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清明时期,青团这样吃更健康!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5-04-05 12:16:00 来源:杭州网

清明节是由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融合而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重大春祭节日。悠久的祭祖文化与饮食密不可分,在清明节吃冷食习俗一直保留至今,特别是南方地区有吃青团的习惯。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几个科学食用青团的方法。

清明期间吃青团 种类丰富口味佳

青团一般是由糯米粉与青汁等混合制成外皮,经包馅、蒸制等工序制成的可直接食用的米粉制品。传统青团是用清明节前后生长的嫩艾叶榨汁着色。现在市面上卖的青团,也有用麦青汁或青菜、菠菜等绿色植物的汁液着色。外皮包裹各种馅料,做成青团生坯,最后熟制成青绿色的糕团。除了传统的甜、咸馅之外,还有水果、乳酸菌等新风味,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青团具有糯韧绵软,甘甜细腻,清香爽口等特点。

传统美食标准化 选购要点要牢记

科技进步让手工制作青团转变为标准化生产,随时随地享用青团美食成为可能。消费者选购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选择超市、商场等正规经营渠道。不在无证单位购买。

二是查看产品信息。检查标签、配料表和生产厂家、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SC”标识)和产品标准代号等信息是否齐全。不购买信息不全、不清晰或有篡改迹象的产品。常温即食青团不应有漏气、破袋等现象。

三是留意产品保质期和贮存条件。根据个人需求,选择适合产品类型,不要购买或食用过期青团。挑选青团以清香味浓郁、颜色自然油绿为好。发青、发黑或颜色过于艳丽的,不建议购买。

家庭自制应适量 合理储存莫大意

自己在制作面皮时,除了糯米粉外,可添加适量的澄粉(小麦淀粉)或者大米粉。既便于青团成型,又可以提高青团咀嚼时的韧性。注意馅料应现做现用,不要存放时间过长。很多创新风味的馅料保质期较短,存放时间长,就容易滋生霉菌或发生腐败变质。同时,尽量即做即食,避免大量、长期储藏。短时间贮存,需放入保鲜袋,并扎紧袋口再放入冰箱冷藏。较长时间贮存,可以冷冻保存,最好1个月内吃完。低温贮存的青团,用蒸锅加热后食用。要注意控制好加热时间。如采用微波炉复热,宜中高火、短时间加热。若加热时间过长,青团容易塌陷、表皮破裂、馅料流出,影响食用品质。

食用青团莫贪多 特殊人群须注意

青团虽然好吃,但老人、小孩以及消化功能不佳的人群食用要适量。青团馅料往往高糖、高脂、高热量,质地黏腻,应小口慢吞,谨防噎食。儿童要在成人监护下食用。对某些食物过敏的消费者,购买时须查看标签上的配料表和致敏物质提示,选择合适的品种,防止致敏物质摄入。消费者在食用青团时,可以搭配一些蔬菜、水果、汤羹、茶等,有助于消化、解腻、均衡营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4-05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清明前常吃“败火消炎法宝”,农村遍地都是,全身都是宝
...的艾草能够长时间保存并保持新鲜。3、清明必吃之艾草青团除了泡脚,艾草还可以用来制作美味的食物,例如清明节必吃的艾草青团。将清洗好的艾草打成汁,混合澄粉、糯米粉、猪油等原料,制
2024-03-30 10:57:00
杭州女士DIY“秘制馅”青团,好吃到进了医院
每年清明前后的“顶流”就是青团了,伴随着和煦的春风,咬一口美味的青团是打开假期的最佳方式,然而每年这个时候也是消化道疾病的高发期。一天“狂炫”五个青团,肚子差点罢工“医生,医生,
2024-04-08 09:44:00
小小“青团”竟能把人送进医院?这些人群食用需注意
...祖、踏青、品寒食是清明传统民俗作为清明节的代表食物青团成为不少人近期餐桌上的“顶流”芒果味、抹茶味、蜂蜜燕麦、鲜花牛奶……五花八门的青团让人食欲大开然而,近日杭州的沈女士(化
2025-04-04 11:02:00
一口咬下“春之鲜”!青团提前在堰上市,今年你吃了吗?
...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赵慧)连日来,记者探访发现,青团已悄然出现在十堰各大超市、糕点房。在位于环球港的一家超市里,售卖青团的柜台摆放在卖场中心醒目位置,各式青团吸引了不少顾客
2024-03-19 17:05:00
食品安全消费提示 | 色如碧玉小青团 长久软糯为哪般 2025-04-08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李建)风来蒿艾气如薰,一口青团一口春。四月的江南艾草鲜嫩,正是做青团的好时节,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也在推荐这圆滚滚的嫩绿糯米团子。然而也有网友疑惑为什么自
2025-04-08 18:00:00
老人说:春天吃一菜,百岁不显老!一菜指啥?全身宝,3月抓紧吃
...食的创新之中,推出了一系列新颖的艾草美食。比如,在青团、月饼、粽子等传统节令食品中添加艾草汁,既增加了食品的营养价值,又赋予了食品独特的清香味道;还有一些特色餐厅推出了以艾草
2024-03-26 10:15:00
清明吃青团怕血糖飙升?中医推荐健脾妙方+科学吃法
青团是江南清明的舌尖记忆,近年来被越来越多不同地区的人们所熟知。艾草染翠的糯米包裹着豆沙、蛋黄、肉松等馅料,植物的清苦与甜糯交融,咬一口便是春天的仪式感。但这份传统美味背后也暗藏
2025-04-04 11:08:00
春季肝火旺盛,常吃4种“降火菜”,降肝火护肝脏,防春燥
...,改善肝火旺盛导致的消化不良等问题。推荐做法:艾草青团材料:糯米粉300克;水适量;艾草叶适量;冰糖适量做法:1.制作糯米团皮:将糯米粉倒入容器中,逐渐加入水搅拌成面团,直至
2024-03-29 10:22:00
青团虽美味,但这些人群不建议吃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程晓春暖花开,时令美食——青团隆重登场。如今青团花样多,如何做美味又健康?哪些人群不适合吃青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2024-04-09 00:57: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
立秋,激活身心的“安静之力”
今日立秋,暑气未消,蝉鸣依旧,唯有庭院阶前飘落的几片梧桐叶,悄然透露出时节的更迭——正如宋人朱熹笔下所写:“未觉池塘春草梦
2025-08-07 06:24:00
福建首个微生态诊疗中心落户厦大附属中山医院
微生态诊疗中心将肠菌制成胶囊,方便患者使用。厦门网讯(文/图 厦门日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石青青)厦门大学海峡医学中心微生态诊疗中心日前成立
2025-08-06 09:10:00
家中药品如何“避暑” 药学专家为您支招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薛尧 实习生 李慧)暑期高温,家中的药品也被“热坏了”,药片变色、胶囊“抱团”、糖浆变质等问题频发
2025-08-06 09:10:00
北京中研中医院田俊清:田氏分期渐进疗法,分期辨证施治治腰突
出诊时间: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全天;周六上午半天。田俊清,中医主治医师。师从程氏针灸第四代传承人程凯教授、妇科专家王莉莉
2025-08-06 11:28:00
北京中研中医院陈明:“五法一位”,立体综合治疗疼痛顽疾
陈明:副主任医师。出诊时间:周一、周二、周四、周六、周日。2005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曾先后进修于北京针刀总院、广州军区总院
2025-08-06 11:28:00
大理老人称赞云南结石病医院:痛苦4年,瑞梦手术几分钟就解决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多国流行病学统计,50岁以上男性中,约50%存在前列腺组织学增生(即通过病理检查发现增生)
2025-08-06 11:37:00
婴儿的小肠“雪花”密布!腹泻两周就医,确诊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鲁网8月6日讯小婴儿肠胃娇嫩,稍吃不好或受凉就容易拉肚子。不过,近期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接诊的一例腹泻婴儿瑄瑄(化名)却并不普通
2025-08-06 11:38:00
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攀升 重视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通讯员姜海英吴畅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婕妤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在我国,结直肠癌在癌症中发病率占第二位
2025-08-06 14:19:00
警惕“幼态审美”背后的医美陷阱
唐传艳22岁的张婷(化名)到医疗美容机构咨询,咨询师对着她年轻的脸庞,竟给出了“皮肤松需要抗衰”“鼻翼宽要切除”的诊断
2025-08-06 14:30:00
别让医疗科普沦为“流量生意”
时本虚构病例、夸大效果,假科普、真带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将迎来更大力度整治。近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
2025-08-06 14:30:00
厦门美莱:假体隆鼻多久能\
每个爱美人士心中都藏着对“气质妈生鼻”的向往,却常常被“隆鼻恢复期长”“效果不自然”等问题劝退。其实,随着医美技术的迭代
2025-08-06 14:40:00
厦门美莱:厦门脂肪隆胸能保持几年?
在追求身体美学的道路上,脂肪隆胸以其"自体移植、自然手感"的独特优势,成为越来越多女性的心头好。但不少求美者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
2025-08-06 14:43:00
特殊人群医保报销后自费全免,浙毕医院对口帮扶这个乡镇医院
7月30日,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以下简称“浙毕医院”)以那医院揭牌仪式在织金县以那镇人民政府五楼会议室举行。毕节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薛成
2025-08-06 15:19:00
10 余年肾结石顽疾终得解 贵阳结石病医院提醒莫让“小石”酿大患
近日,来自贵阳的 55 岁肖女士在贵阳结石病医院成功摆脱了困扰她 10 多年的肾结石病痛,重获健康生活。肖女士的肾结石病史长达 10 多年之久
2025-08-06 17:02:00
天津康婷:关注血脂健康 科学守护血管活力
康婷始终聚焦大健康领域,致力于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对于高血脂这一常见健康问题,也给予了持续关注,希望能为高血脂人群提供科学的健康指引
2025-08-06 17: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