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宋海英 马骁骏
思想政治教育,事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各高校在不断实践总结的过程中明确了其重要价值。在开展高校教学育人的过程中,融入“大思政”教育理念,能够更好地形成完善的育人机制。
整合实践教育资源,创设思政实践环境
思政教育具有内容形式丰富的特点,具备充分的教育资源,这其中包含实践活动、素养提升等多项内容。然而,高校在实践教育资源的选择及应用方面仍存在不足,对于实践内容缺乏深层次探究,难以切实地体现出实践教育工作成果。基于当前“大思政”视域,建议将实践资源有效利用,改变以往阶段理论课程脱离实践教育的局面,从根本上提升当代思政教育深度渗透的效率,推动学校以更具创新的形式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高校开展实践教育的过程中,环境则是增强思政工作的保障。结合当前的“大思政”视域,在高校方面的思政教育环境还包括多元化的环境组成,只有将其中各项融合,才能做到环境系统的完整,最终实现在高校内部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完成。也就是说,在进行环境建设当中,以多元化的因素为主,在各个层面进行有效融合,公共发力形成实践育人的合力,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走深走实。
“大思政课”的提出,是对新时代办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路径的具体诠释。建设“大思政课”,还要统筹好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高校要不断推进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联动机制,构建实践教学基地,丰富育人资源。高校思政课要聚焦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际需求,充分挖掘生动的实践教育资源。“大思政”格局下的思政教育不仅视野要大,更要有大阵地。建立大思政教育实践基地,打造融党的创新理论、党史知识、红色文化等于一体的思政教育体系,将思政课堂融入生活实践,以学生听得懂、听得进、听了信的方式将思政教育真正做到学生心坎里,筑牢学生理想信念。还可以依据思政课教材内容,实现校内互动式教学设计,遵循全员性、互动性、实践性和文化性的原则,创设相应的校园文化环境,在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良性互动的教学模式。在大学校园内进行互动式教学设计时要以高校自身为主阵地,利用校园文化开展互动式教学,开拓以文化育人的新维度。校内互动式教学设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优势,开展思政课活动,选择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主题,呈现有效衔接的教学内容,设置层层递进的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的有效互动,大学期间要充分利用国家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科技创新精神的育人优势,创建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环境,实现育人一体化教学设计的有效衔接。
树立思政教育理念,丰富实践育人内容
在当前“大思政”视域下开展思政教育,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渗透,更需要关注实践的意义,因此该项工作的开展需要课程教学以及校内外部实践相结合。在课程教学方面可以从思想教育入手,而校内的实训活动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在校外部分,需要学校方面与社会方面共同发力。在此过程中不断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综合素养的锻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助力其成为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基于当前的“大思政”视域,各高校首先应该优化自身,重点关注教育理论及实践育人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的价值;全方面渗透思政教育理念,形成综合型高校人才的培养策略。
学生群体在成长学习的各个阶段都体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个体差异。因此,高校在实际的教学阶段,需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分析。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异化特点,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思想、个性化需求,并形成有针对性且全面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群体的诉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根本的教学思想,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对于思政教学工作,要始终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最大程度地发挥实践育人对于每一位学生的积极作用。此外,对于教学任务的布置,教师可以提前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采取“个人定制”的方式布置作业。例如,针对兴趣爱好广泛的同学,可以结合其自身喜好来布置实践作业;对于较为内向的同学,可以布置沟通作业,通过一系列作业的完成,使学生得到锻炼、补齐自身短板。此类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应该结合整体性的发展特点,将教学任务与实际特点相融合,坚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思想,全面贯彻思政育人的理念。
在当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当中,对于实践育人的方式已经有了初步的渗透,但是结合实际分析,多数实践效果没有达到预期,这主要是由于实践内容的不全面造成的教育方式不连贯、实践规模不完整。所以,高校需要更加关注学习内容质量问题,确保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指引学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高校可以关注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特点,并将内容进行升华。例如:引入爱国主题教育,通过观看系列影片,以更直接的方式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收集红色故事,使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进行积累,接受正能量教育。以此,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增加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不断地提升自身思想政治水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优化创新育人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在以往教学阶段,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在高校课堂开展思政教育课程,常常会出现学生兴趣不佳的情况,多数学生难以积极参与课堂,或者学习效果不理想,使教学活动的开展受到阻碍。在“大思政”视域下,育人方式的转变是实现实践育人的重要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做充分的准备,改变传统单一的输出式教学,以能力拓展或小组分配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以学生的思想特征为主要入口,注重空间拓展,为学生营造丰富的实践途径;教师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合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对学生家庭思想教育进行优化;关注学生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种环境下共同接受教育的结果,实现在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政教学。
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这其中主要体现为教师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尤其在“大思政”视域下,对于高校教师群体的要求也在同步提升。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教学内容的优化至关重要,也就是说,要想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可忽视。所以,做到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是教学关键。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明确实践育人理念的重要性,对于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更新,及时转换教育思维,注重以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内容充分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学习体系,以此更好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在这其中,教师不仅要保障专业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更要实现学生群体的多方面发展目标,形成教育全局意识。同时,高校也要注重对于教师的培养工作,帮助教师群体在完成自身工作的基础上提升专业技能,并注重教师育人思想的升级,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帮助其成长、完善。明确教师主体对于育人工作的主要职责,发挥积极的教学模范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塑造学生的高尚品格。
“大思政”视域下,各个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深入,随着现代育人理念的不断升级,在全面有效结合各方有利资源的基础上,实现高校的高质量育人成果,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达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思想意识正确、全方位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主旋律影视剧融入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2023SJSZ0781〉、苏州大学纪检监察研究课题“廉洁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38302056〉的研究成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3 09: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