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家国记忆·暖月流晖|一轮明月照千年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10-09 11:33:00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杜梦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月光穿透千年云层,既照亮了文人墨客案头的诗稿,也温暖了寻常巷陌的烟火。中秋的魅力,在于它既是“诗言志”的情感载体,也是“俗见真”的生活仪式。从杜甫避乱瀼西时的月下长叹,到苏轼密州夜宴中的把酒问月;从唐代宫廷撒金钱玩月的盛景,到闽南军营博饼的欢声笑语,每一段历史中的中秋,都藏着鲜活的生活细节与深沉的文化情怀。诗中月:三分情怀,七分人生

月光本无差别,却因诗人的生命境遇与时代背景,折射出万千情愫。中秋诗词的动人之处,正在于它将个人悲欢、宦海沉浮与家国忧思,都熔铸于那轮千年不变的明月之中,每一句诗背后,都是一段可触可感的人生故事。思乡:月光里的归途与漂泊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在《八月十五夜月二首》中掷下的这十个字,道尽了乱世漂泊者的乡愁。他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雄心壮志,但仕途坎坷,遭际悲苦,一生长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两首诗即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避乱瀼西(川奉节瀼水西岸地)时所写的。彼时他居无定所,靠着亲友接济度日,中秋夜的月光如铜镜般高悬夜空,却照得他“转蓬行地远”的流离愈发清晰。诗中的“折大刀”,既是暗合吴刚伐桂的传说——连月宫神斧都为归心折断,何况他这血肉之躯的游子?也是写实:乱世之中,连一把防身的大刀都难以保全,归乡之路更显渺茫。而后他写“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连月光下的江水都像霜雪般冰冷,林中飞鸟的羽毛都清晰可见,这份细腻的观察里,藏着漂泊者对安稳的极致渴望,既集中突出了月色的皎洁明净,同时也暗示了诗人闲散无聊的心绪。

这份思乡之情,在苏轼笔下化作更细腻的哲思。熙宁九年(1076年),39岁的苏轼任密州知州,这是他与弟弟苏辙阔别的第七个中秋。彼时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离京城,密州地处偏远,政务繁杂,中秋夜酒至半酣,望着窗外明月,挥笔写下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热闹的宴席终难掩思念,苏轼笔下“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追问,既是对仙境的遐想,也是对弟弟的牵挂。直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句,他才从个人别离之苦中走出,将祝福送给“千里共婵娟”的天下离人,让月光成为跨越山川的情感纽带。宦海:清辉下的失意与坚守

中秋月色,常成为文人安放宦海心绪的镜子。元和十一年(即公元816年)秋季,因直言进谏被贬的白居易在湓浦口送客,偶遇弹琵琶的歌女,“东船西舫悄无言”的江面上,只有“绕船月明江水寒”的清冷。同样承袭《琵琶行》中的凄凉基调,他在元和十三年(818年)中秋夜又写下“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月光在此既是失意者的见证——连月亮都已圆了好几回,他却仍在异乡;也是孤独者的慰藉——至少还有明月与他相伴。诗中的“望乡”,既是思念故乡,也是怀念长安的朝堂岁月,只是这份怀念早已被现实冷却。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则藏着另一种宦海心绪。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罢相。中秋夜他在荆州任上,望着“海上生明月”的壮阔景象,开篇的豪迈下藏着“情人怨遥夜”的隐忧——他担心的不仅是与亲人的别离,更是自己政治理想的落空。明月的永恒与人生的浮沉形成尖锐对照,让“天涯共此时”的相思,多了一层对初心的坚守。这首诗也成了他宦海生涯的隐喻:纵然身处天涯,也要如明月般坚守清辉。家国:婵娟中的忧思与抱负

当个人命运与家国兴亡相连,中秋月色便有了沉雄气象。杜甫在《八月十五夜月二首》的第二首中,将个人乡愁升华为家国忧思:“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彼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中秋月色虽美,却照得“全浦暗”“半楼明”,透着乱世的萧瑟。诗中的“刁斗”是军中打更的器具,“汉家营”既是实指江边的唐军营地,也是大唐江山的象征——他望着月光下的军营,想到的不仅是自己的归乡之路,更是天下百姓的安宁。这份忧思,让中秋月色有了沉甸甸的家国分量。将士的戍边之苦与家人的思念交织,让中秋的团圆期盼,多了一份“先有国,后有家”的担当俗中月:一方水土,一种团圆

如果说诗词是中秋的灵魂,民俗便是它的血肉。从唐代的宫廷玩月到明清的民间祭月,从北地的兔儿爷供奉到南疆的博饼狂欢,中秋的仪式在千百年演化中,沉淀出各具特色的地域风情,每一项习俗背后,都藏着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的祈愿。

赏月与吃月饼,是中秋最普遍的仪式内核,其细节在不同朝代各有风情。唐代的赏月已成为全民风尚,据《开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每逢中秋,宫中会“结彩楼,陈酒馔,令宫人玩月”,甚至会“撒金钱于楼下,许士人纵观”——皇帝将金钱撒向楼下,让百姓一同分享欢乐,场面热闹非凡。民间则更显自在,寻常百姓举家出游,“夜市骈阗,至于通晓”,赏月直到天亮。

到了宋代,中秋赏月的氛围更浓,“玩月羹”与月饼逐渐成为节令特色。据北宋陶谷《清异录・馔馐门》记载,汴梁文人雅士会在中秋夜摆上“玩月羹”,以藕粉、桂圆、莲子熬制,甜润清和,边赏月边联诗。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中秋夜 “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东京汴梁的酒楼会提前装饰,推出“中秋特饮”—— 以桂花、茱萸泡制的酒,百姓们“弦管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月饼则首见于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当时为蒸制食品,“四时皆有,任便索唤”,苏东坡笔下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道出了其圆形如月、内含酥饴的特质。到了明清,月饼的团圆寓意愈发鲜明,《西湖游览志余》记载,杭州百姓 “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亲友之间互相赠送月饼,象征“月圆人圆”;清代的月饼更讲究,据《燕京岁时记》描述,京城的月饼“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饼面上会用糖霜画出嫦娥、玉兔、桂树的图案,既是美食,也是艺术品。

拜月仪式则保留着上古祭月的遗风,细节充满生活气息。清代的拜月以妇女为主,《燕京岁时记》记载“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中秋夜,妇女们会在庭院中摆上“月光马”——一张印着月神、玉兔的纸像,旁边陈列着月饼、苹果、石榴、栗子等供品,其中“石榴取多子意,栗子取利市意”,每样供品都有吉祥寓意。拜月时,妇女们会手持香烛,对着月亮默念祝祷词,多是“愿月神赐我巧手,绣出好花样”“愿家人平安,五谷丰登” 之类的心愿。在苏州,拜月后还有“走月亮”的习俗,妇女们身着蓝布衫、黑裙,头戴茉莉花,结队沿河边漫步,“必历三座桥,谓之‘走三桥’,以祛疾病”,月光下的衣香鬓影,成了江南中秋最温柔的风景。

福建博饼与江西烧宝塔,堪称中秋民俗的“活化石”,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与仪式细节,充满地域特色。闽南博饼的起源,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传说紧密相连。清顺治年间,郑成功驻军厦门,准备收复台湾,当时是中秋前后,士兵们因思念家乡士气低落。部将为宽慰士兵,想出“中秋会饼”的主意:用63块月饼组成“会饼”,对应“七九六十三”。因为九九八十一是帝王所用的数,八九七十二是千岁数,而郑成功则封过延平王,所以只能用六十三之数。会饼分为六个等级:状元饼1块(最大)、对堂饼2块、三红饼4块、四进饼8块、二举饼16块、一秀饼32块,士兵们用六个骰子掷点赢饼,其中“状元插金花”(四颗红四带两颗红一)是最高殊荣,得主可独占状元饼,还能得到其他士兵的祝贺。据《厦门志》记载,当时军营“中秋夜,将士聚饮,掷骰子赌饼,欢呼达旦”,博饼不仅缓解了思乡之情,更凝聚了军心,后来这一习俗传入民间,成为闽南中秋的特色活动。

江西烧宝塔则洋溢着农耕文明的热情,其起源据民间传说与元代抗元故事相关:相传元代时,江西百姓不堪压迫,在中秋夜以“烧宝塔”为信号聚众起义,后来这一行为演变为祈福仪式。瓦塔形状有“圆形塔”、“方形塔”、“多角形塔”等等,且各有其吉祥寓意,如圆形塔寓意为“中秋月圆人也圆”,一般有亲人旅外的人家多砌设圆形塔;方形塔状似田丘,成四方形,寓意四通八达;多角形塔寓意生财多道,生意兴隆。砌塔的工艺也相当讲究,有密封形,开窗形。中秋烧塔相对于一般中秋活动而言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它是稻谷节节饱满,家里红红火火,亲朋平平安安的象征,寄托了南方许多人几千年来的审美情趣。宝塔烧起时,火星从塔孔中喷涌而出,像一条条火龙,村民们会围着宝塔拉手起舞,唱着民谣,用自己的方式庆贺丰收,祈愿岁岁平安。

从杜甫秦州月下的漂泊吟哦,到闽南军营的博饼欢声;从唐代宫廷的撒金玩月,到江西村落的烧塔祈福,中秋的月光穿越千年,始终照耀着中国人最真挚的情感。诗词中的情怀、民俗里的烟火,共同织就了中秋的文化底色。当我们重读那些中秋诗句,想象古人赏月、拜月、博饼的场景,便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那是对团圆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国的牵挂,这份情感,如同中秋的明月,永远明亮,永远温暖。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10 05: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家国记忆·暖月流晖|明月映泉城
...有的清辉,照亮游子的思绪,也映照着古人笔下的江山和家国情怀。明月,是团圆的象征。从唐宋到明清,从文人墨客的吟咏到百姓家中的月下团聚,它承载了人们的乡愁、家国情怀与美好愿景,既
2025-10-09 11:33:00
家国记忆·暖月流晖|老家房顶的那轮明月,是我心爱的“小月亮”
文|琦垚无涯的天幕上悬挂着一轮晕黄的月亮,遥遥的、淡淡的,像一枚钝钝的古铜币。从这枚古币里泻下来的光辉掺和着微弱的、模糊的路灯光,照到地上时,灰蒙蒙的,令人怅然。“床前明月光,疑
2025-10-01 17:28:00
...是中秋于现代中国的意义所在。可以说,中秋佳节,蕴藏家国天下的社会秩序、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人间至味是团圆。万家团圆时,把家风祖训讲给下一代听,给奔波忙碌的心
2024-09-17 11:32:00
月圆中秋国庆时
...是,今年中秋节与国庆节又紧密相连,中秋一夜月,千载家国情。这份情感,是李白长安望月,心忧“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是白居易西北望乡,心系“曲江池畔杏园边”;皓月当空下,中华
2023-09-29 12:49:00
...京9月23日电(记者刘岚涛)台盟中央举办的“一轮明月照家国”中秋音乐会22日晚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两岸同胞欢聚一堂,喜迎中秋,共话团圆。当晚,中央音乐学院青年国乐团为现
2023-09-23 19:29:00
千年前,苏轼在密州留下了诸多传世佳作,每一篇文赋都凝聚着他的智慧与才情,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对世事的洞察和对天地万物的哲思。千年后的中秋佳节,让我们穿越时空与“苏轼”对诗,共赏一轮
2024-09-17 08:14:00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事实上,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既是家国情怀的生动见证,也是培育家国情怀的沃土。家国情怀“饼饼流传”,更是中华儿女铭心刻骨的文化传承。中秋节在中国有数千年历史。
2023-09-28 10:36:00
“我们的节日” 中秋篇上线 以声绘月诵赏千年团圆情
...望月记》,以醇厚声线诉说戍边军人“枕着月色入眠”的家国担当;晏积瑄则演绎辛弃疾《一剪梅》,将 “花在杯中,月在杯中”的中秋意境诠释得淋漓尽致。此外,卫东、白钢、姜林杉、刘佳四
2025-10-11 14:40:00
...昭君出塞,却是风尘仆仆别离苦。这一聚一散,诠释的是家国情怀,是和美和善民族精神的体现。关于中秋佳节的诗词歌赋在中国节日文学作品中,占有大的比重,这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
2023-09-27 18:1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