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古代科举考试中如何防止舞弊?唐朝创设了各种措施
科举制度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关键在于科举制度打破了先前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存在的缺陷,即只看门第,不问才能。而科举制度建立了一种新的标准,即以考试成绩博取功名官位,使选官标准从只...……更多
是谁推动宋朝科举制度前进一大步,造福无数考生
宋朝建立之初,科举考试制度并不完善和规范,糊名、誊录等防作弊的手段尚未被朝廷采用,故请托作弊之事时有发生,其时,考生个人品德也在考量范围之内,考官有权力根据考生日常德行决定取舍,甚至考官根据个人喜恶...……更多
五代十国时期科举考试作弊现象及其应对措施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那么在五代十国时期,也沿用了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但是其沿用的效果其实并不好,主要是因为战争的因素依旧存在。但在五代十国时期,科举制度的实行,其实是遭遇了一系列的困难...……更多
宋朝科举制的繁荣与防舞弊措施
宋代重文轻武,因而相比其他任何朝代,都要重视通过科举制来选拨人才。如宋太祖时期创设了朝谢制度,让及第举人皆为天子门生。此举不仅增加了读书人的优越感,还巩固了中央集权,实为上上策。此后创设了殿试,与唐...……更多
朱元璋把科举变成八股,他为何选择这种方式取材?
科举选任人才是从隋朝开始的,隋炀帝时期所创立的进士科则应为中国科举制度的正式起始时间。科举考试从形式到内容以至录取均奉行公开、公平、平等竞争的原则。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是最适合封建王朝选出优秀有才能的...……更多
古代的作弊手段究竟有多高明呢
科举制是以考试的形式选拔官吏的制度。隋朝创立,至清朝灭亡,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在这一千三百多年当中,既有说不尽的十年寒窗,一朝高中,也有道不完的不学无术,科场舞弊。在这些无数的舞弊手段中,“走后门”...……更多
宋朝时期应对考试舞弊的方法,有些比现代还绝
考试作弊,这个问题可以说自古都有。自科举考试开创以来,在考场上作弊的情况便是屡见不鲜,可以说自古至今各种花样和方式层出不穷。但毕竟你有张良计,我就有过云梯。现在的老师也是当年的学生,对这些学生的套路...……更多
此皇帝定下殿试制度并世代沿袭,从此进士及第者方称“天子门生”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素来有个规矩,那就是在乡试、会试中取得功名之人都将主考官视为“座师”,自称门生。而在殿试中,因为是天子主持考试,因此那些进士及第之人往往冠之以“天子门生”的头衔。不过,需要指出的...……更多
“糊名法”的发明与应用:武则天与科举制度的改革
科举制,作为中国首创的选官制度,始创于隋朝大业元年,废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在一千三百多年的漫长科举考试中,共涌现了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超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更是数不胜数。由于科举制成为普通人上升...……更多
宋朝科举改革: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之路
...并非一句话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就以科举制来说,以君权集中的角度来看,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科举制始于隋朝,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也是古...……更多
古代科举制度如何实行的
...题目一定都不容易,不然怎么能刷下一批又一批的人呢?科举制度是隋炀帝杨广首创的,隋朝只有38年的历史,但是隋文帝杨坚却开了一个好头,开创了开皇之治,实现了国富民强,到了杨广做皇帝时,他穷兵黩武,百姓也跟着...……更多
南北榜案朱元璋错杀状元,只因事关江山社稷
古代科举考试场景明朝洪武年间,有两位状元在取得功名之后不久,便死在了屠刀下。这场命案背后,究竟有何隐情?到底是两位状元科场舞弊,死有余辜?还是因为朱元璋为维护社会稳定而不得已采取的\"帝王之术\"呢?\"命...……更多
明朝科举制度与座主门生关系的形成
科举制自隋唐创立以来就逐渐发展完善,到了明代时期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成熟的选官体系,考试的层级、防作弊方式、考官的选拔以及批阅试卷决定排名都已经有着相应的流程。然而自科举诞生以来,就有着一种潜规则伴随...……更多
赵匡胤哪一举动,奠定了大宋的软弱
...朝之所以能够在文学上取得这么辉煌的成绩,与赵匡胤的科举制度改革是分不开的。我们来看看科举制度改革,是不是十分熟悉!公开选拔(取消公荐制度),公平竞争(创造殿试),公正(以成绩为标准),进士及第,对官二...……更多
古代高考有多难?考官出题刁难学生被革职
古代高考,即科举考试。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隋统一后,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九品中正,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更多
科举考试:古代的公平选拔与官场变革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古代的科举考试备受瞩目,这是唯一通过学问以考试的形式来改变自己以及家族命运的机会。高中状元是每个莘莘学子的期望,可每一个人的学习水平不同,聪明的人一举高中,而大多...……更多
科举制度:古代寒门子弟的崛起之路,考试流程详解
科举考试,为我国古代王朝选拔出了很多的优秀才人,对我国朝廷的影响力非常大。科举这一制度产生于隋朝,结束于清朝。在这千年的历史里,它为王朝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一张试卷,虽然看似只是一张纸,但是它却很...……更多
从南北榜到定额取士,明朝如何保证科举的公平性?
...民人家的读书人走上仕途的渠道就只有一条,那就是参加科举考试,在这样一场国家举办的选拔考试中夺得好名次。但是自古以来,南北就有差异,文人也有差异,这是因为北方多战乱,不如物产丰富的南方富饶,北方文人平均...……更多
宋太祖赵匡胤的科举制改革,既可维护政权稳定,又能柔性的集权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时期产生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自己报名参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科举制在南北朝时期萌...……更多
古代科举考试中最强的考生是谁呢
在中国馆的历史上科举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它始于隋,止于清末,前后历经一千多年,为朝廷选拔、输送了许多优秀人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作弊并非现代独有,在古代,就有许多学子禁不住“十年寒窗无人...……更多
古代科举制度的三大鼻祖:孔子、隋文帝与武则天
古代科举制,从隋文帝创立,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结束,历经一千三百多年。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古代“高考”也不断在革新,其中有三大鼻祖,特别值得我们纪念。古代高考的“理论鼻祖”--孔子说到古代高考,先要从孔子...……更多
聊聊景泰年间一场有趣的“科场徇私案”
...、酉年为乡试大比,两京一十三省首府都要为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而忙碌起来。八月初,各省乡试如期举行,顺天府乃天子脚下,首善之区,规制自然最高,两个主考官的分量都比其他地方高出许多,分别为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更多
清朝科举制度:各级功名详解
科举制度,乃系古代中国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将这种科举取士的选拔制度予以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和完善,按照《清史稿·选举志》的说法,“有清一沿明制,二百馀年,虽有以他...……更多
清朝科举制度的重大挫折:辛卯科江南乡试案
...百年。也因此,清朝非常重视自隋朝以来,延续上千年的科举考试制度,认为科举考试是能够吸纳到有用人才的最好办法。但是,让清朝没有想到的是,科举考试竟然在清朝出现了一次大问题,出现了震惊朝野的大案——辛卯科...……更多
...太祖朱元璋的故事。公元1397年,朱元璋选85岁的刘三吾当科举主考官,可放榜后,录取的51人皆为南方人,民间十分不满。未免事端,朱元璋命他换几个北方人,他却拒绝。朱元璋不禁大怒:朕让你改黄榜,你改还是不改?明太祖...……更多
说说古代科举考试的步骤过程
科举制度是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之一,它由隋文帝创建,完善于唐朝。作为我国古代版的\"高考\"制度,科举制度也颇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从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科举制度大约走过了一千三百年的历程,而历次科举考试选拔...……更多
本文转自:株洲日报科举时代的“唯分数”争论狄永从隋唐到明清的1300年间,科举时代的人才选拔标准,经历了一个从“不唯分数”到“唯分数”的演变过程。唐代进士科实行“通榜”和“公荐”制度,当时录取进士不仅看考...……更多
谁的朝代只有37年,制度却影响1300年
...—这些读书人此番来到长安,是为了参加可以改变命运的科举考试。随着这些读书人进入长安,科举制在这一年迎来了重大变革,由原来的单一科目考核,变成了明经、秀才、进士诸科。唐朝官方还规定,天下读书人参加科举需...……更多
古代考生作弊绝招大盘点,连袜子上都写满了四书五经
从古到今,自从科举制度兴起以来,作弊就成了一个比较时尚的话题,当然在古代作弊付出的代价是非常高的,如果被考官发现,那么轻者永远不许参加科举考试,重者被株连九族的也不在少数,历朝历代对考试作弊所设立的...……更多
古代科举考试如何防作弊?
本文转自:齐鲁晚报古代科举考试如何防作弊?有的举措颇有趣味,有些看似不近人情青州市博物馆镇馆之宝明状元状,是研究科举制度的重要文献。 又到高考季。每到高考时,考场周围都要使用电子屏蔽设备,目的是为了防止作弊...……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从“小国巨制” 探究隐于青铜器中的秘密
“神秘的微笑”西周晚期 噩侯驭方鼎 随州羊子山M4墓葬出土器物合照神面纹卣 “小国巨制:西周早期噩侯四器”特展正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呈现
2024-10-29 08:10:00
王夫人为何对贾环恐惧?庶子身份被小瞧,贾环确是贾宝玉重大威胁
王夫人最担心甚至害怕的是贾环对贾宝玉的威胁。这从贾宝玉被打后,她派人去怡红院传人,要证实是贾环讲了坏话导致贾宝玉被打就能看出来
2024-10-29 10:38:00
刘姥姥在探春房中瞧见的那盘果子,是元春梦寐以求却得不到的宝贝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两宴大观园请她。其中早饭就是在探春的秋爽斋里的晓翠堂上吃的。不光如此,刘姥姥还顺便像参观潇湘馆一样
2024-10-29 10:39:00
贾琏与王熙凤行房,丰儿坐在门口守卫,平儿在房里做什么?
周瑞家的送宫花,踏入凤姐的院落之后,却于门前被坐在门槛之上的小丫头丰儿阻拦。无奈只得前往大姐儿的房内暂且安坐。未几,听闻贾琏的笑声传来
2024-10-29 10:39:00
林黛玉初进贾府,邢夫人客气留饭,王夫人一言不发,暗藏贾府秘辛
林黛玉进贾府第一天,邢夫人客气挽留吃饭,王夫人为什么不管饭?林黛玉初来贾府,贾母吩咐她去拜见两个舅舅。明知贾赦、贾政不会接见但礼不可废
2024-10-29 10:40:00
贾琏王熙凤婚后五年,为何只生一个女儿?细节暗示他俩孩子有问题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周瑞家的带她来在王熙凤的院子,遵从平儿的意思,“于是来至东边这间屋内,乃是贾琏的女儿大姐儿睡觉之所
2024-10-29 10:40:00
刘姥姥才是火眼金睛,没进贾家门,就看到一个贾府败家必亡的原因
话说王狗儿这年没赚钱,导致冬事没办,一筹莫展在家中借酒浇愁。他媳妇也不敢管他。倒是岳母刘姥姥出主意劝他与其喝闷酒,不如去贾府打抽丰要钱
2024-10-29 10:41:00
难怪秦可卿死的冤,她敢偷着与贾珍有染,为何不敢安排秦钟上学?
秦可卿死后,贾珍表现的如丧考妣。其情其景让人很难不想到他与秦可卿的关系,是否有不为人知的暧昧。再联系焦大醉骂“爬灰”之事
2024-10-29 10:41:00
王熙凤被休,贾家为何不看王子腾面子?别说王家,皇帝来也管不了
王熙凤的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很明确的讲述了她嫁给贾琏之后,先期顺从,随后显露河东狮本性,最终被贾琏休妻下堂
2024-10-29 10:42:00
隋朝风云:高颎的辉煌与悲剧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隋朝虽然短暂,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隋朝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一群杰出的功臣,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高颎——隋朝的开国元勋
2024-10-29 10:43:00
刘备错失三位牛人:若有一位在,关羽丢不了荆州,诸葛亮不会累死
蜀汉的“人才困局”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最终以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告终。然而,看似稳定的局面背后,实则暗潮涌动,尤其是蜀汉
2024-10-29 10:43:00
假如庞统没有死在落凤坡,刘备能否复兴汉室呢?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谋士们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的智谋和策略为三国时期的战争增添了许多经典战例
2024-10-29 10:44:00
刘备称帝后,有想过杀诸葛亮吗?
刘备称帝后,诸葛亮作为股肱之臣,一向勤勤恳恳,刘备十分倚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刘备有过杀诸葛亮的想法,那只可能在两种情况下
2024-10-29 10:45:00
刘备:仁义之君还是虚伪的智者?
一:刘备的初心与困境刘备,一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他身负家国重任,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困境
2024-10-29 10:45:00
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其实后面还有一句,道破刘备必亡内因
在中国古代三国时期,卧龙与凤雏乃是指智慧绝伦的诸葛亮和英才早逝的庞统。刘备在得到这两位辅佐之后,确实为其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繁荣与稳定
2024-10-29 10: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