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家国记忆·暖月流晖|一轮明月照千年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10-09 11:33:00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杜梦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月光穿透千年云层,既照亮了文人墨客案头的诗稿,也温暖了寻常巷陌的烟火。中秋的魅力,在于它既是“诗言志”的情感载体,也是“俗见真”的生活仪式。从杜甫避乱瀼西时的月下长叹,到苏轼密州夜宴中的把酒问月;从唐代宫廷撒金钱玩月的盛景,到闽南军营博饼的欢声笑语,每一段历史中的中秋,都藏着鲜活的生活细节与深沉的文化情怀。诗中月:三分情怀,七分人生

月光本无差别,却因诗人的生命境遇与时代背景,折射出万千情愫。中秋诗词的动人之处,正在于它将个人悲欢、宦海沉浮与家国忧思,都熔铸于那轮千年不变的明月之中,每一句诗背后,都是一段可触可感的人生故事。思乡:月光里的归途与漂泊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在《八月十五夜月二首》中掷下的这十个字,道尽了乱世漂泊者的乡愁。他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雄心壮志,但仕途坎坷,遭际悲苦,一生长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两首诗即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避乱瀼西(川奉节瀼水西岸地)时所写的。彼时他居无定所,靠着亲友接济度日,中秋夜的月光如铜镜般高悬夜空,却照得他“转蓬行地远”的流离愈发清晰。诗中的“折大刀”,既是暗合吴刚伐桂的传说——连月宫神斧都为归心折断,何况他这血肉之躯的游子?也是写实:乱世之中,连一把防身的大刀都难以保全,归乡之路更显渺茫。而后他写“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连月光下的江水都像霜雪般冰冷,林中飞鸟的羽毛都清晰可见,这份细腻的观察里,藏着漂泊者对安稳的极致渴望,既集中突出了月色的皎洁明净,同时也暗示了诗人闲散无聊的心绪。

这份思乡之情,在苏轼笔下化作更细腻的哲思。熙宁九年(1076年),39岁的苏轼任密州知州,这是他与弟弟苏辙阔别的第七个中秋。彼时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离京城,密州地处偏远,政务繁杂,中秋夜酒至半酣,望着窗外明月,挥笔写下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热闹的宴席终难掩思念,苏轼笔下“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追问,既是对仙境的遐想,也是对弟弟的牵挂。直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句,他才从个人别离之苦中走出,将祝福送给“千里共婵娟”的天下离人,让月光成为跨越山川的情感纽带。宦海:清辉下的失意与坚守

中秋月色,常成为文人安放宦海心绪的镜子。元和十一年(即公元816年)秋季,因直言进谏被贬的白居易在湓浦口送客,偶遇弹琵琶的歌女,“东船西舫悄无言”的江面上,只有“绕船月明江水寒”的清冷。同样承袭《琵琶行》中的凄凉基调,他在元和十三年(818年)中秋夜又写下“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月光在此既是失意者的见证——连月亮都已圆了好几回,他却仍在异乡;也是孤独者的慰藉——至少还有明月与他相伴。诗中的“望乡”,既是思念故乡,也是怀念长安的朝堂岁月,只是这份怀念早已被现实冷却。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则藏着另一种宦海心绪。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罢相。中秋夜他在荆州任上,望着“海上生明月”的壮阔景象,开篇的豪迈下藏着“情人怨遥夜”的隐忧——他担心的不仅是与亲人的别离,更是自己政治理想的落空。明月的永恒与人生的浮沉形成尖锐对照,让“天涯共此时”的相思,多了一层对初心的坚守。这首诗也成了他宦海生涯的隐喻:纵然身处天涯,也要如明月般坚守清辉。家国:婵娟中的忧思与抱负

当个人命运与家国兴亡相连,中秋月色便有了沉雄气象。杜甫在《八月十五夜月二首》的第二首中,将个人乡愁升华为家国忧思:“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彼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中秋月色虽美,却照得“全浦暗”“半楼明”,透着乱世的萧瑟。诗中的“刁斗”是军中打更的器具,“汉家营”既是实指江边的唐军营地,也是大唐江山的象征——他望着月光下的军营,想到的不仅是自己的归乡之路,更是天下百姓的安宁。这份忧思,让中秋月色有了沉甸甸的家国分量。将士的戍边之苦与家人的思念交织,让中秋的团圆期盼,多了一份“先有国,后有家”的担当俗中月:一方水土,一种团圆

如果说诗词是中秋的灵魂,民俗便是它的血肉。从唐代的宫廷玩月到明清的民间祭月,从北地的兔儿爷供奉到南疆的博饼狂欢,中秋的仪式在千百年演化中,沉淀出各具特色的地域风情,每一项习俗背后,都藏着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的祈愿。

赏月与吃月饼,是中秋最普遍的仪式内核,其细节在不同朝代各有风情。唐代的赏月已成为全民风尚,据《开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每逢中秋,宫中会“结彩楼,陈酒馔,令宫人玩月”,甚至会“撒金钱于楼下,许士人纵观”——皇帝将金钱撒向楼下,让百姓一同分享欢乐,场面热闹非凡。民间则更显自在,寻常百姓举家出游,“夜市骈阗,至于通晓”,赏月直到天亮。

到了宋代,中秋赏月的氛围更浓,“玩月羹”与月饼逐渐成为节令特色。据北宋陶谷《清异录・馔馐门》记载,汴梁文人雅士会在中秋夜摆上“玩月羹”,以藕粉、桂圆、莲子熬制,甜润清和,边赏月边联诗。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中秋夜 “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东京汴梁的酒楼会提前装饰,推出“中秋特饮”—— 以桂花、茱萸泡制的酒,百姓们“弦管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月饼则首见于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当时为蒸制食品,“四时皆有,任便索唤”,苏东坡笔下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道出了其圆形如月、内含酥饴的特质。到了明清,月饼的团圆寓意愈发鲜明,《西湖游览志余》记载,杭州百姓 “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亲友之间互相赠送月饼,象征“月圆人圆”;清代的月饼更讲究,据《燕京岁时记》描述,京城的月饼“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饼面上会用糖霜画出嫦娥、玉兔、桂树的图案,既是美食,也是艺术品。

拜月仪式则保留着上古祭月的遗风,细节充满生活气息。清代的拜月以妇女为主,《燕京岁时记》记载“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中秋夜,妇女们会在庭院中摆上“月光马”——一张印着月神、玉兔的纸像,旁边陈列着月饼、苹果、石榴、栗子等供品,其中“石榴取多子意,栗子取利市意”,每样供品都有吉祥寓意。拜月时,妇女们会手持香烛,对着月亮默念祝祷词,多是“愿月神赐我巧手,绣出好花样”“愿家人平安,五谷丰登” 之类的心愿。在苏州,拜月后还有“走月亮”的习俗,妇女们身着蓝布衫、黑裙,头戴茉莉花,结队沿河边漫步,“必历三座桥,谓之‘走三桥’,以祛疾病”,月光下的衣香鬓影,成了江南中秋最温柔的风景。

福建博饼与江西烧宝塔,堪称中秋民俗的“活化石”,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与仪式细节,充满地域特色。闽南博饼的起源,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传说紧密相连。清顺治年间,郑成功驻军厦门,准备收复台湾,当时是中秋前后,士兵们因思念家乡士气低落。部将为宽慰士兵,想出“中秋会饼”的主意:用63块月饼组成“会饼”,对应“七九六十三”。因为九九八十一是帝王所用的数,八九七十二是千岁数,而郑成功则封过延平王,所以只能用六十三之数。会饼分为六个等级:状元饼1块(最大)、对堂饼2块、三红饼4块、四进饼8块、二举饼16块、一秀饼32块,士兵们用六个骰子掷点赢饼,其中“状元插金花”(四颗红四带两颗红一)是最高殊荣,得主可独占状元饼,还能得到其他士兵的祝贺。据《厦门志》记载,当时军营“中秋夜,将士聚饮,掷骰子赌饼,欢呼达旦”,博饼不仅缓解了思乡之情,更凝聚了军心,后来这一习俗传入民间,成为闽南中秋的特色活动。

江西烧宝塔则洋溢着农耕文明的热情,其起源据民间传说与元代抗元故事相关:相传元代时,江西百姓不堪压迫,在中秋夜以“烧宝塔”为信号聚众起义,后来这一行为演变为祈福仪式。瓦塔形状有“圆形塔”、“方形塔”、“多角形塔”等等,且各有其吉祥寓意,如圆形塔寓意为“中秋月圆人也圆”,一般有亲人旅外的人家多砌设圆形塔;方形塔状似田丘,成四方形,寓意四通八达;多角形塔寓意生财多道,生意兴隆。砌塔的工艺也相当讲究,有密封形,开窗形。中秋烧塔相对于一般中秋活动而言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它是稻谷节节饱满,家里红红火火,亲朋平平安安的象征,寄托了南方许多人几千年来的审美情趣。宝塔烧起时,火星从塔孔中喷涌而出,像一条条火龙,村民们会围着宝塔拉手起舞,唱着民谣,用自己的方式庆贺丰收,祈愿岁岁平安。

从杜甫秦州月下的漂泊吟哦,到闽南军营的博饼欢声;从唐代宫廷的撒金玩月,到江西村落的烧塔祈福,中秋的月光穿越千年,始终照耀着中国人最真挚的情感。诗词中的情怀、民俗里的烟火,共同织就了中秋的文化底色。当我们重读那些中秋诗句,想象古人赏月、拜月、博饼的场景,便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那是对团圆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国的牵挂,这份情感,如同中秋的明月,永远明亮,永远温暖。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10 05: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家国记忆·暖月流晖|老家房顶的那轮明月,是我心爱的“小月亮”
文|琦垚无涯的天幕上悬挂着一轮晕黄的月亮,遥遥的、淡淡的,像一枚钝钝的古铜币。从这枚古币里泻下来的光辉掺和着微弱的、模糊的路灯光,照到地上时,灰蒙蒙的,令人怅然。“床前明月光,疑
2025-10-01 17:28:00
...是中秋于现代中国的意义所在。可以说,中秋佳节,蕴藏家国天下的社会秩序、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人间至味是团圆。万家团圆时,把家风祖训讲给下一代听,给奔波忙碌的心
2024-09-17 11:32:00
月圆中秋国庆时
...是,今年中秋节与国庆节又紧密相连,中秋一夜月,千载家国情。这份情感,是李白长安望月,心忧“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是白居易西北望乡,心系“曲江池畔杏园边”;皓月当空下,中华
2023-09-29 12:49:00
...京9月23日电(记者刘岚涛)台盟中央举办的“一轮明月照家国”中秋音乐会22日晚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两岸同胞欢聚一堂,喜迎中秋,共话团圆。当晚,中央音乐学院青年国乐团为现
2023-09-23 19:29:00
千年前,苏轼在密州留下了诸多传世佳作,每一篇文赋都凝聚着他的智慧与才情,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对世事的洞察和对天地万物的哲思。千年后的中秋佳节,让我们穿越时空与“苏轼”对诗,共赏一轮
2024-09-17 08:14:00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事实上,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既是家国情怀的生动见证,也是培育家国情怀的沃土。家国情怀“饼饼流传”,更是中华儿女铭心刻骨的文化传承。中秋节在中国有数千年历史。
2023-09-28 10:36:00
...昭君出塞,却是风尘仆仆别离苦。这一聚一散,诠释的是家国情怀,是和美和善民族精神的体现。关于中秋佳节的诗词歌赋在中国节日文学作品中,占有大的比重,这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
2023-09-27 18:19:00
...月明”为题,将中秋佳节所蕴含的传统习俗、乡愁思念和家国情怀融为一体,既散发着中秋佳节的传统韵味,使观众在习习国风、悠悠古韵中,感怀中国人骨子里的深情与浪漫,更将新中国成立75
2024-09-18 03:44:00
“湾区升明月”2023大湾区电影音乐晚会香港唱响
...礼澳、许智群夫妇共唱《帝女花之香夭》选段,唱词中与家国命运交织的爱恋情深感人泪下;温拿乐队时隔50周年再聚首联唱经典组曲、陈慧娴《千千阙歌》、李克勤《红日》等港乐珍品原音重现
2023-06-30 04:21:00
漫评丨中秋升明月 澎湃家国情
...温馨和幸福,赓续人伦孝悌的中秋情结,寄托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中秋月正圆,家国总关情。“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人民的深深热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的信念追求。中秋承载着
2023-09-29 13:1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秋日的蔚县尖山村,漫山层林褪去葱郁,红黄绿点缀其间,将山野打扮得斑斓夺目。拍摄|赵永辉、王建海制作|吴晓萌
2025-10-10 07:51:00
发现200余处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400余件(套)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日前,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举办
2025-10-09 08:38:00
孙敬会笔下的孙立,钢鞭造型是最大亮点
水浒人物,36天罡的地位高于72地煞,而画水浒人物的画家,也多把创造的精力和巧思,用于前者。不过孙敬会先生画梁山108好汉
2025-10-09 11:32:00
杜梦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每逢八月十五,当一轮圆月悬于中天,中国人便知,这是属于中秋的时刻。这个承载着团圆期盼的节日
2025-10-09 11:32:00
家国记忆·暖月流晖|明月映泉城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用笔墨描绘这一轮明月,也用月色寄托思念。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
2025-10-09 11:33:00
杜梦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月光穿透千年云层,既照亮了文人墨客案头的诗稿,也温暖了寻常巷陌的烟火。中秋的魅力,在于它既是“诗言志”的情感载体
2025-10-09 11:33:00
人文|白居易与唐代的香衣文化
文|刘永加秋风乍起,天气渐渐转凉,人们会添加衣物,讲究的此前可能会在衣箱或衣柜里放上樟脑丸,也是为了防虫,所以拿出的衣服带着淡淡的香气
2025-10-09 11:33:00
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国青有一种红,叫做中国红;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国庆期间,济南战役纪念馆设置的“我在济南英雄山和国旗合个影”打卡点
2025-10-09 11:33:00
池沙鸿绘观音展现生活气息
这是池沙鸿于2018年所绘的一组观音与善财童子题材的扇面作品,共有30幅。其中,这幅《卧莲观音童子嬉水》,在气质上和其他作品明显不同
2025-10-09 11:34:00
琅琊王氏始祖身份最显赫的学生,墓里藏着“文艺青年”的多少意难平
鲁网10月9日讯 (记者 杨成喜)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饮马瀚海、勒石燕然的强汉在这一刻出现了动荡,深幽的长安长安城里波诡云谲
2025-10-09 16:28:00
国庆中秋长假里,山西博物院开启“延时模式”,丰富的展览与精彩的活动吸引观众在博物院里过双节。8天假期,山西博物院(含山西青铜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16
2025-10-09 19:48:00
大风·影像|中国最“吓人”村子:坟上村
与世隔绝500年,专心致志守墓,坟墓上就是家,顺着墓道进出村!网友惊叹《盗墓笔记》具象化了……山西省临汾市坟上村因明代晋王的陵墓而得名这个村子就是地处吕梁山脚下的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土门镇坟上村
2025-10-09 21:22:00
赤子心承红色志,红嫂后代徐美安让沂蒙六姐妹的故事“活”起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主余凤在沂蒙山区野店镇,有一位特殊的红色故事讲述者。他不是专业的文史学者,却对沂蒙六姐妹的事迹了然于胸
2025-10-09 21:38:00
林州市世纪学校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活动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2025年9月28日是至圣先师孔子2576周年诞辰。9月28日上午,林州市世纪学校组织全体师生
2025-10-09 10:33:00
大风影像·闹市寻迹|明、清两代陕西最高学府关中书院
漫步在西安南门里的书院门街上,笔墨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行至深处,一座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落静静矗立,飞檐翘角间,透着岁月的厚重
2025-10-08 1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