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重庆晨报
□张春燕
“妈妈,这个店我记得。我们上次在这儿倒扣碗的。”这话,出自一个6岁男孩儿的嘴里,它让站着聊天的我和他妈,没法忍住不笑。
倒扣碗,是渝东北地区民间常用的一句短语,意思是去吃席,吃有荤腥的大餐。这句短语,如今在年轻人那里已听不到了,在老辈人或一些“老古板”嘴里还能听到。一个6岁的小屁孩儿这么说,无怪乎要让我们大笑不止了。
扣碗的土味
既然是倒扣碗,这席上肯定是有扣碗的。扣碗,原指一种用土碗蒸出来的肉食。其做法:将排骨、羊肉、肥肠、猪肉等肉类拌好调料,放进土碗里,再将红苕、芋头、洋芋、咸菜、糯米等素底子放在上面,然后将土碗放进锅里蒸。蒸好后,把土碗翻过来扣在盘子里,这个翻扣的动作,就叫“扣碗儿”,碗一扣过来,鲜美的肉食就在最上面了,再撒上香菜、葱花等,一碗热气腾腾、鲜香四溢的扣碗便可大快朵颐了。人们就此引申开来,将所有吃荤腥(小孩儿嘴里的吃朒朒)的行为尤其是赴宴,叫倒扣碗。
时光流转,食材变换,技艺翻新,人们的味蕾也在多姿多彩、不停旋转的世事中呈现出新的需求,新的感受。而扣碗这种源自民间的传统美食,不但没有被变幻的时代和变化的口味所遗忘、所埋没,反倒焕发出新的光彩。为了彰显传统口味的特色和魅力,它的名字前被冠以一个“土”字,以所在地域或传承人姓氏加上“土扣碗”三个字命名的饭馆,开到了城市的大街小巷。许多人都是寻着那土味而去,吃得心满意足,乐此不疲。
格格的骄矜
与土扣碗相对应,又相互补充和彰显的,还有一种麻辣鲜香、特色分明的民间美食,叫格格。它和扣碗属于近亲,都是盛行于渝东北地区的中式快餐,其用料和做法与扣碗大同小异,同中有细微差别,异中有相同感受。
格格这名字,听上去有几分贵族气,几分骄矜气,这让民间那些想象力丰富的人,杜撰出了“清皇室落难格格所发明”“夷陵之战中兵士无碗而用竹笼”“天子城抗元被困而生”等一系列传奇故事。但它真实的来历却简单朴实,接地气,无玄机。
据史料记载,在土碗成为市井百姓饭桌上重要餐具的清代和民国,这种粗笨又便宜、用泥土烧制而成的碗,在小餐馆或寻常人家,也是比较贵重的器皿。因它属于川江河流上的大宗运输货物,运送成本高,路边小餐馆和一般家庭总得花钱去买,一旦打碎,餐馆老板和当家主妇都会很心疼。而竹子自生自长,漫山漫坡多的是,砍回家来,不论自编或请人做成小竹笼,都简单划算,使用时间长,并且由于竹笼透气性好,多个小竹笼可重叠在一起蒸,既提高效率,又节约资源,上蒸、取食很方便,蒸出来的菜品,还有一股竹子的清香。老祖宗的发明,很契合当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理念。
那小竹笼为什么又叫格格儿呢?据地方志专家考证,在渝东北地区,老百姓称小巧的东西时,往往习惯用叠字,再加上儿化音,如“杯杯儿”“铃铃儿”“颗颗儿”“丁丁儿”“点点儿”“珠珠儿”“盆盆儿”……用于蒸肉的小竹笼的“格格儿”之名,便因此而叫开了,成为一道享誉世界、让人们心心念念的著名小吃。
在渝东北许多“格格儿”店,人们常可看到这样的风景:那些格格,那些巴掌大的小竹笼,一格一格往上叠,形成一座座竹制小山。袅袅上升的蒸气和馋死人的香味儿,磁铁般将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目光和脚步吸引过来。
万州的醇厚
一般而言,扣碗的种类更丰富,格格的口味更浓烈。
扣碗既可蒸拌了调料的干爽肉食,也可蒸烧白、喜沙、蛋花、南瓜、肉丸,以及汽水(以肉末为主材蒸出的带汤食物)等,而格格由于竹子之间缝隙较宽,水分多、颗粒小、易烂易融的食物就不适合用它来蒸。扣碗蒸出来的食物水分足,它里面的汤汁充分吸取了食材的精华,营养丰富,更易入口,应用范围更广,更适合老人小孩。
格格主要蒸羊肉、肥肠、排骨、五花肉等等,口味偏重,麻辣鲜香,好这一口的人吃起来很是过瘾。比起扣碗,格格更能够沥去多余的水分,蒸出来的肉不会水糊糊、软塌塌的,更成型,更干爽,吃起来更筋道。所以吃格格都需要搭配一大碗汤,如海带汤、排骨汤、青菜豆腐汤等。
如果你到渝东北中心城市的万州,漫步在飘逸着太白诗酒韵味与巴渝醇厚民风的街巷里,中午吃上绵软鲜美的土扣碗,晚上再去品味筋道耐嚼的格格儿,那种麻辣鲜香、快意人生的感觉,就会在你的唇齿间、肺腑里激荡盘旋。那些关于它们的特殊来历与奇妙故事,也会让你反复回味,长久伴随。(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1 06: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