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杜梦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月光穿透千年云层,既照亮了文人墨客案头的诗稿,也温暖了寻常巷陌的烟火。中秋的魅力,在于它既是“诗言志”的情感载体,也是“俗见真”的生活仪式。从杜甫避乱瀼西时的月下长叹,到苏轼密州夜宴中的把酒问月;从唐代宫廷撒金钱玩月的盛景,到闽南军营博饼的欢声笑语,每一段历史中的中秋,都藏着鲜活的生活细节与深沉的文化情怀。诗中月:三分情怀,七分人生
月光本无差别,却因诗人的生命境遇与时代背景,折射出万千情愫。中秋诗词的动人之处,正在于它将个人悲欢、宦海沉浮与家国忧思,都熔铸于那轮千年不变的明月之中,每一句诗背后,都是一段可触可感的人生故事。思乡:月光里的归途与漂泊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在《八月十五夜月二首》中掷下的这十个字,道尽了乱世漂泊者的乡愁。他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雄心壮志,但仕途坎坷,遭际悲苦,一生长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两首诗即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避乱瀼西(川奉节瀼水西岸地)时所写的。彼时他居无定所,靠着亲友接济度日,中秋夜的月光如铜镜般高悬夜空,却照得他“转蓬行地远”的流离愈发清晰。诗中的“折大刀”,既是暗合吴刚伐桂的传说——连月宫神斧都为归心折断,何况他这血肉之躯的游子?也是写实:乱世之中,连一把防身的大刀都难以保全,归乡之路更显渺茫。而后他写“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连月光下的江水都像霜雪般冰冷,林中飞鸟的羽毛都清晰可见,这份细腻的观察里,藏着漂泊者对安稳的极致渴望,既集中突出了月色的皎洁明净,同时也暗示了诗人闲散无聊的心绪。
这份思乡之情,在苏轼笔下化作更细腻的哲思。熙宁九年(1076年),39岁的苏轼任密州知州,这是他与弟弟苏辙阔别的第七个中秋。彼时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离京城,密州地处偏远,政务繁杂,中秋夜酒至半酣,望着窗外明月,挥笔写下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热闹的宴席终难掩思念,苏轼笔下“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追问,既是对仙境的遐想,也是对弟弟的牵挂。直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句,他才从个人别离之苦中走出,将祝福送给“千里共婵娟”的天下离人,让月光成为跨越山川的情感纽带。宦海:清辉下的失意与坚守
中秋月色,常成为文人安放宦海心绪的镜子。元和十一年(即公元816年)秋季,因直言进谏被贬的白居易在湓浦口送客,偶遇弹琵琶的歌女,“东船西舫悄无言”的江面上,只有“绕船月明江水寒”的清冷。同样承袭《琵琶行》中的凄凉基调,他在元和十三年(818年)中秋夜又写下“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月光在此既是失意者的见证——连月亮都已圆了好几回,他却仍在异乡;也是孤独者的慰藉——至少还有明月与他相伴。诗中的“望乡”,既是思念故乡,也是怀念长安的朝堂岁月,只是这份怀念早已被现实冷却。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则藏着另一种宦海心绪。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罢相。中秋夜他在荆州任上,望着“海上生明月”的壮阔景象,开篇的豪迈下藏着“情人怨遥夜”的隐忧——他担心的不仅是与亲人的别离,更是自己政治理想的落空。明月的永恒与人生的浮沉形成尖锐对照,让“天涯共此时”的相思,多了一层对初心的坚守。这首诗也成了他宦海生涯的隐喻:纵然身处天涯,也要如明月般坚守清辉。家国:婵娟中的忧思与抱负
当个人命运与家国兴亡相连,中秋月色便有了沉雄气象。杜甫在《八月十五夜月二首》的第二首中,将个人乡愁升华为家国忧思:“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彼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中秋月色虽美,却照得“全浦暗”“半楼明”,透着乱世的萧瑟。诗中的“刁斗”是军中打更的器具,“汉家营”既是实指江边的唐军营地,也是大唐江山的象征——他望着月光下的军营,想到的不仅是自己的归乡之路,更是天下百姓的安宁。这份忧思,让中秋月色有了沉甸甸的家国分量。将士的戍边之苦与家人的思念交织,让中秋的团圆期盼,多了一份“先有国,后有家”的担当俗中月:一方水土,一种团圆
如果说诗词是中秋的灵魂,民俗便是它的血肉。从唐代的宫廷玩月到明清的民间祭月,从北地的兔儿爷供奉到南疆的博饼狂欢,中秋的仪式在千百年演化中,沉淀出各具特色的地域风情,每一项习俗背后,都藏着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的祈愿。
赏月与吃月饼,是中秋最普遍的仪式内核,其细节在不同朝代各有风情。唐代的赏月已成为全民风尚,据《开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每逢中秋,宫中会“结彩楼,陈酒馔,令宫人玩月”,甚至会“撒金钱于楼下,许士人纵观”——皇帝将金钱撒向楼下,让百姓一同分享欢乐,场面热闹非凡。民间则更显自在,寻常百姓举家出游,“夜市骈阗,至于通晓”,赏月直到天亮。
到了宋代,中秋赏月的氛围更浓,“玩月羹”与月饼逐渐成为节令特色。据北宋陶谷《清异录・馔馐门》记载,汴梁文人雅士会在中秋夜摆上“玩月羹”,以藕粉、桂圆、莲子熬制,甜润清和,边赏月边联诗。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中秋夜 “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东京汴梁的酒楼会提前装饰,推出“中秋特饮”—— 以桂花、茱萸泡制的酒,百姓们“弦管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月饼则首见于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当时为蒸制食品,“四时皆有,任便索唤”,苏东坡笔下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道出了其圆形如月、内含酥饴的特质。到了明清,月饼的团圆寓意愈发鲜明,《西湖游览志余》记载,杭州百姓 “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亲友之间互相赠送月饼,象征“月圆人圆”;清代的月饼更讲究,据《燕京岁时记》描述,京城的月饼“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饼面上会用糖霜画出嫦娥、玉兔、桂树的图案,既是美食,也是艺术品。
拜月仪式则保留着上古祭月的遗风,细节充满生活气息。清代的拜月以妇女为主,《燕京岁时记》记载“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中秋夜,妇女们会在庭院中摆上“月光马”——一张印着月神、玉兔的纸像,旁边陈列着月饼、苹果、石榴、栗子等供品,其中“石榴取多子意,栗子取利市意”,每样供品都有吉祥寓意。拜月时,妇女们会手持香烛,对着月亮默念祝祷词,多是“愿月神赐我巧手,绣出好花样”“愿家人平安,五谷丰登” 之类的心愿。在苏州,拜月后还有“走月亮”的习俗,妇女们身着蓝布衫、黑裙,头戴茉莉花,结队沿河边漫步,“必历三座桥,谓之‘走三桥’,以祛疾病”,月光下的衣香鬓影,成了江南中秋最温柔的风景。
福建博饼与江西烧宝塔,堪称中秋民俗的“活化石”,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与仪式细节,充满地域特色。闽南博饼的起源,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传说紧密相连。清顺治年间,郑成功驻军厦门,准备收复台湾,当时是中秋前后,士兵们因思念家乡士气低落。部将为宽慰士兵,想出“中秋会饼”的主意:用63块月饼组成“会饼”,对应“七九六十三”。因为九九八十一是帝王所用的数,八九七十二是千岁数,而郑成功则封过延平王,所以只能用六十三之数。会饼分为六个等级:状元饼1块(最大)、对堂饼2块、三红饼4块、四进饼8块、二举饼16块、一秀饼32块,士兵们用六个骰子掷点赢饼,其中“状元插金花”(四颗红四带两颗红一)是最高殊荣,得主可独占状元饼,还能得到其他士兵的祝贺。据《厦门志》记载,当时军营“中秋夜,将士聚饮,掷骰子赌饼,欢呼达旦”,博饼不仅缓解了思乡之情,更凝聚了军心,后来这一习俗传入民间,成为闽南中秋的特色活动。
江西烧宝塔则洋溢着农耕文明的热情,其起源据民间传说与元代抗元故事相关:相传元代时,江西百姓不堪压迫,在中秋夜以“烧宝塔”为信号聚众起义,后来这一行为演变为祈福仪式。瓦塔形状有“圆形塔”、“方形塔”、“多角形塔”等等,且各有其吉祥寓意,如圆形塔寓意为“中秋月圆人也圆”,一般有亲人旅外的人家多砌设圆形塔;方形塔状似田丘,成四方形,寓意四通八达;多角形塔寓意生财多道,生意兴隆。砌塔的工艺也相当讲究,有密封形,开窗形。中秋烧塔相对于一般中秋活动而言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它是稻谷节节饱满,家里红红火火,亲朋平平安安的象征,寄托了南方许多人几千年来的审美情趣。宝塔烧起时,火星从塔孔中喷涌而出,像一条条火龙,村民们会围着宝塔拉手起舞,唱着民谣,用自己的方式庆贺丰收,祈愿岁岁平安。
从杜甫秦州月下的漂泊吟哦,到闽南军营的博饼欢声;从唐代宫廷的撒金玩月,到江西村落的烧塔祈福,中秋的月光穿越千年,始终照耀着中国人最真挚的情感。诗词中的情怀、民俗里的烟火,共同织就了中秋的文化底色。当我们重读那些中秋诗句,想象古人赏月、拜月、博饼的场景,便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那是对团圆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国的牵挂,这份情感,如同中秋的明月,永远明亮,永远温暖。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10 05: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