就从冰雪中起身,预告春的消息了。宋代陈著吟道:“穿花野荠虽微草,也占年年一分春。”别看荠菜不起眼,却天生有骨气,并不屑于委身玉堂富贵,只在村前屋后、田间阡陌、河边隙地寂静生长。宋代许应龙夸赞它的品质:“拨雪挑来叶转青,自删自煮作杯羹。宝阶香砌何曾识,偏向寒门满地生。”
荠菜是春天的野味,清新,质朴,有一股特别的鲜香,非常诱人,是孩子们打猪草时捎带的野蔬,也是游子踏青的意外收获。可熬粥喝,可炒年糕,可烧豆腐汤,可剁成馅包馄饨、包饺子、包春卷、包包子、包汤团……无论怎样吃,那种天然的鲜美与芳醇滋味,都让人齿颊留香、回甘不绝。宋代好像格外垂青荠菜,文人写下了大量的诗赋来歌咏。宋代的荠菜骨骼清奇得像邻家小妹一般让人喜爱,故其地位也高,应该说那是荠菜的高光时刻了。
苏东坡特别爱吃荠菜,甚至用荠菜、萝卜和米糁(即碎米粒)熬粥,潜心研制出一款“东坡羹”。那是在扬州任太守时,“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从僧人们那里获得灵感,创新得来的。他得意地在《与徐十二书》中告诉友人:“其法取荠一二升许,净择,入淘米三合,冷水三升。生姜不去皮,捶两指大同入釜中。浇生油一蚬壳,当于羹面上……君若知此味,则陆海八珍,皆可鄙厌也。”并说荠菜“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给予极高的评价。
东坡这款美食兼药膳,得到了陆游的欣赏,烹制品尝后,特作七言律诗《食荠糁甚美盖蜀人所谓东坡羹也》点赞东坡羹:“荠糁芳甘妙绝伦,啜来恍若在峨岷。”作为一名“荠菜控”,陆游曾写《食荠》三首,“挑根择菜无虚日,直到花开如雪时”,每日吃荠从不间断,直至花开老去;“小著盐醯助滋味,微加姜桂发精神”,这是荠菜的加工方法,一点盐、醋再加些姜与桂,滋味肯定更其鲜香;“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不过吃顿荠菜,就忘了回家路,是不是太过夸张了?可见诗人对荠菜真是爱到了骨子里。晚年,陆游更是嗜荠菜如命,写下“残雪初消荠满园,糁羹珍美胜羔豚”“手烹墙阴荠,美若乳下豚”,感觉荠菜竟比烤乳猪还要美味,这是艰辛生活中的乐观态度,哪怕清贫到咀嚼菜根度日,在《除夜》诗中也要道出“从今供养惟春荠,莫羡愚公日万钱”的高洁情怀。
辛弃疾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可谓咏荠绝唱。他还写下“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春天了,平原上开满了雪白的荠菜花,雨后新耕的田间有鸦雀在觅食,清丽可喜的田园春光,令人油然生爱。行在如此村陌田野,最惬意莫过于杨本然描述的“和根挑荠菜,带叶摘樱桃”场景。将那春雨滋润后水灵葱绿、微红带褐的荠菜挑上半篮,为家人做一餐荠菜春卷,油锅里煎得金黄酥脆,橘黄灯影下齐齐举箸,笑语晏晏,其乐融融,咬一口就是灿烂金翠,舌尖上的无限春光,该有多美。
眼下,春风温柔百草生,正是荠菜飘香的好时候。不如呼朋引伴,踏青,赏春,放飞心灵,再呼吸着泥土的芳香,挖一篮肥美的荠菜,寻一份久违的童年快乐与乡野乐趣吧。
从“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早春,到“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晚春,鲜香美味的众多田间野蔬里,荠菜是可以陪伴整个春天的。直到紫燕啁啾、芍药花开,荠菜起薹、枝叶变老,它才俯首称谢、依依惜别,相约明年再见。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8 05: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