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赤子心承红色志,红嫂后代徐美安让沂蒙六姐妹的故事“活”起来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10-09 21:38:00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主余凤

在沂蒙山区野店镇,有一位特殊的红色故事讲述者。他不是专业的文史学者,却对沂蒙六姐妹的事迹了然于胸;他不是职业讲解员,却用义务坚守让红色记忆代代相传。他就是沂蒙六姐妹之一伊廷珍的后人徐美安。他在童年听着战争故事长大,如今又将这些故事讲给世人听,用半生时光完成了一场红色精神的接力。

赤子心承红色志,红嫂后代徐美安让沂蒙六姐妹的故事“活”起来

母亲的讲述里,藏着战火中的坚守

1967年,徐美安出生在沂蒙山区的一个普通人家。他的母亲,正是大名鼎鼎的“沂蒙六姐妹”之一伊廷珍。

别的孩子童年听的是童谣,徐美安的童年,却浸满了母亲口中战火纷飞的“家常话”。孟良崮战役的硝烟、莱芜战役的急行、淮海战役的坚守,是母亲亲身经历的峥嵘岁月,伴着清晨推碾的吱呀声、傍晚灶间的烟火气,一点点烙进了他的心里。

“母亲裹着小脚,和张玉梅一起抬着炮弹箱走山路,脚底板磨满了血泡,踩在石头上疼得直跪,差点让炮弹箱滚进山沟。”莱芜战役时翻越大山的场景,母亲讲了一遍又一遍,每个细节徐美安都记得很清晰,“后来脚面肿得脱不下鞋,裹脚带被血浸透,一扯就钻心的疼。可母亲从不说‘苦’,只说‘前线战士等着弹药,这点疼算不得什么’”。

那时候,人在下面走,子弹在头上“嗖嗖”地飞。

小时候,徐美安总爱缠着母亲问“怕不怕”。母亲的回答很朴实:“当时哪顾得上怕?就想着把煎饼、军鞋、弹药送上去,等解放了,咱就能过安稳日子。就算子弹不长眼,死了也是光荣的。”这些话,还有六姐妹凑粮草、做军鞋的点点滴滴,成了徐美安最早的红色启蒙。

鏊子旁的烟火气,连着战火与生活

在徐美安的记忆里,煎饼是贯穿童年与红色历史的特殊符号。他从小吃着母亲摊的煎饼长大,鏊子底下的柴火噼啪作响,煎饼糊在热鏊子上“吱吱啦啦”变成金黄,那股香气不仅是生活的味道,更是母亲那代人支援前线的赤诚。

对徐美安来说,煎饼不只是食物,是刻着红色印记的“精神图腾”。

母亲摊煎饼的工具,让徐美安记了一辈子:竹子做的煎饼坯子,磨得像枪头一样尖,却仍舍不得扔;舀糊子的瓢子只剩一个叉,却还在鏊子旁“服役”多年。更特别的是,母亲摊煎饼总是用单手。徐美安曾好奇地问她“两只手一起摊不是更轻快吗”,母亲笑着说“习惯了,这是抗战时练出来的本事”。原来,战争年代摊煎饼要赶时间,单手操作能更快完成任务,这个为了支援前线练出的习惯,母亲保持了一辈子。

孟良崮战役前夕加工煎饼的故事,是母亲讲述里最让徐美安动容的片段。当时临时接到通知,需要在两天的时间里完成5000斤煎饼加工任务。而村里只剩老人、妇女和儿童,六姐妹动员全村人齐上阵,加班加点赶工,实在饿了,就捡点煎饼碎屑塞进嘴里。因为犯困,有的村民不慎将手落到鏊子上而被烫伤。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

革命胜利的征途上,沂蒙老区的煎饼和沂蒙人民一样,被赞为战争中的“功勋英雄”。据不完全统计,仅孟良崮战役期间,蒙阴人民就为前线提供了15万斤煎饼,涌现出了一批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支前模范。一张张煎饼,成为蒙阴人民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生动诠释。

直到现在,徐美安看到煎饼,就会想起母亲在鏊子旁忙碌的身影,想起那些藏在煎饼里的红色故事。

接过接力棒,让红色精神活起来

成年后的徐美安,守着家里的果园过着平静生活。春种秋收,日子平淡却踏实。可童年埋下的红色种子,从未沉寂。

2012年,村里打造“三同住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徐美安的家成了其中一户。在劳动间隙,学员们总爱听他讲母亲和六姐妹的故事,他也乐于分享,“这些事不能忘,忘了就对不起老一辈人的付出”。他讲得认真,学员们听得入神,那些沉睡的岁月,在他的讲述里重新有了温度。

2022年,沂蒙六姐妹事迹的老讲解员退休。找谁来接这个班?大家第一时间想到了徐美安,没有人比他更熟悉六姐妹事迹,也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带着真情实感讲好那些故事。面对邀请,他没有犹豫。家里的果园需要打理,讲解也没有任何报酬,可他知道,这是一份责任,一份替母亲把红色故事传下去的责任。

从此,徐美安多了一重讲解员的身份。这份“兼职”比想象中忙碌:有时候正在山上打栗子,手机一响,是沂蒙六姐妹事迹纪念馆要讲解的通知,他立刻骑上摩托三轮,十几分钟冲下山路,回家换身整齐的正装,再匆匆赶往沂蒙六姐妹事迹纪念馆;讲解结束,又换回农忙时的衣服,转身奔回果园继续干活。

爱人总调侃他“一天换衣裳比吃饭还勤”,可徐美安从不觉得麻烦:“红色教育是严肃的事,穿得整齐,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母亲的告慰。”

最忙的时候,他一天要讲六七次。他不仅在沂蒙六姐妹事迹纪念馆讲,还定期去山东商职技术学院讲,一讲就是三年多。每一次讲述,他都带着真情实感,从母亲的小脚鞋讲到六姐妹凑粮草,从孟良崮的煎饼讲到渤海的小木船,让听众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战火中沂蒙妇女的坚守。

“六姐妹不单单是六个人,她们是千千万万个沂蒙妇女的缩影,是能激励人前进的力量。”徐美安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听他讲故事,大学生暑期来到这里开展实践活动,总爱问“六姐妹当时怎么坚持下来的”“当年她们害不害怕”这类问题;有的学生听完,也会表示要将这种精神传递下去。每当这个时候,徐美安就越发坚信自己坚守充满意义。

从童年听故事的孩子,到如今讲故事的人,徐美安用最朴素的行动证明,沂蒙精神从不会过时,只要有人愿意讲、有人愿意听,它就会永远鲜活,在代代相传中照亮前行的路。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10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本文转自:人民网人民网记者 李楠楠八百里沂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抚养40多名革命后代长大成人;张淑贞用乳汁喂养革命后代,而让自家孩子喝米糊……在这里,“沂蒙
2024-11-30 13:27:00
“芳骨如钢—沂蒙红嫂事迹展”开展启动仪式在青海海晏县举行
6月20日上午,“芳骨如钢——沂蒙红嫂事迹展”青海巡展开展仪式在海晏县西海郡故城遗址举行。本次交流互鉴活动由山东省文物局指导,中共海北州委宣传部、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共海晏
2024-06-21 07:02:00
【医大赤心】薪火相“沂”映初心 医路红韵践使命——医大学子书写沂蒙精神红色新篇
沂蒙精神:水乳交融的红色丰碑沂蒙精神,是革命烽火中淬炼出的“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坐标。革命年代,沂蒙人民以“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
2025-06-20 11:46: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沂蒙红嫂:沂蒙精神独有的血肉和筋骨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高松 邱明 赵彦辰沂蒙山的层峦叠嶂,曾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坚实堡垒。400多万沂蒙人里,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0万人参军参战、10万沂蒙儿女血洒疆场。战火燎原之
2025-07-10 15:19:00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子于革命老区探寻沂蒙精神红色内核
...碑的启示,实践团以脚步丈量历史,以心灵感悟精神,在沂蒙大地上书写了一曲青春与信仰的交响诗。千年文脉铸精神,墨香竹简启新思实践团首站探访王羲之故居,在书法碑刻长廊中亲身体验文化
2025-08-24 20:50:00
红色印记·其时有我|沂蒙红嫂:彰显女性群体力量
本文转自:人民网-山东频道沂蒙红嫂纪念馆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常山庄村,是山东沂蒙党性教育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国内唯一以普通群众为主题的革命纪念馆。在这座纪念馆,
2024-10-04 12:00:00
“沿着沂河发现美”第二季主题宣传推广活动之沂南篇①沂蒙小院追忆,红嫂家乡情浓
...着鲜活生动的红色记忆。村头巷尾尽是板巷、石屋等极具沂蒙山区特色的建筑,干草堆叠的房顶在阳光的照射下金黄一片,晒干的玉米、辣椒挂在坑洼的墙壁。儿时聚在村口一起“翻面单”“扭秧歌
2023-10-27 16:18: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临沂费县、沂南
...自中央、省、市级的媒体记者们,一同走进临沂市费县《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以及沂南县沂蒙红嫂纪念馆、抗大一分校旧址等红色圣地,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深
2025-07-03 18:01:00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赓续沂蒙精神,践行济世初心”实践团开展“三下乡”活动
...应新时代号召,厚植家国情怀,山东第二医科大学“赓续沂蒙精神,践行济世初心”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于7月13日至18日期间,先后走访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先进典型访谈、健康宣教等
2025-08-22 11:40:00
中国太保寿险泰安中心支公司开展“仰望北极星 重走长征路”主题党日活动
为进一步深刻感悟沂蒙精神的时代内涵,强化党员责任担当。中国太保寿险泰安中心支公司于7月18日组织党员干部赴临沂开展“仰望北极星 重走长征路”红色党建活动,在沉浸式学习中传承革命火
2025-07-25 10:2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太行风|巍巍长城
10月3日,金山岭长城。 郭中兴摄长城,是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不朽史诗,是熔铸于民族血脉的精神图腾。它横贯万里,是承载历史
2025-10-10 08:44:00
以家族记忆还原英雄本色,让抗联精神代代相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的特殊节点,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爷爷杨靖宇》一书不仅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2025-10-10 17:30:00
秋日的蔚县尖山村,漫山层林褪去葱郁,红黄绿点缀其间,将山野打扮得斑斓夺目。拍摄|赵永辉、王建海制作|吴晓萌
2025-10-10 07:51:00
发现200余处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400余件(套)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日前,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举办
2025-10-09 08:38:00
孙敬会笔下的孙立,钢鞭造型是最大亮点
水浒人物,36天罡的地位高于72地煞,而画水浒人物的画家,也多把创造的精力和巧思,用于前者。不过孙敬会先生画梁山108好汉
2025-10-09 11:32:00
杜梦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每逢八月十五,当一轮圆月悬于中天,中国人便知,这是属于中秋的时刻。这个承载着团圆期盼的节日
2025-10-09 11:32:00
家国记忆·暖月流晖|明月映泉城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用笔墨描绘这一轮明月,也用月色寄托思念。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
2025-10-09 11:33:00
杜梦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月光穿透千年云层,既照亮了文人墨客案头的诗稿,也温暖了寻常巷陌的烟火。中秋的魅力,在于它既是“诗言志”的情感载体
2025-10-09 11:33:00
人文|白居易与唐代的香衣文化
文|刘永加秋风乍起,天气渐渐转凉,人们会添加衣物,讲究的此前可能会在衣箱或衣柜里放上樟脑丸,也是为了防虫,所以拿出的衣服带着淡淡的香气
2025-10-09 11:33:00
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国青有一种红,叫做中国红;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国庆期间,济南战役纪念馆设置的“我在济南英雄山和国旗合个影”打卡点
2025-10-09 11:33:00
池沙鸿绘观音展现生活气息
这是池沙鸿于2018年所绘的一组观音与善财童子题材的扇面作品,共有30幅。其中,这幅《卧莲观音童子嬉水》,在气质上和其他作品明显不同
2025-10-09 11:34:00
琅琊王氏始祖身份最显赫的学生,墓里藏着“文艺青年”的多少意难平
鲁网10月9日讯 (记者 杨成喜)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饮马瀚海、勒石燕然的强汉在这一刻出现了动荡,深幽的长安长安城里波诡云谲
2025-10-09 16:28:00
国庆中秋长假里,山西博物院开启“延时模式”,丰富的展览与精彩的活动吸引观众在博物院里过双节。8天假期,山西博物院(含山西青铜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16
2025-10-09 19:48:00
大风·影像|中国最“吓人”村子:坟上村
与世隔绝500年,专心致志守墓,坟墓上就是家,顺着墓道进出村!网友惊叹《盗墓笔记》具象化了……山西省临汾市坟上村因明代晋王的陵墓而得名这个村子就是地处吕梁山脚下的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土门镇坟上村
2025-10-09 21:22:00
赤子心承红色志,红嫂后代徐美安让沂蒙六姐妹的故事“活”起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主余凤在沂蒙山区野店镇,有一位特殊的红色故事讲述者。他不是专业的文史学者,却对沂蒙六姐妹的事迹了然于胸
2025-10-09 21: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