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黄葛树丨张卫:灶台有汤,桌上有咸菜,这是重庆人久远的记忆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5-01-31 11:38:00 来源:重庆晨报

黄葛树丨张卫:灶台有汤,桌上有咸菜,这是重庆人久远的记忆

灶台有汤,桌上有咸菜,这是重庆人久远的记忆

文/张卫

母亲的味道,在我看来更多就是咸菜的味道,这是一代代重庆母亲的传承……

我们这一代人的母亲,大多去了天国。母亲的味道,在我看来,更多就是咸菜的味道。这是一代代重庆母亲的传承,到今天,断了。

夜空下,窗前有灯,灶台有汤,桌上有咸菜。这是久远的记忆。

总有一些东西,要用消失才能证明它的珍贵……

1. “老板,来碟咸菜噻”

年正近,灯火阑珊处,平民欢聚的伙食,一台接一台。火锅的价格超过了江湖菜,但很多店堂仍然客满,有的还得坐等翻台。吃下的是口感,喝下的是情感,虽然都知道明天又将各奔东西,但今夜,不醉不散。这就是重庆。

喝到最后,半酣中,微醉时,如果你还想刨一小口米饭或拈一小夹面条,总能听到这样一句熟悉的乡音:“老板,来碟咸菜噻。”满桌都是红的绿的,随便拈一筷子都能下饭,哪还需要咸菜?却偏偏要。若细瞅,但凡吃到最后喊上咸菜的人,多是50后、60后或70后。至于80后们,他们的味蕾认同咸菜的已不多。而咸菜,则是上几代重庆人情感深处的记忆。

冬至后,我开始做咸菜。

现在还有什么东西买不到,为啥要自己做咸菜?只因世间有些事,并非仅为满足口腹之欲,沉浸其中,你会找到少年时的感觉。那是一个啥子都想试、也敢试的年龄。按重庆话说:小崽儿太迁翻(顽皮)了,天花板上都能留下脚板印!

母亲为收我的脚板印,逼着我学做咸菜。要做,就得先去买。

那是计划经济年代。冬天,嘉陵江畔的大溪沟码头,泊满了从上游下来的木船。河滩上,蔬菜堆成小山。按母亲的要求,只买白萝卜和青菜头。菜堆边立着黄脸大汉,大声吆喝着,见我等小崽儿来买,也不秤,直接手刨脚薅,三下五除二就装满一背篼。收钱则看他的心情了,有时喊三角,有时喊五角,没个准。

即便如此,也算便宜。白萝卜和青菜头,折算下来才1分钱1斤,装满一背篼,至少有30斤。那时小面二两8分、烧饼3分1个、新鲜猪肉0.77元1斤、大米0.142元1斤。能花3角钱弄一背篼蔬菜,也算生活给穷人的馈赠。

2. 去嘉陵江边背青菜头

背菜回家是个力气活儿。

我也不知道背篼里的菜有多重,反正越背越重。从大溪沟河边打起坡,经过人和街小学、大溪沟电厂、水厂,钻进通往龙家湾的小巷子。龙家湾的崽儿们特别野道,按今天的话说就是迁翻。还好,他们对我等背菜的小崽儿基本高抬贵手,最多拿走一个萝卜或青菜头。

过龙家湾,上坡,抵天主堂,歇气。右手岩坎下是嘉陵江,江上木船如梭,船工们大声喊着号子,听着怪怪的,未曾想数十年后它竟成了非遗文化。

歇过气,从今天的曾家岩书院,过周公馆、戴公馆,抵达市团委。下石梯坎,抵红砖二宿舍。到家。

第一次背菜,搁下背篼后,肩膀已被篾条勒破。但多背几次,肩膀就皮实了,及至后来到云南支边,生猛时,也能挑起二百斤走三五里。

菜背回家,任务才起蒂蒂。

切菜也是个苦活儿。每个萝卜或青菜头,必须先切片,再上一刀、下一刀,切成条状,但不能切断,有点像切腰花,但更粗犷些,方便晾晒。

冬天的重庆几乎无太阳,只能靠风把它吹干。那时我婆婆还健在。母亲上班不在家时,她就教我切。一背篼菜几十斤,切得手都打起泡了,还切不完,就像走在隧道里,看不到光。

牵上麻绳,将切好的菜挂上去。麻绳就沉甸甸地往下坠。终于,当窗台上和走廊挂满成果后,到处飘荡着浓浓菜香。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和风了。

风,一天天吹过。萝卜条和青菜条在风中一天天蔫缩。我眼看它们脱水、起皱、丑陋,却不知咸菜的香,已浓缩在那不起眼的巾巾吊吊中。

很多年后做记者,去涪陵采访,见冬天的乌江边,无论田间地头还是屋檐下,都挂满了青菜头。问农人,才知它们也要靠乌江河谷的风吹到一定程度,才能入厂做榨菜。

渝东南的风,吹了几百年,吹出了川人咸菜和榨菜的世界。今天的榨菜,还在改变世界。咸菜,却渐次退出舞台。

这不是宿命,是味蕾的选择。

3. 跟着母亲学做咸菜

在我跟着母亲学做咸菜时,偌大重庆城,无论曾家岩、上清寺、沙坪坝、观音桥,抑或解放碑脚下的依人巷、江家巷和小米市,只要人烟稠密的居住区,都能看到无论窗台上、走廊里及有限的地坝边,都有人晾咸菜。路过,能闻到干焦焦的菜香。

那时肉少,凭票,每月每人1斤,因此很少见到谁家冬天做香肠、腊肉。但咸菜,却是很多人家要做的。今天的年轻人见老辈喜食咸菜,以为是口味重,其实远不是那么回事。从“湖广填四川”到计划经济的年代,几百年间,蔬菜只能种那么几季,一旦过了季(因当时科技还没进步到能种反季菜),你总不能天天用豆瓣下饭嘛。咸菜(包括泡菜),便充当了下饭菜。

再则,我少时周边没啥富人,大人们都拿死工资,很多家庭到月底钱就扯不拢了,得找人借个三块五块,关饷后赶紧还。以致,菜市场上即使有新鲜蔬菜也买不起,或买得少,咸菜就成了下饭的重要角色。

穷,也创造了母亲们对蔬菜的有限开发。

譬如“狗钻洞”。重庆苦夏,时长,一般家庭多以吃水藤菜为主:中午把叶子炒来吃了,梗子得留着。晚上把梗子切小段,将黄豆炒后用开水激一下,放上煳辣壳与梗子合炒,黄豆多钻入梗子里,下稀饭正好。如果再从泡菜坛里抓一把泡豇豆,或从倒扑坛里抓点冬天做的萝卜旋(干)或青菜头,拌点油辣子,那就是顶好了。

当然,如果还能敲上两只皮蛋,用炭火烤青椒拌了,便有了在天堂用餐的感觉——还想吃皮蛋?做梦吧!

咸菜,伴随多少重庆人走过了春夏,我不知。我只知我们那一代少男少女,从童年、少年到青年,很多人的每顿、每天或每周,至少要吃一筷子咸菜,它给味蕾刻下了记忆,恒久而绵长,再难抹去。

及至作为新三届的我,由重庆六中启程,到云南边疆讨生活,野火孤灯、万籁俱寂时,想的就是母亲的饭菜。回锅肉、蒸烧白不敢多想,免得清口水长流,就想想萝卜旋(干)吧。

记得母亲做回锅肉时,肉爆出油后,即呈灯盏花状,用锅铲把肉抵去一边,让油亮出来,搁豆瓣、甜酱,放入青海椒和萝卜旋再炒。待萝卜旋浸透油后,才将肉回铲继续炒,最后搁蒜苗。蒜苗切斜刀,入味。

起锅前,喉咙管便伸出了爪爪。先吃肉,时人称拈闪闪。闪不到几下,肉尽,再将蒜苗和萝卜旋混合着拈,入口,味不输肉,盖因油已浸透,萝卜旋的脆爽和蒜苗的清香,让米饭遭殃。

蒸烧白,则须用萝卜缨子晒干的盐菜打底。当烧白蒸得火巴糯后,碗底的盐菜也浸饱了油。特别在秋风起时,熬过一个苦夏的人们,大多黄皮寡瘦,亟待有点油水补充,于是各家的母亲们各显神通,把手里仅有的那点肉,做出了至今仍能入梦境的香甜。

那时,绝不担心“三高”,街上也很难见到胖子,偶尔有胖子,也绝不是小兵张嘎中的翻译官,而可能是炊事员,正应了坊间一句传言:灾荒年辰,炊事员饿死了都有三百斤!

在那少肉的年代,偶然的牙祭和吸足油的咸菜,让多少人记住了故乡和童年?

4. 值得铭记的母亲味道

当麻绳上的菜已风干,母亲就教我做咸菜。多是在夜晚,她下班后。

先用滚水洗,至少洗三道。洗的过程,一是去污,二是“发”。有些吹得太干缩的菜条,经滚水发后,回弹,入口才弹牙。最重要的工序是放料:盐,2角1斤;花椒,3角1两;白酒要票,常去买农民的“八搭二”(八角钱搭2斤粮票,可换1斤酒)。

母亲让我依次将盐、花椒、白酒搁入大洗脸盆中的咸菜里,再用手使劲和。和,就是将盐料均匀码入菜中。和之前,叮嘱手要打肥皂洗净,“不然菜会生霉发酸”。当花椒和白酒刺激出咸菜生涩的香味时,母亲说可以装坛了。坛即倒扑坛,肚大口小,将咸菜一层层码入,压紧,口子用树叶封,加衬竹篾条,再把坛子倒过来,垫上接水盘。

接水盘续水后,咸菜与空气隔绝了。

时光侵咬,发酵后,黑暗中密封的咸菜有怎样的变化?不知,只知若干时日开封时,满屋奇香,至今尚未消散……这是那一代母亲们给子女留下的味觉遗产。

在重庆,有很多人是吃着母亲的咸菜长大的。

记忆浸入骨髓,哪怕走遍千山万水,哪怕我曾去云南边疆8年,仍好那一口。

今天,那一口基本找不到了。农人有时还做,但多做成了咬不动的老梭边。

榨菜仍是有的。曾买来榨菜砣切片熬豆芽排骨汤,那个咸呀,好像盐船打翻了;也买过鱼泉和乌江榨菜,小包装,不咸,但味精重,微甜、微辣,适合年轻的996们加班加点。

它虽是咸菜,却不是我想要的味道。

只能自己做。既自食,也分享。朋友们都说好,说能从中找到童年。呵呵,我知道这是客气。

味觉,随时代变迁。因穷、因肉菜短缺而兴旺的咸菜,正在退出舞台。曾经精于制作的母亲们多已远行,曾经好这一口的少年男女也正老去,年青一代,有更适合于他们佐餐的菜肴。乃幸福,乃遗憾。

我仍顽固地坚守着。

某春,去合江福宝。古镇人烟稀少。沿梯坎拾级,尽头一破院,门前晒着几竹竿刚洗净的干咸菜,香气在阳光中弥散,让我久违。想买,喊了几嗓子,无人应。石梯下的老屋里,传来《信天游》:

我低头,向山沟

追逐流逝的童年

风沙茫茫满山谷

不见我的童年……

抬眼看天,白云悠悠。时间就像野驴,早已跑过童年。母亲们在天上还看着我们吗?刹那间,我竟有些不由自主,一行热泪,淌过老脸……

夜灯,一如既往地闪烁。宝马香车,灯红酒绿,热气腾腾,迎面撞脸。

万千滋味中,母亲们的味道正消散于夜空,但情感,我们会铭记,直到永远……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版面欣赏

黄葛树丨张卫:灶台有汤,桌上有咸菜,这是重庆人久远的记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黄葛树丨张卫:灶台有汤,桌上有咸菜,这是重庆人久远的记忆

编辑:陈泰湧责编:李奇,陈泰湧 审核:阮鹏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1-31 20: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这是什么树,得到了3000万人的爱?
...她的笔名——三毛。宋代《图经》有云:“涂山之足,有黄葛树,其下有黄葛渡。”由于读音相近,在重庆方言中,重庆人所说的黄桷树,其实就是古书里的黄葛树,实际上,无论是黄桷垭、黄桷镇
2023-08-29 13:48:00
黄葛树丨林一:重庆,侠骨柔肠的英雄之城
...名路人受伤。附近群众挺身而出将其制服……重庆市树是黄葛树,生命力顽强,即使置身于悬崖峭壁,也迎风昂首,茁壮成长,象征重庆人坚忍不拔、不屈不挠。惟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
2024-12-12 07:04:00
本文转自:重庆晨报黄葛树和黄桷树本来就是两种树 因方音和简化字原因被搞混20年前一封信 为“黄葛树”正名听知名学者讲重庆的黄葛树、黄葛名和黄葛情□蓝锡麟黄葛树,黄葛树,历代重庆人
2024-01-06 00:44:00
黄葛树丨吴洛加:挑挑肥肠
挑挑肥肠文/吴洛加“挑挑肥肠,重庆特色……”身后传来拖长了音调的吆喝,不管你怎么想,反正我停下了脚步,向近年来卖得火爆的这款网红美食投去深情的一瞥。吆喝声的主人姓王,头发花白,皮
2025-03-30 06:37:00
“步行看重庆”,重走黄葛古道
...行在南山约2500公顷的繁茂山林中,古道两侧满是古老的黄葛树,虬枝粗干,树根包裹着石阶。黄葛树是重庆人心中的故乡树,那苍翠欲滴的绿,盘旋蜷曲的根,就像重庆人坚韧的生命力。微风
2023-11-16 15:55:00
黄葛树丨廖伟:行走在明月湖畔
▲如诗如画的明月湖 行走在明月湖畔文/廖伟小直升机在低空盘旋十来分钟后,重新降落在龙兴通用机场。这只是体验,不可能让你飞多久。但是脚下的那一湾绿水却深深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飞行
2024-06-06 06:54:00
黄葛树丨李秀玲:独爱干溜小面
独爱干溜小面文/李秀玲小面是重庆人的美食图腾、精神支柱。重庆崽儿耿不耿直,重庆妹儿豪不豪爽,全靠这碗面扎场子。不喜欢吃小面的人,走出去都不好意思提自己是重庆人。重庆小面五花八门,
2025-02-06 06:53:00
黄葛树丨徐昌斌:悦来相思鱼
悦来相思鱼文/徐昌斌嘉陵江从秦岭崇山峻岭奔腾而出,绕过剑门雄关,裹挟阆中氤氲之气,穿过钓鱼城古战场,蜿蜒曲折来到充满乡愁的悦来场。嘉陵江畔的渝北悦来场,山水相依,风光旖旎,犹如一
2024-12-13 06:49:00
...象征意义。和她同届的另一名同学王明凯写下“巴山簇拥黄葛树,三峡水润山茶花。红山红水红岩魂,有情有义有担当。”他说,巴山与三峡的壮阔与美丽,黄葛树与山茶花的坚贞与热烈,红岩精神
2024-04-09 04:38: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
血脂报告单上“↑↓”符号,哪个指标风险大?
许多人在拿到血脂检验报告单时,最关注的是报告单上的“↑↓”符号,这些符号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健康信息,其中一些指标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紧密相关
2025-11-14 06:49:00
掌握糖尿病足早期信号 这5个部位要重点检查
糖尿病患者因并发症前来医院就诊的情况并不少见。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2025-11-14 06:49:00
“大脑重启”不是科幻片:MECT治疗室里的“无痛升级”全记录
在精神科治疗领域,有一种被称为“大脑重启”的治疗方法——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它就像给大脑做一次精密的“系统升级”
2025-11-14 06:49:00
咳嗽总不好?中医辨“寒热”、西医查病因!
咳嗽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症状,相信许多人都经受过咳嗽反复发作的困扰,持续咳嗽不仅对睡眠质量产生影响,还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干扰
2025-11-14 06:49:00
便秘太难受,可试试这些方法改善
蹲厕所半小时,腿麻了还没动静,你是否也被便秘缠上过?其实便秘不只是排便困难,长期忽视还会导致腹胀、口臭、皮肤变差,甚至增加痔疮
2025-11-14 06:49:00
中医如何看待腰椎病的成因以及预防
腰椎病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表现为腰腿疼痛、活动受限,严重时影响日常生活。中医通过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腰椎病的成因有独特理解
2025-11-14 06:49:00
北京京医中医医院专业治疗耳鸣深度探析:优势、方法与患者选择
耳鸣的困扰在于其无形却无处不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与情绪健康。当寻求专业治疗时,北京京医中医医院的耳鸣专科因其纯中医的系统疗法而备受关注
2025-11-13 11:45:00
医学科普|年轻男性必修课:前列腺炎的防与治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前列腺疾病似乎是中老年男性的专利。然而,门诊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男性开始因前列腺问题而就诊,其中以前列腺炎尤为常见
2025-11-13 11:46:00
确诊乳腺癌怎么办?四川友谊医院蒋林君详解诊疗流程
当诊断书上写下“乳腺癌”三个字,初期的震惊与迷茫或许还未散去,但紧随其后的,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接下来,该怎么做
2025-11-13 11:47:00
东城中医医院特聘专家康佳:产后肩颈僵硬伴头痛,多是“经络不通”
康佳,首都名中医、北京市薪火传承3+3工作室指导老师,从事科、教、研近40年,发表论文20余篇,承担国家“十一五”攻关科研项目
2025-11-13 14:09:00
东城中医医院魏玉龙:经络辨证,精准治疗头痛
魏玉龙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临床系副主任、气功教研室主任。历经20余年临床实践
2025-11-13 14:40:00
东城中医医院马剑雪: 产后脸上长斑不消,别只怪日晒,多是“肝郁血瘀”
马剑雪,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201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师从四川省名中医胡玲香老师。2013年至今跟随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房繁恭主任医师学习
2025-11-13 14:40:00
杏林春暖除鼻患,丹阳陆鸣斋中医诊所创新疗法获赞誉
随着季节更替和环境变化,鼻炎已成为困扰众多民众的常见病、多发病。反复发作的鼻塞、流涕、喷嚏不仅影响日常生活,更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5-11-13 15:23:00
深圳永福医院:排便剧痛、大便出血 警惕肛裂找麻烦
肛裂是齿线以下肛管皮肤破裂后形成棱形裂口或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肛管疾病,好发于青壮年,儿童也可发生,老年人较少。据欧美统计女性比男性多得此病
2025-11-13 15:25:00
数据管理再进阶!盈康一生以DCMM四级认证领跑大健康行业
近日,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公布最新评估结果,盈康一生成功通过《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DCMM-4级(量化管理级)认证
2025-11-13 1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