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古代科举考试如何防作弊?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08 05:06: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齐鲁晚报

古代科举考试如何防作弊?

有的举措颇有趣味,有些看似不近人情

古代科举考试如何防作弊?

青州市博物馆镇馆之宝明状元状,是研究科举制度的重要文献。 又到高考季。每到高考时,考场周围都要使用电子屏蔽设备,目的是为了防止作弊。其实,不只是现在,被称为“古代高考”的科举考试也一样有很多防作弊措施,有的举措今天看来颇有趣味。那么,古代科举考试到底有哪些防作弊手段呢?

□孙晓明孙辰龙

锁院隔离以防请托

唐代后期,科举考试请托之风盛行,严重污染科举制度。北宋初年,为了消除请托之弊,设立了锁院制度。宋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正月六日,以翰林学士承旨苏易简等权知贡举。易简等以贡举重柄,义在无私,受诏之日,五人便赴尚书省锁宿,更不归私第,以杜绝请托。物论嘉之”(《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九之二)。“后遂为常例”(《长编》卷三三)。考务人员封闭隔离之制不仅实行于省试,也推广于解试与殿试。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十一月十二日,诏自今知贡举及发解官并令门辞,遣官伴送入院锁宿,不得更求上殿及进呈题目”(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九之五)。考试官从受命之日起,到放榜之日止,一直锁宿于试院。这样,就隔断了考试官与其他臣僚的联系,使权臣近侍等人的请托难以得逞。

锁院制度为元、明、清代所沿用。如清代会试,考试官于会试前三天即三月初六日任命后封闭隔离。是日早晨,乾清门侍卫领旨至午门交大学士拆封,同稽察御史宣旨唱名。凡开列有名的内、外帘官,各备朝服行李皆前往听宣,被任命者不得逗留,不得回私宅,即日入闱。

科举考试也避亲嫌

从唐代开始,创立了对考试官亲戚另行考试制度,即称选官“别试”制度。但时行时废,尚未形成定制。

到宋代,别试则普遍实行于解试、省试,专门派遣考试官,单独设立专场,另外规定录取人数,成为一种回避亲嫌的考试制度。唯独殿试无别试,这是因为殿试系由皇帝亲自主持,皇帝即是主考官,无须避亲。但到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亦因议者有请,“诏自今在朝官有亲属赴廷对者,免差考校”(《文献通考》卷三二),其用意亦在于避亲。

显然,别试对于防止考试官作弊是有一定作用的。这种避亲制度也为后代所沿用。如元代规定:“举人与考试官有五服内亲者,自须回避。仍令同试官考卷。若应避而不自陈者,殿壹举。”(《通制条格》卷五《科举》)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科举成式”规定:“凡试官,不得将弟男子侄亲属人试,徇私取中。违者,许指实陈告。”(《明会典》卷七七《科举通例》)清初乡、会试,内、外帘官的子弟、宗亲应回避者,于贡院中另编座位号,别请命题,专门派官考试,按一定名额录取。乾隆九年(1744年)干脆命乡、会试的考试官、同考官、知贡举、监临、监试、提调官的子孙及宗族照例回避,不许应试。二十一年,又命受卷、弥封、誊录、对读、收掌等官子弟近戚也一起回避。另外,清代亦同宋制,大臣有子弟为新贡士,殿试也加以回避,不得担任阅卷官。

对号入座不得随意

唐代省试,应举人分甲引试(考试),坐于尚书都省廊庑之下,不排座次。宋代省试,则在考试前一天排定座次,张榜公布;引试时,由监门按姓名引入,依榜就座,不得移易。此制始于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最早可追溯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此后殿试、解试也实行按榜就座制。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殿试,即于崇政殿廊设幔,列座席,标明举人姓名。又揭榜公布所列次序,令举人看榜之后,依次就座。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私相传授作弊,另一方面也便于维持考场秩序。因此,此制也为后世所沿用。

明代乡、会试的座位榜称“号图”,由监试同提调官亲自编排。引试日,按号就座,由号军验证。如未按号就座,即马上逐出考场,取消考试资格。

清代乡试,每场于考试前两天,由受卷、弥封、誊录、对读官齐集贡院的至公堂戳印座号。考试前一天点名,按号进入每间号舍,准备第二天清早散题考试。清初殿试,在保和殿内安排试桌,在试桌上粘贴各贡士名签,按签入座。此制后废,改为入殿随意就座。因殿深光线阴暗,故先入者多占前排,后至者多移至殿前廊下。大概因为当时参加殿试的人数较少,可以比较随便吧。

岂能夜间秉烛考试

所谓“继烛”,是指贡举考试时,举人白天答卷未完,夜晚点燃蜡烛,继续考试。唐朝省试,卯时(晨五时至七时)开考,酉时(晚五时至七时)结束。如果答卷未完,一般可以给蜡烛三条,挑灯夜试,烛尽交卷。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进士及第的韦承贻还写了一首诗:

褒衣博带满尘埃,

独上都堂纳试回。

蓬巷几时闻吉语,

棘篱何日免重来?

三条烛尽钟初动,

九转丸成鼎未开。

残月渐低人扰扰,

不知谁是谪仙才。

“三条烛尽”“残月渐低”,描写的就是礼部夜试进士的情景。唐贡举考试有时还可以“兼得通宵”。

五代夜试以给烛二条为限。后唐明宗长兴二年(931年)改令昼试,旋复旧。后周太祖广顺年间,复用昼试。

宋承后周制,贡举考试不许继烛。但是,北宋初年并未严格执行。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秋七月丙子,戚纶等上言不许继烛,这一建议得到真宗批准,并列入了贡举条制。此后不但实行于省试,而且普遍实行于解试和殿试。殿试早晨入试,午后纳卷而出。南宋时,偶尔也有出于特恩例外赐烛者,然而唱名时须降甲、降等。按照惯例,殿试赐烛者,“正奏名降一甲,如在五甲,降本甲末;特奏名降一等,如在第五等,与摄助教”(《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三《廷试赐烛》)。另外,南宋后期诸州解试继烛之禁执行得不好,因而屡有严禁继烛之诏。禁止继烛,尽用昼试,这样,在朗朗乾坤、光天化日之下,举人作弊就比较难了。

继烛之禁,在元、明也时有实行。清代乡、会试则无继烛之禁。应举人在引试前一天寅时(晨三至五时)点名依号进入号舍,锁宿。应举人要在号舍内住两夜,引试当天夜里,可以睡觉,也可以通宵挑灯答卷。这就为带书带小抄书、交头接耳、替考增加了机会。如有的士人将五经四书写在内衣上,因为夜里可以脱衣检阅。清人乡、会试“尽一昼夜继以次日”,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而清代的殿试,则一般以白天为限,不许继烛。若不能交卷者,附三甲末。

枪手小抄严查严禁

不准带书进考场,即挟书之禁始于唐。《通典》卷十五《选举》三载:“礼部阅试之日,皆严设兵卫,荐棘围之,搜索衣服,讥呵出入,以防假滥焉。”但是唐代虽曾有挟书之禁,但并未成为定制。五代后唐时虽曾将禁止挟书载入贡举条制,但也未认真实行。

北宋时期始严挟书之禁,成为一种制度。如专门设监门、巡铺等官吏,进行搜索、巡查;一旦查获,即严加处罚。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由“殿一举”改为:“进士殿二举,诸科殿五举。”南宋时则加重为:“怀挟殿五举,不以赦原。”殿一举就是取消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之后,每三年一开科场,殿五举就等于十五年内不准应举。

挟书之禁不仅实行于省试,而且普遍实行于解试、殿试。如南宋时殿试仍予搜身:“其士人止许带文房及卷子,余皆不许挟带文集。士人入东华门,各行搜检身内有无绣体私文,方许放人。”(《梦梁录》卷三)

明、清也一再重申挟书之禁,并进一步加重了处罚。凡遇每场举人入院,一一搜检,除试卷及笔墨砚外,不得将片纸只字带入。搜检得出,即记姓名扶出,仍行本贯,不许再试。发现挟书即永远取消科举考试资格,其惩罚比宋、元时的“殿二举”“殿五举”要严厉得多。

清代前期,此禁更加细致严格。顺治二年(1645年),即明确规定:“生儒入场,细加搜检。如有怀挟片纸只字者,先于场前枷号一个月,问罪发落……搜检官役知情容隐者同罪。”(《清朝文献通考》卷四七)。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又规定:“凡考试,举人入闱,皆穿拆缝衣服,单层鞋袜。止带篮筐、小凳、食物、笔砚等项,其余别物,皆截留在外。如违治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三四一)。乾隆九年(1744年),又进一步详细规定:“士子服式,帽用单层毡;大小衫袍褂,俱用单层,皮衣去面,毡衣去里,裈裤布皮毡听用,止许单层;袜用单毡,鞋用薄底,坐具用毡片。……至于士子考具:卷袋不许装里,砚台不许过厚,笔管镂空,水注用瓷;木炭止许长二寸;蜡台用锡,止许单盘,柱必空心通底;糕饼饽饽,各要切开。……至考篮一项。应照南式考篮,编成玲珑格眼,底面如一,以便搜位。”“士子点名时,头、二门内,令搜役两行排立,士子从中鱼贯而入。以两人搜检一人,细查各士子衣服、器具、食物,以杜怀挟之弊。若二门搜出怀挟,即将头门不能搜出之官役,照例处治。”清代后期,此禁稍为松弛。

逐项措施虽然难以杜绝抄袭之弊,但对于防止作弊显然有重要作用。如乾隆九年(1744年)顺天府乡试,查出挟书者四十余人,而闻风散去者达两千人之多。

传义指交头接耳或传递文字。传义之禁始见于宋初。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即规定:“如有遥口相授传与人者,即时遣出,不在试限。”(《宋会要辑稿·选举》)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又重新删定了“进士传义之法”。元、明、清亦有传义之禁。宋代的巡铺官、明清的巡绰官,即主要是为防止传义而设的。

科场纪律中还有一项重要规定,即禁止代笔。代笔之禁始见于五代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宋代屡申严之。如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十二月三十日,诏曰:“今后如有请人撰述文字应举者,许人告言,送本处色役,永不得仕进。同保人知者殿四举,不知者殿两举。受请者,在官停任,选人殿三,举(保)人殿五举,诸色人量事科罪。”(《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五)同挟书、传义一样,代笔之禁也普遍施行于解、省、殿试。

宋以后一直把禁止代笔作为科场的一项重要规则。元代规定:“乡试、会试若有怀挟及令人代作者,……殿二举。”(《通制条格》卷五《科举》)明、清亦有类似规定。虽然有此严禁,但代笔之事时有发生。为此,历代都采取了许多措施。一是奖赏检举告发人。如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曾规定:“如士人告获,与免一次文解;诸色人赏钱三百千。”(《宋会要辑稿·选举》四之三八)二是对比字画。让应举人亲自书写卷首家状,解、省试合格之后,对照家状与试卷的笔迹,以防假冒。三是复试。清代乡试、会试放榜后,在参加会试、殿试之前,均进行复试,其目的之一也在于防止代笔之弊,以确保科举考试公正无私、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08 09:45:2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为了防止科举考试被冒名顶替,古人都想了哪些方法?
...有固定名额,导致贡举人数太多,贡院之中人满为患。到宋真宗时期,制定了固定解额制,各州郡都限定了参加贡举的人数。由于唐末和五代北方长期战乱,造成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的文化教育水平
2023-07-12 17:36:00
是谁推动宋朝科举制度前进一大步,造福无数考生
...范。这位推动科举考试制度向前迈进一大步的考生,就是宋真宗时期的名臣陈彭年!陈彭年是(今江西南城)抚州南城人,家乡位于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境内,幼时勤奋好学,十三岁的时候,写出“《
2023-05-11 15:57:00
说说古代科举考试的步骤过程
科举制度是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之一,它由隋文帝创建,完善于唐朝。作为我国古代版的"高考"制度,科举制度也颇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从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科举制度大约走过了一千三百年的历
2023-04-25 16:27:00
聊聊明清时期令人窒息的科举考试
...中生涯都觉得是一种“煎熬”。但是,如果你了解古代的科举考试,你就不会有这么多牢骚啦。科举制度在唐朝正式形成,一般分为两级:地方州县的发解试和中央尚书省礼部(唐前期由吏部负责)
2023-06-21 13:44:00
清朝科举制度:各级功名详解
科举制度,乃系古代中国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将这种科举取士的选拔制度予以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和完善,按照《清史稿·选举志》的说法,“有清一沿明
2023-12-20 15:35:00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你了解多少?
科举制度,又称科举、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图片来自网络创立和废除科举制度是由隋朝隋文帝杨坚所提出的,由隋炀帝杨广正式创
2023-07-03 14:29:00
古代科举考试的考场贡院,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古代科举考试是一种类似高考的官吏选拔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考试的第一名被称之为状元,第二名被称为榜眼,而第三名则被称为探花。那么,科举考试前,又如何安排每个
2023-07-12 06:51:00
探索古代科举考试的源头及其影响
...重要指标。然而,我们很少深入了解高考的源头——古代科举考试。通过回顾古代科举考试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千年的选拔制度,以及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深远影响。古代科举考试是中
2023-07-13 20:40:00
漫长的科举历史中,究竟考查了哪些科目呢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之一,历经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其考试科目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变化。科举考试不仅是对学识的考察,更是对治国理政能力的一种筛选。那么
2024-09-29 21:5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大风影像】终南正脉——至相寺
深秋的秦岭山脉,终南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怀揣着对千年古刹的向往,驱车向南,沿着子午大道一路疾驰,目标直指天子峪深处的华严宗祖庭——至相寺
2025-11-05 17:31:00
《羋月传》作者蒋胜男:不要想象一个“自己的古代”
大皖新闻讯 著名网络小说作家、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羋月传》作者蒋胜男现身安徽霍山迎驾笔会。作为人气作家,蒋胜男结合《羋月传》的创作直言
2025-11-05 23:14:00
沈举人巷:微更新,焕新颜
近日,鼓楼区华侨路街道沈举人巷完成“微更新”。这条200米长的老街聚焦景观提升、文化重塑与便民设施优化,更新过程中融入科举文化、名人记忆等元素,在留存历史底蕴的同时焕发时代活力。
2025-11-05 08:18:00
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其产生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
2025-11-05 03:25:00
潍坊廉政文化的精神回响
鲁网11月4日讯(记者 王玉龙)一出名为《枝叶关情·郑板桥》的话剧在北京发布,将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的清风傲骨,再次推至当代观众面前
2025-11-04 14:30:00
送别!福州走出的学界泰斗走了!她的家族竟然这么不一般
闽江呜咽,榕叶含悲。我国海军舰船应用化学领域泰斗、“人民海军居里夫人式女杰”萨本茂同志,于2025年10月31日在上海逝世
2025-11-04 16:1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位于鱼台县的孝贤文化主题公园,园内孝贤阁耸立其中,孝贤阁共四个门。在正门(即西门)孝行天下的匾额下中联为
2025-11-04 17:39: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兖州少陵台。少陵台位于城内中御桥东。公元742~756年,杜甫3次到兖州探望任兖州司马的父亲
2025-11-04 17:43:00
武当山老君洞:一部藏于山林的千年道教石刻史书
在武当山,除了金顶的辉煌和南岩的险峻,还隐藏着一个连许多本地人都未曾踏足的千年秘境。它藏于景区琼台公路旁的密林深处,没有拥挤的人潮
2025-11-04 18:06:00
“捐给博物馆全社会都能看到才有意义”“捐赠达人”再出手 西安八办入藏一批珍贵证章文物史料
11月4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举办了“证章捐赠仪式”。陕西省戒毒管理局的李轩向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捐赠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职员证章
2025-11-04 18:42:00
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揭晓我省3种图书榜上有名河北日报讯(记者肖煜)近日,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活动在甘肃天水落下帷幕
2025-11-04 08:58:00
鲁网11月3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兖州。“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我家寄在沙丘旁,三年不归空断肠”。让我们一起来探访李白曾居住的地方
2025-11-03 17:44: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吉林这幅画里藏着古代的“雪天Vlog”
吉林的雪一落,朋友圈立马被刷屏。滑雪、围炉煮茶、啤酒炸鸡成了现代人的下雪标配,吉林省博物院藏的清袁瑛雪景山水图轴,早就把古人的雪中即景安排得明明白白
2025-11-03 18:12: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走进位于思明区大同路7号的厦门侨批馆,一艘悬挂在空中的福船映入眼帘,船旁飘扬着一封封穿越时空的侨批信笺
2025-11-01 08:30:00
探寻教育先驱的“巾帼之思” 《陈嘉庚与女子教育》出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陈嘉庚的名字如同一座丰碑。他是倾资兴学的爱国华侨,更是率先呼吁男女教育平权的先驱
2025-11-01 08: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