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通辽日报
文/张树芳
故乡在奈曼东南毗邻库伦的一个小山村,村里只有30户人家,地处偏僻,交通闭塞,但民风淳厚,热情好客。1948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乡亲们翻身得解放,土改分得了田地,整个村庄都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十岁那年,我也亲眼见证了做了土地主人的乡邻们第一次欢度春节的情景。
刚进腊月,乡亲们就忙碌起来。首先就是赶大集,置办年货。骑毛驴的,坐牛车、驴车的,挑担的,步行的,人们成群结队地涌向15华里以外的马家洼子赶集购年货。集市上熙熙攘攘,人流涌动,叫卖声不绝于耳。放眼望去,有卖鸡鸭鹅兔的,有卖羔羊猪崽的,有卖绿豆豇豆杂粮的,有卖炕席筐篓的……卖了货赚了钱后,人们又欢喜地采购自家的年货。人群里自然少不了我父亲的身影。父亲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但心灵手巧,会刻公章、手戳,会编筐制篓,是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父亲赶着毛驴,驮着精心编制的大小柳条提筐、柳条筛子、笤帚等日用品,与乡亲们一起赶集。他刚刚摆好提筐、筛子,没等开口吆喝,货品就被抢购一空。父亲采购了各类年货,还特意给我——他的独生子买了衣料、花生、大枣、麻糖等。中午时分,父亲骑着他的小毛驴满载而归了。
杀年猪是农家的重头戏。杀年猪当天,父亲会请来几名壮劳力,只见他们用绳索把猪的四蹄捆绑住,摁倒在一张大桌子上宰杀,然后把三四百斤重的大肥猪抬到沸水大锅里,刮毛、开膛破肚、灌血肠、炖肥肉血脖,接着便是主人邀请亲友们来大饱口福了。
喝腊八粥。腊月初八一大早,家家户户就用大黄米、豇豆熬制别具风味的腊八粥,蘸着红糖吃,香甜可口。农村有句谚语说,腊八这天,“谁家的烟囱先冒烟,谁家的高粱先红尖”。于是,腊八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争先恐后地早起熬粥,企盼“高粱先红尖”,有个好年景。
做豆腐。当时,村里只有一盘石磨,需要排号磨豆浆。父亲挑着两桶泡好的黄豆早早地来到磨坊排队等候,再将磨好的豆浆抬回家做豆腐。父亲做的大豆腐又白又嫩口感特别好,留下当天吃的,剩下的豆腐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冷冻后储存在仓房里,整个正月的酸菜炖冻豆腐便有了着落,另一部分泡在水盆里,随时可吃新鲜豆腐。
蒸年糕、粘豆包。故乡盛产粘黄米,因此,黄米豆饭、年糕、粘豆包就成了家常便饭。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蒸上一锅或者几锅年糕、粘豆包储存起来,随吃随取,非常方便。
过小年,送灶王。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吃饺子,送灶王。母亲小心翼翼又毕恭毕敬地焚香、上供、叩头,将前一天的“灶王爷”从墙上揭下来烧掉,口里祷告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除夕是最忙碌的一天。父亲一大早就把灯杆竖起来,挂上漂亮的能发出“哗啦哗啦”声的灯笼。接着 ,张贴“门神”、对联、挂钱,猪圈贴上“肥猪满圈”,驴圈贴上“六畜兴旺”,大门口贴上“出门见喜”。最后将新买的“灶王爷”贴上墙,焚香、上供、叩头,一片虔诚。母亲取上那条浅粉色带花的缎料门帘挂在屋门上。顿时,满堂生辉,增添了诸多喜气。大年夜,父亲在院子里摆上供品,然后发纸(烧纸)、燃放鞭炮,全家跪拜叩头后回屋吃饺子。饭后,我给父母叩头拜年。此时,全村都点燃了灯火,鞭炮声此伏彼起,不绝于耳。家家户户的灯笼杆子发出的“哗啦哗啦”的响声,好像一曲悦耳的交响乐!
给村中长辈叩头,拜年。当东方染上红霞时,我已穿好新衣、新鞋,戴好新帽子出门给亲友拜年了。正月初三,村里的老艺人朱万林邀来邻村同行“于老美”,二人在村部合唱二人转,这在当时可是农村唯一的文艺活动。村里的男女老幼把村部挤得密不透风,朱于二人的表演和频频甩出的包袱,把人们逗得前仰后合。
斗转星移,一晃70多年过去了,可是当年农村过春节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06 08: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