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清朝救灾贪腐案,捐监制度的阴影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9-16 18:54:00 来源:戏说三国

公元1774年,乾隆皇帝突然接到陕甘总督勒尔谨奏报。

因甘肃地贫民穷,所以官府的仓储常常不足。一旦遭受旱灾,则地方官府无力救济。因此期望皇帝准许仿照内地办法,准许在当地实施捐监制度。

当时的乾隆没有多想,就批准了这个看似合情合理的诉求。

然而,之后的东窗事发不仅牵涉出清朝最大的救灾贪腐案件,还让自诩见多识广的皇帝都感到震惊不已。

捐监受益者

清朝救灾贪腐案,捐监制度的阴影

清朝的很多制度都源于前明传统

所谓捐监,就是一种源自是明朝的有偿集资手段。

只要向朝廷捐献一定数额的银钱,就可以跳过基层科举考试,直接获得监生资格。捐赠者不仅拥有了政治身份,还可以免试参加更高级别的其他考试。满清入驻中原建后,也直接继承了这个手法,作为额外的创收手段。

但在乾隆皇帝即位后,鉴于该制度容许大量没有学识的人混进科举队伍,便下令将其停止。此后只允许各省为赈济灾民而临时乃纳,并且只准收粮食不要白银,杜绝可能存在的贪污行为。

所以当陕甘总督以旱灾为理由,皇帝就不但允许且大力支持。因为西北向来是清朝的用兵重地。在和准噶尔进行的长期战争中,陕甘总督管辖区始终都是重要的后勤基地和转运通道。于是为办好捐监,乾隆还特别任命时任浙江布政使的王亶望前往甘肃主持工作。

清朝救灾贪腐案,捐监制度的阴影

西北等内陆边界是清朝长期用兵的地方

事实上,王亶望本人就是清朝捐资制度的直接受益者。

他的父亲王师一度官至浙江巡抚,但自己却在考中举人后没有多余官职可供补缺。于是就用捐资的方法,得到一个甘肃省知县的职务,从而成功挤进了官僚集团。

多年后,王亶望调任浙江布政使,并代理其巡抚职务。

为了尽快获得实任巡抚的肥缺,王亶望居然在乾隆巡行天津期间就托人向皇帝献上了金银珠宝。但乾隆本人对这种赤裸裸的贿赂不以为然,直接拒绝接受进献,并在次年将他派岛甘肃担任布政使。

清朝救灾贪腐案,捐监制度的阴影

清朝时期的陕甘行政区域

老鼠进米缸

清朝救灾贪腐案,捐监制度的阴影

赴内陆就职对大部分官员来说不是好事

乾隆本意或许是想让王亶望离开富庶的江南温柔乡,投身到西北穷苦之地进行锻炼。

但对于王亶望来说,唾手可得的肥缺没了,无异于在仕途上栽了个大跟头。但他也不敢有所怨言。在接任甘肃布政使半年后,居然就给皇帝交上一份亮丽的似乎有些刺眼的答卷。

1774年,王亶望就上奏皇帝,说自己在半年任期中已经劝捐监生19000多人,为官府获得捐纳豆麦82万担!

乾隆皇帝对此大吃一惊,没有料到贫瘠的西北竟然能有如此丰厚资源。甚至担心这么多粮食收在官仓,会因来不及处理而霉变发烂。于是在奏折上批示了这四点问题,让职权更高的总督勒尔谨详查此事。后者接到批复,却只能东拉西扯,大力遮掩粉饰。当时的乾隆也因自己忙于大小金川战事,根本无暇顾及甘肃,只能对勒尔谨做训诫了事。

清朝救灾贪腐案,捐监制度的阴影

甘肃的劝捐数额完全超越了地区供给能力

事实上,王亶望显然有可能在半年时间里就筹集82万担官粮。

当时的甘肃地区不但土地贫瘠,又因雍正乾隆两朝的多次用兵而被抽调大力物力民力支援作战。即便将全省资源榨干,也不可能抽出如此多的粮食。

但王亶望毕竟在官场深耕多年,又有浙江同僚那里学来的先进经验,决心在甘肃大干一番事业。

他首先奏明勒尔谨,将乾隆批准的试办捐监工作,直接扩大的甘肃的所有州县。再将乾隆钦定捐赠的对象换成白银,拒绝过去只收粮食的规定。因此,本来1名捐监监生需要出的43担豆麦,也被改成需出白银47两外加8两手续费。于是在短时间内,王亶望就从甘肃各地富户手中榨取了巨额财富。

清朝救灾贪腐案,捐监制度的阴影

王亶望实际上没有为地方财政添加任何多余收入

王亶望在获得银两后,并不将其充入府库,而是自己私吞吞大半。

只将其中的少量分赠给甘肃官场的大小官员,并以此为纽带,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同盟关系网。在搞定这些同僚后,他又给皇帝交上子虚乌有的成绩单。由于有本省大小官员的全力维护,这份假奏章居然逃脱乾隆追究。

此后,王亶望索性一干到底。

他在三年时间里不断扩大骗局规模,前后号称筹措监粮600万担。实则将所收的白银被私分给甘肃官员,连一粒捐粮也没有送入官仓。只是靠着甘肃官员的全力维护,才让这场惊天骗局没有露出破绽。

清朝救灾贪腐案,捐监制度的阴影

一名典型的清朝官员装束

东窗事发

清朝救灾贪腐案,捐监制度的阴影

由于相互勾结外部对甘肃的情况根本无从获悉

1777年,朝廷派出刑部尚书袁守侗赴甘肃,专门检查甘肃监粮收纳的储存情况。

全省官员上下串通,在粮仓上层假设木板,撒上粮食,做出监粮仓库满仓满囤的假象。深明官场规则的袁守侗也只是草草巡视,就做出甘肃捐粮数目并无问题的结论。

当然,这样冒捐的数目多了,再想遮掩也难免力不从心。于是王亶望又想出了一条妙计,利用根本不存在的旱灾去欺上瞒下。

在他担任甘肃布政使的几年里,当地一直连年雨水不断,所以根本没有旱灾侵扰。但王亶望却向乾隆奏报甘肃连年大旱。乾隆不知有诈,催促甘肃总督衙门开官仓放捐监粮赈济百姓,并从朝廷拨出大笔钱粮支援甘肃灾区。总督衙门就借机将并不存在的粮食销帐,还私自盗卖了朝廷拨付下来的其他救灾粮。靠着私分的赈灾银两,又狠狠捞上一笔。

清朝救灾贪腐案,捐监制度的阴影

大部分人根本没有获得朝廷拨发的赈灾物资

在盆满钵满之余,王亶望倒是因亮眼的劝捐成绩和赈灾苦劳,获得了朝思暮想的浙江巡抚职位。

他在任上也宣称办理捐粮500多万担,其中很大部分是按照甘肃模式虚报。但江南毕竟和天高皇帝远的甘肃不同。作为帝国的财赋重地,这里布满皇帝和其他大臣的眼线,是朝廷监察的重点地区。

1781年,王亶望精心编织的官场同盟终于出现了崩坏

。大学士阿桂在浙江勘察海塘修建工程发现,杭嘉湖道王燧和嘉兴知府陈虞盛,居然都有贪污和冒领钱粮行为。前者更是被查出在家中私藏财物20多万两白银。由于他们都是王亶望的亲信,乾隆终于对这个功绩过于亮眼的能臣有了怀疑。

清朝救灾贪腐案,捐监制度的阴影

王亶望因良好的表现而有机会重返南方

此后,对王亶望更加不利的证据纷纷浮现。

由于甘肃回民发动起义,乾隆委任和绅为钦差大臣前往镇压。大军却因暴雨造成的道路泥泞而不能如期抵达。乾隆接到军报告后,立刻想到王亶望年年奏报的甘肃大旱情况,更加对先前的事情产生质疑。

最后,还是陕甘总督勒尔谨因作战不利,造成总督以下的各级官员都要按律受到惩处。接替王亶望担任甘肃布政使的王廷赞便提出,愿意以多年积攒的40000两养廉银赎买罪责。这让乾隆更加疑惑,一个天下极贫困地区的布政使,如何积攒出这么多白银?!

于是让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钦差大臣阿桂,和新任署理陕甘总督李侍尧彻查贪污问题。通过两人的严审,王廷赞如数交待了由王亶望开创、自己承接的虚报捐监粮秘密。

清朝救灾贪腐案,捐监制度的阴影

前线战事的爆发让平时的贪腐逐渐暴露出来

接到上疏的皇帝勃然大怒,派遣专人到浙江提审王亶望。

经过审理,王亶望在甘肃布政使任上所作所为全都曝光。更加触目惊心的不在于其个人贪腐,而在于牵扯官员的范围之广。上至总督勒尔谨,下到各县知县和县丞,全都和这起案件有巨大牵连。涉案总金额更是高达1000多万两白银。

由于涉案官员太多,乾隆还必须修改旧的贪污处理规定,不得不将将惩处的条件从原先的1000两抬高到万两。

只有贪污数额超过20000才必须处死。但即便按照这个宽大标准,被砍头的官员还是多达56人。其中王亶望被斩首,陕甘总督勒尔谨赐自尽,作为继任者的王廷赞也难逃绞刑。

清朝救灾贪腐案,捐监制度的阴影

甘肃贪腐大案的查处让高傲的乾隆非常震惊

事后,还从王亶望家中抄出的价值300万以上的白银。但负责查抄的新任浙江巡抚陈辉祖,又被人揭发监守自盗。用数万两白银换取家产中的9万多两黄金,还藏匿玉器等贵重物品。

接连受到通报的乾隆震怒不已,称这个案中案是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

其实,在大清这种所有官员只对皇帝一人负责的格局下,乾隆难免感觉自己是挂架寡人。因为没有良好的外部监督机制,官僚集团完全可以切断皇帝的消息管道。纵使乾隆真的是如自己所夸的千古一帝,也不可能禁绝清朝的贪污腐败问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6 2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什么原因导致乾隆朝出现无官不贪的现象?
...。堪称无耻之尤,这是由和珅提议设立的一项以钱顶罪的制度,即根据官员犯罪情节的轻重以多少不一的银子来免除一定的刑罚,议罪银起步价是2万两,最高纪录是17万两白银。议罪银的“索要
2023-05-02 11:59:00
清朝的辉煌与天灾人祸:从康熙到嘉庆的灾难纪实
...。面对灾民死亡问题,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挽救灾民,其中有一个就是减免丁壮男的赋税。但在减免赋税的过程中出现了新问题——有的农民为了逃避丁壮男赋税而逃荒入海;有的丁壮男
2024-02-01 13:18:00
甘肃冒赈案:清朝第一大贪污案的曝光与处理
很多人都知道和珅是清乾隆年间最大的贪官,但实际上清朝第一大贪污案却并非和珅,而是与他同年代的甘肃冒赈案,根据《清史稿》记载:“己丑,以甘肃累年冒赈。”在这桩案件中几十名官员被处死
2023-09-21 19:56:00
朝廷不缺钱,乾隆为何还要大收议罪银
很多人都清楚,“议罪银制度”是乾隆朝一大恶法。那么这个把皇权玩到极致的纯皇帝,为何要在清廷年均结余五千万两的情况下,推出这项祸国弊政呢?首先,这种以钱财抵罪、赎罪的制度并不是乾隆
2025-03-06 14:12:00
介绍乾隆反腐采取的措施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生了一件清朝建立以来最大的贪污案。自封疆大吏到州牧县令,被判处死刑的多达100多人,其中56名被砍掉了脑袋。这就是轰动朝野的甘肃全省官员谎报灾赈、
2023-02-13 15:11:00
甘肃三部门紧急下拨5000万元用于抗旱救灾
...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三部门日前从农业防灾减灾和水利救灾资金中紧急下拨5000万元,用于抗旱救灾。这些抗旱救灾资金中,1000万元用于支持受灾县区农作物抗旱救灾及改种补种所需的
2023-08-24 18:14:00
事出反常没有妖
(王亶望)清朝乾隆年间有一桩贪污案,叫做甘肃冒赈案,这个案件,在当时很有名气。当时的甘肃,有一个叫做王亶望的大臣,官职是布政使。清朝的布政使,是从二品,主要负责地方的行政和财政工
2023-10-19 14:34:00
大清是什么时候开始衰弱的
...到了乾隆年间,清廷一改此前的“纳税户口”的人口清查制度,更张为了近于现代的以“人口”为基本单位的普查方法。乾隆六年
2023-05-14 14:20:00
清朝为何在嘉庆手里走向衰落了
...杀,可能就没人做官了。这导致原本想把蛀虫一网打尽的乾隆,也不得不做出妥协,最终只处理了其中贪污数额较多的112名官员。处理了甘肃涉贪官员后,事情还没有结束。由于“甘肃米案”被
2024-06-26 22:0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太行风|巍巍长城
10月3日,金山岭长城。 郭中兴摄长城,是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不朽史诗,是熔铸于民族血脉的精神图腾。它横贯万里,是承载历史
2025-10-10 08:44:00
以家族记忆还原英雄本色,让抗联精神代代相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的特殊节点,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爷爷杨靖宇》一书不仅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2025-10-10 17:30:00
秋日的蔚县尖山村,漫山层林褪去葱郁,红黄绿点缀其间,将山野打扮得斑斓夺目。拍摄|赵永辉、王建海制作|吴晓萌
2025-10-10 07:51:00
发现200余处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400余件(套)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日前,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举办
2025-10-09 08:38:00
孙敬会笔下的孙立,钢鞭造型是最大亮点
水浒人物,36天罡的地位高于72地煞,而画水浒人物的画家,也多把创造的精力和巧思,用于前者。不过孙敬会先生画梁山108好汉
2025-10-09 11:32:00
杜梦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每逢八月十五,当一轮圆月悬于中天,中国人便知,这是属于中秋的时刻。这个承载着团圆期盼的节日
2025-10-09 11:32:00
家国记忆·暖月流晖|明月映泉城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用笔墨描绘这一轮明月,也用月色寄托思念。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
2025-10-09 11:33:00
杜梦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月光穿透千年云层,既照亮了文人墨客案头的诗稿,也温暖了寻常巷陌的烟火。中秋的魅力,在于它既是“诗言志”的情感载体
2025-10-09 11:33:00
人文|白居易与唐代的香衣文化
文|刘永加秋风乍起,天气渐渐转凉,人们会添加衣物,讲究的此前可能会在衣箱或衣柜里放上樟脑丸,也是为了防虫,所以拿出的衣服带着淡淡的香气
2025-10-09 11:33:00
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国青有一种红,叫做中国红;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国庆期间,济南战役纪念馆设置的“我在济南英雄山和国旗合个影”打卡点
2025-10-09 11:33:00
池沙鸿绘观音展现生活气息
这是池沙鸿于2018年所绘的一组观音与善财童子题材的扇面作品,共有30幅。其中,这幅《卧莲观音童子嬉水》,在气质上和其他作品明显不同
2025-10-09 11:34:00
琅琊王氏始祖身份最显赫的学生,墓里藏着“文艺青年”的多少意难平
鲁网10月9日讯 (记者 杨成喜)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饮马瀚海、勒石燕然的强汉在这一刻出现了动荡,深幽的长安长安城里波诡云谲
2025-10-09 16:28:00
国庆中秋长假里,山西博物院开启“延时模式”,丰富的展览与精彩的活动吸引观众在博物院里过双节。8天假期,山西博物院(含山西青铜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16
2025-10-09 19:48:00
大风·影像|中国最“吓人”村子:坟上村
与世隔绝500年,专心致志守墓,坟墓上就是家,顺着墓道进出村!网友惊叹《盗墓笔记》具象化了……山西省临汾市坟上村因明代晋王的陵墓而得名这个村子就是地处吕梁山脚下的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土门镇坟上村
2025-10-09 21:22:00
赤子心承红色志,红嫂后代徐美安让沂蒙六姐妹的故事“活”起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主余凤在沂蒙山区野店镇,有一位特殊的红色故事讲述者。他不是专业的文史学者,却对沂蒙六姐妹的事迹了然于胸
2025-10-09 21: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