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教育

强化新文科建设,展现思政课育人价值

类别:教育 发布时间:2024-05-10 06:00: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王迪

新文科建设将突破学科界域作为着力点,旨在构建代表中国符号、彰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推进传统文科升级,能够作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新指引力量。尤其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融合,客观上要求思政课教育实践从“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剥离,转变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可以说,新文科建设能够作为思政课实践的“统领”,充分发挥宏观层面凝聚育人力量的作用。

新文科建设下的思政课实践,是微观层面突破“小文科”建设困境的具体举措,能够促进“大文科”格局构建,彰显思政育人价值。逻辑上讲,新文科建设与思政课实践具有共同关联性,二者能够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但与此同时,新文科建设对高校人才提出更多新要求,包括思想先进、政治立场坚定、具备数字技术运用能力与自主研究能力等。

高校应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前沿阵地作用,肯定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实施的关键课程定位,凝聚思政课实践主体力量。深化协同育人理念、共同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并加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以此推进思政课实践与新文科建设同向同行。

深化协同育人理念,凝聚思政育人合力

基于新文科建设的高校思政课实践主体众多,包括具有主动教育功能的个体和组织,如高校党组织、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等。不同主体具有不同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整体上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整合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以此激发其他育人主体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新文科建设理念渗透思政课实践奠定基础。

高校应进一步创新思政课实践主体协同育人理念,针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单兵作战”情况,出台协同育人政策,组建党政领导干部、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联动育人团队。由党政领导干部负责宣传思政课实践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的重要作用,促使教师主体从思想层面重视思政教育。同时,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自发组成教研组,以“新文科”“思政课实践”作为关键词开展理论研究,促进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科学指导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构建。

如此,思政课实践主体皆能够清晰认识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实践之间的关系,从而有的放矢地完善顶层设计,更加明确不同实践主体责任,统一思政课实践教育目标。这一举措能够从根本上确保思政元素融入系统化的思政课实践环节,并辐射到协同育人队伍、育人平台、育人资源建设等不同环节,最大程度发挥思政育人合力,凸显新文科建设的“跨学科”属性。

适当借助数字技术,完善思政教学平台

新文科建设下的思政课实践涉及思政专业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若依赖传统课堂教学,融合方式过于单一,势必影响跨学科思政育人实践效率。据此,高校应大力搭建“互联网+”教学平台,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网络科技引进,确保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入互联网教学实践平台。同时,净化校园网络信息环境,从源头上杜绝思政课实践受各类不良信息影响。在提升网络信息服务能力的基础上,确保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育人实践的辐射力,正确发挥思政课“隐性”与“显性”教育的积极作用,确保教育实践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思政课教师可结合学生接受新事物较快、网络依赖性较强等特点,提升对数字教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打造特色化、广覆盖的思政课网络工作平台。同时,开发设计融合专业知识理论性、思想性、参与性于一体的专题教育网站,与思政课网络工作平台衔接,共同传递正向思政教育理论信息。各思政育人实践平台可开设“学习身边榜样”“时事评论”等专栏,吸引大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发表思政课学习感悟,实现学思践悟、敢于担当、勇毅前行。同时,为教师采用案例分析法、互动法、专题研讨法等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形成师生协同完善思政课实践育人平台的新格局。

多方贡献改革智慧,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新文科建设下,思政课内容依旧是思政育人核心。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作为科研和教学实施的“一线”主体,应共同构建“全课程”一体化思政课内容体系。专业教师应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提升高度凝练思政内容的能力,并与课程负责人、思政课程教师积极沟通,突出不同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特色。同时,高校应为教师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内容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设计红色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美学文化宣传走廊,在潜移默化中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教师可将红色人物故事等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汉语言专业知识传播红色文化。外语教师可将红色作品与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增加红色文化在外语文化教学中的比重,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音乐、美术等艺术专业教师可基于思政教育主题开展不同的美学专题教学,以此陶冶专业学生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分辨美丑事物的能力,明确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真善美”行为,进而增强学生人文素养。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高校可以定期开展“民族文化节”,或由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特色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融入教学中,带领学生充分了解我国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历史进程,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

升级实践教学评价,提升思政实践成效

新文科建设下的思政课实践改革,需要多维度评价体系予以支撑。将思政课目标立德树人作为评价目的,由信息化教育技术部门为思政课教师等主体提供系统培训,使课程组教师具备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评价的能力。对线上和线下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介入,构建“课前+课中+课后”层次化评价机制,将多维度评价渗透于思政课实践、新文科建设全过程。

课前,教师将思政课重点、专业课程+思政学习内容、思考题等上传至平台,要求学生自主预习并完成相应任务。课中,教师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数据,进行智能化学情分析,并评价学生课前学习情况;同时,在已经设计好的随堂问题的基础上,补充重点讲解的知识点,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并采集学生情感、学习态度变化,思政与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等数据。课后,学生提交主观性学习报告,教师据此重点关注和评价学生完成不同形式任务的过程,结合课中采集数据,得出多元化教学实践评价结果。整个过程中,对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的评价是重点,也是课程思政实践的重点环节,保障思政课实践育人价值的充分发挥,体现“以生为本”。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研究”〈编号:23SKSZ046〉、重庆三峡学院校级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编号:JGZC2223〉研究成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0 09: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湖南工商大学推进“新文科”思政建设 培养复合型文科人才作者:谭颜宇《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22日 12版)新文科建设要突破传统文科专业之间的壁垒,推动学
2024-02-22 04:42:00
本文转自:云南日报以新文科理念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胡淇研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现实问题,我们擘画
2024-01-10 07:07:00
...,持续优化创新创业实践指导,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协同融合,提升人才综合素养培养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须重视人才的价值观塑造、文化自信水平、职业道德修养。高教
2024-05-07 14:31:00
... 由云南省教育厅指导,昆明理工大学主办,新华网新华思政提供支持的“云南省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联盟年会暨‘四新’再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讨会”于11月23日-24日在云南昆明成功举
2023-11-26 17:45:00
...外语学科建设的新要求、新格局,需要教师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创新,深化教育改革,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育外语人才讲好中国故事、服务国际传播。新时代的外语教育本质
2023-07-11 07:26:00
本文转自:大众日报着力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互联互促——山财大“实践思政”行稳致远□ 本报通讯员 于洪良本报记者 王桂利近日,山东财经大学获评2022年全国大中专学
2022-12-29 09:54:00
...“金课”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此为遵循,学院以课程思政为载体,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外语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交相辉映。2023年5月在第
2023-12-20 09:06:00
聆听中国故事,有感、有得、有幸福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上海创新“大思政课”,加强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和实践环节建设聆听中国故事,有感、有得、有幸福本报记者 王蔚 陆梓华 张炯强 马丹 易蓉5年来,上海大中小学同心、同
2024-03-18 15:23:00
...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理念,将课程思政教育渗透于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财经类高校应面向全校师生,明确“回归常识、回归初心、回归本分”的普适性育人要求,申明培养具
2023-12-15 05:48:00
更多关于教育的资讯: