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沂蒙红嫂:沂蒙精神独有的血肉和筋骨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7-10 15:19:00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高松 邱明 赵彦辰

沂蒙山的层峦叠嶂,曾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坚实堡垒。400多万沂蒙人里,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0万人参军参战、10万沂蒙儿女血洒疆场。

战火燎原之际,以“红嫂”为代表的沂蒙女性,用瘦弱的肩膀扛起支前重担,用滚烫的乳汁救助濒死的战士,用密密的针脚缝制起战士的军衣,甚至用生命筑起掩护子弟兵的屏障。“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她们身上所闪耀的坚韧、无私、大爱,正是沂蒙精神最温暖动人的底色。

沂蒙女性解放

冒着生命危险屡救伤员

“捐躯献身歼日寇,舍生取义救亲人。”每个踏入沂蒙红嫂纪念馆的人,都会在这副对联前沉思良久。

革命战争年代,沂南县马牧池乡是山东抗日根据地“核心”区域,沂蒙红嫂纪念馆就坐落于此。一间间“红嫂”事迹陈列室,就像矗立在沂蒙山上的一座座丰碑,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

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之后,共产党和八路军把沂蒙女性当母亲、当姐妹、当亲人。放足和妇婴保健的普及,强健了她们的体魄;婚姻自由和家庭关系的改善,解放了她们的心灵;政治和经济地位的提高,增强了她们自立自强的斗争意识;识字班和革命信念教育,加深了她们对党的认识和爱党拥军的感情,实现了个性解放。

1941年,日军集结5万兵力,开始了日军侵华史上对山东使用兵力最多、时间最长、最残酷的一次“扫荡”。当年11月3日晚,日伪军突然包围山东纵队司令部,激烈战斗中,一个遍体鳞伤的战士冲出包围后,与大部队走散,面对日军追捕时艰难地躲避到明德英家附近。

出生于1911年的明德英,两岁时因病致哑。虽然不会说话,但共产党干部的好作风、八路军战士打鬼子时的英勇事迹,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发现负伤的战士,明德英急忙把他拉进家中隐藏起来。随后打着哑语指引了一个方向,支走前来搜捕的鬼子。

鬼子走后,明德英发现那名战士已经因流血过多昏了过去。为救人,在家中没有药品、现成开水的情况下,她冲破封建禁锢,毅然决定用乳汁救伤员,盼望这有营养、还能在寒夜中带来温暖的乳汁能救回战士的性命。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沂蒙红嫂:沂蒙精神独有的血肉和筋骨

沂蒙红嫂纪念馆,明德英乳汁救伤员雕塑。

担心这名战士会被发现,明德英将藏在屋后林地的一个空坟里,把家里唯一的棉被给他盖着,每天三次送饭送水。养伤第五天,由于伤口感染,那名战士高烧不退、伤口流脓。明德英天天用盐水冲洗伤口,还把家里仅有的两只鸡杀了熬汤为他补养身体。经过半个多月的精心照顾,那名战士的伤口基本痊愈,又回到打鬼子的最前线。

1943年初,明德英和丈夫又冒着枪林弹雨,救下了负伤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卫生员庄新民。解放后,在上海工作的庄新民返回沂蒙山区辗转找到了救命恩人明德英一家,又数次带家人前往沂南。明德英病逝后,庄新民不仅在家中设灵堂祭奠,还每年让儿子前往沂南代为扫墓。病逝前他还叮嘱孩子们:一定不要忘了明德英,不要忘了沂蒙老区人民的恩情。

2009年,明德英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母爱化作大爱

181名革命后代被红嫂抚养成人

“红嫂”一词作为历史赋予沂蒙妇女的特殊称谓,正是源于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真实情节。1960年,著名作家刘知侠根据乳汁救伤员的情节,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后被改编成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电影《红嫂》等艺术作品,在全国传唱。从此,“红嫂”就成为在革命战争年代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沂蒙妇女共同的名字。

硝烟岁月里,沂蒙山区几乎村村有烈士,家家出红嫂。英勇坚韧的沂蒙女性,面对敌人嫉恶如仇,却对共产党人却满怀柔情。

“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曾是战时托儿所旧址。1939年6月,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政委朱瑞等率领部队来到东辛庄。当时作战在外,家属随军而动,有27名抗战将士的儿女也跟随来到了东辛庄。

这些孩子最大的7、8岁,最小的才出生3天。由于长期跟随部队辗转作战,孩子们严重营养不良,又黑又瘦。王换于看了万分心疼,决心带着儿媳张淑贞开办托儿所,照看这些革命后代。3年多里,她们抚养了30多名革命后代和8名烈士遗孤,其中包括罗荣桓、徐向前等将帅的子女。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沂蒙红嫂:沂蒙精神独有的血肉和筋骨

在战时托儿所里照看革命后代雕塑。

由于全身心扑在抚养革命后代的身上,王换于的4个孙子却先后因为营养不良、生病而夭折,其中年龄最大的孩子已经8岁,但还是被病魔夺去生命。

“让咱的孩子在家吃粗的,把奶给这些孩子喝吧,咱的孩子没了,还可以再生,咱可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呀。”面对失去亲人的伤痛,王换于还是告诉家人,要全力照顾好那些父母投身抗日没人照顾的孩子们。据统计,当时在沂南县共有181名革命后代被当地妇女抚养。

“娘(张淑贞)像大鸟喂小鸟一样,把饭放在嘴里嚼碎了,一口一口把我们这些孩子养大。”罗荣恒之子罗东进80岁高龄时,回忆起在战时托儿所生活的那段岁月激动不已。

2018年,享年104岁的张淑贞因病逝世,是当时沂蒙红嫂中党龄最长、年龄最大的一位。辞世前,她最舍不得的就是珍藏在首饰盒里的三枚党员党徽。为其整理遗容时,她的女儿取出一枚党员党徽放在了她的手中。

家里两代人的爱党拥军的壮举,也深深感染着张淑贞的女儿于爱梅。从教师的工作岗位退休后,于爱梅成立了“红嫂拥军协会”,除了先后到数十支部队慰问子弟兵,还每年定期看望老英模、老党员、老八路、老红嫂及红嫂后人和困难群众。

战争没有让女性走开

她们用肩膀架起胜利的桥梁

沂蒙山是英雄的山,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热血。陈毅元帅曾感慨,“我就是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是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将革命推过了长江。”

展柜里,一块破旧到看不出用处的木板,却被悉心封存。“当年,正是由李桂芳等32个沂蒙妇女,用7块门板在汶河上架起的‘火线桥’,才保证大约一个团的兵力从桥上通过,火速奔赴前线战场,为战役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沂蒙红嫂纪念馆讲解员张春慧揭开了这块木板背后的故事。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沂蒙红嫂:沂蒙精神独有的血肉和筋骨

当年架桥使用的门板。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即将打响。在孟良崮以北约10公里汶河岸边的马牧池村,村里的青壮劳力全部投入紧张的支前工作。时任沂南艾山乡妇救会长的李桂芳,也带领当地妇女加入到支前队伍中。

5月12日傍晚,联络员向李桂芳传达了上级的紧急任务:天黑五小时之内,必须在崔家庄和万粮庄之间的汶河上架起一座桥,保证进攻孟良崮的部队顺利通过。

这么短的时间,用什么架桥?架得起吗?数个疑问浮上妇女们的心头。这时,妇女干部刘日兰提出“搭木板桥!”建议采纳后,大家纷纷出主意、想办法,没有木板就摘门板,没有桥墩人扛着。

当夜约9点,部队来到河边,望着还空空如也的河面,心生疑惑。“架桥!”李桂芳一声令下,妇女们立即抬起门板朝河里走去,一座“人桥”奇迹般地出现。踩着妇女同志过河,让部队犹豫不决。李桂芳又高喊:“妇女怎么了,我们这儿的男人都参军支前上前线了!你们过河是执行任务,我们架桥也是在执行任务!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保证!快过桥!”

暮春的气温虽已转暖,但夜晚的河水依旧凉气袭人。桥下的妇女们咬紧牙关坚持着,肩膀压疼了,就用双手托着;腰挺酸了,就弯下身子弓着背驮着。一个小时后,当最后一名战士通过,她们都瘫倒在冰冷的河水里。“她们有的怀有身孕,有的因此落下终生残疾,不能生育。” 张春慧说。

当年架桥的32名红嫂中,只有8位红嫂留下了珍贵的照片,5位红嫂留下了名字。战争没有让女性走开,她们反而用柔弱的双肩架起了通往革命胜利的桥梁。

斯人已去,历史永远铭记。战争年代,以“红嫂”为代表的沂蒙女性,用生命支援前线,构成了沂蒙精神独有的血肉和筋骨。如今,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爱党爱军的红嫂精神,在蒙山沂水间的传承中依然熠熠生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10 17: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重走初心路 国门建新功——山东边检总站党委读书班“守初心 建新功 强总站”党性教育活动侧记
...的精神之旅这是一次固本开新 砥砺前行的奋进之旅巍巍沂蒙山,悠悠沂河水——这里是一片革命的红土、时代的热土,八百里沂蒙流淌着党和人民血肉相连的鱼水深情,耸立着党和人民生死与共的
2023-05-26 10:53: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临沂费县、沂南
...自中央、省、市级的媒体记者们,一同走进临沂市费县《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以及沂南县沂蒙红嫂纪念馆、抗大一分校旧址等红色圣地,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深
2025-07-03 18:01:00
枣庄三中高一年级开展红色研学之旅
...枣庄三中市中校区高一年级走进临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精神追寻之旅。通过实地探访、情景体验与互动教学的深度融合,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青少年
2025-04-22 14:55:00
淄博市高青县常家学区:寻访红色足迹 传承沂蒙精神
...学区教育工会组织40余名教职工前往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和沂蒙红嫂纪念馆开展“寻访红色足迹 传承沂蒙精神”主题活动。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全体教职工先后参观了战役厅、支前厅、英烈厅等
2025-04-21 14:41:00
济南市莱芜区寨里镇苏坡村:探寻红色足迹 弘扬沂蒙精神
...代文明实践活动。在红嫂纪念馆,全体党员依次参观红色沂蒙山、红嫂原型明德英、沂蒙大姐李桂芳、沂蒙红嫂群体等重要展室和拥军支前情景再现馆。“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衣
2024-06-29 19:09:00
大众网记者 李梅 临沂报道
2025-07-04 15:06:00
【医大赤心】薪火相“沂”映初心 医路红韵践使命——医大学子书写沂蒙精神红色新篇
沂蒙精神:水乳交融的红色丰碑沂蒙精神,是革命烽火中淬炼出的“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坐标。革命年代,沂蒙人民以“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
2025-06-20 11:46:00
“忆峥嵘岁月,弘扬沂蒙精神”——中荷人寿山东分公司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为加强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厚植爱国情怀,中荷人寿山东分公司党支部近日组织全体党员同志开展“忆峥嵘岁月,弘扬沂蒙精神”主题党日活动。“对话”百年党史,赴一场“牢记
2024-10-30 09:56:00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赓续沂蒙精神,践行济世初心”实践团开展“三下乡”活动
...应新时代号召,厚植家国情怀,山东第二医科大学“赓续沂蒙精神,践行济世初心”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于7月13日至18日期间,先后走访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先进典型访谈、健康宣教等
2025-08-22 11:4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揭晓我省3种图书榜上有名河北日报讯(记者肖煜)近日,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活动在甘肃天水落下帷幕
2025-11-04 08:58:00
鲁网11月3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兖州。“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我家寄在沙丘旁,三年不归空断肠”。让我们一起来探访李白曾居住的地方
2025-11-03 17:44: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吉林这幅画里藏着古代的“雪天Vlog”
吉林的雪一落,朋友圈立马被刷屏。滑雪、围炉煮茶、啤酒炸鸡成了现代人的下雪标配,吉林省博物院藏的清袁瑛雪景山水图轴,早就把古人的雪中即景安排得明明白白
2025-11-03 18:12: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走进位于思明区大同路7号的厦门侨批馆,一艘悬挂在空中的福船映入眼帘,船旁飘扬着一封封穿越时空的侨批信笺
2025-11-01 08:30:00
探寻教育先驱的“巾帼之思” 《陈嘉庚与女子教育》出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陈嘉庚的名字如同一座丰碑。他是倾资兴学的爱国华侨,更是率先呼吁男女教育平权的先驱
2025-11-01 08:31:00
1日,市文旅局发布跟着《黑神话:悟空》游太原主题旅游线路,邀请游客循着“悟空”足迹,漫步晋阳山水,品味市井烟火,触摸非遗匠心
2025-11-01 18:23:00
何以中国|邂逅千年荆风楚韵 ,古城中开启文化奇幻之旅
大皖新闻讯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这座承载着5000年建城史、500年建都史的古城,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故事
2025-10-31 09:29:00
首都博物馆上新 第二十二届北京书法篆刻精品展开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敏)“隶书源流”第二十二届北京书法篆刻精品展10月30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主要采取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和面向会员定向邀请两种方式征稿
2025-10-31 16:41:00
“我最喜欢的济宁楹联”|鱼台孝贤广场楹联
(高山景行 上联:阁壮水云乡,克襄孝道明忠道 下联:德昭桑梓地,且看今贤继古贤)(紫气东来 上联:鱼龙呈变化,万顷烟波堪醉我 下联
2025-10-31 17:24:00
《吴长庆家族》出版暨读书分享会在肥举行
大皖新闻讯 10月31日下午,文化学者夏冬波新著《吴长庆家族》出版暨读书分享会在合肥育才书店徽州书局举行。《吴长庆家族》是研究合肥市(原庐州府)名门望族吴长庆家族(庐江鳌山吴氏家族)的一部家族史著作
2025-10-31 21:52:00
聚焦如何“提笔绘丹青” 山翁画册《墨痕》出版
继《山翁书画集》和40万字的《山翁评论文集》出版之后,著名书法家、评论家、收藏家山翁先生介绍如何“提笔绘丹青”的专著《墨痕》
2025-10-30 08:40:00
“跟着楹联游济宁 ”第十五站活动走进金乡奎星湖公园
鲁网10月30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金乡,在金乡,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文峰塔前走一走,官学财运全都有。”光善寺塔又称文峰塔
2025-10-30 17:13:00
老有福丨他的百年“青春之歌”:百岁陈世明的信仰与传奇
福州新闻网10月29日讯(记者 朱榕 文/摄)重阳节前,福州江南水都小学的学生们来到台江万颐养老院,探望101岁的陈世明
2025-10-29 15:14:00
每年农历九月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此时,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枫叶正红,形成了登高、赏秋、晒秋、赏菊、插茱萸等重阳节习俗
2025-10-29 16:57:00
寒葱岭,八十载枪声犹在耳——追寻陈翰章将军的东北抗战印记
翰章红军小学的操场上,一尊戴着红领巾的烈士雕塑静静矗立,目光如炬。这位被称为“书生战将”的烈士,就是东北抗日联军杰出将领陈翰章
2025-10-29 18: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