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这位贪官开创的群体贪污,在家中茅坑中捞出万两黄金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6-14 11:30:00 来源:戏说三国

说起乾隆在位期间的贪官,人们立马想到和珅,因为有句话经常被提起,“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和珅究竟贪污了多少银子,目前说法不一。最常见的说法是,嘉庆将其抄家后,折合银两达到了大清十五年的国库收入。

有一个人,名气被和珅小得多,可他开创的群体贪污,让乾隆也不知道作何处理,这个人就是王亶望。王亶望,山西临汾人,因捐资得到了知县官职,历官甘肃宁夏知府、甘肃布政使、浙江巡抚。

这位贪官开创的群体贪污,在家中茅坑中捞出万两黄金

之所以官运亨通,是因为王亶望有一个绝招,就是用银子来开道,而且屡试不爽。王亶望读书一般,可他有一个有钱爸爸,父亲王师是江苏巡抚。乾隆三十九年,王亶望出任甘肃布政使,当时的甘肃跟沿海大省不能比,非常贫穷。

于是,王亶望决定恢复清朝初年的旧制,老百姓捐献粮食就可以得到监生的资格,“令民输豆麦,予国子监生,得应试入官,谓之监粮。”王亶望一看,这是一条贪污的门路,就把粮食这算成银两,公开对“监生”进行拍卖,有钱的出钱就可能得到监生的头衔,当时有20万人参与其中。

这位贪官开创的群体贪污,在家中茅坑中捞出万两黄金

为了躲避朝廷追查,王亶望做了两手准备,一是向朝廷谎报灾情,谎称以粟治赈,而私留捐银;二是将所得银两全部私下分掉,从总督到州县官员人人有份,这是群体贪污事件。

当然,王亶望分到的银两最多。王亶望在甘肃为官期间的所作所为,乾隆皇帝一直被蒙蔽,甚至还擢升王亶望为浙江巡抚。可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担任浙江巡抚期间,有人向朝廷上奏,举办王亶望在修建浙江海塘时中饱私囊。

这位贪官开创的群体贪污,在家中茅坑中捞出万两黄金

乾隆震怒,对王亶望审讯后,他的贪污行为公布与众,“亶望具服发议监粮改输银,令兰州知府蒋全迪示意诸州县伪报旱灾,迫所辖道府具结申转;在官尚奢侈,皋兰知县程栋为支应,诸州县馈赂率以千万计。”据说,从王亶望家的茅坑里就捞出黄金一万多两。

王亶望贪污事实很清楚,可一个问题出现了,当时甘肃参与贪污的官员数以千计,怎么办?全部杀掉?显然不可能,这是群体贪污事件,也是王亶望发明的。如果将参与者全部杀掉,估计甘肃省没有官员了。

这位贪官开创的群体贪污,在家中茅坑中捞出万两黄金

于是,乾隆皇帝下旨:将王亶望在内的贪污超过两万两官员全部砍了头。这样的结果,也是乾隆不得已而为之,毕竟贪污的官员太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18 21: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清朝最大的贪污案:赃银上千万,牵连上百官员,乾隆:没有清官了
清朝,很多人说到贪官,一定是说大贪官和珅。但是除了他,还有很多大贪官,比如说纳兰明珠。他主要靠什么发财呢?就是卖官鬻爵,也就是买官卖官。这个行业从秦朝就开始出现,在清朝更是发展到
2024-06-23 21:16:00
揭秘乾隆朝最大贪腐案:王亶望的“监生”贪污之路
提及乾隆在位时的贪官,不可避免地让人联想到和珅。一句广为传颂的话语是:“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和珅的贪污之多,其具体数额至今仍有争议。有一种说法是,当和珅被嘉庆查封家产时,折合成
2024-02-07 17:14:00
清朝为何在嘉庆手里走向衰落了
清代第一大贪官是和珅,但清代第一大贪污案却不是和珅案,而是“甘肃米案”。这个案子,百科上有介绍,就不细述了。一言以概之,当时的甘肃官场,上至甘肃总督,下至七品知县,无人不贪。从上
2024-06-26 22:05:00
从二品官员到清朝贪官,此人究竟是谁
清朝有名大案很多,但在乾隆时期有一桩案子,时间之长,前所未有。通过此案也能看出所谓的“康乾盛世”之下腐败的现象令人触目惊心。敢修渠的清官在历史上西北地区被认为贫瘠之地,其实西北也
2024-06-27 22:12:00
甘肃冒赈案:清朝第一大贪污案的曝光与处理
很多人都知道和珅是清乾隆年间最大的贪官,但实际上清朝第一大贪污案却并非和珅,而是与他同年代的甘肃冒赈案,根据《清史稿》记载:“己丑,以甘肃累年冒赈。”在这桩案件中几十名官员被处死
2023-09-21 19:56:00
他乾隆年间的贪污奇才,不是和珅胜于和珅
说起清朝时期的贪官,我想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和珅,今天我们要讲的这名贪官也是乾隆年间的,但他却不是和珅。这名贪官就是王亶望,清代官员,江苏巡抚王师的儿子。王亶望是一个官二代,
2023-05-04 07:51:00
和珅是清朝历史上“著名”的贪官,在他垮台后,留下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民谣。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在和珅早年的仕途经历中,他曾经揪出来过一位非常显赫的贪官。此人出身官宦世家,官
2023-02-16 15:29:00
乾隆盛世与乾隆的施政能力强有关吗?
...深受百姓欢迎,“诏下之日,万方忭舞”。 第二,痛惩贪官,屡诛大员。乾隆帝采取的另一项重要措施就是整顿吏前,严办贫官。乾隆年向先后审理了上百起贪污大案,从这些案件里,可以看出
2023-06-11 18:55:00
乾隆驾崩不久,一老者站在龙椅下边,和珅见状脸色一沉:我命不久
...念造成的。今天呢,小编就给大家说说清朝时期的一位大贪官。他虽然在位的时候是有点能力,刚开始的时候也能为百姓们做出一些贡献。可是随着他的职位不断地上升之后,他就开始变了。变得叛
2024-02-25 21:4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七件扇作见证国画家张大千半世纪丹青情谊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杭州9月1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9月13日至14日,七件见证张大千与友人半世纪丹青情谊的扇作
2025-09-14 23:00:00
一代名相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
大皖新闻讯 9月9日,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正式批复了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张英(1638年~1708年),字敦复
2025-09-13 12:52:00
省内唯一! “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
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由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主办的“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成功入选
2025-09-13 16:19:00
“草鞋兵”出征,无数家庭破碎:“我们没打算活到冬天”的悲壮谁懂?
“在1937年到1945年这段时间里,我们贵州出兵的总人数接近64万,大家都知道川军出川是浩浩荡荡极为悲壮的,但是其实如果把我们黔军出黔的这64万左右的人数除以当时贵州的总人口
2025-09-13 16:24:00
抗战有多拼?贵州“草鞋兵”浴血出征
贵阳市北郊海天园内,矗立的贵州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诉说着那段悲壮而又辉煌的历史。贵阳市北郊海天园内,贵州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巍然矗立
2025-09-13 17:27:00
9月12日,唱经楼文化激励暨“开笔礼”活动在太原市唱经楼举办。进入新学期的学子们在这座古建中,完成人生“第一笔”,开启求知问道新旅程
2025-09-13 19:06:00
讲好十堰档案故事 弘扬红色革命精神——2025年十堰市“红领巾读档人”活动记略
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詹浩)档案是凝固的历史,少年是跳动的未来。当新时代的红领巾遇见泛黄卷帙里的岁月印记,当稚嫩童声触碰厚重历史的脉搏
2025-09-12 09:32:00
东湖评论:光耀通城,义举传千秋
夫通城者,鄂南明珠,钟灵毓秀之地,蕴德含仁之乡。山川形胜,承天地之瑞气;人文炳蔚,传千古之遗芳。见义勇为之风,于斯盛矣
2025-09-12 10:00:00
丰县史志办与图书馆联袂举办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文展
9月6日,丰县史志办与图书馆联袂举办、为期一月的“丰县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文展”在县图书馆拉开帷幕。此次布展,旨在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图文展示
2025-09-12 10:55:00
大禹文化⑥丨大禹一生干了三件事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2025-09-12 11:32:00
济宁举办《抗战三部曲》报告会,近100名读者与英雄后代参会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陈丹2025年9月10日晚,由山东省作家协会、济宁市政协指导,济宁市读书协会、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的《<抗战三部曲>
2025-09-12 11:55:00
笔墨传薪 艺贯中西——书法家王世芳的艺术人生与文化使命
【引言:一位退役军人的笔墨传奇】在当代书坛,有这样一位艺术家:他以军人的坚韧锤炼笔力,以学者的深邃贯通古今,用一幅幅作品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2025-09-12 12:38:00
河北迁安:基层干部历时四年著长篇抗战题材小说《长城谣》
图为魏江荣走访长城。河北新闻网讯(张泽慧、朱艳辉、李敏丽)近日,河北省迁安市五重安镇基层干部魏江荣(笔名魏江蓉)创作的长篇抗战题材小说《长城谣》
2025-09-12 14:35:00
【马上见】长江文明,中华风骨
..从雪山到东海,奔腾6300余公里的长江,流经十三个省区市,孕育了厚重磅礴而丰富多彩的长江文化,涵养了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2025-09-12 16:47:00
【AI编辑部】杜甫携好友在第十四届酒博会再续《饮中八仙歌》
千年之前,杜甫于长安酒肆以一首《饮中八仙歌》定格盛唐酒魂,通过描绘八位嗜酒名士的醉态群像,既展现了盛唐文人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
2025-09-12 19: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