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二百多年前震动全国的大案:一省官员涉案,差点被杀光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7-30 16:50: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清乾隆年间,社会生产力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所有人都沉溺在盛世的喜悦之中。

而作为盛世之中的官员,贪污腐败并不奇怪,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在乾隆四十六年,会有一场震惊天下的“甘肃冒赈案”。官员贪污,在历朝历代都不是什么新鲜事,皇帝也在想尽办法杜绝这种现象,但是,即使严苛如朱元璋,也无法做到根除贪腐。

那么,在贪腐成风的乾隆年间,为什么偏偏“甘肃冒赈案”会震动全国呢?这就要从头说起了。

乾隆四十六年,清政府在甘肃省查获了一起地方官员借着赈灾名义互相勾结伪灾舞弊的大案,涉案人员包括总督、布政使,以及道州府县官员等共113人,追缴脏银281余万两。而范围之广,甚至,波及到直隶、盛京、江苏、浙江、云南几省。

一些地方官员,以赈灾为名,折收监粮,肆意侵吞,震惊天下,当时皆称“甘肃冒赈案”。有关部门向乾隆皇帝禀报之后,天子也很惊讶,似乎从来都没有想到,在自己治理的国家之中,还会有这样的贪污之事,甚至,惊呼此案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

此案的关键人物,就是王亶望。仅从他的官级和贪腐数目来看,在乾隆朝都排不上号。但是,他首创的集体贪污,却给天子带来了极大的麻烦,甚至,不得不为其修改律法。所以,在清朝的贪污史上,他是有一席之地的。

王亶望,江苏巡抚王师之子。王师虽然是清朝树立的清官典型,但是,家里面还是不缺钱的,于是,他就给自己的儿子王亶望捐了官。所以,官宦子弟王亶望跳过了科举考试,直接成了新鲜出炉的大清朝地方县令。王亶望的头脑极为灵活,想着:“自己既然花钱换了个官,那就得想办法赚回来。”

在其调任甘肃后,他便带头牵线搞起了“捐监冒赈”的勾当。当时,为了解决粮食欠收的问题,政府允许大家通过捐粮来换取监生资格。而王亶望首先打主意的就是监生资格,他把粮食折换成银两,拍卖“监生”资格。之后,监生资格应该换来的粮食,他则向朝廷谎称用来赈灾了。

天高皇帝远,这种办法还挺有效,特别是王亶望这个人还有几分小聪明,捐纳的银两他只留下一部分,剩下的全都分给别人,甘肃从总督到县官人人有份。从此,甘肃省几乎一大半的官员,都跟他绑在了一条船上,开始了集体“捐监冒赈”的贪污活动。

而下面的官员,为了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就卯足了劲“孝敬”王亶望。

这一切,远在京城金銮殿上的乾隆皇帝是一无所知,甚至,还将王亶望升为了浙江巡抚。不过,纸终究包不住火。后来,有人向皇帝反映,浙江地方官员在海塘工程中,中饱私囊,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引起了乾隆帝的怀疑。此事之后不久,一场连绵大雨,让乾隆皇帝又发现:甘肃当地并无旱灾。

深感被自己信任的臣子欺骗的乾隆皇帝,立刻派遣官员前去浙江严审王亶望,这才发现了王亶望胆大包天的贪污行为。

而乾隆皇帝,之所以把王亶望调任甘肃任藩司,重要原因有二:

第一是因为王亶望之父王师,乃是有功于朝廷之人,功臣之后用起来会比较放心;

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因为王亶望现在捐了官,也算是朝廷的精英,该给他一个表现的机会;

官员队伍和权贵阶层,有一个有趣的悖论:他们自认血统优良,先天条件和后天条件都无可挑剔,但是,儿女读书总是不大行。若是全部挤科考那一条路,那么,这些“精英子弟”,就有极大风险被挤出“精英阶层”。为了照顾这些人,从顺治六年开始,便制定了“捐监”的政策。

也就是说,你向地方政府或者国家献上若干石粮食,就拥有了秀才资格,可以直接参加科考。若你的粮食交的足够多,还可以直接当官,而王亶望就是后一种。

但是,这个政策却有着很大的弊端。

首先,是官家和商家都嫌买粮食太麻烦,不如直接折算成银两,这使得“捐监”政策的初衷——用捐监粮做储备粮的计划落空了。

其次,大家都是聪明人,都不愿意做赔本的买卖。买官花了钱,自然要卖官赚大钱。

而当时的乾隆帝,也已经隐隐感觉到,赚得这点小钱会给自己带来不少麻烦,甚至,影响到自己的大好江山,所以,在乾隆三十一年,这个政策便被朝廷取消了。

捐监不成,对大部分地方也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对于甘肃这个贫困地区来说,却是影响颇大。甘肃十年九旱,一旦灾荒出现,国家没有储备粮,那可是会出大事情的。所以,在乾隆三十九年,陕甘总督请求皇帝陛下重新实施捐监政策。乾隆皇帝便召集大臣开会探讨了一番,最终,还是同意甘肃一省可采取捐监政策。不过,皇帝陛下强调,只准捐纳粮食,不准折成银钱。

然而,王亶望来到甘肃之后,把甘肃上下的官员都拉上了自己的贼船,要贪污一起贪污,要腐败一起腐败。大家都有好处拿,好处少不了谁的那一份,但是,责任呢?自然也是大家一起抗。为了贪腐方便,王亶望还提出一个制度创新,即:“坐省长随”。也就是:各县各府在省城建立自己的办事处,官员一旦需要钱财,就及时通知办事处,办事处便会通知各州县送钱过来。

就这样,王亶望在甘肃悠哉悠哉地做着官,到任半年后,向皇帝报告工作,说:“甘肃已经有19017人捐监了,所得粮食共80万石。”三年后,监生人数涨到15万,监粮则共计600万石。粮食这么多,必须得再建储备库,所以,朝廷的拨款也来了。而且,王亶望任期内政绩如此突出,皇帝自然要奖励提拔他。所以,很快他成为了浙江巡抚。

按照乾隆朝的法律,贪污数量达到一千两就要收监处斩,那么,岂不是甘肃一省的官员都要处死?地方政府职能机构的运转,岂不是也要出问题?对此,乾隆皇帝感到头疼。最后,为了“甘肃冒赈案”,他专门修改了律法:贪污两万两以上官员即刻处死;一万到两万之间,死缓;一万两一下,等待处理... ...

为了平稳地解决这个问题,皇帝不得不把腐败的标准从一千瞬间提到一万!可想而知,这个案子涉及范围之广,涉案人员之多,是多么骇人听闻!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关部门把名单报上来以后,还是吓到了皇帝陛下,应该判处死刑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乾隆帝结合实际情况,在万般无奈之下,再次下旨:贪污两万两以上的人,以前曾获得朝廷嘉奖令的官员,可以免除死刑。在这一政策之下,大批官员得以赦免,最后,被判处死刑的只有52人。

参考资料:

【《“甘肃冒赈案”:清代第一大贪污案》、《清史稿·卷三三九》、《清代甘肃人口的分布》】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30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乾隆朝惊天大案:两淮盐引贪腐案揭秘
清朝乾隆三十三年,爆发了乾隆朝第一大案——两淮盐引案,3任官员,23年的时间内,合计贪污681万两白银,这个数目是什么概念呢,清朝最高级别的盐政一年的工资(俸禄)加上福利(养廉银
2024-05-11 01:40:00
明朝郭桓案:震动朝野的贪污大案
“上班如上坟”,这是明朝官员的真实写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会先哭哭啼啼地交待后事,然后决绝地踏上上朝的路。这一切都是因为,那场万人被杀的“郭桓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多
2023-10-30 15:20:00
乾隆编《四库全书》背后有多黑暗
...横肉、面相恶俗,腋下挟着一本厚厚的大书,扬言有一桩大案要告。新昌县令升堂后,目光向堂下一扫,立刻认出告状之人乃新昌有名的泼皮无赖,王泷南。新昌县令颇有些厌烦地问道,你要状告何
2024-04-25 13:55:00
介绍乾隆反腐采取的措施
...这就是轰动朝野的甘肃全省官员谎报灾赈、贪污捐监粮的大案。这场特大贪污案件的首犯,就是乾隆皇帝曾十分倚重的封疆大吏王亶望。王亶望,山西临汾人,自举人捐纳知县,累任知县、知府,乾
2023-02-13 15:11:00
...六年(1781年)到四十九年(1784年),朝廷一连查出了五起贪污大案,都是“办一案,牵一串;查一个,带一窝”。一人败露,则与他有关的关系网上的数十名乃至上百名官员就全部被揭
2023-09-01 17:20:00
乾隆盛世与乾隆的施政能力强有关吗?
...是整顿吏前,严办贫官。乾隆年向先后审理了上百起贪污大案,从这些案件里,可以看出乾隆帝惩治贪污的五个特点:一是重惩大员。不只是知县、知府等官贪赃枉法要受到惩处,乾隆帝更加重视对
2023-06-11 18:55:00
孝贤皇后去世后乾隆性情大变,竟以惩罚大臣为乐
...整体的、长期的不满,他之前就计划对官僚机器来一次大震动,让大小官员从浑浑噩噩中清醒过来。这股子怒气,乾隆已是压抑多年,这次算是来了个总暴发。乾隆十三年(1748年)无疑是乾隆
2023-07-09 09:05:00
因官员邀功而制造出的反贼和波及全国的冤案潮
...尬和羞辱之中。永常奏报的是发生在湖北的一起“谋反”大案。大概是在乾隆十二年的时候,罗田县天堂寨一个叫马朝柱的乡民,开始宣传一个和自己相关的故事。马朝柱称海外有一位名叫“朱洪锦
2023-01-30 15:33:00
清朝救灾贪腐案,捐监制度的阴影
...尔谨赐自尽,作为继任者的王廷赞也难逃绞刑。甘肃贪腐大案的查处让高傲的乾隆非常震惊事后,还从王亶望家中抄出的价值300万以上的白银。但负责查抄的新任浙江巡抚陈辉祖,又被人揭发监
2023-09-16 18:5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文物出道计划 | 水里“冒出来”的战国小钺钺
编者按:文物很i(内向),文创帮它“开麦”!《文物出道计划》以贵州省博物馆上新的文创为引,通过文创复刻的文物细节,从“年轻化
2025-10-19 19:54:00
国家京剧院一团《四大名著经典剧目展演》将在石家庄上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0月19日,国家京剧院一团《梨园芳华·国粹流韵——四大名著经典剧目展演》将在河北省艺术中心上演。作为2025年京津冀戏曲展演季
2025-10-18 10:46:00
不止胜负!10月18日,“河北五超”第十轮定州vs辛集,赛前非遗“碰一碰”,定州孩儿枕VS辛集皮贴画。
2025-10-18 21:21:00
千年汉碑“活”了!一场隶书展,如何让中原大地与两汉大唐倾谈?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千年汉碑气象新,中原翰墨正风流。10月18日,全国第五届隶书作品展览在郑州美术馆(新馆)启幕,这场代表当代中国隶书艺术最高水准的盛会
2025-10-18 19:47:00
长镜头|从西辽河到桑干河——追寻红山文明的历史轨迹
红山文化,是西辽河史前文明的代表,被称为中华文化的“直根系”。考古研究表明,红山文化从西辽河起源、大凌河鼎盛,到桑干河扩张
2025-10-17 09:18:00
故宫院藏捐献文物展今日开展
▲本次展览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百件 今日起,“仁风景从——故宫博物院藏捐献文物展”在故宫景仁宫开展。展览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百件
2025-10-17 10:25:00
一座道法自然的山
十堰广电讯(十堰日报记者 吕伟 武当山融媒记者 冯开春 徐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公元前485年前后
2025-10-17 16:53:00
保宁寺独特的关公像
走进窦大夫祠,那古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仿佛瞬间将人拉回了遥远的过往。而祠内的保宁寺,更是一处承载着岁月故事与艺术神韵的所在
2025-10-17 21:50:00
【大风影像】唐诗道-蓝关古道
蓝关古道是中国最早国道,是最为险峻的古道之一,兴起于商周,发展于秦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其作为通往荆楚之地的军事、商旅通道
2025-10-16 08:15: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山东李白”,诗酒铸就浪漫传奇
文|张向阳 长安三万里,最忆是山东!要说大唐的诗与远方,诗仙李白无疑是巅峰上的顶流,他用浪漫与豪放“灌醉”整个盛唐。李白61年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黄河流域度过的
2025-10-16 22:06:00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三明宁化开幕
活动现场东南网10月15日讯(通讯员 张煌鹏 陈玉婕 文/图)10月10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宁化县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开幕
2025-10-15 10:21:00
洛阳有个萌系潮玩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当现代网红文化邂逅千年文物,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悄然上演。近日,一件造型奇特的西晋陶熨斗意外走红网络
2025-10-15 11:32:00
吴石和聂曦去台湾前,曾在福州这条巷子里“潜伏”
随着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在福州追随英烈的足迹,打卡吴石将军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三坊七巷宫巷22号绛雪山房是吴石将军生前在大陆的最后居所
2025-10-15 13:21:00
“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走进莱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10月15日,从烟台图书馆获悉,即日起至10月19日,“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莱阳站开展
2025-10-15 14:14:00
构筑“文化泰安”的立体图景 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海岱文化谱新篇
鲁网10月15日讯(首席记者 李秀娟 摄影记者 张超 孟昊天)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安,以泰山闻名遐迩,其文化则是以泰山为核心
2025-10-15 14: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