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提及乾隆在位时的贪官,不可避免地让人联想到和珅。一句广为传颂的话语是:“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和珅的贪污之多,其具体数额至今仍有争议。有一种说法是,当和珅被嘉庆查封家产时,折合成银两竟然达到了大清十五年国库的收入。然而,这只是众说纷纭中的一种声音。
相较之下,名气较小但却同样猖獗的贪官王亶望的故事也是令人咋舌。王亶望,山西临汾人,因为捐资而得到知县官职,之后历任甘肃宁夏知府、甘肃布政使、浙江巡抚。他并非读书过人,但有一个有钱的父亲,父亲是江苏巡抚王师。在乾隆三十九年,王亶望成为甘肃布政使,当时甘肃相对于沿海大省非常贫穷。于是,他想出了一条恢复清朝初年旧制的办法:百姓捐献粮食就有资格成为监生,而监生有机会考取官职。这一举措成为一条贪污的捷径,因为他将捐献的粮食算成了银两,然后公开拍卖“监生”头衔,有钱人自然能够轻松得到官职。当时竟有20万人参与其中。
为了躲避朝廷的追查,王亶望设计了两手,一是向朝廷谎报灾情,谎称以粟治赈,实际上却私留捐银;二是将所得银两全部私分,从总督到州县官员都分到一份。这是一个典型的群体贪污事件。当然,王亶望自己分到的银两最多。在甘肃为官期间,他的种种行径一直未被乾隆皇帝察觉,甚至被擢升为浙江巡抚。但天底下哪有不透风的墙,就在他担任浙江巡抚期间,有人向朝廷上奏,揭露了王亶望在修建浙江海塘时贪污行为。
乾隆皇帝听闻此事大为震怒,经过审讯后,揭发了王亶望的贪污行径,公之于众。按照乾隆的旨意,将王亶望等贪污超过两万两的官员全部斩首。这样的结果无疑是乾隆被迫采取的手段,毕竟涉及到的贪污官员太多。甘肃省的官员们可谓是数以千计,如果一一处置,怕是甘肃将空无一人。
这段历史也充分反映了当时清朝官场的腐败现象。王亶望的贪污不仅是个别行为,更是一种系统性的腐败。他巧妙地利用了捐献的粮食,通过公开拍卖“监生”头衔,大肆贪污。此外,为了逃避追责,他还采取了多重手段,如虚报赈灾情况、私分财富等。这种群体贪污的手法,无疑在当时的清朝官场中属于罕见之举。
这段历史不仅让人们看到了清朝末期官场的黑暗一面,更让人对乾隆的治理能力产生疑问。虽然乾隆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但在他的统治下,贪污现象频发,反腐难度较大。这也反映出封建社会下的官场问题,令人深思。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07 20: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