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马鞍山日报
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策略探究
□ 杨霞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22年3月,教育部又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明确劳动课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要想实现最优化,需得到各学科的支撑,尤其是语文学科。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创造能力和优秀品质。如何让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融合呢?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在潜心梳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发现,课本中显现的、隐性的劳动教育资源不胜枚举。课题组按照劳动课程的核心素养,将这些资源分成“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精神”四大类,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努力营造语文课堂中的劳动体验氛围,协力创建语文课堂外的家务劳动机会,竭力搭建社会实践中的劳动教育平台,取得了较好成效。
在语文课堂上营造劳动体验氛围
劳动教育具有实践性,不能停留在语文教材上。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劳动体验氛围,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要注重情境创设,以激发兴趣为主突破口,大胆尝试。要注重知行合一,以听说读写为主渠道,学创融通。要注重综合评价,以表扬鼓励为主导向,悉心指导。要注重核心素养,以习惯养成为主目标,收获幸福。《意见》强调,“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素养,对培育高素质人才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的劳动内容产生兴趣,才能提高他们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如在小学语文课文《悯农》教学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模拟栽秧的课堂情境,学生在腰酸背痛中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如在小学语文课文《竹节人》教学中,学生在倾听范读中感受趣,在美读分享中品味趣,在品鉴感悟中回忆趣,在即兴练笔中共鸣趣,在制作赏玩中表现趣,在课外阅读中延伸趣。课上,吸管人、笔管人、纸卷人等,更是学生创造性劳动的表现。
在语文课堂外创建家务劳动机会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劳动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家庭生活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契机。适当的家务劳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懂得感恩父母,还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教师可通过QQ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联手家长,让学生和父母共同完成繁重的家务劳动,体会到自己在“家”中的价值,领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创造幸福人生”的道理。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联合家长共同给孩子创造家务劳动机会,引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学会家庭保洁、整理收纳、简单烹饪,做力所能及的事。学生家务劳动遇挫时,家长要言传身教,耐心指导孩子完成,形成良好的劳动家风。
如学完课文《大还是小》,可布置学生自主穿衣、洗漱等;学过课文《那个星期天》,可布置学生自主扫地、擦桌子、收拾碗筷等;学过课文《文具的家》,可布置学生自主整理书包、学具等;进行教学习作《我学会了__》之前,可布置学生学炒菜,或煮饭、下面条等;学习了课文《端午粽》《腊八粥》,可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包饺子、包粽子、熬腊八粥等;抓住日常生活小事也可给学生创造家务劳动的机会,如让学生带着弟弟妹妹唱《上学歌》、给他们讲《小猫种鱼》故事等。
在社会实践中搭建劳动教育平台
劳动教育不仅仅需要学校、家庭的努力,还需要社会的合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让学生真正明白劳动的艰辛,就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真切感悟劳动价值,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教师可结合语文教材中的习作教学,联合学校德育办等部门,竭尽全力为学生铺设各种便利渠道,如与学校所在的社区联络,与市福利机构联系,也可与学校的一些共建单位联手,共同为学生搭建参与社会实践的劳动教育平台。切身的社会实践,既服务他人、教育他人,也服务自己、教育自己。学生通过参与这些社会实践,直接体验,直观感受,学习劳动技能,巩固课堂所学,实现了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
如学完课文《穷人》,可用抓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写法,去赞颂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我和清洁工人一起扫马路”的清洁工人的勤劳、无私;学完课文《那个星期天》,可用融情于景的写法,去记叙看望市养老院孤寡老人、帮他们打扫卫生的事;学完课文《英子》,可通过人物性情变化来塑造残疾儿童不屈不挠的精神。
(作者单位:马鞍山市金瑞小学)
〔注:本文系马鞍山市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MJG2208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0 08: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