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保山日报
兰皎
有人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就眼前来说能决定这堂课的质量,就长远来说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来谈一谈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提问”相关策略。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解读
作为一名教育一线的老师,笔者发现很多师生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育让学生很少有思考的机会,要么不敢思考,要么不会思考。面对问题,他们习惯于等待老师公布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只是会死记硬背的学习机器,而不是会思考的人。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不断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以便能轻松应对今后的学习。
二、课堂有效提问的意义
关于有效提问的意义,于光远教授的一段论述解读得非常透彻:为什么问号是钩子的形状?如果脑袋中多装些“钩子”,就能激起探索的兴趣,刨根问底地学习更多的知识,用问题这个“钩子”把更多的知识勾进脑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有新颖独特的“钩子”,能很快地让学生上钩,带领学生创建起问题的情境,让学生的兴趣始终处于被“钩”起的状态。
教师通过新颖独特、具有启发性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带着浓厚的兴趣来答疑解惑,主动将旧知和新知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形成学习的兴趣。
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把握提问的最佳时机
在合适的时机所提出来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在提问之前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情来设计问题,使学生能够对教师所提问题产生疑惑并尝试利用已有知识来进行解惑。
1.围绕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建立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提问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进行讨论,勇敢地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例如,在讲解《太阳》这篇文章时,导入部分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后羿具有高超的射箭技巧,那射中太阳这件事他能否做到呢?大家先来猜一猜,再通过阅读文章来找到答案。”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在学生的思维产生疑惑时提问
小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出现思维上的障碍就会不知所措,此时需要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当学生的思维产生疑惑时,如果教师直接替代学生思考说出答案,学生就无法深入理解,凭借着机械的记忆难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使学生在相互探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例如,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时,文章中大部分内容描写圆明园的辉煌,题目却用到“毁灭”一词,学生容易产生困惑,此时教师就要围绕着学生的疑惑进行提问,让学生在“辉煌”与“毁灭”的强烈对比中去体会作者对国家的无比热爱和对侵略者的强烈愤怒之情。
3.在学生的思维缺乏深度时提问
大多语文问题的答案具有开放性,有些学生回答问题要么是不沾边,要么就是放之四海皆准。如果学生的答案不够完善、缺乏深度时,教师应通过逐步深入的问题追问学生,使其掌握文章真正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提问学生:“为什么诸葛亮毫不费力就借到了箭呢?”有的学生回答因为诸葛亮很聪明机智。这看似正确的答案实则不够全面也缺乏深度,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你从哪里看出来诸葛亮的聪明机智呢?”教师边启发,学生边回答,这样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并完善答案,从而提升学生思考的全面性与深度。
(二)优化课堂提问技巧
1.提问要适度
在什么时刻进行课堂提问、提问到什么样的程度,虽然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些规律可循。随着孩子们年级的升高,他们的认知发展日渐成熟,教师提问的时间和次数应逐渐降低,保留具有思维深度的提问,其他更多是让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除此以外,课型也是教师把握时机与度的标准,精读课文的提问比略读课文的提问多些,文言文的提问比现代文的提问多些。
2.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教学的受众人群是全体学生,那教师的课堂提问一定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师应致力于让所有学生都能对所提出的问题有所思考,要将全体的意识贯穿于语文课堂的每一环节之中。因此,教师的提问既要对全体学生的水平和层次有充分的把握,又要随时发现、了解各类学生的差异,以达到“为了一切学生”的目的。
3.合理安排候答时间
学生只有在时间充足的候答过程中,才能对问题有充分的思考,将问题与原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结,逐步进入高阶思维阶段。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不但能为学生提供积极动脑用心的机会,而且是了解学生学情的好时机。当然,候答时间不是越长越好,时间过长,部分小学生的思维就会跳脱,注意力就会分散,不能很好地跟上教师的指挥以及大部队的步伐,课堂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4.及时进行适度的评价
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很多老师喜欢用:很好、你真棒、答对了、答错了等简单的语言来评价。这样的评价让学生根本不清楚自己的回答好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错在哪里,更不可能知道改进方向在何处。因此,教师对于不同水平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应给予科学适度的理答,让学生在得到反馈评价后能进一步的思考,为下一次回答问题做准备。例如教学《牛郎织女》的时候,一生提出:为什么牛郎的名字是“牛郎”?有一个学生这样回答:因为牛是一种勤劳的动物,而牛郎每天很辛苦地放牛,不怕吃苦,所以叫他牛郎。听到学生的这个回答我这样评价:“他回答得非常好,他说出了牛本身的特点,这老牛的性格,无形之中也代表了牛郎的性格。”教师这样的评价,让所有同学都明白了“他回答得非常好”是好在什么地方,也为其他同学回答好问题指明了方向。
(三)课堂提问要有层次
1.恰当设计问题的解答距
解答距,是指由问题的刺激情境到解决问题的轨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问题难度和坡度。学生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就如登山,要一级一级地向上攀登。例如在教授《小鸡》一文的时候,描述小鸡啄壳而出有这样一句话:“小鸡啄呀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用阅读来感悟文本是最容易引导的方法,我这样引导学生:孩子们,假如你就是那个在蛋壳里的小鸡,现在你马上要从蛋壳里出来,表演一下你会怎么啄蛋壳?抛出这样一个非常简单有感的问题后,孩子们就积极的开始了生动的表演,有的啄得快快地,有的啄得慢而无力……老师适时参与其中并追问:“这只小鸡为什么啄得这么快?”学生一:因为小鸡急着想快快出来看看外面美丽的世界。学生二:因为小鸡在蛋壳里太闷,想快点出来……老师继续用疑惑的口吻问:“那这只小鸡为什么啄得慢而无力?”学生一:小鸡太小没有力气,要慢慢啄。学生二:因为小鸡又想出来又有点害怕,所以慢慢地啄。在师生的互动中,老师用这样几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一步步引导他们感悟了文本。
2.巧挖问题的最佳角度
教师的课堂提问就如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方向标。文本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在教学时提出的问题更是多种多样的。但课堂提问切入的角度小而精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致力追求的。课堂提问的选择除了需要小而精,更要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
课堂提问的方式是多样的,切入的角度也是多样的,通常情况下,可以从文章的题目、关键句、疑难句这几个角度切入,这没有固定模式,要看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和对课堂的掌控能力。
任何教学都是要讲方法技巧和艺术的,语文课更是如此,有效提问就是方法和技巧,就是语言的艺术。
综上所述,有效的提问意味着有效的课堂。语文课堂上老师不是不问,也不是一定要多问,更不是要乱问,只有做到有效提问,才能真正做到让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作者系昌宁县田园镇达丙村新寨完全小学教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7 1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