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大夏大学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创办于1924年6月1日,名取“光大华夏”之意。烽火岁月中它曾与一个贵州人的名字紧紧相连,本期“读方志 行贵州”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大夏之父”王伯群。
王伯群,贵州兴义人。作为同盟会元老,自青年时代起追随孙中山,组织参与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和南北议和奔波于救国救民、追求民主共和之途。
出任大夏大学首任董事长与第二任校长后,王伯群在艰难时世中运筹帷幄,倡导“教师苦教、职员苦干、学生苦学”。同时捐资购地近300亩建固定校舍,也就是现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普陀校区,使得大夏大学一跃成为享誉上海滩的“东方哥伦比亚大学”。
1930年大夏大学群贤堂落成。
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王伯群带领大夏大学,先与复旦大学组成抗战时期第一所联合大学——复旦大夏联合大学迁往江西庐山,后分校迁往贵州贵阳,成为抗战内迁贵州最早、办学最长的高校。
今天贵州的许多地方志里,都留有大夏大学的身影。
1937年11月大夏大学贵阳讲武堂校门。
据《贵阳市志》(教育志)记载,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冬,大夏大学由上海迁到贵阳,借南明河畔讲武堂作临时校舍上课,后于花溪建正式校舍。大夏大学在贵阳时校长为王伯群,副校长为欧元怀,设有文学院、理学院、法商学院、教育学院。
《遵义地区教育志》则记录了大夏大学迁校赤水的经历: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冬,日寇压境,独山失陷,乃迁校赤水县(今赤水市)。次年3月开始,部分与原赤水博文中学共校舍,部分在赤水县城文昌宫等处上课。大夏大学迁赤时,校长王伯群不久病逝,由欧元怀继任。
文、视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曹雯
图/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提供
编辑/刘立超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陈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05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