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古代科举考试如何防作弊?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08 05:06: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齐鲁晚报

古代科举考试如何防作弊?

有的举措颇有趣味,有些看似不近人情

古代科举考试如何防作弊?

青州市博物馆镇馆之宝明状元状,是研究科举制度的重要文献。 又到高考季。每到高考时,考场周围都要使用电子屏蔽设备,目的是为了防止作弊。其实,不只是现在,被称为“古代高考”的科举考试也一样有很多防作弊措施,有的举措今天看来颇有趣味。那么,古代科举考试到底有哪些防作弊手段呢?

□孙晓明孙辰龙

锁院隔离以防请托

唐代后期,科举考试请托之风盛行,严重污染科举制度。北宋初年,为了消除请托之弊,设立了锁院制度。宋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正月六日,以翰林学士承旨苏易简等权知贡举。易简等以贡举重柄,义在无私,受诏之日,五人便赴尚书省锁宿,更不归私第,以杜绝请托。物论嘉之”(《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九之二)。“后遂为常例”(《长编》卷三三)。考务人员封闭隔离之制不仅实行于省试,也推广于解试与殿试。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十一月十二日,诏自今知贡举及发解官并令门辞,遣官伴送入院锁宿,不得更求上殿及进呈题目”(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九之五)。考试官从受命之日起,到放榜之日止,一直锁宿于试院。这样,就隔断了考试官与其他臣僚的联系,使权臣近侍等人的请托难以得逞。

锁院制度为元、明、清代所沿用。如清代会试,考试官于会试前三天即三月初六日任命后封闭隔离。是日早晨,乾清门侍卫领旨至午门交大学士拆封,同稽察御史宣旨唱名。凡开列有名的内、外帘官,各备朝服行李皆前往听宣,被任命者不得逗留,不得回私宅,即日入闱。

科举考试也避亲嫌

从唐代开始,创立了对考试官亲戚另行考试制度,即称选官“别试”制度。但时行时废,尚未形成定制。

到宋代,别试则普遍实行于解试、省试,专门派遣考试官,单独设立专场,另外规定录取人数,成为一种回避亲嫌的考试制度。唯独殿试无别试,这是因为殿试系由皇帝亲自主持,皇帝即是主考官,无须避亲。但到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亦因议者有请,“诏自今在朝官有亲属赴廷对者,免差考校”(《文献通考》卷三二),其用意亦在于避亲。

显然,别试对于防止考试官作弊是有一定作用的。这种避亲制度也为后代所沿用。如元代规定:“举人与考试官有五服内亲者,自须回避。仍令同试官考卷。若应避而不自陈者,殿壹举。”(《通制条格》卷五《科举》)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科举成式”规定:“凡试官,不得将弟男子侄亲属人试,徇私取中。违者,许指实陈告。”(《明会典》卷七七《科举通例》)清初乡、会试,内、外帘官的子弟、宗亲应回避者,于贡院中另编座位号,别请命题,专门派官考试,按一定名额录取。乾隆九年(1744年)干脆命乡、会试的考试官、同考官、知贡举、监临、监试、提调官的子孙及宗族照例回避,不许应试。二十一年,又命受卷、弥封、誊录、对读、收掌等官子弟近戚也一起回避。另外,清代亦同宋制,大臣有子弟为新贡士,殿试也加以回避,不得担任阅卷官。

对号入座不得随意

唐代省试,应举人分甲引试(考试),坐于尚书都省廊庑之下,不排座次。宋代省试,则在考试前一天排定座次,张榜公布;引试时,由监门按姓名引入,依榜就座,不得移易。此制始于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最早可追溯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此后殿试、解试也实行按榜就座制。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殿试,即于崇政殿廊设幔,列座席,标明举人姓名。又揭榜公布所列次序,令举人看榜之后,依次就座。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私相传授作弊,另一方面也便于维持考场秩序。因此,此制也为后世所沿用。

明代乡、会试的座位榜称“号图”,由监试同提调官亲自编排。引试日,按号就座,由号军验证。如未按号就座,即马上逐出考场,取消考试资格。

清代乡试,每场于考试前两天,由受卷、弥封、誊录、对读官齐集贡院的至公堂戳印座号。考试前一天点名,按号进入每间号舍,准备第二天清早散题考试。清初殿试,在保和殿内安排试桌,在试桌上粘贴各贡士名签,按签入座。此制后废,改为入殿随意就座。因殿深光线阴暗,故先入者多占前排,后至者多移至殿前廊下。大概因为当时参加殿试的人数较少,可以比较随便吧。

岂能夜间秉烛考试

所谓“继烛”,是指贡举考试时,举人白天答卷未完,夜晚点燃蜡烛,继续考试。唐朝省试,卯时(晨五时至七时)开考,酉时(晚五时至七时)结束。如果答卷未完,一般可以给蜡烛三条,挑灯夜试,烛尽交卷。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进士及第的韦承贻还写了一首诗:

褒衣博带满尘埃,

独上都堂纳试回。

蓬巷几时闻吉语,

棘篱何日免重来?

三条烛尽钟初动,

九转丸成鼎未开。

残月渐低人扰扰,

不知谁是谪仙才。

“三条烛尽”“残月渐低”,描写的就是礼部夜试进士的情景。唐贡举考试有时还可以“兼得通宵”。

五代夜试以给烛二条为限。后唐明宗长兴二年(931年)改令昼试,旋复旧。后周太祖广顺年间,复用昼试。

宋承后周制,贡举考试不许继烛。但是,北宋初年并未严格执行。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秋七月丙子,戚纶等上言不许继烛,这一建议得到真宗批准,并列入了贡举条制。此后不但实行于省试,而且普遍实行于解试和殿试。殿试早晨入试,午后纳卷而出。南宋时,偶尔也有出于特恩例外赐烛者,然而唱名时须降甲、降等。按照惯例,殿试赐烛者,“正奏名降一甲,如在五甲,降本甲末;特奏名降一等,如在第五等,与摄助教”(《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三《廷试赐烛》)。另外,南宋后期诸州解试继烛之禁执行得不好,因而屡有严禁继烛之诏。禁止继烛,尽用昼试,这样,在朗朗乾坤、光天化日之下,举人作弊就比较难了。

继烛之禁,在元、明也时有实行。清代乡、会试则无继烛之禁。应举人在引试前一天寅时(晨三至五时)点名依号进入号舍,锁宿。应举人要在号舍内住两夜,引试当天夜里,可以睡觉,也可以通宵挑灯答卷。这就为带书带小抄书、交头接耳、替考增加了机会。如有的士人将五经四书写在内衣上,因为夜里可以脱衣检阅。清人乡、会试“尽一昼夜继以次日”,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而清代的殿试,则一般以白天为限,不许继烛。若不能交卷者,附三甲末。

枪手小抄严查严禁

不准带书进考场,即挟书之禁始于唐。《通典》卷十五《选举》三载:“礼部阅试之日,皆严设兵卫,荐棘围之,搜索衣服,讥呵出入,以防假滥焉。”但是唐代虽曾有挟书之禁,但并未成为定制。五代后唐时虽曾将禁止挟书载入贡举条制,但也未认真实行。

北宋时期始严挟书之禁,成为一种制度。如专门设监门、巡铺等官吏,进行搜索、巡查;一旦查获,即严加处罚。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由“殿一举”改为:“进士殿二举,诸科殿五举。”南宋时则加重为:“怀挟殿五举,不以赦原。”殿一举就是取消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之后,每三年一开科场,殿五举就等于十五年内不准应举。

挟书之禁不仅实行于省试,而且普遍实行于解试、殿试。如南宋时殿试仍予搜身:“其士人止许带文房及卷子,余皆不许挟带文集。士人入东华门,各行搜检身内有无绣体私文,方许放人。”(《梦梁录》卷三)

明、清也一再重申挟书之禁,并进一步加重了处罚。凡遇每场举人入院,一一搜检,除试卷及笔墨砚外,不得将片纸只字带入。搜检得出,即记姓名扶出,仍行本贯,不许再试。发现挟书即永远取消科举考试资格,其惩罚比宋、元时的“殿二举”“殿五举”要严厉得多。

清代前期,此禁更加细致严格。顺治二年(1645年),即明确规定:“生儒入场,细加搜检。如有怀挟片纸只字者,先于场前枷号一个月,问罪发落……搜检官役知情容隐者同罪。”(《清朝文献通考》卷四七)。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又规定:“凡考试,举人入闱,皆穿拆缝衣服,单层鞋袜。止带篮筐、小凳、食物、笔砚等项,其余别物,皆截留在外。如违治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三四一)。乾隆九年(1744年),又进一步详细规定:“士子服式,帽用单层毡;大小衫袍褂,俱用单层,皮衣去面,毡衣去里,裈裤布皮毡听用,止许单层;袜用单毡,鞋用薄底,坐具用毡片。……至于士子考具:卷袋不许装里,砚台不许过厚,笔管镂空,水注用瓷;木炭止许长二寸;蜡台用锡,止许单盘,柱必空心通底;糕饼饽饽,各要切开。……至考篮一项。应照南式考篮,编成玲珑格眼,底面如一,以便搜位。”“士子点名时,头、二门内,令搜役两行排立,士子从中鱼贯而入。以两人搜检一人,细查各士子衣服、器具、食物,以杜怀挟之弊。若二门搜出怀挟,即将头门不能搜出之官役,照例处治。”清代后期,此禁稍为松弛。

逐项措施虽然难以杜绝抄袭之弊,但对于防止作弊显然有重要作用。如乾隆九年(1744年)顺天府乡试,查出挟书者四十余人,而闻风散去者达两千人之多。

传义指交头接耳或传递文字。传义之禁始见于宋初。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即规定:“如有遥口相授传与人者,即时遣出,不在试限。”(《宋会要辑稿·选举》)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又重新删定了“进士传义之法”。元、明、清亦有传义之禁。宋代的巡铺官、明清的巡绰官,即主要是为防止传义而设的。

科场纪律中还有一项重要规定,即禁止代笔。代笔之禁始见于五代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宋代屡申严之。如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十二月三十日,诏曰:“今后如有请人撰述文字应举者,许人告言,送本处色役,永不得仕进。同保人知者殿四举,不知者殿两举。受请者,在官停任,选人殿三,举(保)人殿五举,诸色人量事科罪。”(《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五)同挟书、传义一样,代笔之禁也普遍施行于解、省、殿试。

宋以后一直把禁止代笔作为科场的一项重要规则。元代规定:“乡试、会试若有怀挟及令人代作者,……殿二举。”(《通制条格》卷五《科举》)明、清亦有类似规定。虽然有此严禁,但代笔之事时有发生。为此,历代都采取了许多措施。一是奖赏检举告发人。如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曾规定:“如士人告获,与免一次文解;诸色人赏钱三百千。”(《宋会要辑稿·选举》四之三八)二是对比字画。让应举人亲自书写卷首家状,解、省试合格之后,对照家状与试卷的笔迹,以防假冒。三是复试。清代乡试、会试放榜后,在参加会试、殿试之前,均进行复试,其目的之一也在于防止代笔之弊,以确保科举考试公正无私、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08 09:45:2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为了防止科举考试被冒名顶替,古人都想了哪些方法?
...有固定名额,导致贡举人数太多,贡院之中人满为患。到宋真宗时期,制定了固定解额制,各州郡都限定了参加贡举的人数。由于唐末和五代北方长期战乱,造成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的文化教育水平
2023-07-12 17:36:00
是谁推动宋朝科举制度前进一大步,造福无数考生
...范。这位推动科举考试制度向前迈进一大步的考生,就是宋真宗时期的名臣陈彭年!陈彭年是(今江西南城)抚州南城人,家乡位于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境内,幼时勤奋好学,十三岁的时候,写出“《
2023-05-11 15:57:00
说说古代科举考试的步骤过程
科举制度是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之一,它由隋文帝创建,完善于唐朝。作为我国古代版的"高考"制度,科举制度也颇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从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科举制度大约走过了一千三百年的历
2023-04-25 16:27:00
聊聊明清时期令人窒息的科举考试
...中生涯都觉得是一种“煎熬”。但是,如果你了解古代的科举考试,你就不会有这么多牢骚啦。科举制度在唐朝正式形成,一般分为两级:地方州县的发解试和中央尚书省礼部(唐前期由吏部负责)
2023-06-21 13:44:00
清朝科举制度:各级功名详解
科举制度,乃系古代中国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将这种科举取士的选拔制度予以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和完善,按照《清史稿·选举志》的说法,“有清一沿明
2023-12-20 15:35:00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你了解多少?
科举制度,又称科举、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图片来自网络创立和废除科举制度是由隋朝隋文帝杨坚所提出的,由隋炀帝杨广正式创
2023-07-03 14:29:00
古代科举考试的考场贡院,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古代科举考试是一种类似高考的官吏选拔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考试的第一名被称之为状元,第二名被称为榜眼,而第三名则被称为探花。那么,科举考试前,又如何安排每个
2023-07-12 06:51:00
探索古代科举考试的源头及其影响
...重要指标。然而,我们很少深入了解高考的源头——古代科举考试。通过回顾古代科举考试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千年的选拔制度,以及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深远影响。古代科举考试是中
2023-07-13 20:40:00
漫长的科举历史中,究竟考查了哪些科目呢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之一,历经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其考试科目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变化。科举考试不仅是对学识的考察,更是对治国理政能力的一种筛选。那么
2024-09-29 21:5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讲好十堰档案故事 弘扬红色革命精神——2025年十堰市“红领巾读档人”活动记略
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詹浩)档案是凝固的历史,少年是跳动的未来。当新时代的红领巾遇见泛黄卷帙里的岁月印记,当稚嫩童声触碰厚重历史的脉搏
2025-09-12 09:32:00
东湖评论:光耀通城,义举传千秋
夫通城者,鄂南明珠,钟灵毓秀之地,蕴德含仁之乡。山川形胜,承天地之瑞气;人文炳蔚,传千古之遗芳。见义勇为之风,于斯盛矣
2025-09-12 10:00:00
丰县史志办与图书馆联袂举办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文展
9月6日,丰县史志办与图书馆联袂举办、为期一月的“丰县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文展”在县图书馆拉开帷幕。此次布展,旨在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图文展示
2025-09-12 10:55:00
大禹文化⑥丨大禹一生干了三件事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2025-09-12 11:32:00
济宁举办《抗战三部曲》报告会,近100名读者与英雄后代参会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陈丹2025年9月10日晚,由山东省作家协会、济宁市政协指导,济宁市读书协会、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的《<抗战三部曲>
2025-09-12 11:55:00
笔墨传薪 艺贯中西——书法家王世芳的艺术人生与文化使命
【引言:一位退役军人的笔墨传奇】在当代书坛,有这样一位艺术家:他以军人的坚韧锤炼笔力,以学者的深邃贯通古今,用一幅幅作品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2025-09-12 12:38:00
河北迁安:基层干部历时四年著长篇抗战题材小说《长城谣》
图为魏江荣走访长城。河北新闻网讯(张泽慧、朱艳辉、李敏丽)近日,河北省迁安市五重安镇基层干部魏江荣(笔名魏江蓉)创作的长篇抗战题材小说《长城谣》
2025-09-12 14:35:00
【马上见】长江文明,中华风骨
..从雪山到东海,奔腾6300余公里的长江,流经十三个省区市,孕育了厚重磅礴而丰富多彩的长江文化,涵养了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2025-09-12 16:47:00
【AI编辑部】杜甫携好友在第十四届酒博会再续《饮中八仙歌》
千年之前,杜甫于长安酒肆以一首《饮中八仙歌》定格盛唐酒魂,通过描绘八位嗜酒名士的醉态群像,既展现了盛唐文人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
2025-09-12 19:36:00
文化中国行丨开放包容:不尽长江滚滚流
文明产生于河流。根据古代文献和传说,长江流域曾经生活着炎帝、祝融、共工、伏羲、女娲、蚩尤、盘瓠等早期先民,其中炎帝因为创制耒耜农具
2025-09-12 19:55: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赴山海》的“莫寄托”酒杯竟藏在吉林
刚开播的电视剧《赴山海》中,由成毅饰演的萧秋水调制了一款“莫寄托”惊艳庄主,你可知道,萧秋水用来调酒的同款酒杯就藏在吉林省博物院
2025-09-12 22:29:00
暑假期间,我去五台山“乘凉”,途经五台县豆村镇佛光村,参观了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中出现过的佛光寺。影片中好多背景都取材于山西的古建筑
2025-09-12 22:31:00
高足玻璃杯:丝绸之路上的太原
北齐玻璃杯(太原市博物馆藏)这件玻璃杯,如玉般温润。浑身透出绿色荧芒,轻薄而透亮。大而圆的腹,小而深绿的类似青铜豆的足
2025-09-12 22:31:00
戴用章:投笔从戎铸忠魂
从赣东乡村走出的热血青年,在国难当头之际以生命捍卫家国领空。他叫戴用章,一位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空军英雄。其短暂而壮烈的一生
2025-09-12 07:10:00
跟着诗仙李白去体味安徽山水奇踪
大皖新闻讯 记者从安徽省美术馆获悉,“山水多奇踪——李白在安徽诗作书法展”9月10日在安徽省美术馆正式开展,将持续至10月15日
2025-09-11 17: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